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把握小说形象题四大考点
考点1 鉴赏主要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表现中心,可以分为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
物一般是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即作者所着力刻画的一个或几个在作品中占据主
导地位的中心人物。作品的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其他次
要人物的出现及其活动,也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并对主人公起一定的映衬
作用。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是小说文本中的常考题型,这部分常见的命题
形式有:①指定语段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②整体概括与分析人物形象。在
具体命题时,部分考题是只概括,不分析;部分考题是概括之后再分析。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总结鉴赏主要人物形象题的典型设问方式,思考“人物性格”
“人物形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各自的答题指向有何不同:
知识储备
人物描写的角度
人物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肖像、神态、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交代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 人物,
语言描写
直接 发展。 突出
描写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特点,
(正面 展示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
描写) 心理描写 人物
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 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 品质。
细节描写 情节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
情、心理活动。
借助次要
间接 人物烘托
描写 借助物象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
(侧面 烘托 表现人物形象。
描写) 借助环境
烘托
教材回扣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其性格特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概括时要注意借助人物描
写的手法。
答案:①封闭;②怀旧;③胆小多疑:他胆小,恐惧得让人发笑;④极力维护现
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
真题对接
阅读2018·江苏卷文本《小哥儿俩》,完成下面的问题(文本见学案2【真题
对接】)。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从文中找到
相关的句子,联系情节加以概括。①看见八哥,“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
腮显得更加饱满”。②八哥被野猫吃了,哥哥要报仇,二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
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③去后院找野猫报仇,发现破木箱,看见
破木箱里有两个小脑袋便好奇地赶紧跑近前看去,“高兴得要叫起来”。抓住这
些句子不难概括出二乖的形象特点。
答案: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
动物,好奇心强。
解题指津
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
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
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
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
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
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方面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
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别人的反应、
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
,但往往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
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
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
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巩固训练
阅读文本《锦衣》,完成下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1 考点1)
(原创)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小说的主要人物。解答前可参考本考点的【解题指津】。
由文本内容可知,“父亲”的身份是农民,他疼爱女儿,带了一蛇皮袋的东西到城
里来看女儿。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以“鄙视”的外在行为掩饰羡慕的
心理,当女儿给他旧皮箱并买了新衣服后他的穿衣、照镜、试着走路都能体现
这些。他还有一种显摆的心理,宁可花钱住店也要第二天让乡亲们看到自己的
新装。
答案:①“父亲”是一个山区的农民,家境不富裕,但疼爱女儿;②他渴望美
好的生活,所以穿上体面的新衣后,有很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③“父亲”有
着小农意识,穿上新衣服后,为了让乡亲们看到,宁可花钱住一晚旅店也要显
摆下。
考点2 揣摩人物心理
考点解读
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
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使
人物形象立体化,显得更为完整和真实。可见,人物的心理占有很大的分量,所
以,全面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思想情感,挖掘小说主旨,揣摩人物的心理必
不可少。
作者也经常用环境、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心理。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思考“揣摩人物心理”的答题角度:
知识储备
刻画人物心理常用技巧
1.直接写“心”
所谓直接写“心”,就是作品中的人物以自言自语或只思不语的内心独白方式来
倾吐心中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索,抒发自己的情感。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由于
声音发自内心,往往最能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读者产生强烈
的心理共鸣。
【经典示例】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
掏出了手枪。“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
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
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
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
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
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
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名师点拨】
这个片段描写的是保尔的一次精神危机。以内心独白的方式,生动地刻画出保尔
在疾病缠身、丧失了战斗能力的严峻时刻内心的绝望、动摇以及最终战胜软弱
战胜自我的全过程,心理刻画极其细腻感人,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间接表“心”
所谓间接表“心”,即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神情、动作等来间接地揭示出人物
心理活动,表现人物内心情感。这种方法融多种写人方法于一体,能立体地展示
人物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经典示例】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
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
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
——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都德)
【名师点拨】
这段文字,从表面看是动作和神态描写,但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韩麦尔先生当时那
种悲愤、无助的内心世界,选段把小说要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渲染到了极点。
3.抒情说“心”
所谓抒情说“心”,即用抒情笔调展示人物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这种手法虽然
没有直接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但表达效果一点也不比直接写“心”逊色。
【经典示例】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
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
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
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
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
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
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背影》朱自清)
【名师点拨】
这一片段,两次写到“我”流泪,简洁的文字,诉说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我们不难
感触到“我”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对父亲的爱充满感动,对即将到来的分手
充满感伤,对远去的父亲充满了怜惜、怅惘和依恋。但作者并没有将“我”这种
心理表现出来,而是通过两次流泪来抒情,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极富感染力
,真可谓此时无“心”胜有“心”。
4.以景衬“心”
所谓以景衬“心”,就是通过景物描写的铺垫,来衬托人物心中的喜怒哀乐。譬
如以阴风怒号写人的悲愤,以淫雨霏霏写人的忧郁,以鲜花盛开写人的喜悦,以阳
光灿烂写人的快乐等。
【经典示例】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
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
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
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
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鲁迅)
【名师点拨】
这一片段写的是“我”去看社戏途中所见到的江南夏天的美妙夜景,诗意般的景
色,“沉静”“自失”的心理,表现了“我”看社戏时那种渴盼、愉悦的心情。
教材回扣
《边城》中的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联系上
下文,分析下列句子,感受翠翠的心理活动。
1.老船夫即刻把船拉过来,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
你?”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地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
河里鲤鱼吃去了。”
2.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
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
3.(祖父)便不加检点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
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解析:解答“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题”首先要关注语境,仔细揣摩人物的神态、
动作、语言以及内心的独白等,从而洞悉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案:1.翠翠因为祖父没有接自己而赌气。“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
河里鲤鱼吃去了。”非常形象地表现了少女的薄怒心理。
2.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
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3.祖父提大老来做媒,而翠翠心里喜欢的是傩送,自然不喜欢祖父再说下去了。
这里边有少女羞于提起婚嫁之事的心理。
真题对接
(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
,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
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
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
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
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
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
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
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
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
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
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
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
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
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
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
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
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
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
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
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
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
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
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
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回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梳理小说的行文思路。这篇小说按照时间顺序,
围绕先行者回归地球这一行程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展开故事,可以按照着陆前、着陆后
以及故事发生突转这三个时间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寻找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语、句子
得出答案。由原文开头部分“先行者知道”“闭起双眼默祷”“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可知,
他心存侥幸又早知事实的矛盾心理;由着陆后“失望”“麻木”“孤独”“抽泣”等词语,可知
他确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后由失望到孤独、绝望的心理;由结尾部分“浑身一震”“俯身
向里面看”等句子可知,他认识到人类可能还在,感到震撼并重新燃起希望。
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
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
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
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题指津
巩固训练
阅读文本《锦衣》,完成下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1 考点1)
(原创)文中倒数第五段画线的部分“我爹长舒一口气,这新衣裳是他的,新皮鞋
是他的,就好比乡下那三间瓦屋是他的,还有北岭山坡上那三亩地、牛棚里的耕
牛是他的一样,无可更改”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揣摩人物的心理。原文用类比和反复的修辞“……是他的”,表
现的是父亲对这一身有着“贵气”的衣服的喜爱和属于自己后的自豪和满足。
答案:表现了“父亲”对自己也有了“贵气”衣服后的深深的满足和自豪。
考点3 分析次要人物作用
考点解读
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虽说不是小说的中心内容,但也是小
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第一人称“
我”,多起到见证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
;④推动情节发展。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思考常考的“次要人物”有哪些,可从哪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教材回扣
《祝福》中的“我”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形象的概括与主要人物相
同,作用除扣住自身特征来回答外,还要扣住三个方面,即情节、人物形象、主
题等来回答。
答案:作用:①通过“我”的软弱无力表现出当时封建思想与伦理道德禁锢
整个社会的现状;②“我”是串联故事线索的人物,《祝福》的故事情节是
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突
出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鲁四老爷的冷酷无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增强故事
的真实感;④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深化主题。
真题对接
(200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乌 米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
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
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 清风从阿伊 —— 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 , 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 ,
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
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
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
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
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
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
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
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
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
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
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
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 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 , 她的身材匀称颀长 , 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
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
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
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
,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
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
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市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
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
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
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
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
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
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 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 , 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 ,
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 我问她 : “ 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 ? ” 她粲然一笑 , 回答说 : “ 阿布德拉伊姆
……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
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
⑩ 她说 “ 你也会看见的 ” 这句话时 , 似乎深信 , 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
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
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
的快乐。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
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
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次要人物的作用。本题巧妙之处在于与教材经典篇目
联系在一起,解答此题首先要唤醒对所学教材知识的记忆。抓住题干中的关键
词“相似”,结合具体内容提炼文本中的“我”与《祝福》中的“我”在形象、作用
两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1)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
清醒的认识。
(2)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
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
解题指津
从四个方面考虑次要人物的作用
从四个方面分析概括次要人物的作用:自身作用+衬托主要人物+情节作用+主题
作用。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
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2)“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
托以及是怎样衬托的。
(3)“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4)“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
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同于散文中的“我”,它是小说中的人物,
不是作者自己。因为“我”是第一人称,也有作为见证人,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
用。图示:
巩固训练
阅读文本《锦衣》,完成下面的问题。(文本见学案1考点1)
(原创)小说中的“我”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对小说中次要人物作用的分析欣赏能力。可以从行文结构、情
节内容、主题思想等角度分析。
答案:①“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小说故事是由“我”这个女儿叙述出来的,
真实可靠;②“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看父亲穿得差,给他置办贵气
的衣服,才有了后面的故事;③“我”对父亲的行为心理进行了评价,塑造了
人物形象,揭示了主题。
考点4 分析物象作用
考点解读
物象是文学类文本中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
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如《活着》中的“牛”,《骆驼祥子》中的“洋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雪”,《峡谷》中的“鹰”等。因为小说主要是
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引入特别的物象,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对于物象这个考点来说,近几年高考主要从两个方面考查:一是物象的特点,二
是物象的作用。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总结小说物象作用题的答题角度:
教材回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怎样描写大风雪的?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物象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人物等方面分析作用。
答案:主要是从两方面描写大风雪的:①直接描写;②侧面衬托。作用:①为
人物活动渲染气氛;②推动情节发展;③烘托人物的性格。
真题对接
(2014·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鞋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
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
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
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很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
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
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
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
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
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
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 , 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
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
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
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
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
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
她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
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愣,这真应了那句
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
那个人念着她,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外出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向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
那个人。
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
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
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
穿上试试新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
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
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
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
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
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 , 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
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
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某一物件的线索作用。线索的作用要从人物、情节、
环境、主题几方面考虑。文中守明想到按规矩应该给男方做一双鞋,这是当
地的习俗,也是那个时代的特点;接着想到给男方做双小鞋不让他走得太远,
透露出对男方的担心;想象男方穿小鞋的窘态以及跟男方约会时试鞋的情景,
透露出向往爱情的守明复杂而甜蜜的心理。小说的情节始终没有离开鞋子,
在做鞋、送鞋的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得以展现。
答案:①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②
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③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
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解题指津
“5‘从’思考”准确把握物象的作用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
1.从人物塑造方面思考 本身的特点从哪些方面对主要人物做了映衬,如从心理、
行为、语言方面等。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物象反复出
2.从情节安排方面思考 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具有使结构更加
严谨的作用。
一是指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指
3.从环境方面思考
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刻画作用。
“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
4.从主题方面思考
作用。
5.从读者方面考虑 引起读者兴趣,激发读者想象等。
回答物象作用题要注意三点
一注意,要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物象的作用,先要注意物象的类别与特征。
像“太阳”“雪”“阴雨”“黑夜”等物象属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本身具有环
境描写的作用,特别注意它在渲染气氛、铺设背景中的作用;像与人物密切相
关的物象,特别注意它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二注意,它出现的位置,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位置,要紧紧结合其上下文来分析。
三注意,不是所有小说中的物象都具有以上的所有作用,也不是只要考物象题
就考它的全部作用,有时只考一个或两个方面,答题时应注意命题特点和要求
来作答。
巩固训练
阅读文本《锦衣》,回答下面的问题。(文本见学案1 考点1)
(原创)小说中详细描写了“锦衣”(新衣新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物象的作用。“锦衣”这一组物象基本贯穿全文的始终,围绕“锦
衣”描写了父亲这一形象。回答此题时,要从物象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情节以
及对主题等方面的作用考虑。
答案:①“锦衣”突出了“父亲”这一形象,“父亲”将“锦衣”作为自己对生活的渴
望,围绕“锦衣”这一组物象展现了“父亲”的性格。②“锦衣”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因穿上“锦衣”父亲急不可待地要回家,到镇上后天晚了,怕不能让别人看到他
穿上了“锦衣”才要住在镇上。③“锦衣”体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哪怕获
得一点儿改善后的满足感。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