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高考突破秘妙 在平凡的事情上精益求精
高分方案1 词语的高效识记与精准识别
步步为赢 知识先导
了解词语语义构成特点,把握误用类型,有助于高效识记常用词语(包括熟语
),有利于在具体语境中识正辨误,达到精准运用的目的。
浙江省三年高考所涉词语
考点 知识阐释
2016 2017 2018
在词义范围、词义 开启(打开或
观照(原为美学术
轻重、搭配对象、 开创)
实词 语,现也泛指仔细
词语感情色彩和语 付与(拿出,交
误用 观察,审视。可与“
体色彩等方面出现 给。选项中应
关照”比较)
误用。 是“赋予”)
在虚词含义和习惯
关于(句中指明确
虚词 用法、关联词语配 不管(“不管
对象而非关涉者,
误用 套和在句中位置等 ……都”搭配)
应用“对于”)
方面出现误用。
甘之如饴(不合
语境)
因望文生义、褒 亦庄亦谐(指讲话 络绎不绝(形容
贬不当、不辨对 或文章,既庄重正 人、马、车、船
独一无二(有
象、不合语境、 派,又幽默活泼) 等连续不断。符
这一个,而没
熟语 单一理解(成语 言之凿凿(指说话, 合语境)
有别的可与其
误用 有两个或几个 说得有根有据,非 跃然纸上(形容
相比。形容非
义项)、近义误 常肯定) 描写或刻画得十
常突出)
解、语义重复 竹筒倒豆子(指说 分生动逼真。符
等出现误用。 话,直来直去,比喻 合语境)
把事实全部说出
来,没有隐瞒)
经典题型 精准剖析
典题一 实词正误判断题
例1 (2015·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解析:B A项,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B项,结余:结算后余
下的钱、物等。与“省吃俭用”不符。应用“节余”。C项,息息相关:呼吸
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D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
风气。
例2 (2018·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解析:C 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
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题中“堪忧”是令人
担忧的意思,与“对……的前景”不搭配,此处可用“感到忧虑”。獐头鼠
目:獐子的头小而尖,老鼠的眼睛小而圆。形容相貌丑陋猥琐而神情狡猾。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多指夸大的或不切实际的)。为人:
指做人处世的态度。
例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解析:B ①重整旗鼓:失败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再干。与“再创佳绩”矛
盾。②意味深长:指意思含蓄深远,耐人寻味。使用正确。③层出不穷:指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使用正确。④守正不阿:指处理事情公平正直,
不计情面。不符合语境。⑤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
常得意。使用对象错误。⑥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使
用正确。
典题二 实词与虚词结合正误判断题
例4 (2018·嘉兴高三期末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卓尔不群
B.平心而论
C.究竟
D.踟蹰
解析:C C项,应当为“毕竟”。“究竟”表示追根究底,用于疑问句,语气不
肯定;也可兼作名词,表示原因和结果。“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
有加强语气的作用。A项,卓尔不群,卓尔:高高直立的样子;不群,跟别人不一
样。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B项,平心而论:意思是平心静气地给予公正
评价。D项,踟蹰:指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例5 (2017·浙江首届新高考全省统一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起动 B.美不胜收
C.清芬可挹 D.甚至
解析:A A项,起动:指开启,开动,一般指机器开始运转。文段中说“清点故
宫艺术珍藏工作起动”不恰当,应用“启动”。B项,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
多,一时看不过来。文段中用来指“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使用正确。C项,
清芬可挹:指可以学习别人高洁的德行。“清芬”是清香,多喻指高洁的德行
;“挹”,是指可以采取采撷,这里指学习。此处使用词语的本义,正确。D项,
甚至: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进一步的事例。使用正确。
例6 (2018·温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彷徨 B.一直
C.孕育 D.流风余韵
解析:A “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不安。与
语境不符,对应下文的“漫步在灞桥两岸”中“漫步”,应使用“徜徉”
一类的词语。“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B项,“一直”,表示动作
或状态持续不变,使用正确。C项,“孕育”本指怀胎生育,现多用来比喻
酝酿着新事物,对象合适;D项,“流风余韵”,前代流传给后世的风雅韵事,
符合语境。
典题三 实词选择复位题
例7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洋一号”是中国第一艘现代化的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自1995年以来,这艘船
经历了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专项的多个远洋调查航次和大陆架勘查多个航次的任务。
今年,它又完成了历时45天、航程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任务。对不熟悉的人而言,(
)。在这里,重力和ADCP实验室、磁力实验室、地震实验室、综合电子实验室、地质实验
室、生物基因实验室、深拖和超短基线实验室等各种实验室 ,分布在第三、四
层船舱。由于船上配备了很多先进设备,人不用下水就能进行海底勘探。比如,深海可视
采样系统可以将海底微地形地貌图像传到科学考察船上,犹如有了千里眼,海底世界可以
,并可根据需要 地抓取矿物样品和采集海底水样;深海浅层
岩芯取样钻机可以在深海底比较坚硬的岩石上钻取岩芯。
“大洋一号”的远航活动,与郑和下西洋相呼应。600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
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600年后,“大洋一号”不断进步, ,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奥秘,开发海洋资源,以实际行动为人类
和平利用海洋作出了中国人民的贡献。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应俱全 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 东山再起
B.应有尽有 一览无余 轻而易举 再接再厉
C.一应俱全 一目了然 轻而易举 东山再起
D.应有尽有 一目了然 易如反掌 再接再厉
解析:B 一应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横线
前有“各种实验室”,其中“各种”和“一应”语义重复。在这里应选用“应有尽
有”。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
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事物简单,看得十分清楚;或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
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不用说就可以明白;或形容道理很明显。一目了
然:一眼就能看清楚。语境强调对海底世界的观察没有遗漏,应选用“一览无余”。
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
做。语境是说矿物样品和海底水样很容易能得到,用“轻而易举”更恰当。东山再
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再接再厉:一次又一次地继续努力。这里没有“失势
”的意思,应选用“再接再厉”。
例8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
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 。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
,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 ,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
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解析 :B (1) 南辕北辙 : 心里想往南去 , 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
反。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根据句子中“欣赏……却忽略
……”可以看出,是有关取舍问题,故选用“买椟还珠”。(2)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演得同样好,比喻不同的人的辞章或言论同样精彩,或者不同
的做法收到同样好的效果。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个目的地。
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语境是多条道路归一,故选“殊
途同归”。(3)如临深渊:形容谨慎戒惧,侧重于面临危险,感到恐惧。如
履薄冰:形容谨慎戒惧,侧重谨慎小心。语境是首席执行官不减危机感,侧
重小心谨慎,宜选用“如履薄冰”。
例9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文学艺术创造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
真实人物为 创作而形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侧翻事故,交通、消防部门的人员
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险丝就会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A.原形 处置 融化
B.原型 处治 融化
C.原型 处置 熔化
D.原形 处治 熔化
解析:C 原型是指文学创作中所依据的生活原始模型;原形是指拆穿伪装
后的本来面目。处置指安排、处理等;处治则侧重处分,惩治。融化专指
冰化成水,其他的固态化成液态为熔化。
典题四 虚词选择复位题
例10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 ① 不要依赖译文。 ② 并不是说在整个学
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 ③ 肯动脑筋, ④ 不盲目机械地看译
文, ⑤ ,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
揣摩学习, ⑥ 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这 如果 而且 那么 也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解析:A ①②两处,填A、B、D三项皆可。③④⑤三处,根据句与句之间的
关系分析,不存在因果关系,可排除C、D两项。第⑥处,“就”用在此处,
前后语意不连贯,排除B项。
例11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门厅的门开着, 寓所的大门也开着,所以人们可以看到寓所外面的前
院和向下的那道楼梯的开头几个梯级。
②我想象,最后的一场暴风雨袭来,树倒了下去,树梢的枝条重新深深地陷进泥土。
到了这种地步,生命也并没有结束。
③ 证实放大镜在敌军身上的威力,他 亲自置身于太阳光的焦点
之下。
A.因而 虽然 因为 所以
B.由于 即使 为了 竟
C.因而 即使 因为 所以
D.由于 虽然 为了 竟
解析:B 句①是因果关系,应用“由于”;句②是假设关系,应用“即使”;句
③前面为目的关系,后面的表因果关系的词就不能用了,而改用副词“竟”。
例1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 难以相信。
②中山装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能够成
功, 申报成功,中山装的保护工作必将更加受益。
③ 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工程局组织力量,加固了堤岸,采取了一系
列防洪措施。
A.简直 一经 由于
B.简直 一旦 鉴于
C.几乎 一经 鉴于
D.几乎 一旦 由于
解析:B “简直”与“几乎”,有程度上的区别。“简直”的意思是“接
近完全”,近于“等于”;“几乎”只表示“接近”,程度上比“简直”低。
“一旦”用于未然,表示“要是有一天”;“一经”表示只要经过某个步
骤或某种行为,下文说明就能产生相应的结果。“鉴于”与“由于”,从
表原因的角度看,用法基本相同,“鉴于”有“表示以某种情况为前提加
以考虑”的用法,“由于”没有表达出“去年江水泛滥的严重教训”是“
采取措施”的前提。
典题五 实词与虚词结合选择复位题
例1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1)时下,概括中国教育病症最流行的 莫过于“应试教育”。
(2)你们这样对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太不礼貌了吧。
(3)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 。
A.词语 不免 无可厚非
B.词汇 不免 无可厚非
C.词汇 未免 无可非议
D.词语 未免 无可非议
解析:D 词汇: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
语词汇;也指一个人、一部作品或一个领域所使用的词和固定词组,如鲁
迅的词汇、《红楼梦》的词汇。词语:词和词组;字眼。不免:免不了。未
免:不能不说是……(表示不以为然);不免。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
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也说“未可厚非”。无可非议:没有什
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例14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本报这次开展的讨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稿件之多,范围之广,
之强烈,出乎意料。
②有关领导在会议上强调,要重视秋冬季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现火情,就要及
时处置,严防火势 。
③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
的实践,我练就了比较过硬的本领。
A.①反映 ②曼延 ③总算
B.①反应 ②蔓延 ③总算
C.①反映 ②蔓延 ③终于
D.①反应 ②曼延 ③终于
解析:B ①反应:事情所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反映:把情况、意见等
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根据语境,应选“反应”。②蔓延:像蔓草一样向
周围扩展,如火势蔓延等。曼延:连绵不断,常用来形容山、路等。根据语
境,应选“蔓延”。③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后最终出现某种希望达到
的结果。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也表示大体
上还过得去。根据语境,应选“总算”。
分分必争 取之有道
从常用词语相关知识和高考检测特点出发,复习时可以采取简单而实用的熟记
与辨识方法。
一、“三入手”巧辨实词
1.从词义入手
首先,看词义的适用范围。对大多数近义词而言,其适用范围是不同的。例如“
边境”和“边疆”,前者所指地域范围较小,后者所指地域范围较大。
其次,看词义的轻重。有不少实词,它们在概念上差别不大,但在程度上有轻有
重。例如“盼望”和“渴望”、“轻视”和“鄙视”两组近义词,前者的词义
较轻,后者的词义较重。
最后,看词义的侧重点。有些近义词表达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2.从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入手
词的色彩分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词的感情色彩分褒义、中性和贬义三种,
例如“沟通”显中性,“勾通”就含贬义。语体色彩分口语和书面语。句子
的语境一般会暗示应该使用什么色彩的词语。
例如:(2013·江西卷)家庭的 (熏陶、熏染)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
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分析:“熏染”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
指坏的)。“熏陶”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
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根据句意,应选“熏陶”。
3.从词语的适用对象入手
很多实词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辨析时主要看词语是用于自己还是他人,是谦称
还是敬称,是适用于一般对象还是特定对象。
例如:在瑞典,子女没有 (赡养、抚养)老人的义务,老人的一切由社
会负责。
分析:“赡养”是供给生活所需,特指子女对父母在物质上和生活上进行帮助。
“抚养”是爱护并教养,一般指对子女,所以应选“赡养”。
二、“四看”巧辨虚词
1.看搭配情况
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换用。要看清是否成套出
现,是否构成固定搭配关系。有多种搭配关系的关联词,如“不但”和“而且
”“反而”等,要结合语境慎重判断。
常用成套关联词语
一方面……另一方面 有时……有时……
表并列的
既(又)……又……
不是……就是…… 是……还是……
表选择的
与其……不如…… 宁可……也不……
表递进的 不但……而且…… 尚且……何况……
表转折的 虽然……但是…… 尽管……可是……
只要……就…… 只有……才……
表条件的 除非……才…… 无论……都……
不管……总是……
表假设的 如果……那么…… 即使……也……
表因果的 因为……所以…… 既然……就……
2.看句前句后
有些虚词用来连接词语或短语,有些虚词用来连接句子,比如,“又……又
……”通常连接并列的词语,而“既……又……”一般连接并列的句子。
其他类似的虚词有“或”与“或者”,“乃至”与“以至、以致”等,前者均
用来连接词语,后者均用来连接句子。
3.看事实与否
关联词语中有些(“即使”“不管”)表示的是假设语气,有些(“虽然”
“尽管”)表示的是既成事实。如果分不清这些,运用时就可能出错。
例如:①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坚持下来了。②不管困难有多少,我都要坚持
下来。
分析:①“困难重重”是事实。②“困难有多少”是假设。
4.看语气辨析
主要是指表示语气的副词和助词。
例如:研究伊始,该团队选取了华北、西北地区生产的几十种马铃薯进行分析
甄别,从营养成分、色泽、硬度等方面多次试验, (终于、最终)确定
了适合加工马铃薯面条的两个品种。
分析:“最终”指最后、末了,“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
(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语境中指多方面试验最后“确定了适合加工马铃
薯面条的两个品种”这一客观情况,并没有体现“希望达到的结果”,所以选
择“最终”。
有些虚词必须用在表疑问的句子中,用在陈述句中就不合语法。有些虚词用
来表达委婉语气,如“与其”“不过”,有些用来表达强调语气,如“宁可”。
区别它们,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揣摩,分辨不清就会误用。
三、“五辨”成语(包括熟语)的正误
1.辨成语内涵,切勿望文生义
许多成语都有其特定意义,因此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如“付之一笑”的意
思是“对人或事不计较、不介意”,其中的“笑”与“笑容可掬”中的“笑
”意思是不一样的。
2.辨感情色彩,注意褒贬倾向
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是褒义的,有的是贬义的,有的是中
性的,在辨析时应注意其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
3.辨语法规则,注意词语搭配或适用对象
有的成语的陈述对象只能是人,不能是事物;有的成语适用对象则只能是物,
而不能用于人;有的成语前面不能加数量词,如“芸芸众生”“莘莘学子”等
;有的成语后面不能带宾语,如“漠不关心”等;有的成语适用于陈述对象的
某些特征,而不能用于其他。
分析: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用在句中形容“舞
者形体”不恰当。
4.辨语言环境,词不离句
答题时应该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着重结合语境来分析,既要考虑成语的
基本义,也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其感情色彩、范围大小、词义轻重和与上下文
的搭配等。
分析:“不容置喙”指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语境是说石钟山因人们争
论其得名的由来而更加出名,词义与语境不合,可改为“毋庸置疑”。
5.辨成语多重含义,切勿忽视本义
有些成语有不止一个义项,有的成语常用义往往是其引申义或比喻义,本义较
少用到,故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要善于识别。
分析:“想入非非”本义是指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现比喻脱离实际
,幻想不能实现的事情,多用作贬义。用它来形容“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
及人有“丰富的想象力”,是贴切的。句中“想入非非”用的就是本义。
即学即用 牛刀小试
1.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二十世纪的国人经历了由“废经”到民间读经的各种折腾,逐渐 了
儒家经典的义理价值,对圣贤的话语感到 。帝制时代的终结,客观上将
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 开来,庙堂儒学彻底告别历史舞台,对许多儒者来
讲,儒家经典从国民教育体系中淡出,无异于 。
A.淡忘 不知所云 割裂 火上浇油
B.淡忘 不甚了了 剥离 雪上加霜
C.遗忘 不知所云 割裂 雪上加霜
D.遗忘 不甚了了 剥离 火上浇油
解析:B 淡忘: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遗忘:忘记,忘却。从语境看,应用
“淡忘”。不知所云: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不甚了了:不太
了解,不怎么清楚。从对圣贤的话语的理解角度看,应用“不甚了了”。割裂:
从整体中分割出若干部分,割开。剥离:(组织、皮层、覆盖物等)脱落;分开。
从“儒家经典”与“政治生活”的关系看,应用“剥离”。火上浇油:往火上
倒油,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事态更加严重。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
害愈加严重。此处应为“雪上加霜”。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 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
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读书,不仅需要 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
之分。
A.徘徊 积聚 宵衣旰食
B.徘徊 积淀 废寝忘食
C.踟蹰 积淀 宵衣旰食
D.踟蹰 积聚 废寝忘食
解析:B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或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
浮动、起伏。踟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积聚:积累。积淀:积累沉淀
;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宵衣旰食:天不亮就穿
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废寝忘食:顾不得睡觉,忘记吃饭,形
容非常专心努力。“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显然它与“心理”没有
什么关系,而是在“混沌未开的蒙昧”这个“范围”中浮动、起伏,所以第一
空缺处填“徘徊”;“积聚”只是一个动作,具有即时性,而“积淀”具有历
史性,正好与“几千年”相对应,所以第二空缺处填“积淀”;读书不是“政
务”,所以第三空缺处填“废寝忘食”。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不培养坚强的性格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 懂
得很多好道理, 未必真有用处, 正像温室里的花卉似的,是经不
起日晒雨淋的。
A.如果 那么 无论 都 就
B.如果 那么 即使 也 因为
C.因为 所以 无论 都 因为
D.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就
解析:B 此句为一假设复句,故可排除C、D;“懂得很多好道理”与前面表示
的是让步假设关系,用“即使”,故可排除A。
4.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
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所有
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那奇绝
而 的点睛之笔。
A.用心 别树一帜 浑成
B.匠心 别树一帜 饱满
C.匠心 别有洞天 浑成
D.用心 别有洞天 饱满
解析 :C 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能力。解答这类题 , 一是要理解近义词语的含
义和区别,二是理解句子的语境。依据语段中的“艺术家”“神奇”“煞费
心血”“不露痕迹”“奇绝”等字眼,第一空应选填“匠心”一词,突出“巧
”字;“园林”是风景胜地,所以排除“别树一帜”;“点睛之笔”不能用“
饱满”一词来修饰,因为“点睛之笔”所用之笔墨少而恰到好处,不是描绘。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这次抢购风潮来得迅猛,波及面广,其原因 很多,比如媒体披露真相滞
后、少数商家乘机利用等,但归根结底,是群众的盲目所致。
②今年我省高等院校录取8.5万人,可使全省高考录取率 与去年持平。
③据美国媒体披露,多年来,巴基斯坦为了确保核武器的安全,还采用了部件分散
配置的方式。这样, 个别部件遭遇不测 难以变成核弹而造成不
良后果。
A.当然 大致 不仅/而且
B.固然 大致 即使/也
C.固然 大概 即使/也
D.当然 大概 不仅/而且
解析:B “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然”表示应当这样。
“大致”和“大概”都有“大约”的意思,但“大致”还有“大体上”的意
思,而“大概”则没有。“不仅……而且”为递进关系;“即使……也”为假
设关系。
6.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
入文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5分)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
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
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
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话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
随着
解析:先要整体明了语段句意,理清短语之间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再挑选比较
有把握的虚词放到原文,进一步把握语段句意,逐一完成虚词的复位。该语段
强调,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不能因小失大。“但”须放在“同时”前,通
过转折关系提出观点。“随着”放在“中国”前,作“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
来越多”的时间状语。“更”须放在“应该”前,指出外国人都重视汉语学
习,我们更应该学好作为母语的汉语。现实中有人却不这样,“总要”放在“
夹上”前,“却是”须放在“白话连篇”前,强调某些人不重视汉语的丑态。
答案:①夹上 ②白话连篇 ③应该 ④同时 ⑤中国
7.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从动的中间我们
可以寻出无限快感。这个道理我可以拿两件小事来 :从前我住在家里,自
己的书房总喜欢自己打扫。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番,霎时
间 的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坐,游目骋怀,乃觉有 的
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喜欢打网球的,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地间有所谓烦
恼么?
A.印证 混浊 不可言喻
B.印证 混沌 不可理喻
C.见证 混浊 不可理喻
D.见证 混沌 不可言喻
解析:A 印证:证明符合事实;见证:当场目睹可以做证的,或指见证人或可作
证据的物品;混浊:水、空气等含有杂质,不清洁,不明澈,比喻社会环境的阴
暗、肮脏;混沌:我国民间传说中指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团的状态,
形容蒙昧无知的样子;不可言喻:不能用言语来说明;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
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