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十三 小说阅读
第6讲 小说综合探究
• 探究类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考查考生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
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
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相关的知识及解
题思路在前面的几讲中已有涉及,故本讲只重点分析主旨类探究和标
题类探究两种题型。
• 考向一 主旨类探究
•
• 考向二 标题类探究
考向一 主旨类探究
• 主旨类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的丰富意蕴
或深刻内涵,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是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
要求挖掘主题的丰富性或深刻性。
• 它可以分为思想意蕴探究和情感意蕴探究两种。所谓思想意蕴,是指
作品表现出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认识和
启示。所谓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
度、喜怒褒贬。思想意蕴重在思想性、认识性,情感意蕴重在作者的
倾向性,即他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 小说的思想、情感意蕴都是附着在小说的具体形象之中的,探究时要
善于抓住小说中不同的人、事、物,再分析其所附着的意蕴。
1.×××带给你哪些思考?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这篇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
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也有人说这
设问 篇小说反映了×××的主题,你认为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方式 ?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具体分析。
4.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
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5.“×××”这句话既是理解×××的关键,也是理
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
抓标题 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
主旨
解题
技巧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
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
抓情节
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
揭示的主旨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
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
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
抓人物
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
形象
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
解题 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
技巧 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
抓作者
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的思想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
倾向
或句子
(1)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
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
解题 抓环境
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
技巧 描写
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
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
的目的
模板一: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
社会现象(结合原文分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
答题
诫、提醒、呼吁)人们……。
模板
模板二: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
需要联系现实等);③总结
•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锄
• 李 锐
•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
安爷!”
•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问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
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
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
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
容地走过。
•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
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
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
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
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
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
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
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
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
•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
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
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
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
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
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
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
开进来了。
•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
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
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
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
另一番景象。
•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
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
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
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
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
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
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
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
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
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
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
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
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
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
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
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
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
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
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
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
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
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
我是过瘾”。
• (有删改)
• 答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
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
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
心的隐痛。
•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
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
”,令人叹惋又引人深思。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聂 耽
• 聂鑫森
• 聂耽退休了。
• 他的家嵌在古城一条长而窄且弯弯曲曲的巷子里。小庭院是祖产,安
静自在,正如鲁迅的诗句所言:“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所以他不去住高楼大厦,那是一个个关鸟的笼子,憋屈!何况小庭
院位置好,出巷口便是商铺林立的平政街,出巷尾就是四时景物宜人
的雨湖公园。
• 聂耽没退休时,在这条巷子里是个没人多看一眼的角色,不就是一个
做工的么!何况,他除碰见人微笑着打个招呼外,从不去串门,也决
不邀人来家闲坐、喝茶。别人家有婚丧嫁娶之类事,往往由他夫人去
办,他很少出头露面。
• 但在聂耽临近退休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让巷中人不能不对他刮
目相看。
• 全国纺织系统的保全工,经过层层选拔,十个优胜者再参加决赛,聂
耽居然夺得冠军!中央电视台进行了现场直播:在一个巨型车间里,
几十台纺纱机、织布机一齐开动,机声喧闹;被蒙上眼睛的聂耽,坐
在车间的上端,他能在嘈杂的机声中,听出哪台机器有毛病,毛病出
在什么地方,百分之百准确。
• 现场直播的事是聂夫人失口说出去的。正好是星期天的上午,全巷的
男女老少都在看。很多特写镜头,都停留在聂耽的耳朵上,又大又长
不说,而且耳郭会敏感地扇动,忽快忽慢,让人啧啧称奇。
• 当决赛结束,宣布聂耽第一时,巷子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鞭炮声。巷
子出了这样一个人物,太了不起了!
• 欢呼之余,大家也有了愧意,几十年来对聂耽了解得太少了。这个功
夫聂耽是怎么练出来的?他上班到底有什么异常表现?他喜欢吃什么、
穿什么?业余有什么爱好?退休后在家干什么?国人对名人的一切,
素来怀有浓厚的兴趣,哪怕每天拉几回尿、打几个喷嚏都津津乐道,
所谓“追星族”“铁杆粉丝”是也。
• 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的渠道汇集到一起。
• 聂耽吃饭菜和大家基本相同,但尤喜吃素;穿衣服不喜欢什么名牌,
合身就好。
• 他耳朵虽大,却无先天特异功能,是后天练出来的。练的方法有两种:
其一,是上班没活干时,工友们都坐在值班室里等候,聂耽却提一把
小凳子坐在车间一角,闭着眼静听喧闹的机声,身子可以一两个小时
纹丝不动,扇动的只是他的耳郭;其二,是他家的小院里,花树之间
立着几个木架子,木架上挂着长短、大小、厚薄不同的铁片、钢条、
铜圈,有的还故意凿出裂纹,一一编上号,聂耽闭着眼坐在台阶上,
让家人轻重缓急地敲击它们,他边听声音边叫出编号的位置,或者干
脆只听风声雨声击打金属的声音,听花开叶落虫鸣的声音。
• 业余爱好,除听声音之外,便是读各种专业技术书籍和文史方面的闲书。
• 聂耽把获奖的十万元全捐给了市里的“爱心救助工程”。
• 可获奖后的聂耽和从前没有丝毫不同,别人当面和背后的议论、赞扬,
他似乎都没听见——耳朵直愣愣矗着,一动不动。
• 不同的是,休息日,常有青年工人来拜访退休了的聂耽。院门是关的,
他们在说什么、做什么,没人知道。有时,聂耽会领着这些人走出巷
尾,到雨湖公园游玩,笑语声一路撒落,滴溜溜转。
• 与聂耽隔着巷道门对门住的是刘聪。
• 刘聪是一家大医院五官科的主治大夫,在治耳鸣、假聋、耳膜破损等
方面名声远播。他对聂耽的超常听力很感兴趣,希望从中找出什么奥
秘,或许会有助于他对耳疾的治疗。可聂耽不喜与人打交道,令他束
手无策。现在他有法子啦,可以悄悄跟在聂耽一群人后面,听他们说
话,不会没有斩获。
• 他们坐进听风轩,听秋风飒飒。
• 聂耽的耳郭忽然动了起来,然后用手一指,说:“那阶边的一颗小石
子,压住了一只蝈蝈的腿,它叫得很痛苦。”有人飞快地跑过去查看,
果不其然。有人问:“聂师傅,你是怎么听出来的?”聂耽说:“因
为听多了,听熟了。”
• 年轻人簇拥着聂耽,又说又笑。三三两两的游人跟在后面慢行,老人
的拐杖声,女人的高跟鞋声,孩子的喊叫声,此起彼落。
• 走在最后的刘聪,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一元钱硬币,让它垂直落下。
硬币掉到石板上,清脆地一响。几乎所有人都听见了钱币落地的声音,
都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搜索着发出声音的方位。
• 只有聂耽没听见,依旧向前走。
• 刘聪抱歉地对大家笑了笑,弯腰拾起硬币,然后转身走了。他知道,
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
• (有删改)
• “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这句话,
既是理解聂耽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解析 “聂耽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是
小说的“文眼”。本题考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是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
解。聂耽层面:这句话说明了聂耽技艺高超的原因,表现了聂耽的高尚
品质。主旨层面:这句话位于结尾,照应前文,升华主旨,予人启迪。
作答时,要能根据这句话有所生发,“想听见的声音”可以喻指人的兴
趣、追求等,“就一定能听见”喻指只要像聂耽一样专心、执着,就一
定能获得成功。
• 答案 聂耽层面:①这句话揭示了聂耽拥有超常听力的奥秘,“只听
见”他“想听见”的声音,奥秘就是兴趣。②揭示了这种能力形成的
原因,“想听见”的声音就“一定能”听见,关键在于专注和坚持。
③借刘聪的观察来刻画人物,意在概括突出聂耽这一人物的整体形象
特点:耽于兴趣,不为外物所动。
• 主旨层面:①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结尾,照应前文,点明中心,升华主
题。②“只听见他想听见的声音”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兴趣影响着
人的精神追求,平凡人只要有追求,就有成功的可能。③“想听见的
声音就一定能听见”发人深思,有追求的目标,还要有毅力,能坚持,
并且不为外物所诱惑,这样才能走向成功。
考向二 标题类探究
•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
等等。标题类探究是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常见的探究点有三种:一是
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三是拟标题的
意图(后两种侧重标题作用的探究)。
1.小说以“×××”为题,有什么特别的意义?请结合文本,
设
谈谈你的看法。
问
2.小说的标题“×××”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方
3.小说以“×××”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式
析
(1)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
解 探究 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
题 标题 象征义。
技 的内 (2)探究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
巧 涵 环境的联系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
层次切入
角度 作用分析
探 标题与结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
究 构的关系
标
解题
题 标题与情 看标题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
技巧
的 节的关系 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是否创
作 标题与环
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
用 境的关系
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探 角度 作用分析
究 标题与主 看标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
标 题的关系 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解题
题
技巧 看标题是否运用了双关、比喻、拟人、
的 反语等手法,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艺术效果
作 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
用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思考
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①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
双关、比喻、反语、反问、引用等;②标题的表层义(
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③标题的深层义(联系
答题
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进行挖掘)。
模板
其次简析标题的作用:①……;②……;③……。(若
是对比或互换类题目,要注意多角度对比,结合文本具
体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回家过年
• 东方晓
• 大雪纷纷扬扬地下着。田野一片银白。
• 她伫立在村口,睁大双眼向远方瞭望。北风像无数只利爪,无情地撕
扯着她的衣服。鹅毛般大小的雪片,一个劲儿地往她的脖子里钻。她
紧了紧棉衣外边黛青色的围腰,又围了围那条深蓝色的头巾,继续瞭
望。
• 她在等待当兵的儿子回来。进腊月时,儿子就来信说打算回家过年,
可究竟哪天回他却说不准。今天是三十,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她相信
儿子今天一定能回来。
• 她已经成了雪人,但她并不愿拍去身上的积雪。身为农民,她懂得“
瑞雪兆丰年”的道理。可这会儿她又担心雪下得太大,会阻断道路。
她心里默默地念叨:“儿子你在哪儿呀?是在部队,还是在路上?这
天气你还能回来吗?老天爷啊,给我儿子留下回家的路吧……”
•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她就开始等啊,盼啊,盼着儿子早点回来。年
根里事情多,家家户户都忙着置备年货,她的老伴儿有病,她家自然比
别人家忙。可即便这样,她还是每天都到村口瞭望一会儿,一天不落。
但直到现在,还是没看到儿子的身影。
• 昨夜又下起了大雪。她知道,儿子今天要是再回不来,可能就不会回来
了。是阻在了路上,还是部队突然有了任务?先前,儿子写信告诉过她,
军令如山,一旦有命令,任何个人的事情都必须放下。但她依然满怀希
望,在她看来,这么太平的世道怎么会有什么重大事情呢?肯定是被阻
在了路上,这该死的大雪!
• 今天吃过早饭,她把大年夜要吃的肉炖上,又吩咐女儿剁饺子馅儿,
然后就冒着大雪到村口去瞭望。
• 雪不停地下,风使劲地吼。她的脚早已冻得麻木,她不停地跺地驱寒。
跺着跺着,脚下成了一对儿冰砣窝子,但她决不挪开地方,她相信只
有这样才能等到儿子回来。
• “娘,回家吃饭吧!”
• 她以为是儿子在唤她。回头一看,却是女儿。她才意识到已过了中午。
• 吃过午饭,她又来到村口。洁白的雪路上,又留下她一串深深的脚印。
而那脚印很快就像先前的脚印一样,被大雪盖得无影无踪了。
• 来到村口,搜寻到自己踏过的雪窝子。雪窝子已被大雪盖住,但还是
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她依然站在那对雪窝子上,生怕不能连续似的。
她坚信站在老地方等,肯定能等到儿子。
• 两个小时过去了,她什么也没等到!
• 又过了两个小时,她仍然什么也没等到。
• 天渐渐黑下来,家家户户挂起了红灯笼,鞭炮声也在四面八方响起。
她才失望地对来唤她回家吃饭的女儿喃喃地说:“你哥今年可能回不
来了。”
• 晚上,她还不死心。老伴儿和孩子们都睡了,她还坐在炕沿上,等着
儿子回家。直到凌晨,鞭炮声再次响起。她才自言自语地说:“看来
真的回不来了!”
• 然而大年初一的清晨,一家人正要开始吃饺子,一封信送到她的手里。
是儿子写来的!
• 爹,娘:
• 儿不孝,让你们失望了。儿原本要回家过年,但临行前突然接到命令,
我们驻地附近发生特大雪灾,积雪超过30厘米,灾区牧民生活出现严
重困难。上级命令我们马上赶往灾区救灾。时间紧急,不能多写,请
爹娘安心过年,不要牵挂我。
• 儿拜上
• 1988年1月5日
• 随信寄上我新近照的照片,就先让它陪爹娘过年吧。
• 她拿起照片认真端详:穿着厚厚棉军装的儿子戴着像雷锋那样的帽子,
双手端着枪笔直地站着,目光炯炯地注视着前方,脚下是厚厚的积雪,
身后是碧蓝的天空和皑皑的雪山。
• 眼泪一下子就溢满她的眼眶……
• 她把儿子的照片装进相框,端正地放在桌子的一边,又在照片后面放
上凳子,然后含泪笑着说:“儿啊,过年了,吃饺子吧!……”
• (有删改)
• 答案 ①从情节上讲是合理的。小说写了一个“回家过年”的故事,
主体部分写母亲盼儿回家过年,结尾部分写儿子的照片“回家过年”。
②从结构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情节贯串全文,使叙事结构
严谨。③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讲是合理的。母亲盼儿回家过年,表现
的是浓浓的母爱;儿子只有照片“回家过年”,表现的是军人为国奉
献的精神。④从主题上讲是合理的。“回家过年”的愿望与最终未能
回家的结局,形成矛盾,突出了军人为了国家舍小家的精神之伟大。
• (2019·武汉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斗 茶
• 李 艳
• “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
• “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摆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
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
•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由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里就明争暗斗,
廉政之风一来,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可笑的是,
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合就斗茶!
• 老李点点头,嘿嘿一笑,说:“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
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于茶盘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
先用开水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泡。
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只见细白瓷盏里,茶汤艳红剔透,与杯白
相映,煞是好看。老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
顺时针方向晃动,茶色在汤中漾开,香气也随之而出。老黄眯眼一嗅
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
• “不错!有年头!”
• 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
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好吧?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
略胜一筹!”
• “老倔头,别高兴得太早了!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
当他用茶箕把茶从茶盒里盛出来,老李的眼先直了!
• “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稀罕吧?”
• 说起蒙顶,还有个故事!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东坡用
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
茶”,以为能斗赢大学士蔡襄,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
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
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神秘了!
• “你拿蒙顶来压我?哼!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再说了,就这
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跷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
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顶上!
• “哈哈!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
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不消一刻,茶出。老李低头闻着茶
香,眼观茶色,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清澈透亮,手指摇杯轻晃,
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品一口,甜香鲜爽,甘如洌露,茶香由口
鼻引入身体各处,直令筋骨松软,毛孔舒张。
• “服不服?”
• “不服!我还有货!”老李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
• 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
• “不是我说你,太倔!你说说,要是当初不戒茶,你个副局能那么早
就内退?”
• “嘿,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
• “我那时可是病退!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你戒,是因
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你还在官场混啥?定内退不选你
选谁?”
• “黄局,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心痛呀!退
了也好!自己买茶喝,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
• “退下后是踏实了,可是,心里咋又空了呢?”老黄是个空巢老人,
儿子在外工作,除了月底在手机上收到他转账的入账通知,平时连个
照面都没有,退休后,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
了他,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端起杯也一
饮而尽,这茶汤刚入口,一股难忍的茶碱的苦涩当即让他差点吐出来
!“这是什么茶?”
• “闺女给我买的茶,最便宜的那种!知道我爱喝茶,每个月都送来
……”
• 老黄举杯再饮,在口腔里细细品着,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
慢慢回甘,咽下后,他对老李说:“明天,我请客……”
• (有删改)
• 试分析小说以“斗茶”为题的作用。
•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小说标题的
作用。从情节上看,“斗茶”是小说的中心事件,小说通篇围绕“斗
茶”展开情节;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通过对人物在斗茶中的情态的
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主旨上看,“斗茶”具有象征
意义,看似比的是茶品和茶艺,实则比的是人品和亲情。
• 答案 ①揭示了“斗茶”这一中心事件。小说通篇围绕“斗茶”展开
情节。②通过斗茶展示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在斗茶中的情态的描写
来塑造人物形象。③“斗茶”具有象征意义,看似比的是茶品和茶艺,
实则比的是人品和亲情。
课时达标46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