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语文新增分一轮江苏专用版讲义:第三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核心突破四

标签: 暂无标签
核心突破四 分析概括文意
                      ——仔细比对,精准概括

一、遵循答题三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变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选自《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卷二十八》,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和不认识的都叫他师鲁,大概是因为都看重师鲁的名声,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等。
B.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虽然做官很多年,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经替范仲淹仗义执言,请求一同贬官,结果被贬。
C.师鲁曾经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等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
D.师鲁主政潞州时,深受当地百姓爱戴,百姓至今思念他;他在主政渭州时,秉公执法,后来被人上书控告遭贬。
答案 A
解析 “都了解他的文学才能、才干和节操”说法错误,原文是“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说明有些人未必了解师鲁的节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因事被贬,在其他官员不肯为范仲淹仗义执言的情况下,尹师鲁挺身而出,上书直言,愿得俱贬。这体现了他的“忠义之节”。
B.尹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喜欢谈论军事,曾著文阐述了作战、防守成败的关键,因此在赵元昊反叛时,他被大将葛怀敏举荐为经略判官。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的许多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未能施行。
D.尹师鲁在渭州得罪的一些将吏后来到京城告发他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他因此被贬。作者在此没有辨明师鲁是无罪的,因为上文已提到师鲁临事有“忠义之节”,“无愧于古君子”。
答案 B
解析 强加因果,原文并没有交代其军事爱好与其被举荐为经略判官之间到底有无因果联系。
参考译文
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大概(是因为)他的名声被当时的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崇敬他对问题的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他忠义的节操,无论处于穷困还是显达的境地,无论面临灾祸还是福气,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道师鲁的人未必全都知道这些。
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他)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古今,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讲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跟随,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因处境艰难而死。
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担任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后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让他担任馆阁校勘,升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仲淹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仲淹)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这时,他的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河南知县。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用师鲁担任经略判官。后来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也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后调任泾州知州,又任渭州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又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多次升官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
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军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他写的关于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进攻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地方武装)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的策略,这些都没有来得及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也离开现职,并在后来犯了罪。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
当初,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指挥调度的将吏,师鲁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这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给部将,师鲁被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往均州监管酒税。(师鲁)生了病,没有医药,被抬到南阳求医。病情危重,他倚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没有流露出很疼爱的神色,和宾客谈话,始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他去世时享年四十六岁。
答分析概括文意题要遵循以下三步骤:
第一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1.依据结构思路,浏览全文。
2.借题读文。四个选项,三项正确,一项错误。即便这一项错误,也不是该项全错,只错在某个句子或词语上。虽说一时不能断定哪项错误,但完全可以借助它们来阅读全文,把握文意。
3.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传主生平主要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
(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
(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
(4)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
第二步: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
第三步: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分析概括文意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句地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
二、用准比对答题方法
这类试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
(一)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者对原文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因为设误点极其细小,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刘湛初入朝,委任甚重,日夕引接,恩礼绸缪。善论治道,并谙前世故事,叙致铨理,听者忘疲。每入云龙门,御者便解驾,左右及羽仪随意分散,不夕不出,以此为常。及至晚节,驱煽义康,凌轹朝廷,上意虽内离,而接遇不改。
选项: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早晚拉着他谈论政事,恩赏礼遇十分优厚。可是到了后期,他煽动刘义康,欺压朝廷,皇上心中早已与他决裂,但表面上的礼遇仍然不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刘湛刚刚回朝做官时,皇上委他以重任,早晚接见,并非“拉着他”,“引接”是“接见”之意。
(2)原文:六岁教书,(王充)恭愿仁顺,父未尝笞,母未尝非。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选项: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文“徼”是“求取”意,“不好徼名于世”,是说他“不喜好追求名声”,而不是“追求好名声”,曲解文意。
(二)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有据)
“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于文无据)的陷阱。
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钱勰字穆父,彦远之子也。元祐初,迁给事中,以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老吏畏其敏,欲困以事,导人诉牒至七百。勰随即剖决。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谒吏干请,亦械治之。积为众所憾,出知越州,徙瀛州。(选自《宋史钱勰传》,有删改)
选项:钱勰出任开封知府,开封府老吏便给他来了个下马威,找人告状,诉状多达七百份。钱勰随来随审,剖决如流,无人能浑水摸鱼,众人都很敬佩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中生有。众人都很怨恨他,无敬佩意。
(2)原文:禄山乱,擢(传主王缙)太原少尹,佐李光弼,以功加刑部侍郎,迁兵部。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恃功,以缙儒者易之,不如律令,缙斩以徇,诸将股栗。
选项:在太原少尹任上,王缙整肃纪律,将恃功自居不受约束的太原将王无纵、张奉璋等以军法处斩,全军将校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中生有。“再不敢居功自傲或玩忽职守”于文无据,文中只有“诸将股栗”的说法。
(三)比对人物,看是否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外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人称代词及省略句的主语是否标错。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公(指传主孙公)讳锡,字昌龄。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注]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
选项: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不合文意,皇帝称赞的是孙公。
(2)原文:(李衡)自宣和间入辟雍,同舍有赵孝孙者,洛人也,其父实师程颐,家学有源,劝衡读《论语》。衡心佩其训,虽博通群书而以《论语》为根本。
选项:李衡的父亲师从程颐,可谓家学渊源,他虽然博览群书,但一直把《论语》作为学问的根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李衡的同学赵孝孙的父亲师从程颐,而非李衡的父亲。
(四)比对时间、地点,看有无时间颠倒、地点错误
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为顺序的叙写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地点(主要是任职地点)的词语,识破命题者在时间、地点上的设误点。
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贼)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
选项: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所以“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
(2)原文:天圣初,(李若谷)判三司户部勾院。使契丹,陛辞,不俟垂帘请对,乃遽诣长春殿奏事,罢知荆南。士族元甲恃荫屡犯法,若谷杖之,曰:“吾代若父兄训之尔。”
选项:李若谷不畏权贵。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当地的豪族元甲倚仗祖上的恩荫多次犯法,李若谷对他施了杖刑,并说是替他的父兄教训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兼领三司户部勾院时”错,教训元甲是李若谷在荆南任知州时所为。
(五)比对句间因果关系,看是否因果不当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1)原文:图,字表圣,河中人也。父舆,大中时为商州刺史。图,咸通十年归仁绍[注]榜进士。主司王凝初典绛州,重之。未几,凝为宣、歙观察使,辟置幕府。召拜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节选自辛文房《唐才子传》,有删改)
注 归仁绍:苏州人,唐咸通十年己丑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其中有司空图。
选项:司空图的父亲司空舆曾担任商州刺史,后来司空图考取进士,又因为主管官员王凝的保举,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司空图被朝廷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并非因为王凝的保举。
(2)原文:(余弟)伯凝性好读书,尤喜谈医书,架上医书不下数百余种,一一倩人读之,过耳亦辄能记忆。遂究心脉理,尽取名医所辑诸书,日夕研究,遂得其精髓。凡诊切诸病,触手即知。伯凝有力,多储药材,复精于炮制,药无不精,服无不效。嗣是寿花堂丸散刀圭,倾动越中。吾家十世祖为越郡名医,所开药肆,甲于两浙,后以阴功,子孙昌大。昔人云:“公侯之家,必复其祖。”伯凝殆即其后身矣。(张岱《琅嬛文集》)
选项: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是因为家庭熏陶,他家祖传的医书有一百多种,储备的药材也很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伯凝在医术上的成就并非因为家庭熏陶,他在医术上有所成就是因为他个人努力所致;家中的药材也都是伯凝后来自己置备的,并非家中自始就有。
一、遵循答题三步骤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赵彦倓字安卿,彭城侯叔褧曾孙也。彦倓初调溧阳尉,改扬州司户,摄狱掾。有告主藏吏钱余千万,治之急,吏泣请死。彦倓察其情,屏人问,则诸吏共贷也,乃许自首免罪,一日而毕。
改平江府推官,摄宜兴县。县自中兴后,预借民明年税,民挟此得慢其令。彦倓请禁预借,邑遂易治。
知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通台省吏,得肆其奸。彦倓执其黠者,械送府。台省吏从中救之,彦倓力争,竟抵胥罪。浮桥屡以水败,彦倓梁以石,民免溺死。升临安府通判。
寻知绍兴府。楮(纸币)价轻,彦倓权以法,民便之。复鹿鸣礼,置兴贤庄以资其费。筑捍海石塘,亦置庄以备增筑。会旱,饥民聚陂湖中。彦倓取死囚,幂首刖足,徇于众曰:“此劫菱藕者也。”遂散其众。乃第民高下,损其税有差,免输湖籍田米,举缗钱四十万以助荒政,民赖以济。诏改太府少卿,迁显谟阁、知太平州,调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卒于官,年六十四。(节选自《宋史·赵彦倓传》,有删改)
简要概括赵彦倓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赵彦倓用石头建桥,使百姓免于溺死。②纸币贬值,赵彦倓依法平衡。③恢复鹿鸣礼,修筑捍海石塘。④有差别地减少灾民的赋税。
参考译文
赵彦倓字安卿,是彭城侯叔褧的曾孙。赵彦倓初任溧阳尉,改授扬州司户,代理狱掾。有人告发主藏吏盗一千多万钱,处治急迫,吏哭着请求处死自己。赵彦倓察知实情,屏退旁人问他,原来钱是众吏共同借贷的,于是允许他自首后免罪,一天就解决了这个案子。
(赵彦倓)改授平江府推官,代管宜兴县。宜兴县从南宋以来,预借百姓第二年的赋税,百姓仗着这一点怠慢县令。赵彦倓请求禁止预借,宜兴县于是容易治理。
(赵彦倓)管理临安于潜县。县胥往往勾结台省吏,放纵他们的恶行。赵彦倓抓住其中狡猾的人,(将他)加上刑具送到公府。台省吏从中救他,赵彦倓据理力争,最后使胥伏罪。浮桥多次因大水毁坏,赵彦倓用石头建桥,使百姓免于溺死。(赵彦倓)升任临安府通判。
不久(赵彦倓)任绍兴知府。纸币贬值,赵彦倓依法平衡,百姓得到好处。(赵彦倓)恢复鹿鸣礼,建兴贤庄资助费用。修筑捍海石塘,也建庄以准备增修。遇上旱灾,饥民聚集湖中。赵彦倓找来一名死囚,蒙上头,砍去脚,向众人宣示说:“这是抢劫菱藕的人。”于是众人散去。接着按照百姓贫富高低,分别减少不同的赋税,免交湖籍田米,拿出缗钱四十万资助救济饥荒,人们靠此渡过难关。下诏改授太府少卿,升显谟阁、知太平州,调任江西转运使。嘉定十一年在官任上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亡妻冯孺人行述
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岁癸卯,予客永嘉。其冬,安度先生(指朱彝尊之父)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
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呜呼!悲夫!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
(节选自《曝书亭集》,有删改)
文章记述了冯孺人哪些方面的“遗行”?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典当首饰招待四方名士;②倾心尽力侍奉公公并料理丧事;③力持门户抚养孩子;④慈爱乡里帮助贫苦之人。
参考译文
亡妻姓冯,名福贞,字海媛,世代居住在嘉兴练浦的北面。我这年十七岁,到冯家做了入赘的女婿。我二十岁时,就凭着诗辞古文被江东的德高望重的宿儒知晓。当时四面八方有名的往来于嘉禾的读书人,经常到梅里看望我,我妻子一定备办丰盛的酒菜,即使半夜也立即筹划办理。前来拜望的宾客,谈笑宴饮非常高兴,有的停留十天才离开。首饰已经所剩无几,都抵押给了当铺,妻子昼夜不停地纺织来赎回它们。客人来了,就再去抵押,像这样都习以为常了。癸卯年,我客居永嘉。这年冬天,我父亲病重,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我妻子就请我的姊妹一同来端汤喂药。我回家不到十天,父亲就离世了。我妻子因悲伤过度而容颜消损,办理丧事没有不符合礼节的。
不久我到大同游历,转而客居太原,到达京城,又滞留在济南。妻子竭力持家,请老师到家中教导昆田,一定为老师备办好酒好肉,操持劳作更加勤勉。夜里带领两个女孩不停地纺织,让昆田坐在纺车旁,拿着书卷在灯后面,让他就着灯光学习白天读过的书,一定要能够背诵出来才停下来。凡是昆田结交的朋友来到家里,如有不讲规矩的朋友夹杂其中,我妻子一定严厉告诫他不要和这人交往。
我妻子嫁给我将近五十年,一生处于忧患之中,不曾有一日过上安稳日子。平时为人慈爱,即使是打鱼的孩子烧饭的婢女,也一定把自己的饭食让给他们吃。因此我妻子去世时,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息的。唉,真叫人悲伤啊!这里拾取一些她遗留的事迹,来告诉给著书立传的君子。
答好分析概括文意题,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遵循下列步骤,把握每一步的要点。
第一步:审准题干——明确概括要求,找准阅读区间
分析概括文意题题干一般包括概括要求和概括范围两部分。概括要求就是要求概括什么,这一点题干要求十分明确,而且限制性强。如要求概括传主“为人”“为官”方面的特点,对此一定要看清要求,概括范围其实就是阅读的区间,有的已给出,如“根据第二段”;有的只是笼统地要求“结合文本”,这种情况下是要阅读全文的,其答题要点散布在各段落的字里行间。不过,虽说是全文,其实答题要点只是重点分布在某一两个段落中,因为文言文本身段落就不多。
另外,要注意题干中“哪些事例”等类似表述,它决定了答案的概括只能是事情(件)的概括。
第二步:定向精读——辨清文句意义,去除芜杂信息
从江苏卷近年来的分析概括文意题设计可以看出,要答好这种题型,都不可能只是对文本信息加以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因此在找准阅读区间后必须要对有关信息文字进行精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和剥离。具体来讲,确定好信息所在的段落后要对其层次结构有个切分,辨析各文句的意义,圈出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关键部位,剔除无关信息。总之,要注意揣摩语意,发现要点,再行提炼。
第三步:规范表述——编排有序,控制字数
1.编排有序
(1)加上序号。因为答题包含几个要点,加上序号后既有助于自己掌握,也有利于阅卷老师判分。
(2)分行回答。如果题干要求中包括两个以上需要回答的要点,应采用分行作答的方式,将每个要点隔开,这样既不会遗漏要点,也会给阅卷老师留下训练有素、体贴细心的好印象,从而在判分尺度上会有所宽容。
2.控制字数(篇幅)
注意答题语言的简洁,应在画线区域内完成答题。不加节制甚至挤占框内空白处,不仅容易惹人反感,也容易因看不清楚而使阅卷老师漏判得分要点。特别是有字数规定的试题,更要注意严格遵照。这里,尤其要禁止一种过度答题的倾向——叙述加翻译。几乎任何概括题都不能靠翻译组织答案。当然,也要防止另一种极端——苟简(过于简略),因为这样会让阅卷老师怀疑你的答题态度和理解深度。
最后特别说明:该题型一般是4分,答题点有3~4个,如果答题点超过预定的数量而又难以定夺时,一定要注意自我排序,将所列要点中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最切合题意的部分先行写上,因为这时候,排名还要分先后的。
二、掌握主要题型答题要点
1.事件(例)筛选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长安人,官至奉政大夫。壬寅,晋岢岚州知州。州苦虏,数被创,岁且大侵。大夫省刑薄征,一切居之以宽,民德之。又念城墉濠堑为扼虏之要,殚其心计,且筑且浚。盖财无沉浮,役无罢病,而井井章章,垂百世规者,大夫力也。会忻州凋敝,一岁三易守。众议非大夫不可,乃调守忻州。士民欲留之不得,争画像祀之。
(节选自明·焦竑《澹园集》,有删改)
根据该段,概括冯友治理岢岚州采取的措施,不超过3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治民以宽,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②加强城防,修筑城墙,深挖壕沟。
参考译文
冯大夫名友,字益卿,是长安人,官做到了奉政大夫。壬寅年,晋升为岢岚州知州。岢岚州遭受外族之苦,多次被侵袭,当年将要闹饥荒。大夫减轻刑罚,减少赋税,一切事都用宽容的政策处理,百姓感激他。又考虑城墙壕沟是遏制外族的重要设施,他想尽办法,边修筑城墙边深挖壕沟。大概州里财政收入稳定,没有役夫贫病交加,境内事务井井有条,树立了百世典范,这是大夫的功劳啊。适逢忻州凋敝,一年内三次更换知州。朝中众臣商议要治理好忻州非靠冯大夫不可,于是(冯友)调任忻州,岢岚州百姓想留他却留不住,争相画像祭拜他。
这种题型,题干一般给出一个抽象的概括标准,答案要求从原文中筛选概括出具体事件(例)来,重在“事”的概括。在对“事”的表述上,有两个要点:
(1)必须是“事”的表述,不可用过于抽象的语言。所谓“事”,要包含时间、地点、人、原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对于记叙类散文来说,尤其是传主,可以采用“任职地点+方法+结果”的表述形式。
(2)既然是“筛选整合”,有的时候就需要将文中的关键词语“转译”为现代词语,要特别注意“转译”的准确性,因为这种题型实际上是暗考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准确理解。
2.人物特点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根据选文第二段,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参考译文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
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
这种题型一般是据事求理,根据人物的具体言行概括其思想行为特征。对于这种题型,要特别注意三点:
(1)题干对概括多有限制,如概括“为人处世”“为学”特点,概括“精神特质”等,故先要吃透这一要求。
(2)表明“特点”的词语有的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抠文字提取,有的需要对具体言行加以提炼,对此,一定要选择一个较贴切的词语,而且这样的词语要在平时多积累。如求学方面:勤奋刻苦,严谨博学。治官方面:待民宽厚,不畏豪强。为将方面:勇猛沉着,善于谋略等。
(3)“特点”丰富,多点概括。
3.事理(情)原因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殷仲文,南蛮校尉觊之弟也。
会桓玄与朝廷有隙,玄之姊,仲文之妻,疑而间之,左迁新安太守。帝初反正,抗表自解,诏不许。仲文因月朔与众至大司马府,府中有老槐树,顾之良久而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仲文素有名望,自谓必当朝政。谢混之徒畴昔所轻者,并皆比肩,常怏怏不得志。忽迁为东阳太守,意弥不平。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游宴弥日。何无忌甚慕之。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令府中命文人殷阐、孔宁子之徒撰义构文,以俟其至。仲文失志恍惚,遂不过府。无忌疑其薄己,大怒,思中伤之。时属慕容超南侵,无忌言于刘裕曰:“桓胤、殷仲文并乃腹心之疾,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以仲文与骆球等谋反,及其弟南蛮校尉叔文伏诛,仲文时照镜不见其面,数日而遇祸。(节选自《晋书·殷仲文传》,有删改)
根据文段,概括殷仲文遇祸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失忠于帝;②恃才傲物;③何无忌中伤(失信于何无忌);④图谋反叛。
参考译文
殷仲文,是南蛮校尉殷觊的弟弟。
适逢桓玄与朝廷有矛盾,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妻子,殷仲文因此受到怀疑被人离间,降为新安太守。皇帝刚复位,殷仲文便上表为自己辩解,皇帝下诏不允许。殷仲文在初一这一天与众人一起来到大司马府,府中有棵老槐树,殷仲文望树很久而叹息道:“这棵树虽然枝叶繁茂,却已无生机!”殷仲文平素就有名望,自称必当主持朝政,再加上过去所轻视的谢混之流,都与自己并肩而立,常表现出不愉快不得志的样子。忽然被任命为东阳太守,心中更觉不平。刘毅爱才好士,对待殷仲文十分有礼,当他去郡途中,刘毅与殷仲文整天游乐宴饮。何无忌很敬慕殷仲文。东阳,由何无忌统管,殷仲文答应在顺路时去拜见何无忌,所以何无忌更加敬仰他,命令府中的文人殷阐、孔宁子等人撰写文章,以等待殷仲文的到来。殷仲文因不得志而神思恍惚,便没去何无忌府上拜谒。何无忌怀疑是殷仲文轻视自己,大怒,想要中伤殷仲文。当时慕容超南侵,何无忌对刘裕说:“桓胤、殷仲文才是心腹之患,北虏不足为忧。”义熙三年,又因殷仲文与骆球等人谋反,等到他的弟弟南蛮校尉叔文被处死,殷仲文当时照镜子看不见自己的面目,几天后就遇祸。
这类题的命题角度灵活多样,有的要求概括主要人物做某事成功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人们怀念主要人物的原因,有的要求概括某种道理形成的理由,甚至有的要求概括作者写作的理由。但是,无论是从何种角度命题,答题应当注意以下三点:
(1)理清答题角度。既是问原因,结果肯定在题干中出现。既有结果,那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有外在原因也有内在原因。答题的关键点自然在于自身原因,兼及客观原因、外部原因。另外,如果涉及文章自身,自然要关涉文章的思路、结构及手法等方面的理由。
(2)在文中寻找理由文字时,对于要点较集中的说理文字(尤其是长句子),特别要分清层次,提取关键词语转换为答案。
(3)在形成初步答案后可以用因果法验证,一是可以检查理由与结果之间是否合理;二是看看答案表述是否与结果保持一致,必要时可以调整答案表述形式。
4.作者观点态度概括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与王观复书
黄庭坚
庭坚顿首启:蒲元礼来,辱书,勤恳千万。所送新诗,皆兴寄高远。但语生硬,不谐律吕,或词气不逮初造意时。好作奇语,自是文章病。但当以理为主,理得而辞顺,文章自然出群拔萃。观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往年,尝请问东坡先生作文章之法,东坡云:“但熟读《礼记·檀弓》当得之。”既而取《檀弓》二篇读数百过,然后知后世作文章不及古人之病,如观日月也。文章盖自建安以来好作奇语,故其气象衰苶。其病至今犹在。唯陈伯玉、韩退之、李习之,近世欧阳永叔、王介甫、苏子瞻、秦少游乃无此病耳。
公所论杜子美诗亦未极其趣。试更深思之,若入蜀下峡年月,则诗中自可见。其曰:“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则往来两川九年,在夔府三年,可知也。恐更须改定,乃可入石。
(有删改)
答洪驹父书(节选)
黄庭坚
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文章最为儒者末事,然索学之,又不可不知其曲折,幸熟思之。至于推之使高,如泰山之崇崛,如垂天之云;作之使雄壮,如沧江八月之涛,海运吞舟之鱼,又不可守绳墨、令俭陋也。(有删改)
黄庭坚的这两封书信阐释了哪些文学主张?请作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作诗文要有思想内容;②要借鉴古代经典;③要重视炼字和句法;④认为好文章都有意趣。
参考译文
与王观复书
黄庭坚叩首陈述:蒲元礼来,蒙您赐信,万分殷切诚恳。送来的新诗,都寄意高远。只是语言生硬,不合声律,有的没有把最初构思时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好作奇特的辞语,这是写文章的毛病。(写文章)只应当以理为主,理掌握了而且辞语顺畅,文章自然出类拔萃。看杜甫到夔州以后的诗,韩愈从潮州回朝以后的文章,都是不用删改而自然合乎法度的。
前些年,我曾请教东坡先生作文章的方法,东坡说:“只需熟读《礼记·檀弓》便可领会。”不久,我就拿来《檀弓》上下两篇读了数百遍,然后对后人写文章不如古人的毛病,清楚得像看见日月一样了。文章大约从建安时代以来就喜用奇特的辞语,所以它的气象衰弱。这毛病直到如今仍旧存在。只有陈子昂、韩愈、李翱和近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秦观,才没有这毛病。
您对于杜甫诗的论述也没有透彻理解它的意趣。请再试着深入思考,至于入蜀和出三峡的年月,在诗中就可看到。他的诗说:“九钻巴巽火,三蛰楚祠雷。”可知杜甫往来川东川西九年,在夔州三年。您的诗恐怕需要修改,才能刊刻传播。
答洪驹父书(节选)
写文章自己遣词造句最难,杜甫作诗,韩愈作文,没有一个字没有出处。只是因为后人读书少,所以就以为是韩愈、杜甫自己写出这样的句子罢了。古代能写文章的人,都是能够真正地熔铸万物于一炉,即使引用古人的语句用于自己的文中,也都如一粒灵丹,有点铁成金的功效。对于尊崇儒学的人来说,写文章实在是最小的事了,然而既然要探求写文章的方法,就不可不了解其中复杂、详细的情况,希望你能仔细思考这个问题。至于要使文章高妙,如巍然崛起的泰山,似自天上垂挂下来的云彩;倘若要使文章气势雄壮,如八月大江上的波涛,似海动时能吞没大船的巨鲸,那就不可死守所谓的规矩,令文章浅陋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虽说江苏卷未出现此种题型,但绝不可忽视。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明说出来,而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等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意图是歌颂还是鞭挞,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在议论性散文中,要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理清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写作意图。
一、选择题所用比对法专练
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原文: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清·姜宸英《奇零草序》)
选项: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回看前代历史,沈约撰写《宋书》,对是否为袁粲立传有疑虑,齐武帝说:“袁粲本是宋朝的忠臣,为什么不可以立传呢?”欧阳修不为北周的韩通立传,君子批评他的做法。元代听任湖南民众为南宋忠臣李芾建祠堂,明成祖不给藏有方孝孺书的人治罪,这些都是表现帝王盛德的事情。作为臣子的,处于没有忌讳的时代,应该想着引导国君走正当的道路,做臣子的各为其主,所有前朝的文字著作,不该回避忌讳。
2.原文:忆得初读书时,感慈旨一言之叹,遂志于学。是时尚在凤翔,每借书于齐仓曹家,徒步执卷,就陆姊夫师授,栖栖勤勤其始也。若此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
选项:母亲教诲元稹,要他借书而读,不窥园井,使得他能立志于学业,研读深思,终于获得了官职与名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书而读,不窥园井”并非母亲的要求,张冠李戴。
参考译文
记得刚开始读书时,母亲的一句教诲令我感叹,从此就立志于学业。那时(我)还在凤翔,常常向齐仓曹家借书,拿着书卷步行到姐夫陆翰那里拜师求教,那是我辛勤忙碌读书的开始。像这样到了十五岁时,我考中了明经科举,于是就捧着先人的旧书,在西窗下研读深思,几乎足不出户,专心苦学。
3.原文:富人责租,使其奴殴逋者。(石公)并录之。主惧,匿不出;捕急,其徒计赂人代焉。至廷下,(石公)曰:“是富人耶?衣冠则尔,其质乃贱隶。”袒视之,肤革皲瘠,果其家役仆也。杖去,直得其主而坐之。
选项:有富人教唆奴仆催租伤人,为逃避治罪,逼迫奴仆冒充自己去顶罪,被石公识破,最终被抓捕到案,依法治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是富人逼迫奴仆冒充他去顶罪,而是他的党羽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有一个富人催逼租粮,让他的奴仆打伤了拖欠租粮的人。(石公)下令一并抓捕审讯。主人害怕,藏匿不出。官府追捕得很急迫,他的党羽就谋划收买别人来代他顶罪。人犯被抓到了公堂,石公说:“这是富人吗?衣服和帽子的确是富人的,他本质上却是个低贱的奴仆。”剥下衣服一看,这个人皮肤皴裂,身体瘦弱,果然是富人家的奴仆。石公对他处以杖刑后把他赶走,直到最后抓捕到了他的主人,依法治罪。
4.原文:晋安石门子早善属词,不乐进士业,遂洗意爵禄之门,而结霞上之居,自号霞仙。善画,善隶草,善八分书。家贫,性嗜酒,日以饮为事。由是孤洁一世,知名海内。
选项:高石门早年才华卓著,工书善画,因为科场失利,不以功名为意,一世孤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果不当,高石门“洗意爵禄之门”并不是因为科场失利。
参考译文
晋安的石门子早年善于写作,不喜欢在士子的举业上进取,也就无意于求取官爵和俸禄之道,于是结庐隐居,自己取号为霞仙。(石门子)擅长作画,擅长写隶书草书,擅长八分书。(他)家里贫穷,生性嗜好喝酒,每天以喝酒为事。因此一生孤高清白,在海内闻名。
二、主观题题型专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蔡先生者,讳霁。乙未,迁蜀之乐至令。会有采木之役,木所产,人兽绝迹,官给镪①募民役,悬格②啖之耳。约事竣而给之。民先出钱,所给多不能雠其直。桀黠者多相规卸免,单朴者始承其末,流官竟不得其要领。公下车,卒出不意,征父老数辈,人给笔札,令疏注堪应募者姓名,各以所臆疾书。书已,即收之。为之稽粮册,以知其赋之高下;证甲牌,以验其廛之多寡。然后榜示占役者于门。丁弱赋强,则出金助往募者。扉屦③不任者,始得自诉。汰其实者,而抶其诬报及妄求免者。乃更为立补助之条,定番休之规,信给发之约。用大义谕遣之,民始劝往矣。采木罢,寻有旱疫之眚,多方勤抚之,然于豪猾无所错贷,犯科者壹以三尺终始之。(节选自明·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注 ①镪:成串的钱。②悬格:公布标准。③扉屦:草鞋。
5.根据文段,概括蔡先生为让百姓服役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查清实情,张榜公示;②区别对待;③完善制度;④晓以大义。
参考译文
蔡先生,名霁。乙未年,调任四川乐至县令。适逢有伐木的差役,而木材的产地,人兽绝迹,官府出钱招募百姓从事这个差役,其实就是公布出来以利诱人罢了。约定事情完成后付钱。百姓先拿出钱,而官府所给的钱大多不能抵得上百姓拿出的钱。凶悍而狡猾的人相互谋划免于服役,淳朴敦厚的人也紧跟着他们这样做,到任的官员始终不知如何处置应对。蔡公一到任,出其不意,征召来几位有名望的老人,给他们笔纸,让他们分别写清能应募者的姓名,让他们按心里所想快速写下。写完,立刻收上来。为他们查考粮册,来知道他们赋税的多少;查验户牌,来查明他们田地的多少。然后在府门张榜公示应该服役的人。男丁弱赋税多,出钱帮助前去服役的人。家庭特别贫困的人,才能自我申诉(免除差役)。去除那些符合事实的,责打那些虚报以及胡乱申请免除差役的。于是更改确立补助的条例,定下轮流休息的规定,明确给付报酬的约定。晓以大义,派他们前往,百姓才受到鼓舞,乐于前往。伐木结束,不久遭遇干旱的疾苦,蔡先生对百姓多方慰劳安抚,然而他对于奸猾之人没有宽恕,对于犯法的人一律依法处置。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许子良,字肖说,东阳人。嘉熙戊戌,始登进士第,年已五十馀矣。用宰相乔行简荐,监镇江西酒库。前此赢羡率自入,子良不纳一札以上归公家,官吏相顾骇叹。淮东转运司辟主管帐司。濒江有芦场三十里所,民资其利,守边吏议清野,欲悉削去,子良谏之止。俄监安溪酒库,改宣教郎、知都昌县。库藏赤立,子良节缩浮冗,两年之间,供输遂有馀。豪右设诡名以欺租赋,莫敢何问。子良列其主名揭于市,复从而一之。豪右愤,阴图中子良,无隙可乘而止。复转朝散郎,改知台州。弊蠧相仍,负上供钱三百余万。子良节缩如都昌,凡典例所宜得者亦谢去。居半载,郡计裕如。子良听讼,据案与两造相尔汝,以察其情。情既得,即决遣之,吏袖手旁睨具文书而已。(节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6.从文中哪些事例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己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管理江西酒库时多余的钱全部上交;②在台州任上,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
参考译文
许子良,字肖说,是浙江东阳人。嘉熙二年(1238),才考中进士,时年已经五十多了。因为宰相乔行简的推荐,镇守监察江西酒库。此前的赢余大都归于自己,许子良分文不取而(全都)上交公家,官员们彼此相看十分惊叹。淮东转运司授官主管帐司。沿江有个大约三十里的芦场,老百姓赖以为生,守边的官吏商量采取清野措施,想要将芦苇全都砍掉,许子良规劝后这件事才作罢。不久主管安溪酒库,改任宣教郎,任都昌知县。府库空无一物,许子良减缩多余的支出,两年之内,赋税就有所节余。豪门大族捏造假名来逃避田租赋税,没有人敢过问此事。许子良列出那些主使者的姓名公布在集市上,再有人仿效就同样处理。豪门大族羞愧愤恨,想暗中图谋造谣中伤许子良,没有空子可钻才停止。又转任朝散郎,改任台州知州。弊病祸害连续不断,拖欠上缴的钱三百多万。许子良如在都昌时一般节约支出,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过了半年,郡内的经济丰足有余。许子良审案,靠着桌子与原告、被告双方以你我相称亲切交谈,来审查事情的真相。实情了解之后,就审判发落他们,小吏袖手旁观写判决公文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父彦达,有隐操。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朝廷旌录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悉取其先世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遗书。乡里后进①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远近辐辏,县令亦遣人来邀筮。后益数数,日或二三至。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令大衔之。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甚严。部使者至县欲起翁。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之心。”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求者得之以出。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使者悟,始释翁。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而翁竟以足疾得免。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②之“震”③,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选自《王阳明全集》,有删改)
注 ①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②大有: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号。③震是本卦的标题。震代表雷电。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震”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
7.请简要概括王与准“遁世”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亲人的影响。②赵先生的教诲。③应酬之苦。④信奉《易经》之说。
参考译文
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朝廷表彰录用王彦达,王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准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王与准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乡里后辈有人想来跟他学习,(王与准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你们。”王与准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王与准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赵先生惭愧地向他道歉。
王与准的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王与准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远近人们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后来更加频繁,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王与准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着使者的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王与准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王与准。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父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不满之心。”使者发怒拘捕王与准的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王与准。王与准听说后逃跑到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并将他带出了大山。部使见王与准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他意图。王与准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王与准。部使看到王与准的次子王世杰很贤良,于是对王与准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你前行呢?”不得已,于是补录王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而王与准最终凭脚伤能免去出仕。王与准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于是自号通石翁。
王与准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卦之“震”卦,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兴盛吗?一旦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双节堂庸训》者,龙庄居士教其子孙之所作也。居士扃户养疴,日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与儿辈讲求持身涉世之方,或揭其理,或证以事。凡先世嘉言媺行[注]及生平师友渊源,时时乐为称道,口授手书,久而成帙。
删其与颜、袁二书词指复沓者,为纲六,为目二百十九,厘为六卷:首《述先》,志祖德也,先考、妣事具行述者不赘;次《律己》,无忝所生,有志焉未逮也;次《治家》,约举大端而已,家世相承,兼资母范,故论女行稍详;次《应世》,寡尤寡悔,非可倖几也;次《蕃后》,保世滋大,其在斯乎?以《师友》终之,成我之恩,辅仁之谊,永矢勿谖矣。
(节选自汪辉祖《双节堂庸训自序》,有删改)
注 媺(měi)行:同“美行”。
8.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简要概括作者写作《双节堂庸训》的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牢记(歌颂)先辈美德;②强调律己治家;③希望家族兴旺;④感激师友恩谊。
参考译文
《双节堂庸训》是我(龙庄,是汪辉祖的号)为教育自己的儿子孙子所写的。我闭户养病,每天读《颜氏家训》《袁氏世范》,和儿辈们谈论探求坚守自己、经历世事(为人处世)的道理,有时揭示那些道理,有时引用事例规劝(验证)。凡是先代(有教育意义的)好言和善行以及我生平师友间(好的)交往关系,时时乐于向(他们)称赞叙述,通过口传手写,时间长了就结成集子了。
(在编写《双节堂庸训》时)删除了那些和颜氏、袁氏两部家训中言词意旨重复的部分,编为六纲,合计二百一十九目,整理成六卷:首卷《述先》,记载的是祖先的美好德行,父母生平大略叙述详细而一点不赘余;次卷《律己》,我没有辜负、愧对自己的父母,有志向但也未能实现;次卷《治家》,大多列举的是重大需要注意的事情罢了,家里世代传承,与兼受母亲德行风范影响不无关系,所以评论她的品行稍微详细一些;次卷《应世》,要求处世少抱怨少悔恨,不可有侥幸的苗头;次卷《蕃后》,保持宗族世代相传,繁衍兴旺,大概就在他们身上吧!最后用《师友》卷结束,成全我的恩情,培养我仁德的友谊,永记不忘。
三、综合模拟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程南耕先生传
袁 枚
江宁程氏有二贤焉:其昆曰绵庄先生,余已铭其墓矣;其弟年亦七十有九,曰南耕先生。余悲绵庄之不及见余铭也,使绵庄见余铭,喜当何似?因思韩退之为太学生何蕃立生传,岂非欲其亲见之以为笑乐耶?余尝以此语戏南耕,南耕额首,曰:“幸甚。”遂摭大概而书之。
先生名嗣章,字元补,一字南耕。七岁能诗,既长,习举子业,连闵于有司,顼顼不得志。朱文端公与有旧,教之曰:“唐赵匡论选举以辟召为先,古贤多记室参军。士果有心经世,奚沾沾科第耶?”先生感焉,遂研究刑法、食货诸务,识其大者。为人作奏,纂词奋笔,得晁、董遗意。诸大府走金币延之,忧不得先。
当是时,桂林、祁阳两相公及晏一斋中丞,皆负清望,居五长十连之任,奉先生若仰衡石而操表缀也。先生参画密句,弥口不宣,章疏稿出火入。一切体国经野事秘,外不能知。而三人所张施显显然,海内无訾言。先生翼扶之功从可知矣。先是州县灾例不蠲漕。先生谓晏公曰:“灾地无米,必倍价远购。灾民免地丁之一,而纳漕费之十,其何以堪!”晏公以其言入奏。上敕九卿议,嗣后被灾,漕米银或蠲或缓。临期奏请,永著为例。祁阳公之督闽也,苏禄国王进表使者报闽人某在吕宋嗾夷人劫贡物。先生曰:“是诈也,宜斥还其表,听候诇察,则事败矣。”公从之,果来使谰言,冀诬其仇。先生之能仁民能决大事皆此类也。
先生不问旨畜,虽享多仪,皆畀绵庄,己如不闻。绵庄静而峻,先生孔扬采色,和颜熙熙,傔从者皆惮伯之严就季之宽。然平生于大义所在勿狎,于不顺虽贲、育何摇焉。中年耳聩,绝意仕进。有欲荐于朝者,坚谢之。(有删改)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遗憾绵庄先生没有能亲眼看到自己给他写的铭文,受到韩愈给何蕃立生传的启发,就给南耕先生写了这篇记。
B.南耕先生小时候就很聪慧,但多次科举未中,他听从朱文端的教诲,研究刑法、食货等,奏章写得很好,众多官员争相邀请他。
C.南耕先生悉心辅佐桂林、祁阳等人,参与谋划治理国家的密事,严守机密,桂林、祁阳等人在他的辅佐下政绩显赫。
D.南耕先生的哥哥绵庄先生沉稳而严厉,随从都害怕他,他对涉及大义的事从不轻慢,身处逆境也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答案 D
解析 “对涉及大义的事从不轻慢,身处逆境也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说的是南耕先生,不是他哥哥。
10.请根据第四段文意简要概括南耕先生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温和宽厚;②淡泊名利;③坚守大义(原则),意志坚定。
参考译文
江宁程氏有二位贤人啊:其中的哥哥称绵庄先生,我已经为他写了墓志铭;其中的弟弟年龄也七十九了,称南耕先生。我悲叹绵庄先生没来得及看见我给他写的铭文,假使绵庄先生看见我写的铭文,他该高兴得像什么样子呢?我于是想起韩愈给太学生何蕃撰立生传,难道不是要让他亲眼见到关于自己的传记并以此一笑感到快乐吗?我曾经拿这句话跟南耕先生开玩笑,南耕先生点头说:“很好。”于是我就拾取他生平的大概写下了南耕先生传。
南耕先生名嗣章,字元补,一字南耕。七岁时能作诗,长大以后,学习举子学业,多次参加考试,都没考中,失意不得志。朱文端与他有老交情,教诲他说:“唐朝赵匡谈论选拔举荐人才以朝廷征召为先,古代有才能的人大多担任记室参军。读书人如果有经世之志,哪里要对考取科举沾沾自喜呢?”南耕先生对他的话有所感触,于是研究刑法、食货各种事务,熟悉它们的主要内容。替他人写奏章,编纂文词快速写出,有晁错、董仲舒的遗风。众官员带着金币来邀请他,担心不能先得到他写的奏章。
在这时,桂林、祁阳两位相公以及中丞晏一斋,都依仗美好的声望,担任五长十连的职务,像仰望衡石一样敬奉先生,把先生作为榜样跟着他。南耕先生参与谋划机密,张口不说,奏章写出后,草稿就投入火中。一切治理国家秘密的事情,外人都不能知道。而三人的主张措施昭明显耀,天下没有诋毁的话。南耕先生辅助的功劳从这里可以知道。以前州县受灾按照惯例不会免除漕税。南耕先生对晏一斋说:“受灾之地没有米,一定会以双倍的价格从远方购买。受灾的百姓民免除一成地丁税,却交纳十成的漕费,他们哪里能够承受!”晏一斋把他的话上奏朝廷。皇上敕令九卿朝议,随后遭受天灾,漕米银费有的免除有的缓交。到了期限上奏请示,永远记载作为典例。祁阳公任闽地的督抚,苏禄国王派来上表的使臣禀报闽人某在吕宋唆使夷人抢劫朝廷的贡物。南耕先生说:“这是欺诈(的行为),应当斥责他们并退回他们的上表,听候侦察(的情况),那么他们的事情就败露了。”祁阳公听从了他的话,果然来的使臣欺骗,希望诬陷他的仇人。南耕先生能仁爱百姓能够决断大事都像这一类(情形)。
南耕先生不过问味美食品,虽然享有许多礼物,都给了绵庄先生,自己好像没有听说过一样。绵庄先生性格沉稳而严格,南耕先生神情全在脸上表露出来,和颜悦色,侍从都害怕哥哥的严厉,亲近弟弟的宽厚。然而南耕先生一生对涉及大义的事从不轻慢,身处逆境即使猛贲、夏育勇猛之士又怎能动摇他。中年时耳聋,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有人想要向朝廷举荐南耕先生,南耕先生都坚决谢绝了他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复程子芳
金 声
不佞弟过蒙天幸,可谓不伦之至。蚤夜以思,唯以负圣天子为惧。六月前于此事尚在浮沉间,迩来日夜鞭逼,不敢稍自懈怠,精神渐觉收向内来,回思异时作为,直是病狂丧心之人,自误误人,流毒不小。今牖其衷,此生或不虚度,俯仰静思,此生竟亦无复有第二件事可以分我一念者矣。
足下根器明敏,患不沉毅耳。大丈夫既来世上一番,若罔知学,无可奈何。知之而又半沉半浮,究竟醉生梦死,与庸众人何异?吾侪大恨,莫过于此。《中庸》曰“人一能之,己百之”。颜夫子亦曰“既竭吾才”,今才未必如颜子,而又半分不竭,又只终日播弄精魄,时时向外驰,求学于此中,岂有少分相应耶?阳明先生云“举业一途,不怕他妨功,只怕他夺志”,此语大可深思。仲延岂不是聪明伶俐汉子?悔当日不得藉朋友一毫匡正之力,以盲引盲,相将入坑。至今念及,犹为痛哭流涕,不能己已。今岂得不重自刻励,俾异日兄弟复如此为我痛哭流涕也哉?愿兄一深思之。
人生一世,富贵贫贱,穷达得丧,惝恍若梦。欣戚所不朽不壤者复是何物?曷不蚤自砥砺,大庆所快也。人人都解此说,然笃意者鲜,罔见有孜孜行者。兄入都读书,自是弟愿,第以此日耽苦,无能相资为虑。相去辽远,不能遥谋,所望随缘读书,莫忘曩者凤山馆之七日苦参,莫谓参无灵验,倘心诚志悫,为学为官,愿必遂也。临书不尽欲言。(有删改)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声自认为才能不高,却受天子宠爱,这不符合人伦之理,故担忧自己辜负天子的期望。
B.程子芳天资聪敏,但不够坚毅,金声劝他要坚定志向,才能有所为,才能有别于庸人。
C.金声认为人生恍然如梦,人人都知道要及早地自我磨炼,但是坚定地这样做的人却很少。
D.金声肯定了程子芳选择入京求学之路,但也告诫他安心读书,勿忘从前参悟时吃过的苦。
答案 A
解析 “这不符合人伦之理”错,文中说“不佞弟过蒙天幸,可谓不伦之至。蚤夜以思,唯以负圣天子为惧”,意思是“小弟没有才智,承蒙天子宠爱,可以说是不相当的。早晚思考,害怕辜负圣明天子的期望”。由此可知,“不伦”应是“不相当”的意思。
12.第二段中,作者是如何劝勉程子芳励志苦学的?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引用先贤名言正面劝说;②以仲延聪明伶俐却无成就从反面劝说。
参考译文
小弟没有才智,承蒙天子宠爱,可以说是不相当的。早晚思考,害怕辜负圣明天子的期望。六个月前对这件事还在沉浮之间,近来日夜被逼,自己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精神渐渐觉得醒悟过来,回想起过去所做的事,一直是精神失常的人,不仅自误,还会误人,危害不小。现在通过心灵的窗户看到内心,这一生也许不虚度,安静地思量一举一动,这一生竟也不再有第二件事情可以让我思考的了。
你天资聪敏,却不能沉着刚毅。大丈夫已经来到世上一番,如果不知道学习,这是没有办法的。知道了却又半沉半浮,以致醉生梦死,与普通大众有什么不同?我非常遗憾,莫过于此。《中庸》说“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颜渊也说“已经竭尽我的才能”,现在你的才能不一定如颜渊,又没有竭尽才能的一半,只是整天摆布你的灵魂,经常向往外面,在这里面求学,哪有一点相契合?阳明先生说“科举考试的路上,不怕耽误圣贤学问,只怕被迫改变做圣贤学问的志向”,这句话很值得深思。仲延难道不是聪明伶俐的人吗?后悔当初他没能得到朋友的丝毫纠正,用盲人来引导盲人,一同掉进坑里。到现在想起,他还是痛哭流泪,不能自己停止。如今自己怎能够不更加刻苦勤勉,让兄弟们他日又这样为我痛哭流涕呢?希望哥哥一个人深思这件事。
人活一辈子,富贵贫贱,穷达得失,迷迷糊糊像一场梦。为不朽不坏的人快乐和忧愁又是什么?为什么不早点进行磨炼,快点达成心愿。人人都理解这一说法,但是专心致志的却很少,更不见有孜孜不倦地施行的人。你到京城读书,自然是弟弟的愿望,但是从此以后日子特别辛苦,担忧不能给你钱财上的帮助。相距遥远,不能远远地进行商量,我希望你任其自然读书,不要忘记过去在凤山馆参悟时吃过的七天的苦,没有人说参悟不能灵验,如果内心真诚,为学为官,心愿一定会达成的。临时写的信说不完要说的话。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