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考查内容
素养要求
涉分 题型 考查能力 难度 试题结构
(高考方向)
年份 卷别 题号 选篇出处 考点
1 3 分 《论传统表演艺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术的 保 护 与 传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3 3 分 承》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论杜甫七律之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2019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演进 及 其 承 先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3 3 分 启后之成就》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照亮和雕刻民
课标全国Ⅰ 2 3 分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族的灵魂》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 城 市 社 会: 文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 维 发 展 与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明多 样 性 与 命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提升
3 3 分 运共同体》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被遗忘权” 之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争:大数据时代 思 维 发 展 与
2018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的数字化记忆与 提升
3 3 分 隐私边界》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历史视域中的
课标全国Ⅰ 2 3 分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诸子学》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课标全国Ⅲ 2 3 分 《留住乡愁》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易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思维 发 展 与 提
《明代青花瓷崛
课标全国Ⅱ 2 3 分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升、文化传承与
2017 起的轨迹》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理解
1 3 分 《中国参与国际 考点 2、3 选择题 理解、分析 易 四选一
气候 治 理 的 法 思 维 发 展 与
课标全国Ⅰ 律立场和策略:
2 3 分 考点 5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提升
以气 候 正 义 为
视角》
3 3 分 考点 3、6 选择题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总计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平均分值 3 分 3 分 3 分 3 分
占比 2% 2% 2% 2%
9 题 / 9 题 /
考频 9 题 / 9 卷 18 题 / 9 卷
9 卷 9 卷
考点 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 3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 4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
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 5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 6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辨析论证逻辑的思维能力。 04 备考建议
1.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 2.文本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人文性,注 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非常稳定, 2019 年完
重文化渗透。 全沿 用 2018 年 命 题 策 略 和 考 查 形 式。
2.题材涉及经济、文化、美学、社会科学与
2020 年本专题应该基本保持不变,但备考
自然科学。 03 关联考点
时要做好细微变化的心理准备。
1.侧重考查逻辑思维能力。
02 核心素养
2.注重考查对“高浓度信息” 的快速阅读理
1.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侧重考查信
解与分析把握的能力。
息检索能力、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和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3
( 2)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 所以” “ 总而言之” “ 总之”
清单一 论述 类 文 本 的 基 本 特 征 和 主 要 “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
表达方式
( 3)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 了解政论文、学术 ( 4)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
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 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1.政论文 2.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 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
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 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
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 3.常用的论证方法
理以及逻辑推理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 ( 1)举例论证( “摆事实” )
2.学术论文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即举例论证。
学术论文,就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 ( 2)道理论证( “讲道理” )
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 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
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 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的一种,即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
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 来分析问题,论证观点。
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 3)对比论证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
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 旨在进行科 ( 4)比喻论证
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
3.时评 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时评,就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 ( 5)因果论证
文章。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 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以因证果,也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
问题,或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具有时效性、针对 互证。
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六段指出:“ 闭关主义” 导致被枪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叙后议。 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 送来
4.书评 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发生恐怖。 第七段推出结论:“ 所
书评,就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 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样,因果论证使得
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文章的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 ( 6)类比论证
的文章。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
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从而证明论点。
书评多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传播书的内容、评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通过相同属性的两两类比,将妻 “ 私
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等。 臣” 、妾“畏臣” 、客“ 有求于臣” 与 “ 宫妇左右” “ 私王” 、“ 朝廷之
臣” “畏王” 、“四境之内” “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出
“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清单二 论述类 文 本 的 论 点、 论 据 和 论 证
( 7)归谬论证
方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题,先假设这个论题是正确的,由此
1.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导出更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原先的论题是错误的。
( 1)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4
考点一 整体阅读
一、三重比对法 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弄清选项与原文的意思是否一致,
论述类文本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 进而识破命题者设置的干扰点。 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
析。 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点,让考生进 如何比对呢? 具体来说,就是比对句中词语( 范围词、程度词、指
行判断。 而比对法则是解答此类题较好的方法之一,即把选项 示代词等) 、比对句间关系、比对依据和结论。 由此判断选项的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正误,选出答案。 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
(一)比对句中词语 体现。
1.表示范围的词语 [原文信息] 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 “都” “所有” “囊括” “ 共” “ 统统” 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
“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 大多” “ 多数” 等,表示范围限 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 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
定的有“只” “仅仅” “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 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
“以及” “及” “和” “也” “ 又” 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扩大或缩 [比对分析] 原文意思是“ 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 ,而选
小范围。 项表述为“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概念的外延正好颠倒。
2.表示程度的词语 意思发生明显变化,与原文不符。
如表示程度高、深的,有 “ 很” “ 挺” “ 怪” “ 最” “ 太” “ 非常”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偷换概念” 干扰项,在阅读原文时,
“十分” “特别” “ 极其” 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 “ 较” “ 比 一定要关注论述的对象,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
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 “ 稍微” “ 不大” “ 有点儿” “ 有些” 等。 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宾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比对时,要注意加重或减轻程度的表述及轻重倒置的现象。 2.张冠李戴
3.指示代词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成
如“这” “其” “ 它” 等。 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 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4.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 如( 2015 天津,6,B) :“ 自然世界” 是 “ 社会世界” 得以建立
如“后来” “最早” “近来” “正在” “日前” “一旦” “立即” “ 马 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
上” “目前” “已经” “ 早已” “ 曾经” “ 刚刚” “ 即将” “ 就要” “ 了” “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等。 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 [原文信息] “社会世界” 是在 “ 自然世界” 基础上建构的
错误。 整体,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
5.表示语气的词语 动,等等。 在这些要素中,是社会价值规范而不是其他那些社会
如表示肯定的有 “ 必定” “ 必须” “ 一定” “ 的确” “ 就可以” 事实或事件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社会价值规范在 “ 社会世
等,表示揣测的有“或许” “ 大概” “ 可能” “ 似乎” “ 也许” 等。 比 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 自然世界” 的形成中所发挥的
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的错误。 同样的作用。
(二)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 分 析 ] 根 据 原 文 中 “ 社 会 价 值 规 范 在 ‘ 社 会 世
比对选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 界’ ……发挥的同样的作用”可知,在“ 社会世界” 的形成中发挥
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 同等作用的是“社会价值规范” ,并非“自然规律” 。
息,更应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可以分为以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张冠李戴” 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
下两步: 要圈出陈述对象。 要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与宾语,因为错误往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之间是什么关 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 ×
系(重点抓关联词 ) , 一般有因果、 条 件、 假 设 等, 重 点 是 因 果 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应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另外,还
关系。 要留心文中的代词,联系上下文弄清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思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分句与 3.曲解文意
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重点关注因果关系,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命题人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
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离原文意思,
(三)比对依据和结论 歪曲作者观点。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论是否成立。 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 如( 2016 课标全国Ⅰ,3,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
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 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
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在文中 了一个新的时期。
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或结论在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 [原文信息]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
(条件)与结果 ( 结论) 之间是否有合理的、符合原文的逻辑关 字学的改造。 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 《 说文解
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 字》 ,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 说文》 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
论,二看结论 ( 指推断想象的结论 ) 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 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 说文》 的
事理。 文字学进行补充。 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
二、设题八大陷阱 《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中错误选项的设置是有规律的,命 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
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信息的重组、变形、转述、概括、解说等方式 者眼界大开。 《说文》 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
来命制题目选项。 了解命题者常设的命题陷阱,有助于提高答 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常见的命题陷阱主要有以下八种: [比对分析]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
1.偷换概念 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歪曲文意,东汉时期就有了以小篆为本探
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 究先民造字之法的《 说文解字》 ;北宋以来,随着金石学的发展,
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 如属性、 对金文的研究成果又成为学者们探究造字法的重要依据。
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 [判定方法] 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解文意。 要特别注意
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
如( 2016 天津,5,C) :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 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列,或者将条件说成结果、将假设说成现实,等等。 时过境迁,尤其是在冷静面对白话语言给文学带来的一些困境
4.无中生有 时,在追寻白话语言的“艺术化”加工过程中,当年新文化运动提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此 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见,与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 学衡” 为代表
意,而是凭空捏造出的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 的反对派意见,在语言与文学关系问题的许多认识上有着惊人
生的。 的一致。 而且很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
如( 2016 山东,6,A)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 在各类文学文本的写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
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至创作了大量的文言诗词,其造诣也是很高的。
[原文信息]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 [比对分析] 原文说的是“五四白话文运动中以‘学衡’ 为
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 相对的一种 代表的反对派” ,表明“学衡”一派对“ 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
诗体。 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 实践持保留态度” ,并非选项中的“否定态度” 。
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 [判定方法] 要判断“混淆是非”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
形式。 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 项时,要注意把握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 更要格外关
主体。 注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 7.以偏概全
生新变。 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
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 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 或相反) 、
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 以个别代一般( 或相反) 、以特殊代普遍 ( 或相反) 等,从而使考
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比对分析] 原文只是说“ 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 如( 2016 课标全国Ⅰ,2,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
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 ,没有提到古体诗“ 逐渐走向 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
衰微” ,因此属于无中生有。 情批判。
[判定方法] 要排除“无中生有” 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 [原文信息] “ 五四运动”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
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 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
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
5.混淆时态 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命题者故意把“ 未然 ” ( 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 [比对分析] 原文是“ 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
测)说成“已然” (既成事实) ,或者把“或然” ( 可能发生的情况) 学的无情批判” ,选项扩大为“旧史学” ,以偏概全。
转述为“必然” (必定会发生的情况) 。 也可能反之,将“ 已然” 说 [判定方法] 要判断 “ 以偏概全”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
成“未然” ,将“必然”说成“或然” 。 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与原文
如( 2012 山东,6,A) :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 中对应的内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 8.因果混乱
特征。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 或条件) 关
[原文信息] 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 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 ( 或条件) 变成了“ 果” ,或把“ 果”
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变成“因” (或条件) 等;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
[比对分析 ] 混淆时态,选项 A 删去了原文中的 “ 极可 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能” ,把“或然”变成了“必然” 。 如( 2015 课标全国Ⅱ,2,C) :“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
[判定方法] 要判断“混淆时态” 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 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所
项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态、语气等的词语。 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6.混淆是非 [原文信息]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 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 ,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
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构影响着理解。
如( 2016 浙江,8,C) :在五四白话文运动中,“ 学衡” 一派对 [比对分析] 原文是一个因果关系的表述,前果后因,即
中国古典文学的语言艺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所有学者都支 “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是“ 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的原
持彻底抛弃文言文的极端做法。 因。 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
[原文信息] 新文化运动提倡者从当时的文化发展大目标 [判定方法] 要判断“因果混乱” 干扰项,在遇到涉及因果
出发,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完成了白话语言方式的确立,这 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比对。 注
种历史功绩自然不能抹杀。 但当年有许多学者对五四语言革命 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些
中彻底丢弃文言文的观念和实践持保留态度,他们的言论、思考 表示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 之所以” “ 由于” 等;注意选项的因
和忧虑中的合理成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被人们重新认识。 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考点二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 ,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主要指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
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1.解题技法
技法角度 具体表述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从文中寻找最能反映该概念特征的词语、句子,仔细揣 选项中常用 “ 是、就是、即、指 ” 等词语 筛选对应句,全面了解概念的内
吃透内涵
摩,把握其实质。 来表达。 涵,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余。
明确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明确具有某种特有属性的 明确所找概念最先出现在什么地
选项常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扩大或缩小,
所有事物。 一般情况下,材料一定会用一定的篇幅对概念 方,有没有反复出现,哪些文字属
理解外延 常出现 “ 包 含、 有、 属 于、 不 包 括 ” 等
进行阐述说明,要找全找准与概念有关的全部信息,在理解 于有效区域,以及区域内有哪些
词语。
概念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准确判断其外延。 关键性的词语等。
主要指文本中容易混淆的概念。 概念题不仅考查一个
选项可能会将文本中的两个相似概念 在理解概念各自的内涵与外延的
区分概念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时还会考查到不同概念间的区别
进行对比或对接。 基础上,相互比较,求同辨异。
与联系。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投石探波” 在原文中找到被考查的概念首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域。 相关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
定区间 某个层次,这个段落多数出现在文章前半部分;也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
文题比对 找到原文中与各选项相对应的文字,一一比对。 一是比对选项与原文阐述的概念的本质特征是否一致;二是比对阐述的角度是否一
细排除 致;三是比对说法,判断说法是否改变了,若改变了,则要进一步判断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语意改变了。
识破干扰 选项会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干扰考生,常见的干扰手段有曲解观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夸大其词、张冠李戴、本末倒置、断章取义、偷
保准确 换概念、说法绝对等。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山东卷第 6 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
选 项 概念角度 定区间 细比对 明干扰
第一段中:《庄子· 秋水》 篇中,庄子看见鱼
A.《庄子· 秋水》中,庄子把自己 儿“出游从容 ” ,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
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 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 选项是将庄子的故事与第三段
选 项 与 原 文
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 概念的外延 时也是快乐的。 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 中“审美移情……是一种对象化
一致。
快乐的。 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 情现象。 的自我享受”结合起来设置的。
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 第三段中: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
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第二段中: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
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
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 ……但通
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
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形态 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一种等值 选 项 与 原 文
父子。 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 概念的外延
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 因为移情说的 压缩。 一致。
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
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
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
的达尔文。
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 第三段中: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
选项认为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
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 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 这就是说,
对客观对象的欣赏,而原文认为 选项曲解文意,
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 概念的内涵 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
审美移情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 与原文不一致。
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 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
的自我享受。
的独特的审美价值。 情感。
D.移情与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 第四段中:移情和感受不同。 在感受活动
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 中,主体面对客体,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
选项与原文均强调:在感受中主 选 项 与 原 文
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 概念间关系 清楚的。 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
客二分,在移情时主客相融。 一致。
情时,主 体 与 客 体 的 界 限 被 打 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
破,主体客体相融合。 不存在界限。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考点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文中重要句子”指的是论述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或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或体现了文章的结构层次,或蕴含着极为丰
富、深刻的哲理等,如果对这些句子把握不准,就不能准确理解整篇文章。
1.解题技法
技法角度 具体表述 题干特征 应对策略
所选句子一般都不长,其中个别词语,
句子的理解常表现在对句中一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上,
从重要 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和某些副词, 寻找句中关键词,在语境中分析
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将句子的理解缩小到词语范
词语入手 用得别致、准确、有特色,使整个句子也 关键词的多重意蕴。
围,理解了关键词语的意思,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意。
显得非同一般。
从句子 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分析分句 所选句子结构往往较为复杂,或修饰成 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了解句子的
结构入手 间的关系,再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分多,或层次复杂。 主干与枝叶,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
若在文章开头,往往有总领下文的
从文中 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具有某种特定的意义。 所选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文章的首尾段、 作用;若在文章中间,可能起承上启
位置入手 理解句子的含意,必须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段落的首尾句,或是文中的过渡句。 下的过渡作用;若在文末,往往概括
总结全文,揭示某种观点或意义。
从所用 对于采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要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 所选句子常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 还原修辞格的本义,从具体形象
修辞入手 效果来理解句子的含意。 辞手法。 中探寻句子的本质意义。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文中重要句子”往往处于段首或段尾。 揭示段意的重要句子,多数是具有结论性或概括性的句子。 揭示文章脉络的句子,往往是
看位置
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句子。
一般来说,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有:总分(分总) 、扩展(含阐述、解说) 、比较、呼应等。 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关系入手,看该句
辨关系
与上下文之间属于上述关系中的哪一种。
析修辞 有些句子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变抽象为形象,对于这样的句子可以从修辞入手来理解其深层含意。
3.技法示范
下面以《彩陶———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节选)阅读理解为例,演示解题技法。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也是现代人了解原始文化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 考古发掘显示,世界各地绝大多数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都或前或后不约而同地经历了素陶、彩陶、釉陶的发展阶段。 所谓彩陶,是远古先民在制作好的陶胚内外壁上用
矿物颜料绘制各种纹饰,然后入窑烧制定型的一种带彩陶器。 彩陶集实用和雕塑、绘画、烧制等各种艺术、工艺于一体,展现了那个时
代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最新成果和最高水平,反映了原始社会数千年的社会状况和人的生存情境。 可以说,彩陶是一本浓缩
的、独特的“史书” 。
……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无论是文字的始创、艺术的发端、原始巫术的产生,还是远古神话与图腾崇拜的出现,都离不开彩陶。 因为
彩陶除了作为原始人类日常生活器物之外,还是原始宗教、图腾崇拜的重要器物;彩陶的器形和陶壁上的纹饰,既体现了远古先民对
美和艺术的追求,也是原始文字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 在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研究依据的几类原始文化遗存,如玉石器、彩陶、雕
塑和岩画中,玉石器和雕塑的数量都较少,岩画的年代又往往引起争论,唯有彩陶数量最多,年代也最准确,因而最具有可靠性和系统
性。 可以说,彩陶是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
下列对“彩陶是一本浓缩的、独特的‘史书’ ”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D )
选 项 看位置 辨关系 析修辞 作结论
A.彩陶保留着几千年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变
选项与原文一致
迁的痕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发展 从时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
且符合题干信息。
的状况。
B.彩陶呈现出不同地域的新石器时代人类
选项与原文一致
生活的不同特点,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独 从空间角度理解“史书”的含义。
且符合题干信息。
特情境。 题干中的句子运用
题干中的句子是文 了比 喻 修 辞。 本 体
选项是对 “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
章首段的结尾句。 是 “ 彩 陶 ” , 喻 体 是
C.彩陶包含多重原始文化意蕴,为探索人类 源……都离不开彩陶” 一句的概 选项与原文一致
“史书” 。
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信息。 括,以 “ 人类文明的起源 ” 呼应 且符合题干信息。
题干中“史书”一词。
彩陶上的纹饰是原始文字创造的
D.彩陶上的纹饰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和作 选项 曲 解 文 意,
一个重要源泉,而非原始文字,不能
用,原始人类用它来记载历史。 错误。
以此来说明题干中的句子。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考点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 筛
选” ,就是根据试题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 ,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
语言使之条理化、概括化。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文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项的正误,能从文中筛选
出答题的相关语句,进行简要表述。
1.解题技法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陷阱进行干扰,考生要明察秋毫,善于识破。
干扰角度 角度表述 选项特征 应对策略
选项中所说的观点与原文不一 选项与原句往往相差不大,增加
背离原文 致,错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词, 或减少一两个词语,如 “ 的、了、 注意看选项句子的主、谓、宾与原文是否一致;看修
歪曲观点 造成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 之一”等;或改换一两个词语,如 饰成分中是否有字词增减改换。
意思,或直接歪曲作者的观点。 “已经、曾经、将、可能、之前”等。
原文已明确肯定了某一观点,选项
选项中往往出现表示肯定或否
变肯定为否定 却予以否定;或原文已明确否定了 注意区别原文中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要
定的关键词,如“有、没有、是、不
变否定为肯定 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 即变 特别关注表肯定或否定的词语的变化。
是、拒绝、妨碍”等。
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
常将原文对某一个方面的判断
扩大成对整体的判断,故意扩大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以片面的、 注意原文和选项中表程度(如“ 特别、十分、非常” ) 、
主观武断 判断对象的范围;或将可能发生
局部的、特殊的认识来表述具有 范围(如“凡、部分” ) 、数量(如“几个、大多数” ) 、频
以偏概全 的情况说成一定会发生,主观武
全面性、整体性、普遍性的内容。 率(如“通常、往往、有时” )的词。
断;或用部分的判断代替整体的
判断,以偏概全。
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表示
命题者在选项中硬加进去一些
节外生枝 某种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 仔细检查选项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是否可
原文中没有的直观信息或暗示
无中生有 地生出这种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 以根据原文的信息推断出来。
信息。
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依据。
2.解题思路
解题步骤 具体阐述
把握主要内容 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筛选和整合信息时心中有数。
确定信息区间 明确题干后,就回到文本,迅速找到筛选区域,找准试题选项对应的原句。
与原文语句比对 将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内容认真比对,仔细辨析。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Ⅰ卷第 1 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
选 项 定区间 细比对 明干扰 作判断
原文非政府组织“开始对气候变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 第一段中: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 化的 影 响 进 行 伦 理 审 视 ” , 是
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 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 “气候正义 ” 产生的背景, 并未 无中生有 选项错误
出了气候正义。 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指明“气候正义” 的提出者就是
非政府组织。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
第四段中: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 国内公平问题,既有 “ 平等地使
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
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 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 ,也包 以偏概全 选项错误
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
制排放的问题。 括“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
和成本。
义务和成本” (限制排放) 。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
第三段中: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 原文说 “ 而 非 为 其 设 定 义 务 ” ,
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 混淆是非 选项错误
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选项却说“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
后代设定义务。
第三段中: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
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 管地球。 ……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 ……目
选项 是 对 原 文 信 息 的 压 缩 和 与原文表意
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 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 选项正确
整合。 一致
正义内涵的理解。 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
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
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考点五 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 “论证结构”类选项解题技法
“分析文章结构”就是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的安排。 具体来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论证结构的常见模式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进(递进)式、对照式四类 。 具体见下表: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注意开头段和结尾段,如果开
总分式 头段提出问题(或就是中心论点) ,那么一般都是 “ 总—分” 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多是
“总—分—总”式。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几个段落、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在几个并列的段落或部分之前常常出现“ 第一” “ 第二” “ 第三” 或“ 首
并列式
先” “其次” “再次”等语言标志。
层进式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文章的各段落或部分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部分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便变动。 各
(递进式) 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常常有一些递进式的语言标志,如“不仅如此” “而且” “甚至”等。
对照式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或意思。
2.论证结构类题解题两步骤
[技法示范]
析选项,标敏感点 A.对于中国古地图,文章先交代其起源,由“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总起,引出下文,接着逐层分析,论述了其独特的发展脉络。
文章第①段即交代了中国古代地图的起源,接着由一句“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也就是说“地图具有独特的发展脉络” )总
回原文,找对应点 起,引出下文;接下来,第②—⑧段逐层论述地图独特的发展脉络,从古籍中记载的地图到 1983 年出土于河北的战国时期
(论证结构) 的《兆域图》 ,又到 1986 年出土于甘肃的《放马滩纸地图》 ,再到西晋时期的学者裴秀绘制的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
图集———《禹贡地域图》 ,最后阐述了“制图六体”以及宋代石刻《禹迹图》 。 由此可见,原文的论证结构为“总—分”式。
结 论 正确。
(二)所谓“归纳” ,就是把具体的内容加以压缩、提炼;所谓“内容要点” ,就是事情涉及的重要方面。 文章的内容可以是局部的,
也可以是全文的。 “概括中心意思” ,就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文章的核心内容。
1.错误选项的设置
设误角度 具体阐述
断章取义 概括信息不全面,妄下结论,使论断偏离原文意思。
强加因果 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说成有因果关系,往往在文本中一些有承接关系的句子之间添加表因果的关联词,伪装成因果关系。
扩大缩小 扩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等,或者任意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等。
改变状态 混淆偶然和必然、已然和未然。 常把原文中的可能说成是必然,把设想或推测说成是已然。
主次不分 将原文中的主要问题说成是次要问题,将次要问题说成是主要问题。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行为、状态) ,或者故意改变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
无中生有 原文中未说到某种观点或内容,而选项无端地生出这种观点或内容,选项的说法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2.解题技法
步 骤 具体表述
细读题干 明确指向 仔细阅读题干信息及选项信息,以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去寻找答题区间。
精读文本 锁定区间 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词句。
挖掘信息 仔细比对 挖掘锁定区间中的隐含信息,将选项与之认真比对,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8 届山东烟台高三上学期期中试卷中《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第 1 题为例来演示解题技法。
选 项 锁定区间 仔细比对 得出结论
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
A.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
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 56 个民
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 阴阳调和” 不属于
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 选项张冠李戴。
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 中国艺术观。
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
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B.“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清 原文是文字学和考古学促进了
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
朝中后期,人们追捧 “ 北碑 ” ,进 碑学 的 发 展, 选 项 改 换 成 “ 北
体系的发展。 ……清代中后期,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 选项因果倒置。
而促 进 了 文 字 学 和 考 古 学 的 碑” 促进了文字学 和 考 古 学 的
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发展。 发展。
C.中国早期的 “ 先秦楚系书法 ” 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 原文中,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
与“周—秦文字系统 ” 都融入了 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正是 的是先秦楚系书法,选项把它扩
选项扩大范围。
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 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 大到 “ 先秦楚系书法 ” 与 “ 周—
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秦文字系统” 。
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 并推赏其
D.元代帖学大家赵孟 开一代 书法。 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 原文中的 “ 同时 ” 一词, 说明元
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 等 重回传统正道。 同时,以鲜于枢、康里 、耶律楚材为 代帖学大家赵孟 和鲜于枢、康 表述一致,
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 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 里 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 选项正确。
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 都是促进书法繁荣的因素。
灭的贡献。
考点六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查不是孤立的,往往是对三者或其中两者的综合考查。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类题解题技法
1.论点的判断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般是针对论题的带有明确的表态性的完整的判
断句。
2.论据的判断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3.论证方法的判断
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解决的是“ 怎样用论据论证论点” 的问题。 一
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技法示范]
示范 1:对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论据、论证方法等信 B.周公戒伯禽的训词,是论证“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观点的典型例证。
息关键点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 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记载。
(论点、 论据和论证
分析:第一段中作者提出的论点是“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 ,接着就以周公训子的事例为论据
方法)
加以论证。 在这里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法。
结 论 正确。
示范 2: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B.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绘山川物产图的传说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论证了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
论据、论证方法等信
奠定了一个基础。
息关键点
原文第②段中: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有九州之象征,地图逐渐具有了政治上的象征意义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论 点 和 论 据 的 关 原文第③段中: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系) 分析:文章引用大禹铸九鼎的传说和《管子》关于地图篇的专门记载,并以此为论据得出了“战国之前的地图为中国地图的
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的观点。
结 论 正确。
示范 3:对论点和论据关系的分析
析选 项, 标 注 论 点、
D.《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分别是西晋学者裴秀利用“制图六体” 理论和“计里画方” 制图法的杰作,以此论证中国
论据、论证方法等信
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
息关键点
原文第⑥段中:在这一理论(即“制图六体”理论)的指导下,裴秀绘制出了目前所知的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 禹贡地
域图》 。
回 原 文, 找 对 应 点 原文第⑦段中:与“制图六体”同时代出现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同样出自……完成了《地形方丈图》 。
(论 点 和 论 据 的 关 原文第⑧段中:受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的影响……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系) 分析:从以上文中信息来看,选项中“ 《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分别是……制图法的杰作”虽然与原文信息相符,但不
能证明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而且原文第⑧段中已明确指出“ 中国地图绘制在唐宋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 。 所
以,选项中“以此论证中国地图绘制在西晋达到高峰”的说法错误。
结 论 错误。
考点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本考点要求对文本语句、语段或全文进行具体的理解和总结,加工和转化,从而掌握作者对所述内容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
度在不同的文本中或直接表明,或委婉现出;或集中,或分散。
1.解题技法
该类题的考查常表现为依据原文已有信息进行推断的形式。 这就要求对选项和原文进行句间关系的比对和分析,句间的逻辑关
系是比对的重点。 下列逻辑关系是常见的考查角度。
逻辑关系 选项的设误方法
主要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和主次不分等情况。 将因倒置为果或将果倒置为因;将没有因果关系的硬转化为因果关系;将
因果关系
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混淆。
假设关系 将假设变成事实,或变换假设的前提,或将假设关系变成其他关系。
条件关系 将两个分句间的条件关系由充分条件换成必要条件,或反之。
递进关系 转换递进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递进关系转换成其他关系。
转折关系 转换转折分句间的前后关系,或将转折关系转换成其他关系。
目的关系 将目的与手段颠倒,或使目的与结果不对应,或条件不能实现目的。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2.解题思路
步 骤 具体表述
整体把握,确立标准 整体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并以此作为判断选项逻辑关系的标准。
比对原文,辨析关系 比对选项信息与原文信息,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以及原文的句间关系。
比对关系,作出判断 比对分析选项的句间关系和原文的句间关系是否一致,或是否合乎逻辑,从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
3.技法示范
下面以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第 3 题为例,演示解题技法。
选 项 原 文 比对关系 作出判断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 ……但很多
原文强调城镇化过程发生的变
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要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 化可能使人产生情 感 上 的 “ 乡 根据原文可以得出选项中的
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 “ 乡愁 ” 变
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 痛” ,留住乡愁,则是对 “ 人的情 充分 条 件 假 言 判 断。 选 项
成“乡痛 ”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
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感的尊重” 。 选项为充分条件的 正确。
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
假言判断。
尊重。
原文说 “ 呵护乡村记忆 ” 让 “ 游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 “ 温度 ” ……既要
子在 故 乡 找 到 依 恋 感 与 归 属
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 感” ,这 是 消 极 型 的 留 住 乡 愁; 根据原文,选项中的充分条
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 件假 言 判 断 不 成 立。 选 项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
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的留住乡愁” 。 选项将 “ 呵护乡 错误。
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
村记忆” 理解成了 “ 活化乡村记
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忆” 。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
从原文可知,居民的文化需求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 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另一方面是 对原文进行概括后发现,选
为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种,都是
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 非物质文化记忆,……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 项中的目的关系成立。 选项
乡愁的载体,都是需保护的乡村
居民的文化需求。 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 正确。
记忆。
个有机整体。
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原文论证的是:活化乡村记忆,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 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选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
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 项的 表 达 实 际 上 可 以 转 化 为 选项符合原文的表达,因果
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
化、产业化升级,将 “ 文 ” “ 人 ” “ 居 ” 与 “ 产 ” “ ( 既 然 ) 能 ……, ( 就 ) 说 明 关系成立。 选项正确。
并非一成不变的。
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 ……” , 这 是 一 个 因 果 关 系 的
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逻辑。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