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三 理解词句内涵
——紧扣语境,挖“情”掘“意”
语言学家石安石如是说:
任何词语、句子都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的。语境与语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语义都必须在一定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从不在任何语境中出现的“语义”是一种虚构。
——《语境与语义》
(一)理解重要词语(含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就是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高考所考,重在考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三种:
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是指自行车,“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它不是高考所考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的乙义。如“我要努力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词典义是“一般指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即词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这些情景因素都会在言语使用中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涵义。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高考重点考查的是后两种语境义。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1.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考查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含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语: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是重要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不理解它就不能说读懂了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金岭,是大悟的一个小小村落,被人知晓的首先是那片土地上茫茫田野开着真如铺了黄金的向日葵花,以及那些不亚于任何一处久负盛名秋景的红叶。不知何时开始的,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上,标明大悟,说着金岭的炫目秋景。让南来北往的高铁,在一处叫孝感北的小站停了下来。与小站相比略显夸张的一群群人,大多行装简约,兴高采烈。
秋风一路所向,无一不是秋天的意志。那所有的银杏树上的所有黄叶子,或许是大悟山中,金岭之上,天太洁净,地太清淡,一切分明是在秋风中,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没过多久,真的踏上金岭土地,就明白这种娇羞也算是人的一种原始情怀。
山中的小小村落,注定会被大山掩藏。金岭的不同之处是藏得太深了,就连红军医院和新四军医院都能安然无恙地设在这里,在腥风血雨中是一种得幸天赐的安宁。一旦普天之下都安宁了,这些只供躲藏的缝隙,就成了连美景也无法输出的屏障。
银杏的娇羞还有一番难以出口的言说。金岭银杏再动人,面对如此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能够示人的表情只剩下无地自容。
(选自刘醒龙《炫目秋景话乡愁》,有删改)
1.作者写银杏树“偏偏透着一种含有某种深意的娇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句中“娇羞”含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娇羞”的本义是“妩媚含羞”,但在文中是“隐藏很深”“难以出口”的意思。具体指:①人的一种原始情怀。金岭深藏在大山之中,虽地处偏僻,但当地人迷恋此地。②一番难以出口言说的穷苦。金岭这个小小村落竟有四十四户、四十四位孤寡衰弱老无所依的特级贫困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夜观流星
林清玄
烬读宋朝沈括著的《梦溪笔谈》,有一段谈到他夜见流星的事,非常有趣:
治平元年,常州日禹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少时而又震一声,移着西南;又一震而坠,在宜兴县民许氏园中,远近皆见,火光赫然照天,许氏藩篱皆为所焚。是时火息,视地中只有一窍如杯大,极深,下视之,星在其中荧荧然,良久渐暗,尚热不可近,又久之,发其窍,深三尺余,乃得一圆石,犹热,其大如拳,一头微锐,色如铁,重亦如之。
沈括学识的渊博早为后世所推崇,但我对这一段描述特别感兴趣,并不是像有的学者说他对流星的判断正确早在西方天文学家九百年之前,而是我小时候也有一段看流星陨落的相似经验。
我幼年居住的乡里,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冷气,没有电扇,一到夏天夜晚,就没有人留在屋内,家人全跑到三合院中间的庭院里纳凉:大人坐在藤椅上聊天,或谈着农事,或谈着东邻西里的闲话;小孩子就围坐在地板上倾听,或到处追逐萤火虫。
小时候,家里有一位帮忙农事的老长工,我们都叫他“玉豹伯”,他的脑子里装满了民间戏曲里的戏文故事,口才好,姿势优美,颇像妈祖庙前的说书先生。他没有儿女,因此特别疼爱我们,每年夏天夜里,我们都围着听他说故事,一直到夜幕低垂才肯散去。他的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听到精彩的地方,我们甚至舍不得离开去捉跳到身边的大蟋蟀。
有一天玉豹伯为我们讲《西游记》,谈到孙悟空如何在天空腾云驾雾飞来飞去,我们都不禁抬头望向万里的长空,就在那个时候,一颗天边的星星划出一条优美的长线,明亮的星一直往我们头上坠落,我们都尖声大叫,玉豹伯说:“流星!流星!”然后我们听到轰然一声巨响,流星就落在我们庭院前不远处蕉园旁的河床。
一群孩子全像约好了似的,完全顾不得孙悟空,呼啸着站起往河床奔去,等我们跑到的时候却完全不见流星的影子,在河床搜寻一个晚上毫无所获,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第二天还特别起早,继续到河床去找,后来找到一颗巨大的黑褐色石头,因为我们日日在河床游戏,几乎可以确定那颗新石头就是昨夜的流星,但是天上的明星落到地上怎么会变成石头呢?是我们不敢肯定的谜题。
那是我第一次看见流星,在那之前,虽听大人说起过流星,知道天上的每个星星就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只要看见天上的流星陨落就知道地上死去了一个人。可是我常自问,地上时常有人去世,为什么流星是那么的罕见呢?
还有人说,当你看见一颗流星落下的一刻,闭上眼睛专心许愿,你的愿望就可以实现,当时我们还是孩子,心中没有什么大愿,看到奔射如箭的流星,张看之不暇,谁还顾得许愿呢?
后来我还在庭院里看过几次流星,但都远在天外,稍纵即逝,不像第一次的感受那么深刻,心中只是无端的茫然,若是天空中的星星都对应着一个人,那一刻落下的又是谁呢?不管是谁,人世里不是行者就是过客,流星落下不免令人感触殊深。
如果流星是一个人的陨落,那么浩渺的天空就对应着广阔的大地,人的群落就是星的聚散,这样想时,我们的离恨别情便淡薄了许多——光灿的星落到地上只是一个无光的石头,还有什么是永远的光明呢?
我总觉得不管有多少天文学家,尽管人类登陆了月球,我们对天空的了解都还是浅薄无知的,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多少天空的事物,而是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灵启示。
从很年幼的时候我就爱独自坐着看天空,并借着天空冥想,一直到现在,我出门时第一眼都要看看天色,这或许是看天吃饭的农家子弟的本性,然而这种本性也使我在大旱的时候想着渴望雨水的禾苗;在连日豪雨之际思念着农田里还未收割、恐惧着发芽的累累稻穗;在巨风狂吼之时忧心着那些出海捕鱼的渔夫。
天空的冥思是可以让我们更关切着生活的大地,这样站在地上仰望天际,就觉得天空和星月离我们不远,也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心情。
我最担心的是,在我认识的都市儿童中,大部分失去了天空的敏感,有的甚至没有好好地看过天色,更不要说是流星了。现在如果我看见流星,我想许的愿望是:“孩子们,抬头看看那一颗马上要失去的流星吧!”(有删改)
2.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魅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茫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里指玉豹伯疼爱孩子而产生的亲和力以及讲故事时散发的吸引力。
(2)由流星的陨落想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从而产生的迷茫失落的情感体验。
3.本文中的“流星”早已超越天文学领域的基础概念,被赋予更深厚的内涵,请结合全文分析“流星”的多重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流星”蕴含着童年时期人与事的美好回忆,是时光永不褪色的印记。
②在世人的意念中,流星代表着愿望,也代表着一个人的陨落,由此作者生发了人世无常、聚散由命的感慨,我们每个人都像流星一样是人世间的行者和过客,没有永恒的光明,但都曾散发过光明。
③“马上要失去的流星”象征在现代都市里即将消失的那些传统的美好事物,是都市生活中已经难以寻觅的与大地天空紧密相连的朴素的生活方式,是都市孩子们心头正在消失的对自然造化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土地山河的依恋之情。
1.扣住语境
因为理解重要词语含义是考查其语境义,因此,做这类题的阅读是一种语境式阅读,即找出答案所在的语境范围,再细读语境文字。
说起语境阅读,似乎很模糊,但在考试中还是较清晰的,需要根据以下内容确定清晰的语境范围:
(1)词语出现的位置
只要是该位置的上下文字,均是答案要点所在的语境范围,而且在文中出现几次,就有几处语境范围。
还要注意的是,只要是该词语出现在文末的,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2)题干用语
有的明确告诉语境范围,如“第×段”等;有的明确告诉要“联系全文”,表明既有词语所在的上下文(局部语境),又有全文语境,甚至有外部语境。
(3)分值
分值少的,其语境范围往往立足于一段或几段;分值高的,如达到6分,其语境范围往往是全文。
总之,不管语境范围是大还是小,都要有立足全段、全文的语境观照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完整。
一旦语境范围确定了,剩下的就是细读与精读了。
2.思考路径
(1)审视词语特点:一看其自身特点,看其词性,看其内部结构(针对短语而言),看其表达特点(有无使用修辞等);二看其外部语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2)扣住语境理解其义。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最重要的是理解其在文中的语境义,就是该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它有两类:
一类是词语因运用比喻、反语、借代等修辞手法或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而产生的新义。如果有比喻义,就要搞清比喻的对象,寻找其本体;如果有象征义,就要寻找其象征对象;如果有反语义,就要将褒贬互换;如果有双关义,就要注意它是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如果有指代义,就要在上下句中寻找释义。
另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如前面《夜观流星》中的“流星”的含义,就要跨越远距离(指隔了几段文字)甚至在全文中准确找到其含义所对应的文字。
(3)把握理解思路——由实到虚。从读“实”出发,探究“实”象背后的虚指意义。像前面的“流星”的含义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理解的。
2.理解词语的作用(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据说济南城区的泉,单是有名的就有二百多,没名的更不计其数。……若是想看街巷里的泉水,就跟着半大小子跑吧。男孩子坐不住,泉水跑,他也跑,泉水和孩子比着赛跑,看谁先到大明湖。一路跑,一路加入新的泉友,跑到芙蓉街,就有芙蓉泉,跑到王府池子,就有濯缨泉,这里地势开阔,泉水戏得欢,天然聚成一处游泳池,曲巷藏幽,杨柳叠翠,好一个休闲去处。下去扑腾一阵,孩子累了,泉水还要接着跑,过了起凤桥,悠然荡出一条水巷,水巷边的起凤桥街窄窄的,却养着一处起凤泉,泉在街边人家院子里,主人姓张。张先生抱着孙子讲述起凤泉的沧桑,像历数家人的悲欢离合。这起凤泉至少是前清时先祖留下的,泉池四周围有精致的护栏,护栏上雕刻着八仙手中的八件法器,称为隐八仙。就因这隐八仙,“破四旧”时石栏被砸烂,泉眼遭填埋,家也被抄得七零八落。总是念着有重见泉水的一天,张先生和家人偷偷把护栏的底座挖出藏了起来。这不,重修好的泉池,石栏的材质上下呈新旧两种颜色,当中一道线清晰地标出历史的断痕。(选自谢大光《最想再看济南的泉》,有删改)
4.赏析画线句中“养”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养”字富有情感色彩,意蕴丰富:表现出人与泉相濡以沫的关系,尤其是张先生一家人对起凤泉的重视与呵护;也写出泉水经历沧桑重见天日的可贵。
理解词语的作用也可以变式为理解、分析或赏析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词语的作用首先要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分析其表达作用。为此要考虑形象性作用(词语运用的修辞及其他艺术技巧),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
对词语作用的理解一定要与其所在的句子或段落整体结合。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即文章的题目,是文章中最特殊、最重要的词语。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意思是说文章的标题如同人的额头、眼睛那么显著、重要。
正因如此,标题自然成为现代文阅读命题最热门的文章部位之一,标题含义和作用理解题屡屡出现在高考试卷及大市模拟卷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缸里的文学
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得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像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回忆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5.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
(2)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解析 回答本题要综观全文,从文中找出与“水缸”“文学”相关的具有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如第1段“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第3段“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第4段“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等。通过概括和提炼关键词,可以归纳出“水缸里的文学”的寓意。
表达效果主要从标题的形象性、对读者的作用、艺术手法、主旨表达等角度考虑。
1.理解的总体要求
(1)弄清标题自身的含义和特点。
①抓标题关键词,分析其结构,真正弄清标题的意思。
②看拟题方法及其效果。拟定标题的方法有很多,如以人物(物象)命名,以环境命名,以主要事件命名等;看标题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有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等。
(2)弄清标题与文本在内容、主旨、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联系,这是做标题类试题的核心。一定要抓住标题与文本在哪个(些)方面、角度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把这种联系找出来至关重要。
2.理解标题含义的思维路径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本义。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第二步:明确标题的语境义。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就必须找到相关的关键句。所谓关键句,就是指文中点题句,能概括本段文字的句子,能透露作者情感的句子,或能体现本文主旨的句子。
第三步:深究标题的中心义。中心义指的是文章的主旨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有时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也是本文揭示的中心。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主旨进行推敲,确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可以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顺藤摸瓜,会对标题的中心义有更加明确的印象。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从标题的本义、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答案,用文章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证标题的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之后,按照要求,精炼语言,整合答案。
3.理解标题作用的方法
(1)注重结合标题含义分析其作用。理解标题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2)注重结合标题特点分析其作用。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常见的作用术语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省、激发兴趣等。
(3)注重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从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看,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从标题与文章主旨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从标题与文章情感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标题与文章思路、线索的关系看,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是行文思路的体现。
(二)理解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所谓重要句子,主要指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子、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使用了特殊手法的句子、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句子。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句子的表层意义(字面意义),其次是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最后是句子的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产生的意义)。
高考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理解方法见下表:
类别
特点
方法
含蓄句
在表达上含蓄、含意丰富深刻,具有警示作用,富含哲理的语句
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修辞句
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反语、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先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再将句子“还原”,即将修辞句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
主旨句
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的语句
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更要注意对观点句、态度及情感句的把握。
结构句
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
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内容来确定含义。总领句常常概括段意或统领全文,理解其含意就必须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找;总结句往往放在结尾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其上文中去找;过渡句当然要从它的上下句(段)中去找。
下列句子均出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请先判断一下句子的类型,然后解释其含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含蓄句。真正的革命斗士,能够面对黑暗现实,不惧怕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他们为民族的衰亡、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而担忧,他们是痛苦的,所以说是“哀痛者”;他们又不怕牺牲,勇敢战斗,把能为人民而死当作最大的幸福,所以又说是“幸福者”。这两句是对包括死难烈士在内的革命志士的热情讴歌。
2.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修辞句(反语)。讽刺揭露段祺瑞执政府“三一八”大屠杀的野蛮残暴,使历史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都相形逊色。
3.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主旨句(含蓄句)。暂时还未站起来斗争的人,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求助的壮烈事件中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志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鼓舞他们,更加奋勇前进。该句十分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死难烈士对于将来的意义。
在高考实际考查中,考查句子的含意重在其丰富性。要体会其丰富含意,就要善于句内“三看”(看关键词语、看结构层次、看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相邻、看位置、看中心及情感),内外结合,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层面获得丰富含意。因为每个句子都是立体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选自朱以撒《渐渐》,有删改)
1.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2)芦花鸡从出壳到长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3)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选自迟子建《听海的心》,有删改)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无论是肉体的残缺、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森 林
李 娟
①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②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③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④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⑤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那又是哪一棵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有删改)
3.请解释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森林由众多树木构成,易于燃烧,所以说是“庞大的火种”;森林的常态是生命(四季常青),但死去以后,不仅色彩与火焰相似(橘黄、赭红),而且留下枯枝败叶等待燃烧,所以说“蕴藏”火焰而“饥渴”。
4.请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树木是组成森林的最根本的生命体,它的倒塌声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因而不同于山风林籁;树木的生命只有一次,终其一生才有从开始到完结的全过程;在领会了森林伟大的力量之后,作者借这句话提醒我们个体生命的价值和重要性。
句内“三看”、句外“三看”,方可抓住句子的丰富含意。其方法见下表:
体会方法
内涵阐释
句
内
“三
看”
看关键词语
句子中的关键词语主要指的是那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区别于词语本义的一些临时的、附加的、具体的、动态的词语。这些词语一般都与文章的写作原因、主题、结构、情感、语言修辞、艺术技巧相关。对于较复杂的句子,或者修饰、限制较多的句子,其关键词语往往不止一个,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则可能只获得一种理解,一个答题点;抓住多个关键词语,就可能有多种理解,这样,就能更好地领悟到句子的丰富含意。例如上面第1题,抓住句内的“快感”“美感”两词即可。
看结构层次
高考考查所选的句子一般在结构上较为复杂,或是修饰、限制成分较多的单句,或是层次较多的复句。结构层次的复杂决定了表意的丰富。在分析句子含意时,如果能准确分析其内部结构层次关系,做到合理、有条理地切分,也会获得句子的丰富含意。如在理解转折类句子的含意时,既要关注“转折”的前一层面,又要关注“转折”的后一层面。例如上面第3题,“只有……只有……”是个并列复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即可。
看表达特点
(1)确定表达特点。全面分析句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双关、反语等),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象征等)等,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关键。
(2)结合语境还原其本意。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必要时还应联系其效果理解其含意。
例如上面第2题句中的“灯”就是个喻体,必须要把它的比喻义答出来。
句
外
“三
看”
看相邻
抓住相邻句,把握句子的语言背景材料,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其中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一般来说,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因果等。
①同义互解。在一篇文章中同样的意思,作者常会先概述,然后再具体展开,或者相反,或者在不同的地方,以不同的语言形式反复表达。
②因果互解。文章的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有时存在着或隐或显的因果关系。在阅读中就要善于据因索果,或就果求因。
看位置
一些重要的句子在文中某个局部,或为起句,或为结句,或为转句,大都表明了作者的某一体验或某种见解。命题人要求理解的常常不是该句本身,而是产生这种体验或见解的缘由。因为要考查考生是否抓住了文段、文脉、文意,所以,关注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分析句子与段、篇之间的关系,常常是理解句子含意或作用的切入点。比如首句总领下文,有时点题明旨;尾句收束前文,有时升华主题;两个内容交结处的句子,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等。
看中心及情感
句子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含意,主要指文章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因此,从句子外部语境看其含意时,首先要考虑这个句子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想想这个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含意。这里,特别强调作者思想感情这一层面的含意。有时,试题所给句子与文中某个人物相关,我们往往会答出它表现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之意,但有时又会忽略作者借这个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理解句子情感这一层面上,要把“两个人”的感情都考虑到:文中人物之情和作者之情。例如上面第4题,在解释完句子含意后,当补上作者说此句的用意。
解答句子含意题要特别注意的两点
(1)述说其大意。述说句子大意就是把句子的基本意思明白、晓畅地表述出来。内涵丰富的句子,要把句子的丰富内涵或多重含意揭示出来;表意晦涩的句子,要转换成通俗易懂的语句把意思表达清楚;有指示代词的句子,要把代词的指代意义说出来。
(2)挖掘其深层思想感情。像放在文末的句子,或者涉及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句子,理解固然要抓住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更要注意挖掘其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主旨意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我不是个好儿子
贾平凹
①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前些年,母亲每次到城里小住,总过不惯城里的生活,最不能忍受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母亲每一次都高高兴兴来,每一次都生了气回去,回去了,我并未思念过她,甚至一年一年的夜里不曾梦着过她。
②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
③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她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了,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④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眼泪默默地流下来。(选自《贾平凹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②段中“不安”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梦到亡故的父亲,引发自己对身在乡下的母亲的近况的担忧;(2)为自己一直忙于照顾生病的父亲而忽略了关心母亲而自责;(3)为母亲的物质生活而忧虑,觉得自己应该给予母亲经济上的帮助。
2.请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母亲已是人生晚年,却还要为“我”牵肠挂肚,“我”为此充满愧疚;(2)母亲理解“我”的处境,终于收下了钱,这使“我”激动,也感到欣慰;(3)母亲给“我”的温暖使“我”获得了更大的精神动力去面对人生风雨,“我”为之深深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老了的房子,老了的父亲
李天斌
①房子老了,父亲也老了。老了的父亲坐在老了的房子里,衰老的气息一起涌上来,就像石阶上的那一层青苔,迅速地爬上来的样子。
②父亲一次次抬起浑浊的眼睛,一次次看着老去的房子。房子是真的老了,有几根柱子还是后来增补上去的,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原来的柱头突然就坏了。增补上去的柱头就像手术留下的疤痕,碍眼,不好看。父亲坐在那里,目光始终落在那疤痕上,我懂得父亲的心思。父亲爱美,也惧怕衰老,眼里容不下那疤痕。要不是他也衰老了,动不了了,他一定会亲手换掉那个疤痕。可是父亲老了,严重的颈椎骨质增生让他终日头昏,世界在他面前恍惚起来,他只能选择坐在那里。
③房子前面有堵老墙。老墙就更老了,是在父亲之前的某姓人家修建的。据说该姓人家在村里至少也生活了五代之久,后来却不知所终了。没有人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回来。他们就只留下一间破败的房子,后来房子就归村里了。父亲买下来将其拆了,就只剩下这堵老墙。老墙上不知何时长出了一簇茅草,也没有谁去惊动它,一年又一年,一簇茅草就独自在那里枯了又绿,绿了又枯。只是偶尔才会有一两只鸟雀落在那里,但也仅仅在那里留下几声啼鸣之后,便又飞走了。父亲浑浊的目光偶尔也会落在那里,但也仅仅是落在上面,父亲其实也并没有想着要在意它们。
④父亲并不知道,当他看着一堵老墙时,老墙其实也在看着他。两个老去的身子,在彼此的凝视里,也在彼此模糊和漠然里,把一份孤独,扯棉线一般,一丝丝一缕缕地拉长,一丝丝一缕缕地丈量着一颗心与时间的关系,丈量着一颗心在时间里的不断沦落,直至彻底消失。
⑤老墙的旁边是牛厩,只是现在却空着了,随着征地拆迁,牛厩里的牛早已经退役;随着土地的消失,一头牛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变。父亲从来没有想到一头牛的命运还会被改变,相对于他自己而言,他一直以为一头牛贴身于土地之上,便可以是时间与岁月的久远。只是他不知道,时间与岁月的本质就是在不断地改变事物,一直要把所有的事物改变得面目全非。
⑥当年父亲把一幢房子和一间牛厩稳稳地立在土地上,父亲一定看到了在一个屋檐下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只是让父亲预料不到的是,如今房子老了,牛厩也老了,子女们也都离开老屋而去,并在属于各自的房子里离散而居。所谓瓜瓞绵延的生命场景,到头来就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如斯。
⑦院子也老了,甚至老去的速度比之于房子还要快。几经风霜雨雪之后,地上的水泥开始脱落,野草则第一时间就从那里疯长了起来。野草蓄谋已久,就像隐藏着的时间与岁月的帮凶。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他还是要在一簇簇的野草之间站一站,他始终想要掩饰自己脆弱的真相,想要在那摇晃的野草之间保持自己最后的一点尊严。
⑧父亲搬来一盆盆的植物,有夜来香、万年青,还有牡丹和月季之类的,约莫十余种,红红白白青青绿绿地挤满了整个院子。父亲显然想用它们跟一簇簇野草抗衡,想借助它们留住一个院子的生机与活力。只是父亲并不知道,无论是盆栽的植物,还是自己生长的野草,从本质上都是时间与岁月的另一只手,越是茂密之时,也越是内心的荒芜之时;尤其是当风吹过,院子里一片狼藉,那荒芜便愈加猛烈,也愈加让父亲的世界摇晃不已——“人终究敌不过一根草”——在摇晃的同时,父亲终于不得不承认院子老了,自己也老了,一切真的都老了。
⑨“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目光越来越浑浊,老去的房子、老去的墙壁、老去的牛厩,还有越来越茂盛越来越荒芜的花草……时间和世事在父亲的身上,越来越斑驳模糊,甚至是迷离起来。就连我也跟着老去了,父亲衰老的气息分明正源源不断地传递给我,父亲浑浊的目光和落寞的心事,一次又一次将我击中;而衰老,也就在一瞬之间降临到我的身心之上了——衰老的过程,总是这样不分时间地点、不论年龄大小,说来就来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父亲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那些隔年的时间与岁月里,除了衰老的气息不断地弥漫,那些隔年的话语,似乎已经无从说起;那些所有能让我们寻觅到从前时光的话语,似乎都被这衰老的气息彻底淹没。
⑩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只是在父亲始终不动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缕人世的寒凉,就像风吹幡动,风过处,人世的一些隐喻便在那里开始呈现,——但父亲于我,终究是无法言说的,在无法言说的同时,就只感觉到一种沉沉的孤独,在我显然已经跟着衰老了的身体里如风肆虐。(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内涵。
(1)父亲偶尔也强迫着自己站起来,尽管在站起来的时候感到了剧烈的摇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时候这房子里真热闹啊——”一个人坐在那里的父亲一不小心就会这样自言自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父亲强撑着站起来希望保持自己的尊严,表现出父亲的倔强。
(2)父亲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当年的热闹,衬托出父亲如今的孤独。
4.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⑩段中“我懂得父亲,却又似乎并不懂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懂得父亲”,因为“我”理解他深深的孤独和对衰老的无奈,以及在衰老面前的倔强与抗争。(对父亲心理的概括,包括“孤独”“无奈”“倔强与抗争”等)
(2)“却又似乎并不懂得”,一方面是因为“我”长期不在父亲膝下,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无从说起”的陌生感;另一方面,“我”虽然也开始体会衰老的感觉,但是毕竟没有像父亲那样衰老,“我”还无法全部理解父亲内心的寒凉、生命的况味以及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