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二 分析环境描写
——聚焦人物舞台,读懂风景意义
题点一 社会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一、概念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二、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显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揭示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正房炕上横设一张炕桌,桌上磊着书籍茶具,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选自《林黛玉进贾府》)
简析选文的环境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桌上磊着书籍茶具”说明了主人的生活情趣;②从靠背坐褥等陈设来看,这是富贵之家;陈设都是半旧的,说明主人家富贵已久,暗示出贾府已由盛转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
②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
③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
④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
⑤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
⑥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
⑦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选自何晓《东坛井的陈皮匠》,有删改)
1.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
(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
2.小说②③④段对古城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展示了古城什么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古城历史长,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古城远离现代文明,建筑古旧充满传统风格;(3)古城历史上曾经出过很多的名人、大族;(4)古城人的生活恬静、自信。
分析文本中的社会环境,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社会环境的具体内容。
文本中描写社会环境的文字有两种:一是集中描写;二是分散描写。尤其是后者,往往散布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稍不留心,根本看不出来。这样的文字很重要,绝不能忽视。
依据社会环境的内容,找出有关的写时代建筑、器物及人之类的文字,如上文第②段写环境的具体内容: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老木门、恬静自信的古城人。
第二步: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
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诸多因素的交织。分析概括时要抓住不同的因素展开:
(1)“时”因素。“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比如“抗战时期”,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地”因素。“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物”因素。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等。
(4)“人”因素。“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团结友善)等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厘清人物之间的交往,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另外,“人”也可扩大为风俗习惯等。
(5)社会风气、风情及意识观念等“软”因素。
家庭环境作为人们生活的小环境,分析概括其特点时要注意:
①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
②家庭院落布局、装饰装潢。
③家庭的人际关系。
④家风及历史传承等。
第三步:分析概括社会环境的作用。
(1)扣住环境特点,打开思考角度。
只有明白了社会环境的特点,才能把它的作用答得准确、全面。因此,分析社会环境的作用必须建立在对环境特点的把握基础之上。然后,沿着下面五个方向思考: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
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结合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具体而灵活地分析概括其作用。
位置
作用
开头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或渲染特定的气氛
人物出场前
引导人物出场,暗示人物身份或相应关系
人物描写中
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中
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作为背景
揭示社会背景,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捕捉社会环境描写中的“闲笔”
小说描写社会环境的文字有时很集中,但多数情况下是散见于字里行间,且是寥寥几笔,我们误以为是“闲笔”而忽略甚至忽视了。其实,它们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的高明匠心独用,是作者精心设置和安排的,不能随意取代。它们或隐或显地交代了环境特点,似有若无地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正可谓“闲笔”不“闲”,阅读就是要从“闲笔”中挖出真意、深意来。
分析社会环境“三注意”
(1)在分析社会环境时,应认识到其复杂性。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它往往是诸多因素的交织。如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描写的社会环境,反映了那个时代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专制主义的潮流,另一方面是民主自由的潮流。当时,反动潮流和进步潮流的矛盾激烈地冲突着。
(2)应透过人物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环境的内涵和本质。社会环境主要是由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组合而成的。这些人物其实是某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也是某种观念的载体。作家在创作时,总是通过具体人物来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因此,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这些具体人物的言行,认识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内涵及本质。
(3)要注意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的辩证关系。社会环境决定了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不同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对社会、历史诸要素认识得越深刻,对小说中所描写的社会环境的认识也就越深刻。阅读分析作品时,应该自觉地将作品描写的社会环境与我们今天的社会环境加以比较,进而认识社会环境描写的本质和意义。
题点二 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用
一、概念
所谓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二、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面刻画人物做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
5.深化主题。
6.象征和暗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选自《祝福》)
选文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花声,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以“瑟瑟”的雪花声反衬冬夜的冷寂(答出衬托或反衬),渲染出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出“我”的无可奈何和无法言说的愤懑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蓑 衣
张 炜
①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②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
……
③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④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⑤停了一会儿,天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后也跑回家了。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
⑥天暗下来,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人们高声地谈笑着,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
⑦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
……
⑧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⑨“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⑪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⑫“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⑬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⑭小格笑了。
⑮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⑯她来到芦青河湾了。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⑰“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1.第①段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特点:第①段通过对土地、秸秆、草叶、蚂蚱等景物的描写,写出了环境充满生机、活泼、优美、可爱的特点。
(2)作用:为下文小格与达子这两位年轻人的出场提供美好的背景,暗示两位年轻人朦胧、美好的恋情;为全文奠定美好的感情基调。
2.第⑮⑯段描写的环境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朦胧、优美、温馨、浪漫,充满生机和希望。
3.小说最后两段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三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与回味的余地。(侧重“环境”自身的审美)
(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着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着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着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侧重“环境”的手法与人物关系)
(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的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侧重“环境”与主旨关系)
(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侧重“环境”与人物情感)
(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侧重“环境”与人物形象)
(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侧重“环境”与结构关系)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分析文本中的自然环境,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找出自然环境的具体内容。
自然环境描写文字不像社会环境描写那样有时分散,而是相当集中,多集中在开头与结尾,偶尔中间也有。要全面找出有关自然环境的写时令、天气、地点、景物等的文字。
第二步:分析概括自然景物的特点(寓意)。
分析概括景物的特点,首先要看描写的是哪些景物;其次要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要特别注意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如果没有这些词语,则需要自己选用词语概括。
至于分析景物的寓意,则要关注它所运用的手法,或隐喻,或象征,并结合小说背景和主旨准确判定其寓意。
第三步:分析概括景物描写的作用。
(1)扣住景物特点,打开思考角度。
景物的作用是由其特点决定的。在准确把握景物特点后,沿着下面七个方向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背景。
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③暗示人物身份、地位、思想、性格,或烘托、衬托人物心理。
④象征、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⑤暗示、铺垫或展开、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场景转换)。
⑥作为情节线索,勾连故事。
⑦揭示或深化主旨,增强意蕴,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2)结合出现在文中的位置,具体而灵活地分析概括其作用。
位置
作用
开头
①给全篇定下叙述或感情基调;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
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描写中
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心情或形象
主背景
象征主题
小说中“风景”的意义
(1)衬托
作为背景出现的风景,往往对事件起着相应的衬托作用。
在小说中,自然环境与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往往是“同质”“同方向”的,这就是所谓的“正衬”。正衬是衬托的一种。
但有时,自然环境与事件之间却是“反调”“异质”“反方向”呈现的,这就是所谓的“反衬”。一个人心情十分苦闷,他周围的自然却呈现出一派欢乐的景象;一个人的内心在那一刻是焦躁不安的,他周围的自然却平静如水。反衬的效果是不可思议的,它使那个心情苦闷的人心情更加苦闷,它使那个内心焦躁不安的人内心更加焦躁不安。
有时,自然环境不仅仅是背景,它还作为一个与人匹敌的对手存在。自然环境越是严酷,给人们出的难题越多,就越能显出人们战胜自然的英勇。自然环境和人物一样,也是小说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作为幕间音乐
风景也可作为幕间音乐,起过渡和调整节奏、舒缓情绪的作用。如海明威的小说以笔法简练著称,但他常在小说里穿插一些与情节主干不甚相干的风景描写。《乞力马扎罗的雪》《白象似的群山》如果去掉那些风景的过渡,就只剩下男女主人公的对话,自然会单调许多。
除此之外,风景还有营造氛围、孕育美感和给人以精神启示等作用。
环境作用“4面14点”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习俗、背景、思想观念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④烘托心情。⑤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⑥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⑦暗示或推动情节发展。⑧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⑨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⑩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⑪引出下文内容。⑫与开头或结尾相呼应,结构完整。
(4)主题方面
⑬揭示主题。⑭深化主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灵魂可以卖么?
庐 隐
①邻居荷姑,十五岁起在棉纱厂做纺纱女工,现在已四年。
②一天,她满脸愁闷和怀疑地乞求我的帮助。虽不知道她要什么帮助,但我深知缺乏金钱,实在是不幸的运命,因此答应竭尽所有使她少受些愁苦。
③下班后许久,荷姑忙忙地来了。我等不得和她说话,便跑到卧室,把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她面前,高兴地说:“你拿去吧!若还有需用,我再想法帮助你!”
④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叹了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⑤我没有想到,荷姑竟有这种出人意料的反应。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金钱给她,竟致刺激得她感伤。无数泪水,从我眼睛流出来。
⑥我们各自伤心寂静着,好久好久,荷姑才拭干眼泪,说道:“我告诉你我四年以来的历史,这就是要求你帮助的。”我点头应许她。以下的话,便是她告诉我的故事了。
⑦“四年前,我在念中学预科,天真活泼,没想到会有今天的沉闷!”荷姑说到这里,不禁流下泪来。等了许久,荷姑才继续说:
⑧“因家境困难,我辍学回家侍奉生病的父亲,后来,叔叔托人荐我到厂里做了女工,一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进项。走进工厂的门,新奇的境地和庞大的机器,确使我的思想不住转动。那时,我不失活泼的思想,那油光的铜片上,常常映出我两颊微笑的窝痕。
⑨“那一年春天过去了!榆树的残花落了一地。燕子、杜鹃、黄莺儿,也都躲到别处去。这些容易给人们新刺激和新趣味的新鲜的夏天景致,工人却没机会感受!
⑩“每天早晨,我按时到工厂。急徐高低永不变更的轧轧隆隆机器声,充满了两耳和心灵;永远按规矩转动的纺车,慢慢使我厌烦。有时看见别的工人打铁,我真想把那铁锤放在手中,试打两下,使那金黄色的火星,格外多些,似乎这能使沉黑的工厂,变光明些。
⑪“有一次我看怔了,竟忘记转动纺车。工头板着铁青的面孔,恶狠狠地向我道:‘这个工作便是你唯一的责任,除此以外,你不应该更想什么;因为工厂里用钱雇你们来,不是叫你运用思想,只是运用你的手足,和机器一样,谋得最大的利益!’
⑫“从那天起,我不敢更想什么,渐渐成了习惯!便是离开工厂,耳朵还是充满着纺车轧轧和机器隆隆的声音;脑子里也只有纺车转动的影子和努力纺纱的念头。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觉得自己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
⑬“那年秋天,我十分烦闷。在放假时,约了个同伴,出了城。耳旁顿觉清静!天空苍碧一望无涯;西风吹着梧桐叶,发出清脆的音乐;一阵尖利的秋风,吹来残荷的清香。这荷香,唤起了我灵魂深处对以前生活的回忆:可爱的学伴,学校标本室的荷瓣和秋葵。当时我的感动,真不知怎样形容……”说到这里,荷姑满含痛泪。
⑭这时我满心疑云,忍不住问道:“你要我帮助什么呢?”
⑮荷姑被我一问才又往下说:
⑯“那时同伴忽和我说:‘自从进了工厂,我便不是我了!唉!我们的灵魂可以卖么?’呵!这是何等痛心的疑问!我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这个绝大的难题,谁能用忠诚平正的心,给我们一个圆满的回答呢?”
⑰荷姑说完,脸上十分沉痛:“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么?”
⑱被她这一问,我实在不敢回答。荷姑见我为难的情形,不禁叹道:“人们只知道用金钱周济人,而不肯代人赎回比金钱更要紧的灵魂!”
⑲她不再说什么了!忏悔和羞愧的情绪,激成一种小声浪,责备我道:“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么?”(有删改)
1.荷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的?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机械化程度较高;规章制度严格;工作单调乏味;工人精神压抑(或“丧失了人类基本的灵魂自由”)。
2.请简要分析第⑬段中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优美的环境营造出轻松惬意的氛围,与前文人物精神压抑、苦闷等情节形成反差;“残荷的清香”则自然引起荷姑对美好生活的回忆,为下文人物直接发出“灵魂可以卖么”的疑问埋下伏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靠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工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3.小说开篇写峡谷,写出了它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险。山被直着劈开,两边是峭壁、巨石。
②奇。对大树、巨石和石头的描写。
③静。连壁上落下的些许石头的声音都听得见。
④深。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
4.小说善于利用环境来塑造人物,突出主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酒店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狭小。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骑手喝汤时,满屋都是喉咙响。②阴暗。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才看清物件。③简陋。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④简单。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一碗酒。⑤年久。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
5.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②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③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④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