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理解,灵活辨析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分清五类虚词的词性
1.代词
代词就是代替词、短语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共有三类: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第二人称: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近指代词:此、是、斯、之、兹、然。远指代词:彼、夫、其。虚指(不定)代词:某、或、莫等。
(3)疑问代词:谁、孰、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代词。A项人称代词,同“尔”,你的/连词,表承接。B项人称代词,你的/副词,居然。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
2.副词
副词是指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的词。主要种类有:
(1)表程度: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共、同、并、相。
(4)表时间: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副词,将要。A项副词,竟然/副词,才。B项语气词,难道/语气词,一定。C项连词,却/副词,用于加强判断,就是。
“相”字的用法
“相”字有三种用法:①表示双方既施行同一动作,又都受对方动作的支配或影响,译为“互相”。这是最基本的用法。②表示动作、行为一个接着一个实现,表“递相”意。如“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相”,意为“一个接一个地”。③表示偏指,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偏指“我”还是“你”或“他”,要视语境而定。如“吴之民方痛心焉……则噪而相逐”中的“相”就是偏指他(毛一鹭)。
3.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并表示它们之间某种关系的词。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便于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主要有:
(1)表并列关系:与、及、而、且、则、以等。
(2)表递进关系:而、且、况、尚……况……、非独……亦……,等等。
(3)表承接关系:而、以、因、则、遂、即、乃等。
(4)表选择关系:如、抑、其……其……、或等。
(5)表转折关系:而、然、但、则、虽、顾等。
(6)表假设关系:若、苟、如、设、今、而、即、使、纵、诚、令、假令等。
(7)表因果、目的关系:以、因、为、而、则、故、是故、是以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介词,用,拿/连词,表并列。C项连词,表递进,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D项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4.介词
介词是指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合起来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对象的词。主要有于、以、为、与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介词,凭借……的身份。A项介词,通过/副词,于是。C项介词,比/介词,向。D项介词,替/介词,跟。
5.助词
助词是古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主要有:
(1)结构助词:之、者、所。
(2)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也、矣、焉、耳。表疑问语气:哉、乎、邪。句首语气词:夫、唯、盖。
另有音节助词,如之、其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A项句末语气词,呢/介词,给,向。B项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D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
复言虚词和文言兼词
1.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这样的词语有:奈何、无乃、有以(无以)、所以、是故、既而、而况、俄而、无何、相与、至于、于是、孰与等。
2.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常见的有: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二、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分层级,分别对待
18个虚词按照其功用大小及考试频率高低可以分为三级:
一级高频虚词:以、而、之、其、为、于。这6个词,必须死死掌握。
二级次频虚词:乃、所、且、因、则、者。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三级低频虚词:乎、何、也、与、若、焉。这6个词,必须牢牢掌握。
2.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不同。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同的。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题目。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所谓高频课文,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节选)》《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节选)》等。
6.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B.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为君翻作琵琶行
答案 B
解析 B项动词,成为。其他三项均为介词,替、给。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1)(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副词,才。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目的。C项人称代词,自己的/人称代词,它的。D项连词,尚且/副词,将要。
(2)(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他/句末语气助词。B项介词,因为/连词,因为。C项副词,趁机/连词,于是。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
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哪个通顺、合理,就是哪种关系。
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A.因果 B.目的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④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⑤B ⑥A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
②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连词,来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介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介词,因为
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②不同。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如上面第2题第①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①
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都作主语,前“其”译为“它”,后“其”译为“他”。②不同。前“其”是代词,作主语,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译为“它的”。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表委婉
“其”作语气副词,辨析是个难点。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看位置和语境。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⑧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⑨始速祸焉:助词,不译
⑩犹且从师而问焉:代词,之
辨析“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⑥句。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另外,“焉”同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和疑问代词的区别。如上面第①句与第⑧句。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里”。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
五、“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
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答案 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其曲中规:人称代词,它的
③项王曰:“赐之彘肩!”:人称代词,他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多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如上面第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译为“他”,不可作定语。
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曩者辱赐书: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应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就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副词,才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
⑤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副词,才
⑥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副词,于是,就
“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不清。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一是从意义上辨析,“乃”表承接关系,表示的是时间、动作的承续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乃”表条件关系,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条件的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虚词辨析题辨析四法
浙江卷考查虚词题,是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做好这种题型,有四种方法:
(1)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2)位置判定法
主要是根据这个虚词在各自句中不同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放在句首往往为疑问副词,处在主谓之间往往为语气副词;又如“焉”字,放在及物动词后往往为代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往往为兼词。
(3)删除替换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虚词一般为连词;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为介词。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无乃尔是过与”。
现学现用 阅读《太平州学记》(原文见核心突破一“实战微技能”部分),完成题目。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助词,表判断/助词,表感叹语气。B项副词,表承接,可不译/副词,表转折。D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名词,地方。A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D项介词,在/介词,对于。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在/介词,对于。B项代词,……的人/语气词,判断句中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C项动词,做,担任/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一、常用推断方法专练
1.请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shà)飏于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买进粮食 卖出粮食 (2)箱子 (3)石阶 (4)扇子 扇风
2.请用邻字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御史卢雍)又谓珪(傅珪)刚直忠谠,当起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年,齐贤(人名)出守京兆,复条陈放(传主种放)操行,请加旌贲: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忠诚 (2)褒美 (3)慰问
3.请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君所交皆一时贤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思不息,乃庐于墓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纣王)脯鄂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贤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结庐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3)杀后把尸体做成肉干,名词活用为动词
(4)使……受益,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请用对称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士习由此而偷,官方由此而隳,师道由此而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拔 (2)活着 (3)多余 (4)风气 毁坏
5.请用语境推断法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倾斜 (2)断绝粮食 (3)丰收 (4)顽皮
6.请联想成语或课内知识推断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韩轨(人名)遂投城遁走:________________
联系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阮籍与深为友。籍每适深,俄顷辄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宽恕 严惩不贷 (2)放下,放弃 投笔从戎 (3)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
(4)到……去 《逍遥游》
二、推断方法综合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以今准古,今之进士,古之文吏也;今之经学,古之儒生也。然其策进士,则但以章句声病,苟尚文辞,类皆小能者为之;策经学者,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类皆蒙鄙者能之。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高世之士或见排于俗。故其父兄勖其子弟,师长勖其门人,相为浮艳之作,以追时好而取世资也。何哉?其取舍好尚如此,所习不得不然也。若此之类,而当擢之职位,历之仕途,一旦国家有大议论①,立辟雍明堂,损益礼制,更著律令,决谳疑狱,彼恶能以详平政体,缘饰②治道,以古今参之,以经术断之哉?是必唯唯而已。
(选自王安石《取材》,有删改)
注 ①大议论:国家重大决策等。②缘饰:文饰,这里指用文辞阐明。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今准古 准:衡量
B.然其策进士 策:谋划
C.徒以记问为能,不责大义 责:要求
D.使通才之人或见赘于时 赘:认为多余
答案 B
解析 策:策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苟尚文辞 尚:看重
B.类皆蒙鄙者能之 蒙鄙:愚昧浅薄
C.故其父兄勖其子弟 勖:勉励
D.损益礼制 益:好处
答案 D
解析 益:增加。
参考译文
用现在(的用人标准)衡量古代,现在的进士,就是古代的文吏;现在的研究儒学经典的人,就是古代的儒生。可是现在策问进士,就只是拿文章句子、声律毛病等方面的知识(来考查),轻率地看重文辞,而这些都是本领不大的人就能做的事;策问研究儒学经典的人,只把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当作能力,不要求(他们)通晓重要的旨义,而这些都是愚昧浅薄之人就能做的事。(其结果是,)让那些学识渊博、通达事理的人有的被社会视为多余之人,那些出世高人、超凡脱俗的人有的被世俗排斥。所以,父亲、兄长就勉励他们的儿子或弟弟,师长就勉励他们的学生,都去炮制浮华艳丽失实的文章,用来迎合世俗喜好,从而获取社会名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朝廷用人取舍和爱好崇尚是这样,(为了做官而)修习的人就不得不这样。像这类人,如果处于(朝廷要)选拔的重要职位,在仕途上担任官职,一旦国家有重大决策,(需要)站在太学或帝王讲坛,增删礼制条文,更改法律条款,判决疑难案件,他又怎么能周密、审慎、公平地处理政事,用文辞阐明治国之道,拿从古至今的典例参照处理,用经典中的方法做出判断呢?这样,他们必定无主见地附和别人罢了。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⑥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⑧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⑩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古者士之进,有以德,有以才,有以言,有以曲艺。今徒不然,自茂才等而下之至于明法,其进退之皆有法度。古之所谓德者才者,无以为也。古之所谓言者,又未必应今之法度也。诚有豪杰不世出之士,不自进乎此,上之人弗举也。诚进乎此,而不应今之法度,有司弗取也。夫自进乎此,皆所谓枉己者也。
古者井天下之地而授之氓。士之未命也,则授一廛而为氓。其父母妻子裕如也。自家达国,有塾、有序、有庠、有学,观游止处,师师友友,弦歌尧、舜之道自乐也。磨砻镌切,沉浸灌养,行完而才备,则曰:“上之人其舍我哉?”上之人其亦莫之能舍也。今之地不井,国不学,党不庠,遂不序,家不塾。士之未命也,则或无以裕父母妻子,无以处。行完而才备,上之人亦莫之举也,士安得而不自进?……今之有司,非昔之有司也;后之有司,又非今之有司也。有司之好恶岂常哉?
杨叔明之兄弟,以父任皆京官,其势非吾所谓无以处,无以裕父母妻子,而有不得已焉者也。自枉而为进士,而又枉于有司,而又若不释然。二君固常自任以道,而且朋友我矣,惧其犹未寤也,为《进说》与之。 (王安石《进说》,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所谓枉己者也 枉:扭曲,委屈
B.观游止处 处:处所
C.有司之好恶岂常哉 常:固定不变的
D.惧其犹未寤也 寤:觉悟
答案 B
解析 处:止息。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之地不井 井:划分整齐的土地
B.无以裕父母妻子 裕:使……充裕
C.自家达国 国:国家
D.行完而才备 完:完美
答案 C
解析 国:诸侯国。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B
解析 B项均为连词,表承接。A项代词,他们/副词,大概。C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介词,用/连词,因为。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均为代词,作宾语。A项介词,凭借/介词,用、拿。B项副词,难道/连词,表选择。D项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
参考译文
古时候士人被举荐,有的凭借德行,有的凭借才能,有的凭借言论,有的凭借书画诗文。如今这些人不是如此,从茂才等以下直到明法科,他们的进退升降都有法度规定。古时人们所说的德和才,是没有办法做到的。古时所说的言论,又不一定迎合如今的法度规定。确实有英雄豪杰不是每世都能出现的人才,不在此时自我推荐,在上位的人不会推举任用的。确实在此时推荐了自己,却不能迎合如今的法度,官员们是不会选取任用的。在此时自我推荐,都是所谓的扭曲自己。
古时候(帝王)划分天下的土地来交给平民。士人没被任命时,就被授予七八亩土地做平民。他的父母妻子儿女是富足的。从家族到诸侯,有家塾、庠序、太学以及各级学校,他们读书游学休闲止息,拜师交友,歌唱尧舜之道,自取其乐。切磋琢磨,修身养性,举止行为完美,才能全面完备,于是说:“在上位的人难道会舍弃我吗?”在上位的人也一定不能舍弃他们。如今土地不再划分(给他们),各级学校也没有他们的位置。士人没被任命的时候,就会有人无法让父母妻子儿女富足,无法安身立命。举止完美才能完备,在上位的人也不推举任用他们,士人怎么能不自我推荐呢?……如今的官员,不是昔日的官员;后世的官员,又不是如今的官员。官员们的喜好难道固定不变吗?
杨叔明兄弟二人,凭借父亲的职务都做了京城里的官,他们的情势不是我所说的无法安身立命、无法让父母妻子儿女富足而有不得已而为之的人。委屈自己做了进士,而且又被官员们委屈,而且好像内心无法释然。这两位兄弟本来以有道自任,而且以朋友待我,我怕他们还是没有醒悟,写了这篇《进说》给他们。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辨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义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三者既得,而后典雅、冲淡、豪俊、幽婉、奇险之辞,变化不一,随所宜而赋焉,夫自汉、魏、晋、唐而降,杜甫氏之外,诸作者各以所长名家,而不能相兼也。学者誉此诋彼,各师所嗜。故必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待其时至心融,浑然自成,始可以名大方,而免夫偏执之弊矣。
同里衍斯道上人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
(高启《独庵集序》,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趣以臻其妙也 臻:极尽
B.而师古之义乖 乖:违背,不协调
C.各师所嗜 师:学习
D.浓淡迭显 迭:屡次
答案 D
解析 迭:交替。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所宜而赋焉 赋:写作,创作
B.始可以名大方 大方:大方之家
C.险易并陈 易:平易
D.各相晤赏 晤:见面
答案 D
解析 晤:同“悟”,领悟。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介词,用。B项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与“为”组合,表被动。C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连词,表选择/代词,他。
参考译文
诗歌的要义,包括体制、意蕴、趣味三者罢了。用诗歌的体制来辨别文体,用意蕴来表达情感,用趣味来极尽美感的妙处。文体不分清楚诗歌会变得歪斜粗陋,这和学习古人是相违背的;情感表达不到位诗歌就会落入浮夸空虚,这样诗歌就不感人了;风味美感不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诗歌就流于平凡浅显,超俗之感就无从谈起了。这三要素具备了之后,诗歌语言可以典雅、朴实、豪放、幽婉、奇险,变化不一,风格多样,只要根据合适的内容创作就行了。自汉、魏、晋、唐以来,杜甫除外,诸位作者都各有所长,自成一家,却不能互相兼备融通。求学的人赞誉这个,诋毁那个,各自学习自己喜欢的。所以一定要互相学习,博采众长,随事临摹拟写,等到所写之文和内心融为一体之时,浑然天成,才可以自成一家,从而免于偏好的弊端。
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他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口中所讲的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的相似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夫智、勇、辨、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者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贵富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隳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
楚、汉之祸,生民尽矣,豪杰宜无几,而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萧、曹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吴王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争致宾客,世主不问也。岂惩秦之祸,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故少宽之,使得或出于此也耶?
(苏轼《游士失职之祸》,有删改)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 类:好像
B.于是任法而不任人 任:信任
C.故隳名城,杀豪杰 隳:毁坏
D.以为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 縻:约束
答案 A
解析 类:大抵,大多。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D项均为动词,治理。A项介词,和、跟/连词,和、跟。B项介词,依照、根据/副词,于是、就。C项连词,因为/连词,表目的。
参考译文
要知道有知、有勇、有辩才、有气力的这种人,都是人民中的优秀分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坏的吃坏的而去奉养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来奉养自己的一些人。所以从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贵分出一部分来,和这四种人共同享有。这四种人不失业,人民便安定了。这四种人虽然性质不同,可是从前的帝王却根据习俗来制定法律制度,使他们都从同一途径中出身。
六国的君主,虐待他们的百姓,并不亚于秦始皇与二世,然而当时百姓并没有一个人起来反叛。这是因为所有老百姓中优秀杰出的人才,多数都被当作宾客奉养起来,没有失其职分。秦始皇并吞天下以后,就以为宾客已无用处,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说人民可以靠法律来统治,说官吏不必有才,只要能够遵守我的法律便够了。所以才毁坏了名城,杀戮了豪杰。人民中的优秀而有特殊才干的分子,把他们遣散还乡。
楚、汉战争的灾祸,老百姓几乎完了,所谓豪杰也应该没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陈豨经过代国时,侍从车辆,仍然成千,都满载着宾客,萧何与曹参这两位相国先后当政,没有加以禁止。到了汉文帝、景帝、武帝的时代,法令已经非常严密,可是吴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还争着招致宾客。世主不问诸侯养士之事。这难道是由于秦代祸乱的教训,以为单靠名位官职不能完全约束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宽一点,使他们或者能够从宾客中出头吗?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是日再震,民讹言大水且至,惊欲出走。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使人分出慰晓,讹言乃止。是日大雨,公开示便宜,使有攸处,遂行仓库,经营盖障。雨止,粟以石数之,至一百三十万,兵器他物称是,无坏者。初变作,公命授兵警备,讫于既息,人无争偷,里巷安辑。
维北边自通使契丹,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公乃请于朝,力取于旁路之羡卒,费取于备河之余材,又以钱千万市木于真定。既集,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周而览之,听断有所,燕休有次。
予为之记,尚俾来世知公之尝勤于是邦也。 (曾巩《瀛州兴造记》,有删改)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巷安辑 辑:安定
B.寝弛不治 寝:息,停止
C.力取于旁路之羡卒 羡:多余的
D.燕休有次 燕:同“宴”,宴饮
答案 D
解析 燕:同“宴”,安逸、安闲。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副词,将要。B项介词,用/介词,凭借。C项副词,于是/副词,却、竟然。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参考译文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为严重。这一天地震两次,百姓之中谣传将要发大水,于是百姓都非常震惊争相要出逃。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派人到处去劝说安抚,谣传才消失。这一天下起大雨,李肃之先生指明有利国家、合乎时宜之事项,使各项事务都有所处理,于是重新修盖仓库,筹划营造做遮盖之用的帐篷之类的东西。大雨停止,用石来计算粟米的数量,一共筹集到一百三十万石,兵器以及其他物资的数量也与此相当,这都是各处搜集起来的没有毁掉的物资。当初地震发生的时候,先生命令给士兵发放武器时刻保持警戒防备维持治安秩序,一直到赈灾之事结束以后,百姓之中没有发生争抢偷窃物资的事情,街巷之间都很安定。
瀛州北边自从与契丹通使以来,城墙高台等防御守城的装备,都废弃不加整治了,大家都习以为常。先生于是就向朝廷请求,民力可以从邻近地区多余的士卒中征取,赈灾的费用可以从防备河患的多余的木材中征取,又拿出一千万钱从真定购买木材。这些人力物力都征集完成以后,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巡视全州,官员听讼断案都有地方,休息也井然有序。
我为他写下这篇记,也是想使将来的人了解先生曾经对这个地方这个国家是如此勤勉。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某不佞,疲软不能强筋骨,与工人田夫坐市区、服畎亩,为力役之劳,独好取古书文字。用功益精,力益不足,其劳反甚于市区畎亩,而其所得,较之诚有不及焉。岂劳力而役业者成功易,勤心而为道者至之难欤?若弃车川游,漫于中流。
然复思之,人之有材能、抱道德、怀智虑,而可自肆于世者,虽圣与贤未尝不有不幸焉。……少焉而材,学焉而不回,贾谊之毁,仲舒之禁锢,虽有其时,有不幸其偶者矣。
伏惟明公履道怀正,以相天下,贤者任之以能,不贤者任之以力,由士大夫下至于工商贱技,皆适其分而收其长。如修之愚,既不足任之能,亦不堪任以力,徒以常有志于学也。今幸以文字试于有司,因自顾其身、时、偶三者之幸也,不能默然以自羞,谨以所业杂文五轴贽阍人,以俟进退之命焉。 (选自《欧阳修全集·投时相书》,有删改)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不佞,疲软不能强筋骨 佞:才能
B.而可自肆于世者 肆:放纵,恣意而行
C.少焉而材,学焉而不回 少:年幼
D.皆适其分而收其长 长:长处,优点
答案 B
解析 肆:体现,展示。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A
解析 A项均为介词,表比较。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修饰。C项代词,代指这种情况/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拿、用/连词,表目的,来。
参考译文
我没有才能,身体孱弱,筋骨不强健,不能像匠人农夫一样在市井街巷、田亩中从事体力劳动,我只是喜好阅读古代典籍。我下的功夫越精深,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这反而比在市井田亩中劳作更辛苦,然而我的收获,和他们相比确实不如他们。难道从事体力劳动成功容易,费尽心力研究学问成功困难吗?我此刻如同抛弃车子在江水中央漫游。
然而我又想到,一个才华横溢、道德高尚、心忧天下,能够在世上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人,即使是圣人贤者也恐怕会有不幸啊。……年少时就才华横溢,探求学问执着如一,贾谊被毁,董仲舒被禁,他们虽然遇到了好的时代,但也因他们的对手而遭受不幸。
想到您躬行正道,胸怀正义,来掌管天下,有才能的人按才能去任用,才能不高的人按力气去任用,从士大夫向下一直到工匠商人这类从事低贱工作的人,都依据他们的职分来使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像我这样愚钝,既不能够凭才能被任用,也不能凭力气被任用,只是我常常致力于探求学问。现在,我有幸凭文章参加朝廷的考试,因为考虑到自己在身体、时代、对手这三个方面的幸运,不能默默地埋没了自己,就恭敬地拿我所写的五篇文章送给您的守门人,来听候能否被任用的命运。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