×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增分人教通用版一轮讲义:第三部分 专题十三 文学类阅读小说阅读 Ⅱ

标签: 暂无标签
Ⅱ 真题研练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体要求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简释:
(1)明确选材范围:中外文学作品,以中国作品为主。
(2)固定具体文体: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以小说、散文为主,目前不适合选诗歌与戏剧。
(3)突出考查重点:①感受形象;②品味语言;③领悟内涵;④分析艺术表现力(主要指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艺术表现力);⑤理解并探索主题(作品的社会生活、情感世界、民族心理、人文精神)。
分项考点
1.理解 B
简释:“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简释:所谓“重要”,是指在内容、结构、主题表达上有重要作用;“文中”侧重在语境中理解。
2.分析综合 C
简释:“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与归纳整合,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
(3)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简释:“分析作品结构”主要指分析作品段落层次之间的联系;“概括作品主题”主要指着眼作品整体,通过理清作品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作品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4)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简释:“作品的体裁特征”指作品的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表现手法”指作品的整体表现手法以及语句、句子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个宽泛概念,类似于艺术特色或艺术技巧。
3.鉴赏评价 D
简释:它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5)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简释:“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是指在理解重要句子含意的基础上揭示多层含意要点,感受并表达出语句中蕴含的情感态度;“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是要能指出语言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表达效果或对句子的作用。前者重思想性,后者重艺术性。在实际考查中,可以单独考查其一,不过,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两者密不可分。
(6)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简释:“文学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是指分析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重要特点),以及形象的意义。“艺术魅力”是指作品对考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文本对阅读者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要求鉴赏者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出来。
(7)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简释:它是指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评价。
4.探究 F
简释:它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及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8)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简释:“不同角度”指文本中人物、作者、读者等,社会、政治、教育等。“不同层面”是指如情感、哲学、审美等。“发掘”的主要对象指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蕴含的意义:社会、政治、道德的意义,历史、现实的意义,心理、情感的审美意义。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中华民族心理有:富有凝聚力,热爱和平,注重亲情与族情乡情,知足常乐,中庸稳定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类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具体内容为:一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当下和未来的忧虑;二是对自然与他人的敬畏和感恩,尊重自然,敬畏生命;三是在发展中表现出于己于人的深度反思、审视与批判精神,等等。
(9)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简释:它侧重于知人论世,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10)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简释:它侧重于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年份
卷别
文题
三年试题
考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6
卷Ⅰ
《锄》(李锐)
1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综合,重在(3)(4)(5)(6)
11(2)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1)(8)
11(3)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5)
11(4)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8)
卷Ⅱ
《战争》[美]迈尔尼
1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综合,重在(3)(4)(5)(6)
11(2)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6)
11(3)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3)
11(4)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10)
卷Ⅲ
《玻璃》(贾平凹)
1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综合,重在(3)(4)(5)(6)
11(2)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6)
11(3)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6)
11(4)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10)
2017
卷Ⅰ
《天嚣》(赵长天)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综合,重在(3)(4)(5)(6)
5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
(3)
6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8)
2018
卷Ⅰ
《赵一曼女士》(阿成)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综合,重在(3)(4)(5)(6)
5
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6)
6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3)(4)
卷Ⅱ
《有声电影》(老舍)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综合,重在(3)(4)(5)(6)
5
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6分
(6)
6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6分
(5)
卷Ⅲ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综合,重在(3)(4)(5)(6)
5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
(6)
6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7)(4)
(说明:考点序号见前面“分项考点”的序号)

1.命题形式
2016年以前(包括2016年)全国卷命题均是:1(1道多项选择题)+3(3道主观题),分值25分。2017、2018两年均是:1(1道单选题)+2(2道主观题),分值分别为14分、15分。可以说题数、分值、阅读量和书写量均有降低,但试题的思维量并未减少。
2.考点特点
①从出现频率看,(3)(6)无疑是高频考点,其他(4)(5)(10)是次高考点。
②从考点与考题的对应看,其对应关系不像其他板块那样明显与直接,如“环境”题,只能勉强放在“(4)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考点中;且同一考题可以考两个或两个以上考点,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6题可以说综合(3)(4)两个考点,卷Ⅲ第6题兼考(7)(4)两个考点。甚者,同一内容可以放在不同的能力层级中考查,如句子含意,可以放在“理解”“分析综合”层级中考查,也可以放在“探究”层级中考查。
3.命题趋势
由于题量减少,考题越来越突出对文本的整体性把握与结构性理解,即试题越来越具有综合性。
全国卷Ⅰ
一、(2018·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成[注]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编者注 阿成,原名王阿成,祖籍山东。中国当代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哈尔滨作家协会主席。曾经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蒲松龄短篇小说奖等多项奖项。代表作有《马尸的冬雨》《年关六赋》《赵一曼女士》等。
另一位作家也叫阿城,原名钟阿城,北京人。代表作有《棋王》等。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选入他的小说《峡谷》。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本文以“我”去探访赵一曼女士事迹为线索,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节):写“我”去医院翻阅赵一曼资料。
第二层次(第2节至第5节):写赵一曼女士成功说服看守与护士营救她到最后光荣牺牲的事迹。
第三层次(最后2节):写“我”去瞻仰赵一曼纪念碑,并在结尾交代赵一曼遗书内容。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赵一曼集英雄(文人)与普通人(军人)两种角色于一身。从日本特务大野泰治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她英勇不屈;从她成功说服看守与护士,可以看出她聪慧、谨慎,具有人格魅力;从牢房里摆放的丁香花可以看出她爱美(或具有文人气质);从她的遗书可以看出她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本文通过赵一曼女士在狱中说服看守与护士最后光荣牺牲的英雄事迹,抒发了对英雄的尊敬与缅怀之情,启示人们思考英雄在当下的意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答案 B
答题提示 B项由原文“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可知,“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1)文人的气质:①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②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③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每点1分)
(2)军人的冷峻:①遭严刑拷打而不屈服,意志坚定;②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③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每点1分)
答题提示:这道人物形象赏析题,题干已给出人物的特点:文人气质——拔俗,职业军人——冷峻。要求从文中筛选概括出相关信息,只要阅读有关赵一曼所作所为所想文字,不难概括。不能只简单地把信息筛选出来,还要揭示出“特点”来。如文人气质,不可只说“喜欢丁香花”,还要写出“有情趣”等。考生易忽略“文人气质”中“对山中生活的回忆”与“军人冷峻”中“母爱与大义”这两点信息。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每点2分)
答题提示:这是一道针对叙述方式鉴赏的艺术效果分析题。首先,审准题。题干关键词有“叙述方式”“历史”“现实”“交织穿插”“好处”“简要分析”等,最关键的是要弄懂“历史”与“现实”叙述的内容。所谓“历史”,一是借助真实的历史档案,二是想象五十多年前赵一曼的事迹;所谓“现实”,就是“我”的所见所感,具体说来,就是“我”去翻阅资料,去合理想象,去凭吊遗迹。再是两者是如何“穿插”的。从文本看,先写“我”去翻阅资料,接着写“我”借助资料,悬想“历史”,随后回到“现实”,踏访陵园,结尾又写“历史”(遗书)。其次,抓住思考的角度。角度无非是“叙述方式”自身角度(增加真实性)、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立体化)与表达主题(使主题内蕴深刻、丰富)。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好处”应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两方面“合”起来思考、表述,不可“分”开。
二、(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天 嚣
赵长天[注]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
编者注 赵长天(1947—2013),浙江宁波人,中国作协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萌芽》杂志主编,代表作有《外延形象》《伽蓝梦》《身份》等。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全文共30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1~10段):写科研试验队员在戈壁滩上遇到风沙,严重缺水,濒临绝境。
第二层次(11~29段):写科研试验队员听到门外微弱的求助敲门声后竭尽全力地打开门,意外地发现来者竟是为他们送西瓜的蒙古族同胞。
第三层次(第30段):写结尾留下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科研试验队员是一群不畏环境恶劣,奋战在试验工作岗位上,高度尽职尽责,与少数民族相处融洽;自己身陷绝境,却勇于救助他人的人。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对一支科研试验队员身陷戈壁滩绝境却神奇获救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蒙古族同胞善良友爱的美好品质,凸显了军民团结、民族和谐的主题,揭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朴素的人生道理。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答案 B
答题提示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小说突出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这一主旨,并奏响了各族人民支持祖国科研工作这一主旋律。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2分)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3分)
答题提示:题干要求分析鉴赏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首先要认识小说的谋篇布局涉及情节结构的处理、人物形象的刻画、环境描写的作用和突出主题等几个方面,然后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阅读、思考。
①与环境关联。队员们的“渴”是“天嚣”的环境使然,炎热干燥、风沙肆虐的天气加剧了他们的“渴”。②与情节关联。因为“渴”到极点,队员们才濒临绝境;因为自己的“渴”,他们才更能理解“求助者”等待救援的急迫,因而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蒙古族同胞同样也知道,如此天气环境中,队员们如果“渴”下去仍得不到救援会有怎样严重的后果,这才冲破风沙为科研试验队员们送来了救命的西瓜。可以说,小说的主要情节都围绕“渴”而展开,借助“渴”来推动,这样处理,使情节既合乎逻辑也更为集中。③与人物形象关联。塑造人物形象需要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来实现。小说集中描写了试验队员“他”和队友们“渴”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如“渴!难忍难挨的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这些都是人在“天嚣”这种特定环境中的生理状态和心理感受,描写真实而细腻。④与主题关联。因为“渴”,队员们才需要帮助;因为“渴”,队员们才知道敲门人也需要帮助;因为帮助了敲门人,队员们才最终得到了帮助。因此,小说借助“渴”更好地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凸显了思想主题。
3.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每点2分)
答题提示:题干要求赏析小说结尾的艺术效果,首先要判断结尾的特点,作为小小说,最重要的部位就是结尾,它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出人意料,合乎情理。其次要掌握阅读、思考的角度:艺术结构、文体特色、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方面。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科研试验队员在戈壁滩遭遇狂风肆虐,因缺水而陷入绝境,后“救助”了一个带着西瓜的蒙古族同胞而解困的故事。故事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谜”结尾,“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地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小小说的特点就是精练,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所以这个“谜”显得很真实;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给人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全国卷Ⅱ、卷Ⅲ
一、(2018·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有删改)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主要写“二姐”一家老小到电影院看有声电影的故事,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从开头到“二姥姥……一齐倒下”):写全家动身看有声电影,历经种种繁琐准备。
第二层次(从“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至倒数第2段):写看有声电影期间,全家围绕座位和“二姥姥”将来的后事而纠缠不清、喋喋不休。
第三层次(最后一段):写回家后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二姐”一家是一群无知、恶俗的市井小民形象(身份),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面对新事物保守无知;二是在公共场合无知无畏(或缺乏社会公德);三是在所谓礼数上“穷讲究”(繁文缛节)。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描述了一群小市民看有声电影的故事,表达了对国民保守无知、缺乏公德、繁文缛节等顽疾的批判,也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答案 C
答题提示 解答此题需要对小说的基本内容读清楚、读准确。C项“较为完整……过程”这一判断与小说的基本内容不相符。从开头到结尾,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仍旧是一无所知,其守旧顽固、盲目自大的思想意识一点儿都没有改变。她们只是盲目从众,迎合主流,并没有真正了解新事物,也并不想了解新事物。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答出三点得4分,答出四点得6分;“简析”要有观点有理由,分条陈述,条理清晰)
答题提示:该题要求结合看电影的经过,简析市民的具体心态。审题要注意“结合”“简要分析”“具体”三个词。“结合”看电影的经过,就是要分为看电影前、中、后这三个过程;“简要分析”“具体”就是要求答案不能笼统,要有观点有理由。看电影前,先有了一种理论,想当然,自以为是,根本不想看,这是一种守旧排新、盲目自大的自闭心态。后来听说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又想请客,才想去看,这是一种迎合从众的心理。整个看电影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荒唐的闹剧,没有一个人真正在乎这个有声电影,全然不认真,当作儿戏一般,迟到、谈家事、买瓜子等各种不文明的陋习全部展现出来,充分显示了人物自大守旧的心态。看完电影后,其实对有声电影仍一无所知,仅得知一点鼻子冒烟的细节,就赞叹不已,显示了一种轻浮无知、盲目从众的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每点2分,要求有手法、有效果,任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答题提示:这篇小说,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语言的幽默效果。在形成语言幽默效果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许多不同的艺术手法,小说中存在着许多例子。答题时需要从语言的幽默效果出发,寻找体现这些幽默效果的语句,然后对这些语句进行归类,按类找出各种不同的手法。在简析例子时,宜结合手法说出具体效果。
二、(2018·全国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注]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
编者注 刘慈欣(1963— ),山西阳泉人,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曾于1999年至2007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先行者返回地球过程中的见闻感受(或心理变化)为线索,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人海……宏纪元……’”):写先行者在返回地球着陆前心情复杂,面对“微纪元”中“姑娘”等人们的欢迎也深深怀疑。
第二层次(从“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至“孤独……抽泣起来”):写先行者为地球的荒凉、文明的毁灭深感孤独、绝望。
第三层次(从“歌声戛然而止……”至结尾):写先行者意识到迎接画面并非虚拟时重新燃起希望。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先行者”是“宏纪元”时代勇于探索宇宙的宇航员(身份),他在返回地球过程中心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由极度孤独、绝望变为重新燃起希望。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对先行者返回地球过程中见闻感受的描述,表达了“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的坚定信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为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答案 B
答题提示 B项“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错,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姑娘是真实存在于微纪元的,并不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为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每点2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要根据着陆前后,找到小说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归纳。在找到对先行者心理描述的语句后应概括其特点,并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该题的难点恐怕是着陆前的心理特点。先行者“心如沉海底”,面对姑娘的问话说“我没兴趣”,并“起身要走”,反映出他看到视频中的城市图像时内心的复杂纠结。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每点3分,其中点明关系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答题提示:答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科学”与“幻想”关键词,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文本中先探寻“科学”与“幻想”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关系。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理解展开论述,但不可从政治的角度回答。
1.选材:以中国现当代作家短篇小说为主,字数在1 500以内。
2.题型与分值:一选两主观。选择题由五选二变为四选一,主观题由三道变为两道,约15分。
3.鉴于题量减少,命题很少着眼于一词一句,而是趋于全篇与整体,尤其是主观题,其综合性、整体性尤为突出。
4.从小说的文体因素看,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及艺术技巧是考查重点。从考点上看,分析作品结构、欣赏形象及艺术表现力是重点。能力层级集中在“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两级。总之,重视文学审美及艺术效果分析是变化中不变的东西。
5.题型特点
(1)选择题
①从文本内容到艺术特色全面考查,涉及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细节、语言、标题、主题等方方面面。与主观题重整体、综合的特点相搭配,更重视小说内部、局部、细部的考查。
②多为“负选型”(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设误点细小,整体难度不大。
(2)主观题
①两道题有时分开角度考,如2018年全国卷Ⅰ两题分别从人物形象和情节技巧两个角度考;有时集中在一个角度内考,如2017年全国卷Ⅰ两题都集中在情节结构一个角度内,一题考整体布局,一题考小说局部——结尾。
②两道题都从整体性、全局性角度考查。即便从文本某一局部切入,答案也关乎整体。
从考查的题点看,两道主观题主要有以下题型:
①情节结构题。主要考查叙事的线索、叙事的方式,谋篇布局特点,重在“好处”分析。
②人物形象题。要求从整体上把握,而不是分析“局部”,重在“分析”,而不只是“概括”。
③语言赏析题。既从关涉全篇的一句话入手,又重视分析全文的语言特点与风格。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