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山东省专用)
专题六 古代诗歌阅读
五年高考
A组 山东省卷、课标Ⅰ卷题组
一、(2019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一、
1.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艺术风格、构思、诗句内容及
意蕴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陶冶审美情操。
C项,“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诗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是把
画作比喻成一扇窗,诗人通过这幅画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辽阔。
2.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分析诗句含意及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
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尾联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意境。“此中”指许道宁的这幅画,“有佳
句”意为有妙语佳句,“断”引申为“尽”。诗人认为,此画作包含浓浓的诗意,蕴含着妙语佳
句,在吟哦之中,激发的诗情远远超出了画作本身,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欣赏画作的感受,并对画
作的艺术效果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易错警示 “两防”“两注重”准确解答理解诗句含意题
(1)防止句意理解偏差,注重对关键词的理解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要把握诗歌中的关键词,然后通过关键词的意思来整体理解诗歌的意思。
理解句意,不能主观臆断,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比如解答上题要重点理解尾联中的“此
中”“佳句”等关键词语的意思。
(2)防止延伸义理解偏差,注重对诗歌的整体理解
把握诗句延伸出的内容,比如诗句体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要注重从诗歌整体
进行分析。要注意诗歌本身是鲜活的,不能受固化思维的影响,如看到“竹子”“梅花”就想
到“气节”“高洁”,还要看这些描写对象在整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等。
二、(2018课标全国Ⅰ,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二、
1.答案 B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诗人虽不得不接
受生活贫穷的命运”错,“男儿屈穷”中的“穷”并非指“贫穷”,而是指遭遇困难和坎坷。
2.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
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首先,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寒风又变为春柳”意为寒风已去,东风徐来,枯柳变绿。
其次,根据诗句意思描绘画面。再次,联系诗中的“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所
体现的作者情感分析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鉴赏 《野歌》在李贺的诗作中别具一格。整首诗扣题叙事抒怀,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
怀。因事抒怀,叙事和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的形象描
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等声响的渲染。抒怀之时有感叹不遇、不
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细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叙事之中以形象的描写、声响
的渲染发泄身受压抑、才志不得伸展的强烈愤激,抒怀之时以内心的独白、艺术的遐思表达
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
发有为之志。这样,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
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动。
三、(2017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早上五盘岭①
岑 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 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
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
巅。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
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
三、
1.答案 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
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按照阐释词义、明确表现手法、描绘
“斗”“攒”所展现的图景、概括景物特征四个步骤进行。“斗”“攒”两字都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斗”字将高耸的山崖人格化,江流回转曲折,两岸山崖遥望对峙,如同相互争斗
一样;而“攒”字将群峰人格化,描绘了太阳被遮挡时群峰聚集的画面。
2.答案 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
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通读全诗,可知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蜀道沿
途景色优美,二是诗人报友急切。回答此题时,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
四、(2016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
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四、
1.答案 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
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
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
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解析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句,着重写了“朔风”陡至之后,作
者看到的漫天风雪的情形,作者将风雪拟人化,用“豪”字表现风雪的猛烈,用“鏖战”表现风
雪的雄劲,用“缴缠”表现风雪的桀骜。这三句运用排比,增强气势,逐步加深对环境的烘托作
用。漫天风雪,难分难解,景象开阔,风格豪迈。
2.答案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
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
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前三句,孤舟无伴,船外白茫茫一片,朔风劲烈,写出了作者的孤寂悲冷。“推开篷”一
句,因为朔风骤起,却有了“雪满天”的全新发现,事出意外,惊喜顿生。最后“一笑琅然”,作
者的豪情快意顿时将先前的孤寂悲冷一扫而光。
五、(2015山东,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幹[注]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
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 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4分)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
五、
1.答案 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
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
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解析 鉴赏词句中的关键词,首先要弄懂词义。本题中,“湿”用作动词,沾湿;“迷”,使动用
法,使……迷路。然后结合词句内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效果。风清露冷,弄湿了行云;沙水一
色,使归艇迷失了方向,描绘出一片苍茫浩渺之景。最后指出由关键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
2.答案 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
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
爱国情感。
解析 鉴赏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知人论世,这首词的作者张元幹是宋代爱国词人。其
次要结合语境,分析词句内容。“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两句的大意:心中沉闷极了,
只想一醉方休,不料醉中也挥舞起宝剑来;沙溪的潮水退下去了,深夜的秋江变得更加凄清寒
冷。“起舞闻鸡酒未醒”一句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闻鸡起舞是为了报效国家,却是在
“酒未醒”之时;“潮落秋江冷”一句写眼前之景,让人倍感凄凉。最后总结出词句所表达的
思想情感。
六、(2014山东,14,8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
析。(4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六、
1.答案 ①艳丽 ②清幽
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乔
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意境的感知能力。两诗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一是雨后园花的姹紫嫣
红,一是月夜中树木高耸峥嵘,都具体地表达出诗人感受到的情味。答题的格式是“意境+句
意+归纳”。
2.答案 ①行为洒脱 ②情趣高雅
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
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内容,从一些关键词语入手,
见微知著,注意准确理解题干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人物形象。
七、(2013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 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七、
1.答案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
的修辞方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字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
动。
解析 首联写皎洁的月亮慢慢升起到山顶,月光如银,轻泻在山中的小溪上,水汽飘浮在溪水
上,又弥漫在山间。颔联接着写到,月光照耀下的水汽如同天上的白云,轻轻地飘到诗人所居住
的山寺前。诗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烟”的洁白,又用一“流”字点出了“烟”漂流
的动态。
2.答案 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
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
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颈联写诗人开门观赏山中美丽的夜色。一“惜”字写出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接
着诗人从这种陶醉中醒来,想到自己无家可归,只能孤独地在这山中荒寺内辗转难眠。一
“独”字写尽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因此,诗人不眠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一是思乡。
八、(2012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八、
1.答案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
氛围。
解析 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
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
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
2.答案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
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解析 “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
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
九、(2011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4分)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4分)
九、
1.答案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
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
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
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
解析 “映地为天色”从“色”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从“声”方面写
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
最后两句的称赞作了铺垫。
2.答案 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自己山泉恬淡自
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自己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
解析 分析山泉具有什么品格,需要逐句分析原诗,同时抓住关键词。1、2句突出山泉淡泊无
名;3、4句说它清澈可鉴,飞落如雨;5、6句写它能使涧满池平;7、8句赞扬它恬淡自守。在以
上分析的基础上再加以概括,答案就宛然可见了。因为本诗是托物言志,“物”的品格清楚了,
作者的“志”就容易推测了。
十、(2010山东,14,8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
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 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
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十、
1.答案 高洁(或“超越脱俗”“清高”)(2分。答“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
下”)(1分)。
解析 根据“醴泉”“山冈”“凤凰”这些意象的特点和“彻九州”“望八荒”的动作可
分析出“凤凰”的品性;把“凤凰”这个形象和阮籍的生平联系,再细细品读诗歌后半部分,不
难分析出诗人的痛苦情感。
2.答案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
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解析 这首《咏怀诗·其七十九》写了“凤凰”的悲剧,“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但羽翼
为秋风所伤,已无法飞翔,阮籍以“凤凰”自喻,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悲哀、理想得不到实现的
痛苦及报国无门的忧伤,“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实际上是诗人的自况,充分反映了他极度
苦闷的心情和忧愤深广的情怀,同时也反衬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清朝饮醴泉……延颈望八荒”,这四句描写“凤凰”性情高洁,心系苍生,却独自一个,没有
同伴,没有共鸣。这样的处境是和阮籍自身一致的。
B组 课标卷、其他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一、(2019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
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一、
1.答案 D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诗句内容表现手法、情感表达
等方面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D.诗人“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错误,诗句“平生不受等闲恩”没有“受恩必
报”的意思,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2.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
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抒情方式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间接抒情的作用的能力,体现了审美
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首先,题干“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示颈联是间接抒情。其次,颈联“垂纶雨结
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描写了“雨中垂钓”和“风中闻雁”两个脱俗的具体场景,诗人的
情感自然地融在形象的场景中。颈联融情于景,其余各联直抒胸臆,整首诗的结构就比较巧妙,
节奏在颈联处舒缓,使诗歌委婉从容。
二、(2019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二、
1.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思想情感等方面
的鉴赏能力,体现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的学科素养,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价值观
念。B项,“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误,三、四句的意思是“田埂笔直如
线,清水粼粼闪光”。
2.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
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语言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比较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
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艺术情操。
比较两首诗的语言风格,首先要考虑两首诗的诗体特征,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本诗是
一首古体诗,本题选了其中前八句。一、二句中“花草齐”“东西飞”,五、六句“农妇白纻
裙,农父绿蓑衣”,明白如话,朴素无华,犹如儿歌,和刘禹锡的诗风十分相似。《酬乐天扬州初
逢席上见赠》是一首格律诗,对仗工整,用语严谨,运用典故,含蓄委婉。
三、(2019北京,13—15,12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①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②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③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④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⑤。
[注] ①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②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③从教:任凭。④含
章: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⑤九方皋:
春秋时相马名手。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2.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3.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
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三、
1.答案 C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含意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
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桃李依然是仆奴”并不是描绘,而是评论,
作者认为在画家笔下,虽然梅花由白的变成了黑的,但桃花、李花无论多么鲜艳,依然只能算是
梅花的奴仆,故C项错误。
2.答案 A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材、构思的能
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陶冶了审美情操。
第一首,将梅花和桃李进行对比,表达了桃李虽浓艳但在品格上却不如梅花,赞颂了梅花高尚的
品格,故B错误;第二首诗,古代公主的梅花妆如此之美正是经由仁老之手,以此赞美画家高超的
画技,故C错误;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突出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为了赋予
创作以更丰富的生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不拘形迹地模仿自然,由形似而达到形神兼
备的境界,故“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有悖于作者的写作意图。
知识拓展 九方皋是春秋时代一位善于相马的人。伯乐将他介绍给秦穆公,令他去找好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说:已经找到了,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派人去牵,却是一匹黑色的
公马。穆公就将伯乐叫来,说:“糟极了,你派去找马的那个人连毛色、性别都分不清楚,怎么
能识别马的好坏呢?”伯乐叹息说:“竟然到了这种程度吗?可真是胜我千倍万倍。他看到的
是精而不是粗,是本质而不是外形啊。”后来果然发现,那是一匹了不起的好马。“意足不求
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是说仁老是九方皋转世投胎,即赞美仁老之画梅,正如九方皋之相马。
3.答案 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
调意趣而不求形似)。
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姝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内容的理解能
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提升鉴赏诗歌的品位。
第一首诗,描写梅花纵使变成黑色,也不失梅花的清姝、淡雅的神韵,作者对梅花的认识不拘于
形貌和颜色,形神兼备,更求意趣和清姝的神韵;第二首诗,作者用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独特的美
妆与九方皋相马的故事类比,不仅描写了梅花的娇艳之美,更赞美了画家高超的画技。客观世
界中虽无墨梅,但画家却无妨创作墨梅,体现了画家对绘画艺术的创造性认识。总之,第一首诗
侧重描述梅花的清姝气质,第二首诗侧重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四、(2019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 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
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日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
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 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
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
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
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四、
1.答案 B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鉴赏评价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及语言风格等方面
的鉴赏能力,体现了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B.“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
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答案 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意境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诗句意蕴的能力,体现了掌握表现美、创
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诗句“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对仗工整,上句写山,山色苍茫,下句绘水,水光映夕照,描绘了
一幅寥廓壮美的画面。
3.答案 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人的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学科
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本题,要善于知人论世,留心注释。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一生忧国忧民,到了老年,仍
漂泊异乡。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等诗句洋溢着愉
悦之情;“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抒发生不逢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流露出飘零之痛。
五、(2019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唐]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 ”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分)
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五、
1.答案 造访 朱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着重考查理解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体现了把握语言文
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学科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答此题,需注意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和作用。第一空:诗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
斋”的意思是初秋拜访龙武李将军的书斋。第二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朱
门”,意思是豪门权贵,可以用这个知识帮助理解“朱门冷静似闲居”一句中的“朱门”。
2.答案 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薰一架书”,
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形象的相关知识,着重考查赏析古代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体现了掌
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提高艺术修养和鉴赏品位。
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是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之一。主要从侧面(包括环境和他人)
烘托、细节刻画和用典等方面分析。首先,首联和颔联用“高树蝉声”“似闲居”“重装墨
画”“香薰一架书”等内容表现将军的文人气质;其次,用“侍儿知礼数”衬托主人的素质与
修养;另外,“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正面表现将军的豪放和志趣。
六、(2019江苏,9—10,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韩 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1.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2.诗歌后六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5分)
六、
1.答案 (1)“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
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赏析对比手法塑造形象的能力,体现掌握
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的学科素养,弘扬了一种精诚奋斗的精神,思想上具有积极意义。
立志报仇雪恨的精卫鸟经年累月怀着微小的赤诚之心,“终年”与“寸诚”是一对比;口衔细
石却希望填平大海,“细石”与“大海”是一对比;填海之功难以实现,区区小命实在轻,“任
务重”与“性命轻”是一对比。在对比中表现了精卫的决心之坚、抱负之大与命运之悲。
2.答案 独抒己见,不随大流;但求尽力,不计结果;贵在实干,无意显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着重考查赏析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体现了形成正确的审美
意识的学科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诗歌后六句中“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是全诗主旨。“专精”二字是作者赋予精卫鸟的
人格化的精神品质。“我独”二字,表达了作者傲然不屈于俗见的鲜明态度。“赏专精”是
作者立论的依据,后四句围绕“赏专精”这一论点,充分展开议论。最后两句作者将“精卫”
与刺客相比,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
七、(2018课标全国Ⅱ,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七、
1.答案 D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该项对“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两句
的理解错误,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端砚中研好了浓浓的墨,在烛光映射下我纵情挥笔泼墨。这是
以奋笔疾书来比喻战场拼杀,描绘出了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
2.答案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
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
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陆游的相关情况:陆游是南宋
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有名的书法家,由于胸藏五兵,欲试无路,才会有借酒消愁、作书泄愤的
举动。他诗中的酒,往往无关消遣、无关风雅,而是关联国家之命运。再结合诗歌意境去具体
分析“酒”的作用。第一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是说
写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在战场上挥旗打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手中的
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第二次出现“酒”的诗句是“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
万里烟尘清”,瞬间就完成草书作品,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了国难,恢复了太平,
感觉酣畅淋漓。
诗歌鉴赏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于淳熙
三年(1176)春天,这时诗人正在成都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范成大幕府的参议官。头年十月来到
成都,满以为可以通过朋友范成大大展宏图,实现复兴祖国的理想,谁知范成大安于仕宦生活,
无意复兴祖国,这使诗人非常失望。在这种情况下,诗人只好在登高临水、饮酒赋诗、赏花游
宴之中消磨时光;但美酒香花只能让他更加惆怅,只能激起他对祖国更加执着的热爱,从而更为
急切地愿为消灭敌人而施展才华,于是在以作战喻作书的艺术构思中,写下了这首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奇特丰富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扫清万里胡尘的
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高度完美地结合起来。吟咏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战场,始而
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
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
念,有北伐金人的迫切要求,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因此,欣赏这首诗时,要紧紧
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
八、(2018课标全国Ⅲ,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
你的理由。(6分)
八、
1.答案 A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开篇的发问
流露出作者对辛劳填海的精卫的同情。
2.答案 观点一:同意。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
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
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同意”或“不同意”
均可,关键是对“愿我身死子还生”中“子”的理解。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呼应前面的“飞
多羽折时堕水”,是以作者的口吻表达甘愿牺牲自己以拯救精卫的精神,侧面表达对精卫的同
情和崇敬之情;一是将其理解为精卫的子孙,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世世代代奋斗不息的坚韧不
拔、前赴后继的精神。
九、(2017课标全国Ⅰ,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九、
1.答案 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
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
先。E项,诗歌的尾联是作者自谦的话,表现了他对同僚的谆谆嘱托,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
挚感情,也表达了为国选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说作者自己真的体弱多病。
2.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
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这句诗可拆分为“下笔”“春蚕食叶声”两部分,思考两者的联系,可知诗句使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声”来比喻考生下笔写字的声音,以此表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作者
用“春蚕食叶声”来反衬考场的安静,是动中见静的表现手法。
诗歌赏析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
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为朝廷得添新人
而由衷地感到喜悦。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院的考场
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渲染祥瑞肃穆
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考生们答题的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试题发下后,考生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
人对此景象不禁发出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
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
才之事要拜托同仁,其实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
国选出良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十、(2017课标全国Ⅱ,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
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十、
1.答案 BD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
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
知,为避免被扣留,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
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
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了其豁达的
一面。
方法技巧 鉴赏人物形象四角度
①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例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
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例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
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大体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②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
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塑造
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③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
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
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④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
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十一、(2017课标全国Ⅲ,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
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 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
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
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十一、
1.答案 CD C.说“短李”是戏称,以示二人关系亲密,诗中虽有让李绅服气自己的创作不容
易的意思,但并没有“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颈联前句说此时富贵与“我”无
缘,颈联后句说以后会诗名远扬。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答案 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不全
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解析 友人之间相戏,无须客气,无须谦虚,围绕这一点,再结合诗句逐一分析作者的情感态
度。首联,大言不惭,“有风情”“近正声”,自评极高,颇为自负。颔联,“偷”“伏”,戏谑、
调侃友人,一则表现友情之深,二则自夸才高。颈联,说自己与富贵无缘,自是不被当权者认可,
有隐隐的失落;说文章应扬名,又洋溢着昂扬的自信。尾联,“莫怪”说破戏谑之意,“诗成”
又洋溢着喜悦之情。
十二、(2016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 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
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
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
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十二、
1.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
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解析 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
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
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2.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
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
落。
解析 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
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
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
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
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
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
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
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诗歌赏析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前四句“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写出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切
中题旨,渲染出一派雄壮气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
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但诗的后四句“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
颂盛世,在一派祥和安宁之中,也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诗的感情深沉而表
达稳妥,以江水壮阔的气势来比喻盛唐的国力,贴切得体,从而自然又意蕴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
子的惆怅。
总之,这首诗以金陵为中心,写眺望汉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
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
想。
十三、(2016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阊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 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
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1.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6分)
十三、
1.答案 第一问:
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面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
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之间一气呵成。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第一问,“一洗万古凡马空”可翻译为“一下
比得万代凡马皆成了平庸”,写出了曹霸所画玉花骢的神奇雄俊,与众不同。第二问,可结合
“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九重真龙出”两句理解,这两句可翻译为“你匠心独运惨淡经营
刻苦用功”“片刻间九天龙马就在绢上显现”,由此可见曹霸画马首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
后落笔挥洒,一气呵成。
2.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
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阊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
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结构技巧的能力。首先,对全诗进行整体理解把握,准确翻译诗歌语
句,然后思考“做了哪些铺垫”。“画工如山貌不同”写多少画家画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都
与原貌不同,不能与其神似。用“生长风”形容玉花骢的神奇雄俊。
诗歌赏析 这八句诗节选自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在这八句诗中,诗人细腻地描写
了曹霸将军画玉花骢的过程。
众多画师都描摹过唐玄宗的御马玉花骢,各不相同,无一逼真。有一天,玉花骢被牵至阊阖宫的
赤色台阶前,昂首卓立,神气轩昂。玄宗即命曹霸展开白绢当场写生。作画前曹霸先巧妙运思,
然后淋漓尽致地落笔挥洒,须臾之间画成。曹霸所画的马神奇雄俊,好像从宫门腾跃而出的飞
龙,一切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诗人先用“生长风”形容真马的神奇雄俊,作为画马
的有力陪衬;再用众画工的凡马来烘托画师的“真龙”,着意描摹曹霸画马的神妙。这八句诗
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笔墨酣畅,精彩至极。
十四、(2016课标全国Ⅲ,8—9,11分)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④。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
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
分析。(5分)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
者的不同之处。(6分)
十四、
1.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
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
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解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若认为作“健”“明”好,则联系诗句,分三步解答即可:第一步,
解释含义,“臂健”“眼明”指臂膀健硕、眼睛明亮;第二步,将其放在语境里理解,“尚嫌”
“犹识”强调尽管岁月流逝,但身体强健,仍识得战阵;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
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
“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2.答案 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
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解析 由“三十年前学六韬”可知作者此时年事已高;“不为家贫卖宝刀”表示作者一直把
宝刀藏在身边,时刻准备为国效力;“尚嫌弓力软”“犹识阵云高”表明作者认为自己还能上
阵杀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但报国之心犹存的思想感情。辛弃疾《破阵
子》的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以沉痛的笔调,表达了英雄白首、功业未
成的悲慨。
诗歌赏析 《内宴奉诏作》是宋朝诗人曹翰的作品。据《宋朝事实类苑》等书记载:宋初将
领曹翰在平定江南中获取了战功,侍卫京城多年,数年未得升迁,依然原地踏步。一天,内廷设
宴赋诗,曹翰因是武官不能参加,于是向太宗陈言:“臣早年也学过诗,乞望能应召赋诗。”太
宗笑着同意了,说:“你是员武将,当用‘刀’字为韵。”曹翰援笔立就,写下了这首七律,径自
送给了宋太宗。
这首诗的大意是:三十年前我就学习了兵书,我的名字也经常在当代俊杰中出现。曾经为了勇
赴国难,我披上铠甲,即便家里贫困,也不肯卖了宝刀。而今我臂力尚且强健,还嫌弓弦弹力疲
软,我目光依然敏锐,还能识得许多高明的战阵。昨天夜里庭院前刮起秋风,寻找秋衣时,看见
了以前的盘花战袍,这让我不由得感到无比羞惭!
这首诗写得充满阳刚之气,句式整饬,抚今思昔,涌动心中的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传达出
曹翰作为宋初名将深沉浓烈的报国情怀。据说宋太宗阅后,动了恻隐之心,不久曹翰就连升数级
十五、(2015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 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
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1.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十五、
1.答案 本诗描写的边塞风光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出于想象。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此时
尚处于前往边塞的途中;开头“闻说”二字也表明后面的描写是凭听闻所得。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两首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明显的不同在于:《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是实写,写的就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是虚写,写的是诗
人出发之前的想象之景。
2.答案 第一问:表现了诗人虽有羁旅思乡之愁,却能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热忱。
第二问:使得诗中的思乡之情不至流于感伤,也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鉴赏思想感情,首先要明确诗句大意,诗歌尾联的大意是:勤于王事不敢嫌道路遥远,只
有在梦中才能偷偷回到家乡。然后通观全诗,把握感情。前六句极言北庭环境的艰苦,最后两
句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虽有勤于王事却思念家乡的矛盾心理,但思想上还是爱国情感占上
风。
十六、(2015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
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
廷官员的冠饰。
1.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2.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十六、
1.答案 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
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却又显得非常自然。(意思
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颔联首先抒写诗人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仰望绿暗红稀的树梢,蜜蜂抱着花须随花飞
落;俯观柳絮飘坠的池水,鱼儿吞吐着,像是在吹着柳絮游弋玩耍。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
而蜜蜂、鱼儿却为这残春平添了无穷意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半点伤春伤别的落寞,更不见晚
唐衰飒的诗风。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忆这皇都的风物,所以在诗人笔下,
虽然已是暮春,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
2.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
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
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颈联的“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的寂寞。诗人客居
馆舍,感到无聊,想用诗来抒写自己的心境。然而,几番思考终未写成。诗人只好以“禅伏诗魔
归净域”来为自己解嘲。诗未写成,悲忧郁愤越积越深,只好用酒来冲荡这重重愁阵。酒精的
作用使诗人产生了信心和希望:“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要好好地保存珍贵的
朝帽,千万不能让它被尘埃污染。诗人的言外之意是宁肯终生潦倒,也不改变自己的气节。想
到这儿,诗人不愁了,也不悲了,他轻轻地擦拭着朝簪,心中暗暗地决定:一定要耐心地等待,一直
等到大唐复兴,到那时我再戴上朝帽、穿上朝服来参与朝政。这首诗中作者没有直抒悲凉之
思,但他深深眷顾的往日温馨,实已成为今日悲凉的衬托。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一、(2014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1.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一、
1.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
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解析 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要理解描写景物的词句,体悟景中所蕴含的情感;还要指出景物描
写的句子在结构、主旨表达和抒情方面的作用。
2.答案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
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解析 一要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倾向:上阕写景,暗含春愁;下阕抒情,直写闺怨。二要抓住人的
动作、神情等细节理解句意:结尾两句,紧承“讳愁”句来,从注释看,词中人内心痛苦。“翻
身”,转过身来;“整顿”,整理,使紊乱的变为整齐;“沉吟”,默默沉思,迟疑不决。两句意思是
说:因为愁情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之后,又
因为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作答时分为两步:先概括感情内容(“纷乱愁绪”),再答如
何表现的(动作),并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诗歌赏析 “春风”两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
枝已凋残,风雨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之情,为全诗奠
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
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
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一个警句,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
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二、(2014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 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 震②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
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二、
1.答案 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
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意思答对
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韦庄是唐末乱世的漂泊者,他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首句写羁旅漂泊的身世已让他
习以为常,其中“惯别家”体现了韦庄的无奈与辛酸。通过“等闲”一词可看出,诗人好像对
此并不在意,认为这只是“等闲”之事而已。诗人长久漂泊江南,远离家乡,但思乡思亲之情深
埋心间,挥之不去。一觉醒来,面对无言的山月,这个孤独的游子倍感惆怅。
2.答案 韦诗中,“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中,“灯前”
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
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韦诗前两句,虽一再表白“流离”“惯别家”“客天涯”不过“等闲”,可客中一觉梦
醒,孤苦凄清之情油然而生。把握韦诗“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惆怅”一词,“惆怅”是诗
人情感表达的转折点。郭诗首句写渔家世代与海为伴,第二句写渔家简陋的生活环境,第三句
写一家人其乐融融、和谐幸福的场景,这让诗人这个游子倍感家的温暖。诗人虽是夜宿渔家,
但其漂泊的孤独凄苦被渔家的温暖愉悦融化。把握诗人“灯前”的感情,关键扣住“笑说”
一词,“笑说”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指向。
三、(2013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陆 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② ③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 洲烟雨 。镜湖 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 洲烟雨:指长
满 草、烟雨空蒙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
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
1.答案 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
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解析 本词发端便以一往情深的笔触追忆当年与同僚纵情博弈,猎射驰驱的豪迈戎马生涯。
第三句由前两句回忆而折入现实,如今无人记得当年豪情壮志,愤慨之情便油然而生。因此上
阕最后两句便描绘出了两类人物的两条道路,以此对比,作者的深沉孤愤与掉头不顾的傲岸之
情全面展现。
2.答案 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
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解析 本词为作者闲居故乡山阴时所作,表现的是身寄湖山、心存河岳之情。下阕前三句写
湖上生活,无拘无束,占断烟雨。四、五句借用典故翻出新意:官家既置我于闲散,这镜湖风月
本属闲人,何用官家赐予?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谁又稀罕官家赐予?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
平之情,蓄积而出。
四、(2013课标全国Ⅱ,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
四、
1.答案 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
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答出烘托和渲染的,给2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
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哲学和诗歌,仿佛是两个冤家,不能相容。而王夫之认为诗缘于情,理缘于性,未必一定
分辕反驾。而朱熹这位大哲学家的诗集中确有一些“不堕理障、富于情趣”的作品,《次韵
雪后书事二首》(其一)便是其中极为出色的一篇。江边几株梅树令作者牵挂,多次拄杖前往
探访。大风雪后再次踏雪寻梅,却苦寻无着,直到昨夜明月之下,才发现梅花凌寒傲雪盛开。可
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梅花的冰姿玉肌,也几乎未涉及梅的色与香,而是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间接表现梅花高洁孤傲的精神品格。“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
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外界景物,在作诗之前,引发作者的灵感;作诗
之时,影响其情感;诗成之后,又反映在作品的风格之中。这首诗的语言清丽动人,心物相感,情
景交融。
2.答案 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
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答出作者心情的,给3
分;能做简要分析的,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诗人折梅遥寄,想到友人和自己的身世遭遇,进而联想到大宋朝廷用人不专,和战不定,
使大好河山不能收复,但在诗中又不便明加指斥。中原未复,国势岌岌可危,志士失气,作者难
免在落寞惆怅、若有所失之际,想到梅花凌寒傲雪,受尽折磨与摧残,依然气节不改的高尚品
质。大宋金瓯残缺,治国者偏安一隅,令作者内心如焚。“相思应恨劫成灰”,沉郁苍凉,悲不
可胜,正如他在《赋水仙花》中所写:“卓哉有遗烈,千载不可忘。”作者把心头种种难以言说
的、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精忠贯宸极,孤愤摩穹苍”,以至寒
冬里,在梅树下徘徊良久,沉吟思索,不觉已是日落寒枝,归鸦乱鸣,暮色四合,遥望柴门白屋,踽踽
而归。宋室南渡,中原已尽在金人掌握中,诗翁未曾北上,却又怎能于此游玩吟赏?“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唯其感情深沉,方能状此深远之境,也唯有如此意境深远之作,方能寓先生深沉之
情。但从内心情感的流露,到作品意境的形成,往往有待外界景物的触发,作者咏梅,来寄托其
对国势的担忧,故沉郁苍凉。
五、(2012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
分)
五、
1.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
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 此词牌名与词题一致,“思远人”即主旨。前两句写林叶转红,菊花开遍,又到了晚秋时
节,闺中人不禁想念起远隔千里的行客。“晚”字暗示别离之久。
2.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
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 下片前两句写闺中人泪珠弹洒不尽,当窗滴进砚台,遂以泪研墨,和泪作书,以诉思念之
切,泪湿红笺。词人不言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说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痴人痴事,慧心妙语,用
意深厚。
六、(2011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
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六、
1.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
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
而生。
解析 诗人通过望中所见,写出了春日黄昏之惨淡景色及由此触发的国事兴亡之感。首联即
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野郊四望,一片荒凉;泾水依傍乡村,旋绕曲折,沉默无语。此时此景让
诗人顿生“消魂”之情,“消魂”指心极其哀愁也。颔联寓情于景:本应萋萋的春草却早已衰
败,本应生机勃勃的田园却已残破,让诗人更生愁思。颈联写出了天色的变化,残阳西下,远
山、近树都笼罩在这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哀愁。尾联则通过感慨“想当
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借古讽今,揭示出全诗的主旨。
2.答案 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 此题要求鉴赏诗歌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要明确三点:一是诗人的情感是什么;二是诗
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三是情景相生,二者是如何转化依托的。诗人
的情感是哀叹唐王朝的衰败,景物的特点是荒凉残破。
七、(2010课标全国,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
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
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七、
1.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
边关的路。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所以应仔细阅读、筛选并概括诗中关于环境的信息,抓住关键意象如
“雨雪”“狐迹”“马蹄”“天寒”“地暗”“愁云”,可以整合出第一问的答案要点。一
切景语皆情语。上述意象一定为抒发人物情感服务。由“从军”“愁”等信息推知本诗可
能抒发戍卒的“思乡”愁绪,进一步推知“别路”应指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答案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
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
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题干第一问实际要求考生思考“天寒”“地暗”的自然环境与“旗彩坏”“鼓声
低”的戍卒生活之间的关系。“天寒”“地暗”已明写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后面分别接上
“旗彩坏”“鼓声低”,给人的感觉就是因为天寒,所以使得彩旗褪色;因为(乌云使得)地暗,所
以使得鼓声变低了,这样就借自然景物写出人的心理感受。第二问可根据第一问的答案和
“愁”“别路”等词语判断出来。
八、(2018北京,14—16,12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
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 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
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
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
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八、
1.答案 D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尾两句的意思是:正是梅花开放、大雪纷飞的季
节,务必相互勉励,莫相忘,还要不断传递消息。这是对未来的抒写。选项中“怀念过去”理解错误
2.答案 A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B.写入蜀路上会遇到赤壁美景,不
是用典。C.写蜀道难行,表达对友人的担忧;作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无望其早归之意。D.劝说
李正之不要儿女情长,而非“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疑难突破 “要新诗准备”是说“请用诗写下一路上的美好景色”,后面即路上看到的景色,
有“庐山的丰姿,赤壁的激浪,襄阳的明月”。
3.答案 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
“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
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宛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
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
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
相忆”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九、(2018天津,1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
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
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
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九、
1.答案 A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
生选择的否定”理解错误,陶渊明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但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不
易实践,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2.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
机。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诗句描绘画面,这两句着力描写田野的美景。答
题时语言要流畅、优美。平畴:平旷的田野。远风:远处吹来的微风。此处指禾苗被微风吹
拂。良苗:长势良好的禾苗。怀新:焕发生机。两句的大意是:微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
新。
3.答案 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题干虽然只要求分析最后两句诗包含的思想情
感,实际上要通观全诗,从全诗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中,陶渊明有感于先师遗训“忧道不忧
贫”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愉,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
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为陇亩民”作结。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
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陶渊明想
成为长沮、桀溺那样的隐士。他的内心有挣扎,有焦虑,本想有所作为,世道却使他望而却步。
他很失望,渐渐改变了想法,甘愿“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这将是他生命的归宿。所以陶
渊明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归隐之情与济世之心矛盾交织。
十、(2018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送王昌龄
李 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 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 ,体现出诗人 的心情。(2分)
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十、
1.答案 久留(逗留) 依依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淹留”一词在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
雨洒江天)》中出现过,“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两句是向自己发问,叹息这些年来的
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流露出不得已而淹留他乡的凄苦之情。本诗中的“淹
留”也是“长期停留”的意思,结合诗歌主题可知,表达了诗人的惜别之情。
方法点拨 诗歌中常见的5种情感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
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⑦抒发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乡念亲;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
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诚心志的告白。
2.答案 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
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
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
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点染这一表现手法,所谓“点”,就是
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
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
握。然后了解柳永《雨霖铃》中点染手法的使用。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
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
落、凄清的气氛便具体可感了。李颀《送王昌龄》一诗中,第二句就点明了“暮情”,接着从
第三句至第十二句运用景物描写,着力渲染了这种“暮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离
别之情。点染手法鲜明。
知识拓展 何为“点染”?
(1)点染,本来是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文艺理论家引以概括词的此种表现手法,并将“点
与染分开说,而引词以证之”(《词学集成》引江顺诒语)。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就谈
道:“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
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
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2)《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绘画时点缀景物和着色,也比喻修饰文字。”可见,“点染”
也是修饰文字的一种方法,通过它,可使文章“更上一层楼”。
十一、(2018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十一、
1.答案 表现:把酒当春,绕道送客,常去赏花。原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怀才不遇;喜欢自然山
水。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由“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
堰”“看花多上水心亭”三句可概括出刘禹锡“闲”的表现。由首句“别离已久犹为郡”
可推知他如此之“闲”的原因除了热爱自然山水,还有长期得不到升迁。
2.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
意的知音之许。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情应更远”可看出刘禹锡诗歌水平更高,
表达诗人由衷的钦佩之情;从“醉中高咏”可看出刘禹锡境况悲凉,诗人对此深表同情;从“有
谁听”可看出诗人认为自己能成为刘禹锡的知音。
十二、(2017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兴
陆 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注],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 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十二、
1.答案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读懂中间两联的意思。颔联第一句,“乾坤迮”可联系诗人所处的时
代来理解;颔联第二句,“病”“中年”已言明诗人境况;颈联,抓住“百战”“铁衣”“空”
“五更”“画角”来理解。如此,信息点就不会有遗漏。
2.答案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
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赏析”题,必然涉及“手法”“内容”“情感”三
个方面。“明朝”意味着是设想,属于虚写;因为是尾联,且是写景内容,可以说“以景结情”
“寓情于景”等;“烟雨”“钓舟”,暗指归隐,对爱国诗人而言,实属无奈之举。
十三、(2017天津,14,8分)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 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十三、
1.答案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
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结合第二联的日、桥、水、树、鸟等意象,描述画面
内容,人景合一,画面宁静、和谐。
2.答案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
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陶醉于清幽的美景之中,心中没有了世俗事
务的困扰,更放下了争名夺利的机巧之心,与世无争,物我两忘。
3.答案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
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
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
感表达含蓄深长。(任选一种)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更待”一词为“再等到”,由此可知,此句为想象之景,想
象了一派清幽闲逸的景色。“秋风斜月钓舟归”是以景结情,区别于其他诗词的直抒胸臆式作结,言
有尽而意无穷。同时情景交融,“闲适”之情与“清幽”之景相融合,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十四、(2017浙江,19—20,8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②
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
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1.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
分)
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6分)
十四、
1.答案 采地黄 卖地黄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这首诗是叙事诗,可根据核心事件来概括
主要内容。前八句讲在春旱的背景下,百姓食不果腹,去田里采摘地黄,但地黄也不多,采摘极
其艰难。可概括为“采地黄”。后六句讲采来的地黄不是自家吃,而是带到“朱门家”(达官
贵人家),卖给那些吃得面白肥胖的人。卖给那些人的“地黄”被拿去干什么了呢?他们用它
去喂肥马了。百姓却希望能换点马吃剩下的残粮以度饥荒。可概括其核心为“卖地黄”。
2.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②以时间顺序来叙
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
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与欣赏能力。白居易的叙事诗,语言通俗,通俗中
往往含有警世之意。对比也是其诗歌特色之一。这首诗中的对比,有贫民与朱门家的对比,有
人饿瘦与马肥壮的对比。要对诗句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解说叙述特点和对比特点,写出各自的
内容和作用。
这首诗通过叙述农民采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
连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本诗通过对采地黄
的饥民形象的设定,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距及阶级矛盾的尖锐
对立。
诗的开头描述辛苦劳作的农民又遇到了他们最害怕的灾难:麦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禾苗
因为秋季降霜而被冻坏。对于平民百姓来说,遇到春天干旱、麦苗枯死的灾难,已是损失惨重,
而后又遭受了秋天下霜过早、禾苗颗粒无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谓雪上加霜,他们所赖以生存的
口粮也没有了着落。因此诗人接着说:“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早晨天还没全亮就扛着铁锹出门,黄昏回来还采不满一筐。采
地黄者把地黄卖给豪门子弟,诗歌通过主人公之口说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话:“与君啖肥
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原来这辛辛苦苦采来的地黄只是被用来给马做
饲料。这几句话包含几层含意:第一,穷人的生活还不如富贵人家的马,穷人入冬即断了粮,马
却有饲料吃,并且长得膘肥体壮;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黄换取一点马吃剩下的饲料,以此充塞那
苦于饥饿的肠胃,更加说明了人不如马这一事实;第三,富人家的马尚且如此娇贵,那些主人的
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黄以养马,马愈肥而愈需要精粮,那么哪里还有什么“残粟”
呢?
这首诗开始大半段只是平直叙述,毫无惊人之处;结尾却突起波澜,通过贫苦农民采地黄以换取
马饲料这一细节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黄谋
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产生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之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贫富悬殊
的不平等现象的不满。
十五、(2016江苏,10—11,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
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
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 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
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1.本词上阕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2.下阕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十五、
1.答案 第一问:灞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
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
解析 词的上阕共四句,后三句每句一事。从“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里,可归纳
出“受辱亭尉”;从“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概括出“射虎中石”;从“落魄封侯事,岁
晚田园”概括出“功高难封侯”。这些事迹,表现了李广晚景凄凉的境况,这与作者的人生经
历有关,有共鸣之意。
2.答案 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
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解析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借杜甫之典,呼应词开篇处的序“因念晁楚
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表明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汉开边、功名
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再借汉言宋,表达对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的愤慨,讽刺宋朝
求和讳战、斥退一切抗战者的弊端,批判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
轻寒”,隐喻奸邪之辈阴险卑劣,表达作者壮志难酬的悲凉。
十六、(2016浙江,21—22,7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做简要分析。(4分)
十六、
1.答案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
融。
解析 赏析诗句,首先要找到突破口,可以从形式入手赏析其形式美,本题的突破口是对仗与拟
人的手法;可以从内容入手赏析其情感美、画面美等,本题的突破口是诗歌所抒发的家毁国亡
之痛;还可以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赏析其艺术魅力。这两句诗,在形式上,用“寝园”和
“废殿”的意象,“泣铜驼”的拟人来抒情;在内容上,根据两句诗所写意象,据象索意,可以发
现写“寝园”“废殿”这些破败之景,实为抒发亡国之痛;在艺术手法上,这叫作情景(情事)交
融。
2.答案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
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题目要求从叙事这一角度切入,欣赏这两首诗歌。欣赏叙事特色,要以平时所积累的知
识为基础,从叙事中的语言特色、修辞特色、抒情特色、叙事人称特色等角度入手进行赏
析。这两首诗的叙事、描写都很朴实,近似白描,如“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以平实的对
比,写出官宦人家依然歌舞不休,而战场上已经人烟稀少,与国破家亡的内容相吻合;在叙事中
饱含情感因素,如“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叙事中写出无限
悲伤之情。抓住这些,即可作答。
十七、(2016上海,13—15,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野 望
[唐]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 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
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各组词语不符合对仗要求的一项是(1分) ( )
A.第一、二句中的“白雪”与“清江”
B.第三、四句中的“诸弟”与“一身”
C.第五、六句中的“供多病”与“答圣朝”
D.第七、八句中的“时极目”与“日萧条”
2.从“切合题目”角度分析本诗,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第一、二句中的“西山”“南浦”切合“野”字。
B.第三、四句“海内”“天涯”切合“野望”二字。
C.第五、六句中的“迟暮”“涓埃”切合“望”字。
D.第七句中的“出郊”“极目”切合“野望”二字。
3.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十七、
1.答案 D “极目”与“萧条”结构上不对应,“极目”为动宾结构,“萧条”为单纯词。
2.答案 D A.“西山”“南浦”切合题目中的“望”而非“野”字。B.“海内”“天涯”
是诗人远望后的想象,不切合“野望”二字。C.“迟暮”“涓埃”是作者的感慨语,而非“野
望”的内容。
3.答案 (示例)首联以景写情,三城边防堡垒白雪皑皑,传达忧国之情,看到送别之地,流露思家
之情。颔联接着第二句,通过写兄弟远隔,自己孤身飘零,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自己的悲苦之
情。颈联暗接全诗第一句,写自己年老多病、无以报国,表达无奈和郁闷之情。尾联下句直接
表达对家国之事的忧虑。
解析 首先把握全诗的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体解答。情感上应从诗句中表现情感的词语或
短语中概括。从“诸弟隔”“涕泪”“供多病”“答圣朝”“不堪人事”等可以看出全诗
表现了作者感伤时局,怀念诸弟,孤独隐忧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就是要求结合全诗的每一联
思考。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的凄清景色,融情于景。中间两联写作者
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暮年
“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尾联写出杜甫深感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
“日”转“萧条”的隐忧。
三年模拟
A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考点基础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一、(2019山东临沂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崇胜寺后,有竹千余竿,独一根秀出,
人呼为竹尊者,因赋诗
惠 洪
高节长身老不枯,平生风骨自清癯。
爱君修竹为尊者,却笑寒松作大夫①。
未见同参木上座,空余听法石於菟②。
戏将秋色分斋钵,抹月批风得饱无?
[注] ①大夫:秦始皇东巡泰山,避雨于松树下,因树护驾有功,遂封为“五大夫”爵位。②於
菟:老虎,佛经中有老虎听法的故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长身高节,风骨清癯,既写竹子外形,又写其内在品质,形神具备。
B.竹尊者虽没像真僧一样参拜木莲花座上的佛,却日日听法,修炼成高僧。
C.诗的表层是以人拟物,深层意旨却是由物见人,表达清雅高洁的理想。
D.全诗语言平淡诙谐,意境清雅含蓄,而骨子颇硬,可谓深得咏物真谛。
2.诗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一、
1.答案 B “日日听法”理解错误。诗中“空余听法石於菟”指竹旁有虎状岩石,谓“竹尊
者”亦未听法,诗人暗示“竹尊者”也是一流僧人。
2.答案 颔联的意思是竹风骨凛然,作为隐君子化身一向受人喜爱;(1分)寒松接受了大夫的称
号,成为尘俗中的“官宦”而被讥笑。(1分)以寒松对比,(1分)进一步赞扬修竹的高节风骨,(2
分)也赞美寺中高僧德智兼备。(1分)
解析 分析颔联含意,重点抓住两个动词“爱”和“笑”。前一句写“爱”修竹尊者,表达出
对修竹的喜爱之情;后一句写“笑”寒松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不像修竹那般有“平生风
骨”;写竹而提松,采用对比手法,用松来反衬竹的高节风骨;而“竹”的风骨也暗示寺中僧人
的高风亮节,以物衬人。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具体分析。
二、(2019山东青岛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注]
记得小 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 小 :作者友人家的歌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阕开篇两句实写居处的冷落寂寥,隐喻往昔欢娱的消逝,难见。
B.下阕“琵琶”一句,既写出歌女演奏技艺高超,也写出两人心意相通。
C.结尾两句与首句相应,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
D.整首词以境界会意,词尽而意未尽,蕴藉含蓄,感情深挚。
2.词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两句是如何表达无尽愁情的?请结合全词加以赏析。(6分)
二、
1.答案 C “传达出眼前明月依然、人事情怀依旧之意”错,结尾两句因明月兴感,与首句
相应。如今之明月,犹当时之明月,可是,如今的人事情怀,已大异于当时了。故答案为C。
2.答案 ①“落花”句既写暮春时节芳华已尽,词人油然而生伤春惜春的怅惘之情;又借“落
花”感叹青春易逝,佳期难再。②“微雨”句借天色阴沉,状写心境的阴郁和苦闷;又以“燕双
飞”来反衬“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③“落花”“微雨”两句,融情入景,借眼前无限凄婉
之景,抒发对歌女小 的怀念之意、苦恋之情以及深切的孤寂之感。(6分,每点2分)
解析 根据“落花”“微雨”可知是借景抒情,然后具体分析景色是什么,注意这两个词都不
只是写景,而是有深层含义,要将深层含义说出来。“人独立”“燕双飞”又形成反衬。从这
两个方面就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要答出因为什么而产生的什么感情。
三、(2019山东淄博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寄黎眉州①
苏 轼
胶西②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③。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④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 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诸城。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
欧阳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孤云落照”,既是实景,又饱含了诗人的情感。
B.颔联中作者借助想象,将内心情感融入对瓦屋山和峨眉山景色的描绘中。
C.颈联将自己与欧阳修进行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风格明快,情景交融,动中寓静,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
1.答案 C 颈联是说如今再无爱好人才的贤能的欧阳修了,表达出对恩师欧阳修的敬仰之
情。
2.答案 “且待渊明赋归去”借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传达出诗人志向难酬、不满时
政、思乡归隐的想法,表现了作者孤寂、不得志的情感;“共将诗酒趁流年”写出诗人想和友
人在流逝的岁月中共同饮酒作诗的期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期待与朋友相聚的温情。
这两句对比鲜明。(6分,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诗句含意,首先要读懂整首诗,然后结合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本
联上句用典,诗人借东晋陶渊明弃官归隐自况,来表达因不满新法,在政治上受压抑,从而产生
的思乡、归隐之情。下句“共将诗酒趁流年”,表达在当时的背景下,与黎錞难得的友爱之
情。
四、(2019安徽合肥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和仲蒙夜坐
文 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分)
四、
1.答案 A “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的说法错误,诗的首联写道“独凭幽几”。
2.答案 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2
分)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
雅。(2分)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人形象的能力。首联的“独凭幽几静尘劳”, 表现诗人劳于俗务,觉得
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颈联的“知茶”“遣酒争豪”,尾联的“对群书拥敝
袍”,表现诗人安贫乐道,情趣高雅。结合整首诗,联系题目,还可知道诗人珍视友情。
五、(2018山东临沂三模,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严陵钓台①
张以宁
故人已乘赤龙去,君独羊裘钓月明。
鲁国高名悬宇宙,汉家小吏待公卿。
天回御榻星辰动②,人去空台山水清。
我欲长竿数千尺,坐来东海看潮生。
[注] ①严陵钓台:相传为严子陵垂钓处。严陵,东汉严光,字子陵。年少时与刘秀同游学,后刘秀登基
,遣使屡聘,不受,耕于富春山,终卒。②相传刘秀即位后,亲赴严光住处彻夜长谈,共卧一床,夜里严光竟
将腿搁在了皇上的肚子上面,惹得观天象的官员大惊失色,说夜里观星象,发现客星侵犯了皇帝的星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运用对比,批评了严陵不顾同学友情,极力回避退让不肯出仕的人生态度。
B.颔联中首句写孔子光照千秋,与第二句形成对比,交代了严陵不愿出仕的原因。
C.“汉家小吏待公卿”一句,运用倒装的形式,写出了汉代君王对公卿的贱视态度。
D.颈联拈取传说,写严陵不畏权势、不拘形迹的豪放脱俗,因得罪刘秀而难以封爵。
E.这首纪游诗,写诗人游览富春山严陵钓台的感受,其中深意,颇有回味的价值。
2.本诗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加以分析。(6分)
五、
1.答案 AD A.“批评”这一评析不正确。D.颈联是说严光从不受制于清规戒律,自己不愿
为官。
2.答案 尾联写作者想追踪严陵的足迹,扬千尺长竿,垂钓于东海之上,(2分)抒发了诗人对严子
陵豪放脱俗品性的赞美之情,(2分)表达了希望脱离喧嚣的尘世和追求隐逸闲适生活的愿望。
(2分)
解析 题干要求分析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解题时必须联系整首诗作答。这是张以
宁的一首纪游诗,写他游览富春山严子陵钓台的感受,作者当时是朝廷的命官,而他赞赏的确是
一心退隐的处士。作者通过描述严子陵离群索居,身披羊皮袄,垂钓于月明山秀的富春江畔来
表达对严子陵不趋炎附势,宁愿躬耕终身的高尚人格的赞美。有了这些理解,尾联表达的情感
就可以分析出来了,既有对严子陵豪放脱俗品性的赞美,又表达了脱离喧嚣的尘世和追求隐逸
闲适生活的愿望。
六、(2018山东潍坊三模,14—15,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进 艇①
杜 甫
南京②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③无谢④玉为缸。
[注] 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之时。②南京: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
的陶瓷容器。④无谢:不愧、不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第一句中写了杜甫躬耕于南亩的乡野生活,表现出诗人对此时平淡日子的自安与满足。
B.首联两“南”两“北”各当句自对,“南”“北”又上下句互对,音韵和谐,自然流畅。
C.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白日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
D.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
E.尾联写作者与家人享用茶浆,虽用的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2.明末清初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公艰难入蜀,得携妻子,此不幸中之幸也,故形之于咏
歌。”请分析诗人的“不幸”与“幸”在本诗中的表现。(6分)
六、
1.答案 AD A.“表现出诗人对此时平淡日子的自安与满足”错,首联中的“久客”“伤
神”表明诗人是无奈客居,并非自安满足。D.“意在表达对此地环境的喜爱之情”错,颈联喻
指孩子欢戏、夫妻团圆。
2.答案 ①“不幸”:“南京久客”一句写诗人长年颠沛漂泊,客居异乡;“北望伤神”一句写
诗人北望长安,感伤国势颓败、有志难酬。于家于国可谓不幸。(3分)
②“幸”:诗歌后三联,写诗人携妻挈子,乘舟出游,虽粗茶淡浆,却也闲适安定。在漂泊流离中
暂得一家团圆安稳,也是人生之幸。(3分)
解析 《进艇》是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所作。此时的杜甫已至知天命之
年,无情的岁月把他从一个胸怀大志的少年变成历经沧桑的中年,好在还有好友高适和表弟王
十五的倾囊相助,他能够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上盖起了草堂,与妻儿过上一段风平浪静的日
子。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
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
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
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
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
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
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制容器。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
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
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
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B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专题综合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0分钟
一、(2019山东潍坊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
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①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余迹②寄邓林③,功竟在身后。
[注] ①虞渊:禹谷,神话中日入之处。②余迹:本意为遗迹,此处兼指夸父之遗愿。③邓林:桃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句“乃”字暗示作者的态度,欲扬先抑,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B.第六句讲夸父把黄河水饮尽仍未解渴,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合情合理。
C.本诗风格慷慨豪放,不同于《饮酒(结庐在人境)》田园牧歌式的吟唱。
D.本诗把神话情节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2.《大荒北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对于夸父追日,陶渊明持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
合全诗分析。(6分)
一、
1.答案 A “欲扬先抑”错,诗人是说夸父产生的一个宏伟的志愿,竟然要同太阳赛跑!字里
行间流露出一种不胜惊叹的情感,有力地肯定了夸父创造奇迹的英雄气概。
2.答案 作者不认为夸父不自量力,全诗表达的是对夸父逐日和那些“功竟在身后”的人的
赞美:首联赞其志,夸父有宏大的志向,敢于与太阳赛跑;颔联赞其力,夸父具有和太阳赛跑的能
力;颈联咏其量,说夸父能饮尽黄河水;尾联赞其功,夸父给后人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诗借古代神话中著名的夸父逐日故事,
歌咏失败的英雄,寄托对某些政治斗争中失势者的复杂感情。开篇两句咏夸父之志。“俱
至”二句咏夸父之力。“神力”二句咏夸父之量。篇末二句咏夸父之功。总体来看,这首诗
的意蕴是非常深广的。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生前虽未能施展其才能,实现其抱负,但他们
留下的精神产品,诸如远大的理想、崇高的气节、正直的品质,以及各种卓越的发现和创造,往
往沾溉后人。
二、(2019山东烟台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听 琴
萧 悫
洞门凉气满,闲馆夕阴生。
弦随流水急,调杂秋风清。
掩抑朝飞弄①,凄断夜啼声②。
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
[注] ①朝飞弄,即《雉朝飞》曲,相传战国时齐国处士犊沐子年老而无妻,见雉鸟双飞,触景生
情,自叹命途多舛,作此曲以自伤。②夜啼声,指《乌夜啼》曲,传为何晏之女所创,初晏系狱,有
二乌止于舍上,女曰:“乌有喜声,父必免。”遂撰此操。后人常用以上两曲表达爱情中的哀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点明听琴的环境和时间,居室高深空旷,傍晚凉满阴生,为下文表情达意蓄势。
B.颔联以寻常事物“流水”“秋风”入诗,化抽象为具体,描绘出琴声音节和曲调变化。
C.颈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聆听琴乐的复杂情感,运用典故使诗歌言简意赅、言近旨远。
D.诗歌描写音乐语言流畅,层次清晰,顺理成章,渐入佳境,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2.诗歌前三联与尾联的感情氛围看似矛盾,实则高度融合。请结合全诗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
1.答案 C “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2.答案 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2分)尾联
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
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2分)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2
分)
解析 这首诗前六句紧扣题目“听琴”铺写题面,分别就弹奏之环境、季节与音节、曲调,略
作点染。环境:深邃的内堂、旷闲的别馆。 气氛:凉满阴生的夜的氛围。琴音:弦急而调清。
尾联实为点睛之笔,“至人齐物我,持此悦高情”,意思是以清静自然、去我顺物之心态观照艺
术、审视一切,始能怡悦其情,达到景、乐、情、人高度融合。尾联和前三联高度融合,是对前
三联的升华。
三、(2019山东德州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骢 马
万 楚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尽天山行路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骢马的毛色、装饰与气派。青色的皮毛配以金饰的笼头、白玉的马鞍,主人高扬马
鞭奔跑在京郊大道上,华贵而不凡。
B.颔联写骢马的敏捷、矫健。“朝”“暮”极言时间短促,“东道”至“河源”,写空间的阔
远,表现骢马飞奔的雄风。
C.颈联刻画骢马的功业、品格和德性。这是一匹汗血宝马,它跟随主人征战沙场,不惧边地艰
苦,不惧伤痛严寒。
D.前三联写外在美,第四联写内在美,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格调高亢,豪放旷达,体现了盛唐奋发
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这首诗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
1.答案 D 首联写外在美,二、三、四联写内在美。
2.答案 ①主人对骢马的信任。“能”“尽”二字,表达主人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
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任。②对骢马历尽艰难险阻建功立业精神的赞颂。“长城
窟”“行路难”写边地艰险,但这匹马只要能有机会,哪怕是奔赴长城内外和天山也在所不
辞。③展现了诗人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这首诗托物言志,写骢马即
写诗人自己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6分,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回答本题,要找到尾联中的关键字进行分析。其中“能”“尽”二字,充分表达了主人
对马的信任、勉励和希望,认为其定能为人驰骋,为国尽职,肩负起横行关塞、守边保疆的重
任。引用乐府古题,表现了骢马的不甘寂寞、一展宏图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昂扬奋
发的进取精神和立功边陲的宏伟抱负。
四、(2019衡水质量检测,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
[注],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 词中“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B.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意
境。
C.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
D.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6分)
四、
1.答案 D 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
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
2.答案 (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出洒脱、豪
放的性情;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1分)明快俊逸、流丽婉转。(1分)(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艺术风格的能力。可根据写作背景分析。 此词
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淳熙四年被召,淳熙五年春天的
时候离开豫州,写了此词。两年之内,作者因频繁调动而心情十分抑郁,险恶的宦海风波,使作
者无法实现恢复中原的壮志。“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
是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
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
五、(2019山东菏泽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登剑南西川①门感怀
陆 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疠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②。
诸公勉画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 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后常为军阀割据。陆游曾应宣抚使王炎之邀,进
川一年,投身军旅;很快奉朝廷之诏,入蜀为地方官,与诗人范成大诗酒唱和,辑有《剑南诗
稿》。②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门户。③投老:垂老,临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句既点题,交代了身份与处境,同时叙写登楼伤情,思接千载,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抒发了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C.颈联叙述诗人身处条件恶劣的地方,疾病缠身,生活困窘,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垂老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2.颔联“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好在哪里?请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简要赏析。(6分)
五、
1.答案 B “运用借喻,把南宋的都城比作眺望中的古都南京”错误,“吴京”一词运用借
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抒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
2.答案 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见不到旧友的惆怅之情和暮云四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
归之情和又一年春水上涨之景相融。②用词准确,画面感强。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云雾
漫天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准确再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每点3
分,共6分)
解析 本题题干已经明确提示从语言和表达技巧角度赏析,语言上要就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分
析。其中“合”“生”二字,生动形象,画面感极强,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余地。该诗的颔
联,情景交融,故还要从表达方式上分析。其中“暮云合”和不见好友的惆怅之情融为一体,
“春水生”和思归之情一同上涨,用语平实,但情感真挚。
六、(2019山东泰安一模,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 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的首句借草木的凋残和零落来起兴,用移情的手法凸显宋玉的悲哀。
B.颔联说明诗人虽与宋玉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
C.故宅犹在,文藻空留,表明世人虽然没有遗忘宋玉,但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
D.本诗将古迹描写与议论融为一体,强化了作者的抒情意味,也丰富了咏古意蕴。
2.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六、
1.答案 C “并不欣赏他的文采辞藻”错,应是人们只欣赏宋玉的文采辞藻,并不了解他的
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
2.答案 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并为宋玉死后被人
曲解而鸣不平;作者以宋玉自况,以此抒写自己的不遇之悲。(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怀才不遇,后半则为其身后鸣不平。在
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
遭误解,甚至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之处,也是杜甫一生遭遇最为伤心之处。这首诗
便是诗人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
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C组 2017—2019年高考模拟·应用创新题组
每篇建议用时15分钟
一、(2019 5·3原创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渡 江
张 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扣诗题“渡江”,诗人打算回乡,可到渡口才知江水高涨,客船不敢出行,不由新添愁绪。
B.颔联“白日忙于我”意在说明自己在外奔波忙碌,而青山对自己发笑,是在反思自己追求功名。
C.颈联直说自己在想念家乡,并说明自己来到京都本希望获得功名,却落得破裘满风尘的下场。
D.尾联写自己境况,用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自己的自由自在,表达自己畅游在外,悠游自在之感。
2.诗歌首联所说的“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一、
1.答案 D 应当是衬托自己的孤单漂泊,表达自己客居他乡、孤单寂寞之感。
2.答案 ①奔波忙碌之愁。“几问津”“忙于我”等表现自己的奔波忙碌。②孤独之愁。
“客愁”“孤枕”“沙鸥”等表现自己客居异乡、孤身在外的孤独之愁。③思乡之愁。
“乡国梦”等表现自己思念家乡之情。④朋友零落之愁闷。“交游落落俱星散”直言友人
四处飘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张弼这首诗为下第后作,全篇即景抒怀,表达在奔波愁劳之后,孤寂一人,无所寄托的怅
惘心情。首联起总括作用,从其他三联中归纳出与愁有关的关键词语,进行总结。颔联,“忙于
我”抒写奔波忙碌;颈联,“孤枕”“乡国梦”抒写孤独和思乡;尾联,“交游落落”“对沙
鸥”抒写朋友零落,漂泊无依。这样解题,思路清晰,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二、(2019 5·3原创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沧浪亭怀贯之①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②,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注] ①贯之:诗人的朋友。②悰(cóng):快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诗人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寻找贯之的踪迹,隐含了诗题中的“怀”字。
B.颔联乐景衬哀情,同时运用比喻,不说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画面有动感。
C.“醉吟”一句直抒胸臆,直言友人贯之离去后诗人诗酒无伴,知音难觅的孤寂。
D.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
2.诗歌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对表达情感起了什么作用?(6分)
二、
1.答案 B “比喻”不当,应该是拟人。
2.答案 诗歌的颈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
零,正像霜后的梧桐。(2分)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
念之情。(2分)
解析 这首诗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所作。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酒友离散,如同秋
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很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秋风中的燕子”“霜
后梧桐”,这两个喻体生动形象,既充满萧条之意,又加重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三、(2019 5·3原创预测卷一,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四)①
杜 甫
闻道长安似弈棋②,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注] ①该诗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②广德年间,吐蕃入侵,一度占领长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把长安政局比喻成棋局,写时局动荡,政权争夺,比喻贴切而形象。
B.颔联、颈联写的都是在夔州“闻道”的国事,具体写了“似弈棋”的内容。
C.“直北”“征西”互文,写时局纷乱,如画如描,作者咏怀古迹,不免借古伤今。
D.“鱼龙寂寞秋江冷”一句,借景抒情,清冷秋江也暗示诗人当时的心情及处境。
2.诗人说“故国平居有所思”,请问他“思”的都有什么?(6分)
三、
1.答案 C “作者咏怀古迹,不免借古伤今”错,颈联写的是国家外患严重,并非咏怀古迹,借
古伤今。
2.答案 ①忧国忧民。时局动荡,边患不止,国运衰颓,心中不尽悲哀。②自伤身世。一生凄苦,
暮年潦倒,自伤自叹。在夔州思念旧日在长安的生活,为自己宦海浮沉而悲叹。
解析 注释提到诗人此时旅居夔州,长安被异族入侵,联系杜甫平生遭际和政治主张,结合诗句
及注释,不难得出忧国忧民,自叹身世,思念长安生活等情感。
四、(2019 5·3原创预测卷二,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 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注],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 典出《晋书·张翰传》,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秋季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凄清”二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B.颔联写仰观。残星、笛声、雁横塞、人倚楼,视听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既形象传神,又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D.尾联诗人直抒胸臆,借用张翰和南冠、楚囚的典故,表达毅然归去的决心。
2.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与本诗“鲈鱼正
美”化用同一典故,但表达的志趣又有所差异,试比较异同。(6分)
四、
1.答案 D “直抒胸臆”错,用典抒情应当属于间接抒情。
2.答案 同:化用张翰的典故都含有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分)
不同:赵诗用典故表达出归隐之心。辛词反其意而用之,既表达出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
家的壮志雄心;又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之情。(4分)
解析 回答本题要先概括相同点,再分析不同点。作答时还要留心注释,从注释中“秋风起时,
张翰(字季鹰) 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可以概括出两首诗都抒发了思乡之情。赵诗还
通过“空戴南冠学楚囚”,表达了自己居留长安的无用和归隐的不宜推迟,辛词则用“季鹰归
未”,反其意用之,表达出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
五、(2019 5·3原创冲刺卷七,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兰陵王·春恨
张元幹①
卷珠箔②。朝雨轻阴乍阁。阑干外、烟柳弄晴,芳草侵阶映红药。东风妒花恶。吹落梢头嫩
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寻思旧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驰道同载,上林携手,灯夜初过早共
约。又争信飘泊?
寂寞。念行乐。甚粉淡衣襟,音断弦索。琼枝璧月春如昨。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③。相思除
是,向醉里、暂忘却。
[注] ①张元幹:抗金名臣李纲属官,金兵围汴,张元幹力谏死守,被秦桧除名削籍。后漫游江
浙,写此词。②箔:竹帘。③怅别后华表,那回双鹤:传为陶潜作的《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
威,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止于城门华表柱上,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
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词题“春恨”,暗示作者经历中原丧乱之痛后,借春景以寄托对国事的担忧。
B.词人开头写在春晨卷帘眺望,看雨后初晴,柳条摇曳,青草芍药,生机盎然。
C.“沉水”即沉香,“中酒”即著酒,词人用沉香、著酒表达自己希望放下心事之意。
D.结尾“怅别后华表”,借用典故,抒发沧桑之变的感慨,寄意深刻、委婉、含蓄。
2.赏析中片“旧”和“争”两字,体味其中的妙处,并分析两者的关联。(6分)
五、
1.答案 C “希望放下心事之意”错。词人心忧国事,报国无门。这里是欲借酒消愁,又怕
酒罢更加难过,没有希望放下心事之意。
2.答案 ①“旧”修饰的是和平繁盛的汴京。通过回忆当年的游乐情景,与现实形成对比。
表达了对汴京的怀念,蕴含着对中原被占的遗恨悲苦。写法含蓄婉转。②“争”同“怎”,这
里运用了反问。突然结束回忆,一句反问,回到现实,感情剧烈起伏,极尽顿挫之妙。③前后两
句(两字)因为有对昔日汴京的真挚怀念,而今漂泊他乡,反差巨大,所以才有“争信”之说,更显
得凄楚。
解析 赏析某字,可从内容、表达技巧等角度入手。要注意结合全句、全词去揣摩其内涵、
意境。要结合注释,知人论世。注意题中“分析两者的关联”的要求。
六、(2019 5·3原创冲刺卷八,14—1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①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②。
[注] ①负山居士:陈师道友人张仲连的别号。②指《晋书》中王徽之雪夜访戴逵事。戴公:
本指戴逵,这里指友人张仲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首诗为登高怀人之作,前六句写雪后黄楼所见,后两句寄友,契合诗题。
B.颔联写景彰显出作者烹字炼句的功力,“明”“进”二字令人如见雪景,如闻风声。
C.颈联写登楼所见之景,由鸟雀醉吟写到诗人自己,物我交汇,景中有人,景中有我。
D.尾联用典,作者将王徽之访友之典故翻出新意,可见其与负山居士友情的诚笃。
2.后人评论此诗,总觉“淡而有味”。请结合全诗来谈谈你的理解。(6分)
六、
1.答案 C C.诗中“醉吟”的主语并非鸟雀,而是诗人自己。“度”通“渡”,“鸟度”即
鸟雀迅速飞过,这全因受到了诗人醉吟的惊扰。
2.答案 ①诗歌所描绘的雪景明丽清新,天气虽然严寒,但丝毫感受不到肃杀之气;②思友不得
相见极易引发愁肠别绪,诗人却以恬淡洒脱的情怀来欣赏雪景的高洁之美;③诗歌语言调和冲
淡,“云日”“松雪”,都力图用最简练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意象。
解析 首二句描绘了一幅雪后黄昏空明澄净的图画。这两句表面看来是寻常写景,然而颇切
合雪后登楼的情景。颔联描绘出一幅青白交映的松雪图,用最简练的字句传递出尽可能多的
意象。颈联意趣横生,雪地里的行人,空中的飞鸟,城楼上的诗人,都被置于同一个画框之中,与
林庐低烟、松枝积雪、溪山晚风一起,共同构成一幅层次颇为丰富的岁暮雪景图。尾联用晋
人王徽之事,表明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既契合雪后的环境,又切合寄友的诗题,可见陈师道
用典的精密。全诗结构谨严,写景精微,写情深远。前六句的景带有情,从而使后两句怀人之情
更显得冲淡闲远。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