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考 纲 下 载
• 《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为: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
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
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
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
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
• 1.理解 B
•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 2.分析综合 C
•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3.鉴赏评价 D
•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 4.探究 F
•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专题十一 新闻阅读
高 考 解 读
真 题 体 验
高考解读
选择题 简答题
1.选文:2017年、
卷别 主题 类型 概念 筛选整 筛选概 侧重点
2018年高考全国卷
理解 合 括 比较
实用类文本阅读均
2018全 量子通 非连续
为非连续性文本阅 √√ √
读,所选材料都有 国卷Ⅰ 信研究 性文本
一定的时效性,不 高校科
2018全 非连续
回避社会热点。 研成果 √√ √
国卷Ⅱ 性文本
转化
选择题 简答题
2.题型:
卷别 主题 类型 概念 筛选 侧重点
2017年全国 筛选整合
卷采用了一 理解 概括 比较
2018全国 互联网+时代 非连续
道“四选一” √√ √
选误、一道“ 卷Ⅲ 的图书出版 性文本
五选二”选正、 2018浙江 非连续
自然教育 √ √ √
一道简答题 卷 性文本
的模式, 2017全国 纪录频道运营 非连续
√√ √
2018年全国 卷Ⅰ 与发展 性文本
卷采用了两
2017全国 非连续
道“四选一”、 生活垃圾分类 √√ √
卷Ⅱ
一道简答题 性文本
的模式,分
2017全国 博物馆的作用 非连续
值都是 分 √√ √
12 卷Ⅲ 与贡献 性文本
真题体验
• 一、(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材料一:
•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
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
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
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
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
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
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
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
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
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
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
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
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
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
息传递。
•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
• 《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 材料二:
•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
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
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
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
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
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
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
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
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
• 回地球的物理学家》, 《自然》2017年12月)
• 材料三:
•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
彦、船越翔)
•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
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
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
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
本向中国转移。”
•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
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
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
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
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
的领域,领先世界”。
•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
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
问题。
•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 并计划
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
信心。
•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
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
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 答案 D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错,材料三结尾说日本研究人员认为“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
的领域”,“难以涉足”不等于“尚未涉足”。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
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
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
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
地位。
• 答案 C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
多的市场份额”这一说法于文无据。
•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
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本文三则材料
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报道的侧重点自然
有所差异。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
所以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
志,它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
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
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
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
• 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
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
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
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
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
点不同。
• 二、(2018·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材料一:
• 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
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
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他说就算走大
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
车。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你要
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太好玩了!”
•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有个小山
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
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
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 材料二:
自然教育受众群体特征
(资料来源于刘正源等著《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 【注】 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自然教育,指
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
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 材料三:
• 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
办到。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
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
交流。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我们认为其他
生物是新奇、多样的。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
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其他星球上可能有
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
样性消失的象征。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
比赛的观众数。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
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 材料四:
• 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
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
所不同。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但严重的案例,
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
及冒冷汗。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
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
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
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
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
可遗传的天性。
• (来源同材料三)
• 4.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
一项是( )
• 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D
行感情交流。
• B.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随时都会因自然危险源而激发生
物恐惧症。
• C.人类对生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的遗传基因里便具有对
生物爱的反应能力。
• D.人类对生物的爱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对生物恐惧的反应是
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天生就能与
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错,材料三的表述是“有时甚至会想与
它们进行情感交流”。B项,“人类生来就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说法
绝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应是“可能有”。C项,“人们对生
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可知,
应是“可能是”。
•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A.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这种自然体验符合儿
童天性,有利于他们形成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的意识。
• B.从当前我国自然教育的受众群体特征看,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和公
司占比较小,二者是自然教育行业很大的潜在市场。
• C.在美国,去动物园参观的游客比去体育场馆看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
多,这一事实是人类“亲生命性”的证据之一。
• D.人对高度、密闭空间、湍急水流的恐惧,跟他具备的知识有关,也
可能跟他的经历有关,还可能跟人类基因有关。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喜欢自然的孩子中有一
半喜欢在自然里骑车”曲解文意,材料一的表述是“我很高兴发现一
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
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而且“有利于……热爱生命的意识”这一说
法于文无据。
• 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 (1)事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理论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应理解什
么是事实论据,什么是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统计数字、
亲身经历等。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
然后筛选材料的信息整合出“重视自然教育必要性”的论据。材料一、
二中主要是事实论据,材料三、四中主要是理论论据。最后用简明的
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 答案 (1)①没有接受完整的自然教育,会在自然活动中妨害生物。②
自然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和亲子方面,受众群体单一。
• (2)①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生命性”,也有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
惧感。②自然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正确应对自然
界的危险。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