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文化传承与理解
专题九 文言文阅读
——疏通文意阅读
题型突破篇
第3讲 文言文断句题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
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
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
或段落断句。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掌握“借
助6大标志断句法”。
栏
目
导
航 一、文言文断句六大技法
二、文言断句三步解题法
随 堂 巩 固
一、文言文断句六大技法
技法一 凭借名(代)词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给文言文断句。名词
常做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
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其前面就可以断句;如果做宾语,那么其后面就可断句。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
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
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
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
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
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 四个选项中,有些停顿点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根据每项的相同停
顿点,可将四个选项大致分两组:A、B两项为一组,C、D两项为一组。分析时,
再找出两组选项中每项各自不同的停顿点,重点分析不同点的正误。即从不同的停
顿点入手,分析正确的断句点。①一般情况下,一个单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
不肯”和“云”中间应断开,排除B、C。②再看地点“舞阴”“宛”,人名有“李氏”“李宝
”“赵氏”“憙”等,官名头衔有“柱天将军”“孤孙”等,看每个人物的动作和修饰
语,可排除D。
技法二 凭借对话(引文)断句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
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
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
不多,但在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B.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C.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于
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D.在官三年/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先主甚悼惜/乃诏诸葛亮曰/峻既佳士/加有功/
于国欲行酹/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因留宿墓上/当时荣之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
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遂亲率群僚临会吊祭”,主语是“先主”,动词谓语为
“率”“吊祭”,意思是“于是亲自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中间不应该断开,排
除C、D两项;分析A、B,不同之处是“年四十卒还葬成都”,句子中主语为“霍峻”,
意思是“担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卒”为“死”,不应该看作“最终”,排
除B项。
[参考译文]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先主从葭萌南返回攻打刘璋,留下霍峻守卫葭萌城。
张鲁派遣将领杨帛诱惑霍峻,要求共同守城,霍峻说:“我的头你可以得到,城池
你不可能得到。”杨帛于是退去。后来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率领一万多人从阆
水进军,攻围霍峻,将近一年,不能攻下。霍峻城中的士兵仅几百人,等到他们懈
怠的间隙,选精锐的士兵出击,大败了他们,立刻砍下了向存的首级。先主平定了
蜀地,嘉奖霍峻的功劳,于是分割广汉为梓潼郡,让霍峻作梓潼太守、裨将军。担
任官职三年,四十岁的时候死去,回故乡成都下葬。先主非常悼念痛惜,于是召见
诸葛亮说:“霍峻本来就是佳士,加上他对国家有大功,想要实行祭奠。”于是亲自
率领群僚聚集哀哭凭吊祭祀,然后在霍峻的墓地上留宿,当时的人们认为霍峻很荣
耀。
技法三 借虚词断句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
的关键所在。在断句中,具体要关注以下几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
句尾语气词 也、矣、焉、耳、耶、与(欤)、邪(耶)、乎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
疑问语气词
何、若之何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是故、则、然则、或、况、
句中的关联词
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
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
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
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点
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A.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
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B.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
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C.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
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D.占城王古来/为安南所逼弃国/来求援议者/欲送之还/直曰/彼穷来归/我若驱使
还国/是杀之也/宜遣大臣即询/量宜处置/
解析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准确地
断句。在此基础上,结合句中的“为”“曰”“即”等虚词和“我”“也”“大臣”等名词进行
判断。A项符合语法规律且与文意相符。
[参考译文]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景泰五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官编修。成化六年,
上疏请求编修《大明通典》,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文书下发到管辖的部门进行
审理。成化十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就,不被允许。遭遇父亲去世服丧,
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成化二十二年春天,被召回朝
廷辅佐兵部。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前来请求援助。讨论此事的人打算送他
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杀了他。应该派遣
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滽前去。
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但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
请功赏,不能听信。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情。这年九月,改任户部兼翰林学
士,进入内阁。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技法四 依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
一些固定句式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常见的断句句式]
判断句 “……者,……也”“为、乃、即、则”
被动句 “为……所……”“受……于……”“见……于……”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
反问句
”“何……为”
固定句式 “如……何”“况……乎”“何(以)……为”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
/家俭薄
B.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
家俭薄
C.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
家俭薄
D.文帝以玄保廉/素寡欲/故频授名郡/为政虽无殊绩/而去后常必见/思不营财处/
家俭薄
解析 “ 廉素寡欲 ” 为并列短语,形容羊玄保的品质,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
除A、D两项。“授”为动词,“名郡”为名词,应作“授”的宾语,所以“授”后面不能断
开。据此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羊玄保 ,泰山南城人。祖父羊楷,是晋朝的尚书都官郎。父亲羊绥,
是中书侍郎。羊玄保开始担任宋武帝的镇军参军。少帝景平年间,逐步升迁为司徒
右长史。卫将军王弘对他十分了解器重,曾对左长史庾登之、吏部尚书王准之说:“
你们二位贤士聪明俊朗,很多东西可以会悟通达,然而宽宏美好的声望,自然应当
共同推重羊君。”不久,入朝担任黄门侍郎。文帝因为羊玄保廉洁朴素没有贪欲,
所以频频地安排他在名郡任职。羊玄保治理政事虽然没有特殊的功绩,但离开以后
通常一定被人思念。他不经营钱财利益,治家俭省微薄。文帝曾经说:“一个人做
官不仅必须要有才干,也必须要有运气。每次有了好的官位出现空缺,我不曾不先
想起羊玄保。”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A.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
以北广/开武校/
B.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
以北/广开武校/
C.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
以北/广开武校/
D.祖思启/陈政事/以为自古开物成/务必以教学为先宜/太庙之南弘/修文序司农/
以北广/开武校/
解析 句中, “ 启陈政事 ” 是语意完整的句子,后需断开。 “ 太庙之南 ” 与 “
司农以北”句子结构相似,“弘修文序”与“广开武校”相对,后面均需断开。
[参考译文]
武帝即位,崔祖思上奏书陈述政事,认为:“自古办事必须通晓事理以成就事
业,一定要以教学为先导。应该在太庙南面,大建学校,在司农以北,广开武校。”
皇上下诏答复酬谢。后来,崔祖思任青州、冀州二州刺史,为政清廉勤勉,而且礼
贤下士,言谈议论从未涉及时事,皇上因此更加敬重他。不久后去世,皇上深深叹
息。
技法六 析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还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
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断句。
1.通读要求断句的内容,捕捉结构特点。对于“对称”等结构特点,有时并不
容易发现,需要有洞察力,只有如此,才能找出断句的标志。
2.把握语意,结合结构断句。理解语意是断句的基础,弄清文句所要表达的
内容,再结合结构特点,正确断句应该不成问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B.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C.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D.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王/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
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解析 “……者谓之……”两句句式整齐,应在“诽谤”后断开;“……于世”“……
于胸”“……于耳”三句句式整齐,应在“世”“胸”“耳”后断开。“此乃……也”为固定
句式,应在“此乃”前断开。剩下的“虚美熏心实祸蔽塞”八个字,仔细研读,可以发
现这是分别由“虚”“实”领起的两小句,应在“实”前断开。
[参考译文]
我听说秦朝有很多失误的地方,其中一条现在还存在,就是负责审案的官吏违
法判案的问题。秦朝时,看不起文学,崇尚武勇精神,轻视奉行仁义的人,重视负
责判案的官吏,正直的言论被认为是诽谤,阻拦犯错误的话被说成是妖言,所以那
些尽忠于国事的大臣在那时不被重用,忠良恳切的言辞都郁积在胸中,称赞阿谀的
声音天天响在君主耳边,虚伪的赞美迷住了君主的心窍,而实际存在的祸患被遮蔽、
掩盖住了,这就是秦朝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靠着陛下的仁爱笃实,没有战争
的危险和饥饿寒冷的忧患,父子、夫妻合力安家。但是天下太平还未完全实现,原
因就是刑狱乱加于人。
二、文言断句三步解题法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
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
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
下技巧。
(一)解题“三步骤”
(二)断句“三原则”
1.字句意思要讲通
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
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
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要符合情理
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
鉴》)
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
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
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
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
兽。(《礼记》)
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
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
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
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
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
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
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
而愈形其母之贵。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
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技法演示]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步骤 操作演示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第一组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第二组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
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步骤 操作演示
先 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
排 句后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
除 “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
一 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
组 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
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
再
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
排
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
除
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
一
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即“方成
项
佳器/有子如此”。至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
第三步,回读选项联语境
通过回读原文,符合文意,答案正确无误。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
/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
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
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
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
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如“未几”。本段主要根据一些名词,如“枢密直学
士”“汝州”“陕西都转运使”“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直学士”“青州”等
做出判断。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升任集贤
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
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
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
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
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
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
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
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
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
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
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
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
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