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卷别
选文出处
题型
题量
分值
考查内容
实词
断句
虚词
文化
常识
信息
筛选
理解
文意
翻译
2018全国卷Ⅰ
《晋书·鲁芝传》
选择题+翻译题
3+1
9+10
√
√
√
√
2018全国卷Ⅱ
《后汉书·王涣传》
√
√
√
√
2018全国卷Ⅲ
《宋史·范纯礼传》
√
√
√
√
2017全国卷Ⅰ
《宋书·谢弘微传》
√
√
√
√
2017全国卷Ⅱ
《后汉书·赵憙传》
√
√
√
√
2017全国卷Ⅲ
《宋史·许将传》
√
√
√
√
2016全国卷Ⅰ
《宋史·曾公亮传》
√
√
√
√
2016全国卷Ⅱ
《明史·陈登云传》
√
√
√
√
2016全国卷Ⅲ
《明史·傅珪传》
√
√
√
√
2015全国卷Ⅰ
《宋史·孙傅传》
√
√
√
√
2015全国卷Ⅱ
《北史·来护儿传》
√
√
√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
《旧唐书·于休烈传》
√
√
√
√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史·韩文传》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考点稳中有变化,具体特点如下:
1.从选材上看,文言文阅读试题选文范围稳定,一般出自“二十四史”,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的传记类文章,篇幅一般控制在700字以内,2018年三篇文章都控制在600字左右。选文故事情节相对简单,词语不重藻饰,大都是比较浅显的文言文,对考生来说难度较为适宜。这符合考纲中“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2.从客观题来看,题型、分值固定,考点比较固定。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断句、文化常识、实词、翻译以及对文意的综合分析。
(1)断句题。文言断句题这几年题型一直比较稳定,取材形式和考查角度五年来都是一致的。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Ⅱ的考查点发生了变化,把原来的信息筛选题变成了文言断句题,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延续了这一题型。说明全国卷命题体现了一定的稳定性。
(2)文化常识题。2015年全国卷高考《考试说明》的题型示例新增加了对文中词语内容的解说题,这是2014年大纲全国卷的题型。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全国卷都考查了这一题型。这种题型兼顾词语理解、文学文化常识、文体知识等多种内容,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归纳这方面的知识。
(3)理解文意题。这一题型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型,考查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步理解文意。选项设错点是明确的,如无中生有、曲解文意、错位嫁接等。
(4)实词题。实词题在2014年及以前是每年的必考内容,但2015年高考全国两套试卷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解说题,没有直接考查实词。这是一种新的变化,但实词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理解实词,就无法阅读文言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虽然2015—2018年高考试卷没有单独考查实词,但也不能放弃对这一考点的复习,况且翻译题也是对实词的一种考查形式,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熟悉课本上的文言文,还要有足够的词语积累。
(5)虚词题。因连续几年未考,命题专家为防止大家忽视这方面的知识,也很有可能像断句题一样,突然把虚词题加入考题中。所以考生在复习时也不能忽视虚词题,况且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常考的重点虚词,对做断句题、翻译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6)信息筛选题。近五年高考没有涉及这一题型,但应认识到此种题型考查的不是筛选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筛选时要依据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明确句子的含意。
近几年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考查分值、题型稳定,但考点可能有变化,出现考点轮考的趋势,实词、断句、虚词、信息筛选、文化常识、理解文意题都有考查可能,这一点,考生在复习时要记牢,要进行全面复习。
3.从主观题来看,近年来,文言文翻译题颇受重视,命题题型、分值、考查形式稳定,是每年的必考题,占到了文言文阅读题一半以上的分值,因此在备考中一定要特别重视。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重点是语句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练习中,要坚持以直译为主,尽量将每个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要具体落实文言文句子的现代意思,做到“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2019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的命题形式、分值、选材应该不会发生变化,但考点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考生在备考时应全面复习。
技法一 文言断句“五凭借”、答题两步骤
一、文言断句“五凭借”
给文言文断句,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通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考生碰到断句语段,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通读语段,力求对语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做断句题时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
凭借一:词性
给文言文断句,可以借助某一类词性的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分析。如名词常做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做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如果做宾语,那么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如果两个名词(特别是相同的)在一起,那它们的中间一般要断开。
1 [2018·全国卷Ⅲ]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思路导引] “以父仲淹荫”中的“以”是介词,和后面的“荫”构成介宾短语,意思是“依靠父亲范仲淹的荫庇”,中间不能断开;“京西转运使”是一个官职,“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是它的谓语和宾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而前句“永昭陵建”是个独立成分,后面不能加宾语。由此可以确定答案。
凭借二:对话词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这一方法在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作用的。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贾敦颐,曹州冤句人。贞观时,数历州刺史,资廉洁。入朝,常尽室行,车一乘,敝甚,羸马绳羁,道上不知其刺史也。久之,为洛州司马,以公累下狱,太宗贳之,有司执不贳,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徙瀛州刺史,州濒滹沱、滱二水,岁湓溢,坏室庐,浸洳数百里。敦颐为立堰庸,水不能暴,百姓利之。时弟敦实为饶阳令,政清静,吏民嘉美。旧制,大功之嫌不连官,朝廷以其兄弟治行相高,故不徙以示宠。永徽中,迁洛州。洛多豪右,占田类逾制,敦颐举没者三千馀顷,以赋贫民,发奸擿伏,下无能欺。卒于官。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B.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C.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D.帝曰/人孰无过/吾去太甚者/若悉绳以法/虽子不得于父/况臣得事其君乎/遂获原
[思路导引] “曰”后是说的内容,要断开;陈述内容的主语分别是“人”和“吾”,其前要断开;“虽”“况”“遂”为连词,之前须断开。
凭借三:虚词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它们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的情境去猜测,因而运用虚词判断句读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会使断句变得很容易。常见的情况有:
一般需在其前面停顿的虚词
发语词(夫、惟、且、盖等等)
连词(至若、苟、虽、纵、向使、若夫、至于等等)
疑问词(何、谁、孰、安、胡、岂等等)
一般需在其后面停顿的虚词
语气助词(也、乎、哉、与、欤、尔、耳、邪、耶、矣、焉等等)
一般在其前后都要停顿的虚词
感叹词(呜呼、嗟乎、噫、噫嘻等等)
一般前后不能断开的虚词
于、为等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敝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B.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C.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D. 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
[思路导引] 画波浪线部分有两个疑问词:“何”“奚”。另外“为”也有句末语气词的用法,由此判断出“何预我事”“自苦奚为”是两个疑问句,两句前后应该断开。另外,这句话中有“曰”,但这个“曰”不是表对话,而是用在句中,这一点,考生也应该注意。
凭借四: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省略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固定结构,如“如……何”“况……乎”“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判断句,如“……者,……也”“……也”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在文言文中还常常会有省略的情况,阻碍我们正确断句。因此,我们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B.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C.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D.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思路导引] 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是用“于”引进施动者的被动句。
凭借五:对称整句
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常有处橧巢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思路导引] 此断句题最值得关注的是文言整句。先找准几个主语“冠”“衣”“身服”“首服”,再找到“足以……,不……,足以……,不……”“不……,不……”即可轻松断句。
二、文言断句答题两步骤
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
找出选项中断句停顿点的不同之处,将四个选项两两分组。相同点多者为一组
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
先排除一组
根据第一步的分组,将两组进行比对分析,排除有明显错误的一组
再排除一项
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依据前面所讲的五凭借,排除错误选项,确定正确选项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
(节选自《晋书·郭璞传》,有删减)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B.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C.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D.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
[思路导引]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的部分,了解大意。其次分析四个选项,按相同点的多少把选项两两分组。然后分析“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此处的“时”指当时的情况,不能看作“任尚书都令史时”,据此可排除B、C两项。比较剩下两项,不同之处为“瑗多驳正之”后要不要断开,此处主语为“瑗”,谓语为“驳正”,宾语为“之”,故在“之”后停顿,由此可确定答案。
技法二 “四方法”突破文化常识题
一、分类记忆法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们的复杂性。古代文化常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技法演示]
分类识记古代的选官制度
1. 察举制、征辟制。在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刺史及地方长官(多为郡国守相)等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征辟,主要是指朝廷或公府以下召举布衣之士授以官职。征辟一般对被辟除者的资历不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2.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朝廷选择贤能、有见识的官员任命为所在州郡的“中正”官。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品”就是等级,分为九等,主要依据士人的家世资历和德才来评定。
3. 科举制。以明清为例,当时的考试分为四级: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1)童生试。又叫小考,考中者俗称秀才,通称生员。童生试包括三个阶段:县试、府试、院试。院试合格者算是通过了童生考试,可以进入所在地府、州、县学去学习,才有资格参加之后的科举考试。
(2)乡试。是科举正式考试的第一级,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季举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中者俗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举后可以参加会试。
(3)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4)殿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通称“进士及第”,其中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又被称为鼎元。二甲若干名,统名“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统名“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的第一名皆称为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嘉定十六年,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衢州郑逢辰以缪举,鹿卿以委使不当,相继自劾,且共和其诗。御史兼二人劾罢之。鹿卿居官廉约清峻,豪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谥清正。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三》,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史书,即正史。
B. “廷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在宫殿上亲自策问的考试,也称“殿试”,第二名被称为“进士”。
C. “御史”是具有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其在春秋战国时为史官。
D. 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用以评定褒贬,称为“谥”或“谥号”。
二、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技法演示]
常见“号”的区别
1.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评定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1)美谥,表扬性的: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敌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周闻曰宣。
(2)恶谥,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
(3)平谥,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湣。
2.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 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年的名称,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 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 尊号、徽号。“尊”为尊敬之意,“徽”为美好之意。“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称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源于秦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李天馥,字湘北,河南永城人。先世在明初以军功得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家合肥。有族子占永城卫[注]籍,天馥以其籍举乡试。顺治十五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博闻约取,究心经世之学,名藉甚。累擢内阁学士,充经筵讲官。每侍直,有所见,悉陈无隐,圣祖器之。康熙十九年夏,旱,命偕大学士明珠会三法司虑囚,有矜疑者,悉从末减。寻擢户部侍郎,调吏部。杜绝苞苴,严峻一无所私,铨政称平。三十二年,以母忧回籍。三十四年,服将阕,起故官,入阁视事。三十八年,卒,谥文定。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五十四》,有删改)
[注] 卫:古代九服(京城外的行政区域)之一。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或考中举人。乡试为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
B.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清制,经筵讲官为虚衔。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封建王朝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皇帝只有一个年号,因此往往用年号来代指帝王,如文中“康熙”就是清圣祖的年号。
D.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丧三年,称之为“丁忧”。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这叫作“服阕”。
三、联想串记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
[技法演示]
记忆官职变动,可以进行如下相关联想:
任、拜、除、征→迁、擢、拔→调、出、徙→罢、贬、左迁
授予官职 →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除和降低官职
这样举一反三,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文化常识。
3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古代则常常用“左迁”一词。
B.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生肖纪年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 “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D.“擢”指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徙”“调”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四、语境分析法
对文化常识的考查,高考其实不主张“死记硬背”,所有考题,均与语境有密切的联系,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体察辨析。
4 [2018·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技法小结:文化常识题答题步骤
技法三 “四比对”巧解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要求“选是”或“选非”,多为“选非”。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这就需要运用“比对法”。“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主要从四个角度进行比对: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概括不当;比对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比对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错位嫁接;比对逻辑关系,看是否因果倒置。
一、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
设误
曲解文意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方式
归纳不全
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
方法
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稚珪少学涉,有美誉。太守王僧虔见而重之,引为主簿。州举秀才。解褐宋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尚书殿中郎。太祖为骠骑,以稚珪有文翰,取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对掌辞笔。迁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父忧去官,与兄仲智还居父山舍。仲智妾李氏骄妒无礼,稚珪白太守王敬则杀之。服阕,为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
江左相承用晋世张、杜律二十卷,世祖留心法令,数讯囚徒,诏狱官详正旧注。于是公卿八座参议,考正旧注。有轻重处,竟陵王子良下意,多使从轻。其中朝议不能断者,制旨平决。至永明九年,稚珪上表曰:“国学置律学助教,依《五经》例,国子生有欲读者,策试上过高第,即便擢用,使处法职,以劝士流。”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稚珪风韵清疏,好文咏,饮酒七八斗。与外兄张融情趣相得,又与琅邪王思远、庐江何点、点弟胤并款交。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凭几独酌,傍无杂事。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节选自《南齐书·孔稚珪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孔稚珪少年博学,擅长文辞。深受太守王僧虔器重,用他做主簿。因为有文采,被太祖任命为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管各种公文的草拟。
B.孔稚珪孝顺长辈,性情严苛。与兄长返乡为父守孝期间,因兄仲智的小妾李氏,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最终杀了她。
C.孔稚珪重视律法,培养人才。他上表建议设置教授律学的助教,从严考核,一旦合格,立即提拔任用,来鼓励学子攻读律学,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
D.孔稚珪清俊风雅,气度疏阔。喜爱文学歌咏,能饮七八斗酒,与张融等交情深厚。宅院中野草丛生却毫不在意,常有青蛙鸣叫也反以为乐。
二、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
命题
设误
无中
生有
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
概全
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
方法
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晏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级府门外。遣其子奉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
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从容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留。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进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的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进扰陕州时,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后,就疏远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三、比对时间、地点、人物
命题
设误
时间
时序
颠倒
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
地点
空间
错位
把不同空间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人物
误解
形象
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
李戴
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
方法
时间
地点
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进行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
人物
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曰:“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廷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时,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济水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想晋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任行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为时人所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四、比对关系
命题
设误
改变
因果
命题人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
杂糅
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比对
方法
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馀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分给了自己的族人;别人借欠他父亲的钱款,他不但不急着索回,反而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部烧掉。
C.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与吏部郎谢朓宴请宾友,每人都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做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技法小结:综合分析题答题步骤
技法四 文言翻译题的“两原则”“六法”
文言文翻译有两个原则:一是“字字落实,一一对应”,这是基本原则;二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是变通原则。除此之外,还有“留、删、补、换、调、并”等方法。把这些原则和方法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一、文言翻译“两原则”
原则一:字字落实,一一对应
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即使是遇到发语词、语助词、语气词这些无法直接译出的词,考生也要明白哪些词是不需要翻译出来而加以保留的。
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 其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试题译句]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
[思路导引] 这句话中的每个字在译文中都应落实到位:如“所以”表示原因;“清白”活用为动词;“……者,……也”是判断句;“率”表揣测,可译为“大都”;“喜奢好侈”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依法答题]
原则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先对每一句中的每一个字(词)进行拆分并逐一理解,再把它们的意思连缀起来,适当梳理通顺,这叫直译。但有时直译行不通,必须加以变通,换成另一种说法来翻译,这种译法叫意译,即根据意思来翻译。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应意译。如:①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的“金城千里”,可译为“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池”。②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士大夫”“法律”“贵族子弟”。③对委婉说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自不识,诟其侄曰:“胡不早问,致予忘之。”
(选自《冷斋夜话》,有删改)
[试题译句] 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
[思路导引] 上面这个句子中的“龙蛇飞动”“波险”,如果按直译的方法,都很难讲得通,所以必须借助意译来加以变通。
[依法答题]
二、文言翻译 “六法”
1.保留法
所谓“保留法”就是保留原文中的词语。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保留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可以保留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荆轲刺秦王》)
保留词语
仰天
参考译文
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
专有名词(如人名、物名、地名、朝代、帝号、国号、官职、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保留词语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项羽
参考译文
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让人对项羽说
成语可以保留,不译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保留词语
劳苦功高、封侯
参考译文
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封侯的奖赏
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节选自杜琼《雪屋记》)
[试题译句]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思路导引] 在这句话中,“范阳”“卢舍人”“古隶”“孟祥”“诗”是名词,在翻译时保持不变;人名省略姓时,应该用全称。另外,“缙绅”原意是把笏板(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插在带间,引申为士大夫。“缙绅之交于孟祥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语序。
[依法答题]
2.删减法
所谓“删减法”就是文言文中有些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可删减。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删减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语与文言助词对应时,可以删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删掉词语
之
参考译文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某些发语词、表停顿和补足音节的虚词,可以删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删掉词语
夫
参考译文
平坦而且近的地方,游玩的人就多
某些语气词,可以不译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删掉词语
也
参考译文
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试题译句] 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
[思路导引] 句中的“也”“焉”没有实在意义,可以删去;“之”是结构助词“的”,可以保留,但一般不影响句意。
[依法答题]
3.增补法
所谓“增补法”就是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和词类活用所缺的字词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这是针对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和词类活用而言的。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你)估计着我回到军营中,你再进去(辞谢)
省略介词“于”等要补上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
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5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太祖镇淮阴,伯玉为太祖冠军刑狱参军。太祖为明帝所疑,及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太祖遣数十骑入虏界,安置标榜。于是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伯玉断卦不成行,而明帝诏果复太祖本任,由是见亲待。从太祖还都,除奉朝请。太祖令伯玉看宅,知家事。世祖(齐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太祖善之。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广兴:地名。
[试题译句] 于是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卜。
[思路导引] 翻译时,人名不用译。根据“增补法”,“虏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需要补充出“于”, “太祖以闻,犹惧不得留”要补充省略的内容。另外, “履”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行走”。
[依法答题]
4.替换法
所谓“替换法”就是文言文中的不少词语所表示的意思现在仍在用,但现代汉语里不再用原文中的词来表示,而是用了另外的词。翻译时就要用现代汉语中意思与之相当的词进行替换。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替换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有些文言词语、单音词在现代已不使用,应替换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替换词语
思:思考
参考译文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
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
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替换词语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参考译文
把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进来
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要替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
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
替换词语
山东:崤山以东
参考译文
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
活用的词语、固定结构要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或短语
吾从而师之。(《师说》)
替换词语
师:以……为师
参考译文
我跟从他,以他为师
判断句、被动句中的标志性词语要对应译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替换词语
则:就是
参考译文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6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中庶子入报赵王,赵王跣而趋,出宫门,言未已,涕泣沾襟。扁鹊遂为诊之。太子遂得复生。天下闻之皆曰:“扁鹊能生死人。”鹊辞曰:“②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悲夫!乱君之治不可药而息也。
(节选自《说苑·辨物》,有删改)
[试题译句] ①扁鹊过赵王,王太子暴疾而死。鹊造宫门曰:“入言郑医秦越人能活太子。”②予非能生死人也,特使夫当生者活耳。夫死者,犹不可药而生也。
[思路导引] 翻译时,人名不用翻译。根据“替换法”,下面这些词语需要替换:①过:拜访。暴疾:突然生病。造:到。活:使动用法,使……活,救活。②生:使动用法,使……生,使……复活。特:只是。夫(第一个):指示代词,那,那些。药:名词做状语,用药物。
[依法答题] ①
②
5.调整法
所谓“调整法”就是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来调整语序。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调整法”:
类型
例句
翻译
主谓倒装句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你不聪明到了极点
宾语前置句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
定语后置句
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寻求一个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状语后置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比蓝草颜色更深
7 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绂,字用章,其先封丘人。曾祖徙平越,遂家焉。绂登正统十三年进士,除行人,历南京刑部郎中。成化二十二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抵罪,计捕奸豪张纲。申军令,增置墩堡,边政一新。出见士卒妻衣不蔽体,叹曰:“健儿家贫至是,何面目临其上?”亟豫给三月饷,亲为拊循。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
(选自《明史·列传第七十三》,有删改)
[试题译句] 会有诏毁庵寺,绂因尽汰诸尼,以给壮士无妻者。及绂去,多携子女拜送于道。
[思路导引] “壮士无妻者”为定语后置句,即“无妻的壮士”,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
[依法答题]
6.合并法
所谓“合并法”就是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之下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意译出来,这种方法称为合并法。合并法就是把文言文中为了增强气势而使用繁笔的句子简化。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个句子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个词语都是“并吞”之意,“天下”“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之意,“意”“心”也同义。因此,可以合并翻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金履祥字吉父,婺之兰溪人。幼而敏睿,父兄稍授之书,即能记诵。比长,益自策励。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基则学于黄榦,而榦亲承朱熹之传者也。自是讲贯益密,造诣益邃。时宋之国事已不可为,履祥遂绝意进取。德祐初,以迪功郎、史馆编校起之,辞弗就。宋将改物,所在盗起,履祥屏居金华山中。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训迪后学,谆切无倦,而尤笃于分义。
(节选自《元史·金履祥传》)
[试题译句] 平居独处,终日俨然;至与物接,则盎然和怿。
[思路导引] 在上面这个句子中,“平居独处”中的“居”和“处”是同一个意思,翻译时可以合并。
[依法答题]
技法小结:文言翻译题答题步骤
技法五 实词推断“五法”
1.代入语境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代入语境法的内涵。要想推断出实词的正确意思,必须结合语境认真揣摩,仔细分析。将所给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可能是错误的。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 顿兵挫锐 顿:使……受挫
C. 九攻而墨子九却之 却:击退
D. 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思路导引] 考生结合上下文语境,采用“代入语境法”逐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位置定性法
文言文句子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种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其相应成分上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解释实词时,就可通过先分析该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来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以敢勇隶兵籍。靖康初,金人大入,盗贼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人攻徐,王复拒守,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夜半得微雨而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金人北还,立率残兵邀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乃尽结乡民为兵,遂复徐州。
(节选自《宋史·赵立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中六矢,战益厉 厉:激烈
B. 城始破,立巷战 巷:在街道中
C. 立率残兵邀击 邀:阻截
D. 遂复徐州 复:收复
[思路导引] 考生解答本题可以采用“位置定性法”逐项分析。如A项的“战益厉”的主语是赵立,“战”是谓语,“厉”应为补语,应考虑主语和谓语、补语放在一起的意思是否通顺。B项中“巷战”的主语是“立”,谓语是“战”,所以“巷”是状语,然后根据句子成分来判定选项的解释是否正确。C、D两项也可这样分析。
3.对称结构法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相反或相对,这样通过对词语已知的词性、词义的分析,就可以推知相应位置的词语的词性、词义。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选自《庄子·山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凶恶
B.阳子问其故 故:缘故,原因
C.其美者自美 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 爱:受人爱戴
[思路导引] “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由此可知A项不正确。
4.联系成语法
有些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所考查的文言实词的含义。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六迁司农少卿。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 数:屡次
B. 交通贵戚,吏莫敢绳 绳:制裁
C. 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伏:认罪
D.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忤:触犯
[思路导引] 本题A项中的“数”,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原文说孟神爽蛮横放纵,“数犯法”,把“屡次”带入这个语境, 可以判断这个解释是正确的。B项中的“绳”我们可以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用法律来制裁它), 用这个成语的意思可判断出这个选项正确。其他两项可用“代入语境法”。
5.形训推断法
理解文言实词的最基础的推断方法就是形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词义的释词方法。汉字本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关系,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从汉字偏旁“刂(刀)、弓、戈”等看出与兵器有关,如“剑、弩、戟”等;从汉字偏旁“马、牛、羊、豕、犭、鸟、虫”等看出与动物有关,如“骥、犊、羯、豨、猪、鹃、蝶”;从汉字偏旁“讠(言)、辶(走)、彳(行)、扌”等看出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如“说、迁、徙、扣”等。此外,“钅”(金字旁)和金属有关,“疒”(病字旁)和疾病有关,“忄”(竖心旁)和人的心理活动有关,“山”(山字旁)和山岳丘陵有关,“氵”(三点水)与河流有关……要注意形训只适合于推断汉字的大体意思,要想较为准确地确定一个字的意义还要综合运用其他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的语境。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家既落,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必造门征曲直 造:建造
B. 不以科兄弟 科:分摊
C. 全活甚众 全:使……保全
D. 以其女字君从子 字:许嫁
[思路导引] 本题的A项可以采用“形训推断法”来判断对错,别的选项可以尝试采用“代入语境法”来判断对错。
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
答题指津
技法一
例1 D
[参考译文]
范纯礼,字彝叟,依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兴建永昭陵时,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县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有一天,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季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为什么不将赋役搁置此处,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
例2 D
[参考译文]
贾敦颐,是曹州冤句人。贞观年间,(他)多次担任各州刺史,品性廉洁。(他)入朝任职时,往往是全家出行,一辆车子,极为破烂,瘦弱的马套着笼头,路上的人都不知道他是刺史。很长时间后,(贾敦颐)任洛州司马,因公事牵累被捕入狱,太宗(下令)赦免他,有关官员坚持不赦免,太宗说:“人谁能没有过错?我只除去那些犯大错的人。如果全都绳之以法,即便是儿子也有不合父亲心意的,何况臣子侍奉君主呢?”于是(贾敦颐)得到了原谅。(贾敦颐)迁任瀛州刺史,州境靠近滹沱、滱两条河,每年河水泛滥,毁坏房屋,淹没数百里。贾敦颐为此筑立堤坝,河水不能泛滥,百姓(因此)受益。当时(贾敦颐的)弟弟贾敦实担任(与瀛州相连的)饶阳县的县令,(他)为政清廉,受到官吏和百姓的赞美。旧制度规定,凡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为避嫌不能在相连的地区同时担任官职,朝廷认为他们兄弟的政绩都很好,所以不调任他们以表示恩宠。永徽年间,(贾敦颐)升任洛州刺史。洛州有很多豪富大族,所占田地大都超过了规定,贾敦颐没收了三千多顷(土地),把这些土地分给贫民,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属下没有能欺瞒(他)的。(后来贾敦颐)死在官任上。
例3 A
[参考译文]
治理政务就像治理家一样,古人常有这样的训导。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缓急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的事情,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位的情况。况且管理百姓的长官,是各种职责都集于一身的人,比如学校教育,比如驿站转运,比如粮草贮藏,比如刑狱案件,比如农田水利建设,比如桥梁堤坝设置,总共要管理的事情很多。(长官治理政务应该)观察时机,审度力量(及时去做应该做的事),看到破旧的修葺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先前没有的东西要去营造它。如果说先前的官员没有整治好,那与我有什么关系?用不了多长时间我就会被别人替代而离开,为什么要这样为难自己?这样的思想一旦萌芽,那么各种政务都会毁坏。前辈有言:对于国家的事务,如果有一点儿不尽心力,只是设法取得俸禄,他一定会在上天那儿获得惩罚。
例4 C
[参考译文]
晏平仲,名婴(晏子字仲,谥平,习惯上多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他)辅政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有话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无话问到他,他就谨慎小心行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主张,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主张,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辅佐三代君主,名扬诸侯。
例5 A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古代圣王的宫室,如果这样做了,那么诸侯们都会来朝见吗?”晏子回答说:“效法古代圣王的节俭就可以了;效法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在古代圣王的宫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的衣服而统一天下,这说明不是因为衣服而使诸侯归附的。真心地爱护百姓,果断地施行善政,天下人都感念他们的美德从而归附于他们的仁义,这就是他们穿衣服节俭而百姓高兴的原因。帽子只要足够用来表示恭敬就行了,不必追求装饰;衣服只要足够用来遮蔽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必追求它的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必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必镂刻花纹。曾有用柴薪搭巢和挖洞穴居住而不认为此种环境恶劣的古人,给予百姓财物,却不向百姓索取,天下人不是朝拜他们的宫室,而是共同归附于他们的仁义……”
例6 D
[参考译文]
郭璞,字景纯,是河东郡闻喜县人。父亲郭瑗,任尚书都令史。当时尚书杜预对朝廷制度进行了一些增减调整,郭瑗常常予以辩驳纠正,因此以公正端方著称,后死在建平太守任上。郭璞喜好经学,学问渊博而有大才,但不善于表达,他的词赋为中兴之首。他喜好古文奇字,精通阴阳术数及历法算学。有一个叫郭公的人,客居于河东,他精通卜筮之术,郭璞跟从他学习卜筮。郭公授予他《青囊中书》九卷,由此他通晓五行、天文、卜筮之术,能攘除灾祸,畅达无际,就是京房、管辂这样的人也比不上他。
技法二
例1 B [解析] “殿试”将进士分三甲,一甲的前三名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通过“殿试”者,被称为进士,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他)广泛地通晓经史著作,凭借精通古代文献经典在乡里闻名,晚辈争相向他求学,尊崇他。嘉定十六年,(徐鹿卿)参加廷试,考中进士,有司(官员)按其对策将他排在第二位,详定官(殿试时复查并最后评定试卷等第的考官)因其文章直露而加以贬低,将他列在第十位。起初,徐鹿卿用檄文评述衢州推官冯惟说裁决的婺州案件,冯惟说平素廉洁、公平,到衢州后就辨别是非,使被监禁的含冤之人出狱。豪富之家对他的所作所为感到不快,适逢同乡人任谏官,于是(他们)嘱咐(同乡人)弹劾冯惟说。州官向冯惟说索要印纸(旧时官府印发的各种表、簿以及证件等),冯惟说笑道:“这样还可以做官吗?”自己在印纸上题诗后就离开了。衢州的郑逢辰因错误地举荐了人,徐鹿卿因为用人不当,相继检举自己的过失,而且一起唱和冯惟说的诗作。御史上奏,朝廷把他们二人都定罪,并罢免了他们的官职。 徐鹿卿为官清廉简约、公正刚直,不随便拿取一点点东西,一间房屋只能遮挡风雨。(他的)谥号为“清正”。
例2 C [解析]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十四个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把年号作为对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参考译文]
李天馥,字湘北,是河南永城人。他的祖辈在明朝初年凭借军功得以世袭庐州卫指挥佥事,在合肥安了家。有一个同宗族子弟的籍贯是永城卫,李天馥就用他的籍贯(参加了乡试考试)考中了举人。顺治十五年,李天馥考中进士,被选拔为庶吉士,被授予检讨的官职。他见闻广博,善于选取其中的精要,用心研究经世之学,名声很大。多次升迁之后担任内阁学士,充任经筵讲官。每次当值侍奉皇上时,有什么见解,他都毫无隐瞒地全部陈述出来,圣祖皇帝很器重他。康熙十九年夏天,遭遇大旱灾,(皇上)命(李天馥)和大学士明珠会同三法司审查囚犯,有值得同情或证据不全有所怀疑的罪囚,都按照最末一等替他们减刑。不久(李天馥)升任户部侍郎,又调到吏部任职。他拒绝一切贿赂,性情严厉,不徇私情,选拔、任用、考核官吏政绩时(人们)称赞他公平。康熙三十二年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三十四年守丧期满除去孝服,以原职被起用,入内阁任职。三十八年,(李天馥)去世,谥号为文定。
例3 D [解析] “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例4 C [解析] “武帝践阼”,结合下文语境应该是武帝登上帝位,文中很明显没有“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情节,所以这个词语解释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不恰当。“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东阶,东阶为主位,表示皇帝即位、登基,这与是否“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无关。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郿县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豪富大族。父亲被郭汜所害,鲁芝在襁褓中就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移居雍州,潜心学习古代典籍……后调任他为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进扰掠夺,人口削减,强盗横行,鲁芝全力镇守防卫,又建立城池与集市,数年时间旧时边境都恢复了。又被调任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美德,大家到皇宫献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应允了百姓的请求……武帝登基后,鲁芝调任镇东将军,晋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悬车之年:七十岁),想告老退休,上奏章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官职名),配给吏卒,被允许在家门口前放上拦阻人马通行的木栅。
技法三
例1 C [解析] “这些建议都得以施行”错误。原文为“诏报从纳,事竟不施行”。
[参考译文]
孔稚珪,字德璋,是会稽山阴人。孔稚珪年少时就广学博览,有美好的名声。太守王僧虔见过他后十分器重,召他担任主簿。州里推举他为秀才。初任宋安成王车骑法曹行参军,转任尚书殿中郎。齐太祖萧道成任骠骑将军时,认为孔稚珪有文采,让他担任记室参军,与江淹共同掌管各种公文的草拟。(孔稚珪)升任正员郎,中书郎,尚书左丞。因为要为去世的父亲守丧而辞去官职,与兄长仲智返乡居住在其父的山居中。仲智的小妾李氏性格骄横嫉妒,不讲礼节,孔稚珪禀告太守王敬则杀了她。守丧期满,担任司徒从事中郎,州治中,别驾从事史,本郡中正。
江南一带一直沿用晋朝张斐、杜预所注的律法二十卷,齐世祖很关注律法条令,好几次亲自审讯囚犯,诏命狱官对旧注进行审议纠正,于是让八座公卿共同评议,考证旧注。对于同一罪名处罚有轻重不同的地方,竟陵王萧子良主张大多数取用从轻发落的条款。其中如果有朝议不能决断的地方,则请皇上下旨决定。到永明九年,孔稚珪上表说:“大学要依照《五经》博士的惯例,设置教授律学的助教,太学生有想要就读者,策试达到最高等第,立即提拔任用,使他们身居执法者的职位,以此来鼓励读书人攻读律学。”诏书答复说听从孔稚珪的建议,但最终却没有施行。
孔稚珪气度疏阔,爱好文学歌咏,能饮七八斗酒。与表兄张融情趣相投,又与琅邪人王思远、庐江人何点、何点弟何胤交情深厚。他不喜欢世间俗务,在宅院里建造了很多假山池塘,常常独自一人倚靠在小桌旁饮酒,身边没有杂事。庭院中野草丛生也不修剪,经常有青蛙的叫声,有人问他说:“你想做陈蕃吗?”孔稚珪笑着说:“我把这些青蛙的鸣叫当作是两部鼓吹乐,何必期望去仿效陈仲举。”
例2 A [解析] “曾经带领民众击退进扰乡里的强盗”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尝率群寇行攻劫”,是说王晏本人做过强盗。
[参考译文]
王晏是徐州滕县人,家中世代努力耕种。王晏年轻时勇敢、蛮不讲理,他曾率领群寇抢劫。梁朝末年,徐州大混乱,属县都被盗贼所劫掠,只有王晏的家乡依靠王晏得以保全。晋开运末年,(王晏)驻守陕州。正赶上契丹人到汴州,派遣契丹将领刘愿占据陕州,契丹军恣意横行暴虐,王晏说:“现在契丹向南进扰,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本来应当乘时奋起。而且听说太原刘公威德远播,人心归服,如果杀了刘愿投诚河东,为天下反契丹领头,那么取得富贵易如反掌。”王晏于是率领敢死士兵数人在夜里越过城墙,等到黎明,斩了刘愿首级置于府门外。派遣他的儿子去晋阳上奏。当时后汉高祖刘知远虽然自立为王,但声威不振,得到王晏等人归附的消息,很高兴,让王晏任绛州防御使,仍然担任旧职。
广顺元年,(北汉的)刘崇进扰晋州,王晏关闭城门拒不出战,他在城墙上设下伏兵。刘崇这些并州人以为王晏胆怯不敢应战,竞相攀墙登城,王晏就指挥伏兵攻打他们,北汉军跌落城墙摔死的有很多,于是北汉军焚烧了桥梁逃走了。王晏八月前来朝觐,因为他家住彭城,后周太祖就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让他显耀于乡里。当初,王晏刚到镇上时,悉数召来从前一同为盗的人,赠送他们金帛,从容地置办酒席告诉他们说:“我们乡里一向多盗贼,我与诸位以前也都曾经做过。后来的盗贼应当出自诸位的麾下,替我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再做盗贼了,如果不改的话,我必定会灭了他们的全族。”从此境内安定平静,官吏百姓来到京城举荐挽留王晏。
当初,王晏做军校时,与王兴交好。王晏富贵以后,就疏远王兴,王兴心中不平。王晏妻子生病,王兴对人说:“我能治好她。”王晏马上拜访王兴,王兴说:“我不能医治你妻子的病,只是因为你在陕州时只有一个妻子,现在姬妾很多,莫不是对待妻子不好,导致她怏怏不乐以致得病吧?如果能遣散姬妾,夫人的病很快就能痊愈。”王晏认为他是毁谤自己,就拿别的事情诬陷他,追究下来(追查这件事),把王兴夫妇都斩了。
例3 D [解析] 本题犯了错位嫁接的错误,傅祗升任卫尉,是在平定齐万年举兵反叛之后,司马伦辅政之前。“以患风疾为由推辞”的表述也不准确。
[参考译文]
傅祗,字子庄,对父母极为孝顺,很早就知名,以才识明达纯熟被世人称赞。武帝被封为晋王太子时,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迁担任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因母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荥阳太守。自从魏国黄初年间发生大水灾后,黄河、济水泛滥。傅祗于是主持修筑了沈莱堰,至今兖州、豫州一带没有水患,百姓为此立碑称颂他。到晋武帝去世,棺材还未下葬,太傅杨骏辅佐理政,却想取悦人心,建议普遍晋升封爵。傅祗给杨骏写信说:“没有帝王刚刚去世,臣下就论赏功劳的事。”杨骏不听从他的劝说。傅祗入京担任侍中。当时(贾后)将要杀杨骏,但杨骏不知道。傅祗陪侍杨骏就座,云龙门已关闭,内外不通消息。傅祗请求同尚书武茂一起去打探皇帝的消息,作揖后走下台阶。武茂仍坐着,傅祗回头说:“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现在内外隔绝,不知皇帝在何处,怎能安坐不动呢!”武茂才惊惧而起。杨骏被杀之后,裴楷的儿子裴瓒,是杨骏的女婿,被乱兵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裴楷不和,就趁机上奏裴楷是杨骏的姻亲,应将裴楷逮捕交付廷尉处治。傅祗证明裴楷无罪,(皇帝)下诏赦免了他。当时又逮捕了杨骏的下属,傅祗又启奏说:“昔年鲁芝任曹爽的司马,在危急时斩断门锁去救曹爽,宣帝认为他有节义,而且还升任他为青州刺史。所以杨骏的属官不能加以刑罚。”皇帝又下诏赦免了他们。傅祗维持正义大都如此。氐族人齐万年举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平定了叛乱。傅祗升任卫尉,因有中风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为常侍,仍享用卿的禄秩,朝廷赐给他钱及床帐等物。等到赵王司马伦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安抚人心。傅祗以疾病为由推辞,司马伦派遣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
例4 A [解析] “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错,应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担任奉朝请的是崔慰祖,此选项犯了事件杂糅的毛病。
[参考译文]
崔慰祖,字悦宗,是清河郡东武城人。父亲崔庆绪,永明年间担任梁州刺史。崔慰祖初仕任奉朝请。父亲亡故后他不再吃盐,母亲说:“你既没有兄弟,也没有子女。居丧哀痛过度不要伤害身体,只是不应进食美味佳肴罢了,怎能断绝吃盐呢?我现在也不吃盐了。”崔慰祖不得已,听从了母亲的劝告。崔慰祖的父亲在梁州的家财有千万,崔慰祖都散发给同宗的族人。家具器物都用漆写上“日”字,这种有“日”字的器具,流散到远近各地。崔慰祖整理了与父亲有关的借欠文书凭证,对族侄崔纮说:“那些人有了钱,自然会将借去的归还我;如果他们没有,我还说什么呢?”于是便将人们的借据全都烧掉。
建武年间,(皇帝)诏令各地举荐才士,崔慰祖的堂兄崔慧景推荐崔慰祖和平原郡刘孝标同为博学之士。齐明帝想让他管理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地方,以测试他的才能,崔慰祖推辞不就职。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曾在吏部省中聚集很多宾客好友,每人都向崔慰祖询问十多件地理方面不熟悉的事,崔慰祖口吃,语言不华美,但回答得有根有据,具体而且精准,满座宾客都称赞他而且心服口服。谢朓赞叹说:“假如班固、司马迁再生,也不能超过他。”
崔慰祖著有《海岱志》,记载了从太公时起,到西晋时止的人物,写到四十卷,还有一半没有完成。临死时,写信给堂弟崔纬说:“常想再注释司马迁、班固两人的历史著作,已搜集到《史记》《汉书》遗漏未记载的两百多件事,放在橱柜和竹箱中,你可以整理好写出来,以保存它的大意。《海岱志》确实不够完善详细,你可抄写几篇,交给护军各位从事每人一本,也给朋友任昉、徐寅、刘洋、裴揆等人,让后世的人知道我稍微有些清高的事业。”又嘱咐让棺材直接接触黄土,不必用砖砌,不要摆设灵位。
技法四
例1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
[参考译文]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如果他的家人很奢侈贪婪,)做官的人在家里已经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时,他的家人就一定会从别人那里获取需要的东西。有的用侵夺百姓的方法来谋求利益,有的借助讼案接受贿赂,有的以借贷为名敛财,有的依托姻亲关系,(与他人)互相宴请,频繁交往,官员如果对家人的行为都不予以禁止,以致(如果有人犯错)要处罚就会互相牵制,(这种时候)他的长官威势就不能施展了。虽然自己家一天天兴盛了,百姓却一天天困病交加了;虽然自己家人一天天开心了,百姓却一天天地怨恨了。因为这个而遭受失败和侮辱的人,大概多到拥挤在一处了啊。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怎么能比在自己的职位上清廉勤勉而有所作为更好呢?如果能清廉勤勉,虽然家庭长久清贫,但子孙却能安康荣耀;(如果不能清廉勤勉,)虽然自己做人快乐,但祸患会时时发生。以上两种情况,如果不是有真知灼见和深刻悟性的人,(我)不会轻易说给他听的。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选择。
例2 有一天想到了一个句子,拿起笔迅速写了下来,整张纸上的字写得气势奔放,(他)让侄子抄下来。当抄到笔画波折难测的地方时,侄子恍惚着停下来。
[参考译文]
张丞相喜爱写草书但写不好,当时的同辈都嘲笑他,丞相却依然如故。有一天想到了一个句子,拿起笔迅速写了下来,整张纸上的字写得气势奔放,(他)让侄子抄下来。当抄到笔画波折难测的地方时,侄子恍惚不解地停下来,拿着丞相写的句子问(他):“这是什么字?”丞相反复地看了许久,自己也不认识了,责怪他的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点来问我?以至于我都忘记写的什么了。”
例3 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书(将“雪屋”二字)题写在匾额上,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参考译文]
吴地有位儒生名叫徐孟祥,能读书写文章,志向品行高洁,家住在光福山中。跟随他学习和问难的人很多,他的名声慢慢地在各郡著称。士大夫在西山游玩,一定会造访他家。徐孟祥曾经在这里建造了几间房子,上面覆盖着白茅,没有做华丽的装饰,只在里面涂饰白垩,好像是雪屋。(房屋)已经建成,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卢舍人用古隶书(将“雪屋”二字)题写在匾额上,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
例4 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参考译文]
于休烈,是河南人。天性坚贞诚实,机警聪慧。从小爱好学习,善于写文章。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调任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时,排挤不依附自己的人,(于休烈)被调出京师任中部郡太守。遇到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于休烈升任太常少卿,掌管朝会礼仪之事,兼管编修国史。肃宗从凤翔回到京师,振作精神,听纳谏议,曾对于休烈说:“君主的一举一动必定记录(的人),是杰出的史官。如果我有过失,你是否要记录?”(于休烈)回答道:“大禹、商汤归罪自己,他们能够蓬勃兴起。有道德的君王,不忘改正过错,我深表庆贺。”
例5 于是北魏数百巡逻骑兵在魏齐边界巡视,太祖把这种情况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在淮阴,便让荀伯玉占卜。
[参考译文]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伯玉在南朝宋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的镇军行参军。齐太祖镇守淮阴时,伯玉担任冠军将军(太祖)的刑狱参军。太祖被宋明帝怀疑,(等到太祖)被征召做黄门郎,太祖深感忧虑,伯玉劝太祖派遣数十名骑兵进入北魏地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于是北魏数百名巡逻骑兵在魏齐边界巡视,太祖把这种情况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在淮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会动身,而宋明帝果然有诏恢复太祖原职,(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玉跟随太祖回到京都,被授官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太祖让他看管宅院,主管家里的事情。世祖(齐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修建别苑,派人在太祖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让挖,迅速把这件事上报太祖,太祖认为伯玉做得很好。
例6 ①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前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地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
②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活着罢了。死人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
[参考译文]
扁鹊拜访赵王,赵王的太子突然得病身亡。扁鹊来到宫门前说:“你进去禀告,说郑地医生秦越人能救活太子。”中庶子进宫禀告赵王,赵王光着脚快步走来,出了宫门,话没说完,眼泪就沾湿了他的衣襟。于是扁鹊就给太子诊治。太子于是就活过来了。天下人听到这件事,都说:“扁鹊能够使死人复活。”扁鹊告诉大家说:“我并不能使死人复活,只是使那些应当活的人活着罢了。死人是不能用药物救活的。”可悲呀!昏庸无道的君主的治国之道是不能用药物停止的。
例7 恰逢有诏令要毁弃庵寺,于是黄绂让所有尼姑还俗,将她们嫁给没有妻子的勇士。等黄绂离开此地时,很多人携带着子女在路上拜送。
[参考译文]
黄绂字用章,他的祖先是封丘人。他曾祖父迁移到平越,于是在那里安家。正统十三年,黄绂考中进士,被授官行人,历任南京刑部郎中。成化二十二年,被提升为右副都御史、延绥巡抚。他弹劾参将郭镛,都指挥郑印、李铎、王琮等有罪,用计逮捕了在当地有势力而横行不法的张纲。申明军令,增添报警台和堡垒,边防政务出现新面貌。出巡时看见士兵们的妻子衣不蔽体,叹息说:“勇士们家里贫穷到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做他们的长官?”立即预支了三个月的军饷,亲自抚慰他们。恰逢有诏令要毁弃庵寺,于是黄绂让所有的尼姑还俗,将她们嫁给没有妻子的勇士。等黄绂离开此地时,很多人携带着子女在路上拜送。
例8 平时单独居住,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
[参考译文]
金履祥字吉父,是婺州兰溪人。年幼的时候就聪慧通达,父亲兄长稍微教授给他一些书,他便能默记背诵。等到年纪稍长,越发勤勉自励。等到成年后,崇尚周敦颐、程颢、程颐的学说,跟从同郡人王柏学习,又随王柏投到何基的门下。何基的学问来源于黄榦,而黄榦是亲身得到朱熹传授的人。从此以后,(金履祥)对学问的钻研愈加精深,造诣也越加深厚。当时宋朝的国事已经无法挽救,金履祥于是断绝入仕的想法。德祐初年,朝廷起用履祥为迪功郎、史馆编校,他推辞不就任。宋朝即将灭亡,各地盗贼兴起,金履祥隐居在金华山中。平时单独居住,整天严肃庄重;至于和人交往,则(热情)洋溢和乐喜悦。教导启迪后辈的学子,真诚恳切从无倦意,尤其看重情义。
技法五
例1 A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悼:哀伤。如果解释为“哀悼”,必然是针对死者,而事实上战争尚未开始,死者更无从谈起。根据语境推断,解释为“哀悼”是错误的,应该解释为“哀伤”。
[参考译文]
从前楚国想要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很哀伤。(他)就从鲁国出发赶了十天十夜的路,脚掌磨出了一层层的茧子也不停步休息,撕下衣衫布包裹一下脚(继续赶路),终于到达楚国都城郢城。(墨子)拜见楚王,说:“我听说大王您将要兴兵攻打宋国,是(您)估计一定能攻占宋国然后才决定攻打宋国的,还是要使民众劳苦,使军队受挫折损,背负被天下指责为不义的名声却得不到尺寸的土地,仍然要进攻宋国呢?”楚王说:“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墨子说:“我看大王您一定会让道义受损又得不到宋国。”楚王说:“公输般(鲁般或鲁班)是天下有名的能工巧匠,假设由他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攻打宋国,怎么不能取胜呢?”墨子说:“假设让公输般来制造器械攻打宋国,请允许我来防守宋国。”于是公输般摆开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摆出守卫宋国的装备。公输般连攻九次,被墨子打退九次,始终不能攻进城内。于是楚王就收兵,停止了对宋国的进攻。
例2 A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可采用“位置定性法”来解答。结合上下文可知,“战益厉”的描述对象是赵立,将“厉”解释为“激烈”显然是不合语境的,这里的“厉”应是“勇猛”的意思。
[参考译文]
赵立,是徐州张益村人。(赵立)因为果敢英勇被招募为士兵。靖康初年,金人大举进扰,盗匪群起,赵立多次立有战功,被任命为武卫都虞候。建炎三年,金兵攻打徐州,王复(在徐州)据险坚守,命令赵立监督作战,(赵立)被六支箭射中,(却)战斗得更加英勇。徐州城刚刚被攻破时,赵立(和金兵)在街道中进行战斗,抢夺城门想冲出去,(结果)被金兵打得昏死过去,半夜时下起了小雨,(赵立)得以苏醒,于是杀掉了(金军)守卫,又暗中联系乡民商讨重新收复(徐州的)计划。 (得知)金国的军队向北返回,赵立率领残余士兵阻截追杀,切断了金兵回去的路,夺得船只、黄金、丝织品数以千计,军队的士气又得以振奋。(他)就尽力招募乡民为士兵,最终收复了徐州。
例3 A [解析] 恶:丑陋。
[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的主人有两个妾,其中的一个相貌美丽,另一个相貌丑陋,然而貌丑的受宠,貌美的反倒不受宠。阳子询问其中的缘故,旅店的主人回答说:“那个貌美的觉得她自己美,可是我并不感觉她美;那个貌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可是我并不感觉她丑。”阳子说:“弟子们要记住,品行贤良而又能去掉自以为高尚之心(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
例4 C [解析] C项中“远近称伏”的“伏”如按“认罪”之意代入,句意明显有误。“远近称伏”意为“远近的人都佩服”。 “伏”应为“佩服,信服”之意。
[参考译文]
韦凑字彦宗,是京兆万年人。永淳初年,入仕出任婺州参军事。调任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认为他有才能,上表把他举荐给朝廷,韦凑升任扬州法曹。州人孟神爽被罢免仁寿县令一职,他蛮横放纵,多次犯法,勾结皇亲国戚,官吏不敢制裁他,韦凑查问惩办,并杖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佩服韦凑。后来他被召入相王府担任属官,当时姚崇兼任相王府长史,曾说:“韦凑见识深远,文思周详,我遗憾见到他太晚。”(韦凑)六次升官后任司农少卿。(后来因)冒犯宗楚客,他被贬出京任贝州刺史。
例5 A [解析] 根据“形训推断法”,和“辶”旁相关的字的本义与人的行为动作有关,那么“造”的意思也可能跟人的行动有关。这句话的主语是“乡里人”, 再结合“造”后面的宾语“门”(译为“他家”),很明显解释为“建造他家”是不合情理与语境的;再联想到“造访”中的“造”和“访”是同义词,所以“造”应解释为“往某地去”“拜访”。
[参考译文]
徐君名谦尊,字玄初。他天资聪慧而有f卓识,读书只看其大致的意思,仰慕古代的豪侠忠烈之士,乐善好施,注重承诺。乡里人有争执,一定到他那里争辩是非曲直,他一句话就可以令这些人折服。家道衰落之后,所有劳役赋税他都亲自料理,不把它们分摊给兄弟。崇祯末年,旱灾与蝗灾接踵而至,老百姓饿死在道路上,徐谦尊每年减少官府供应给自己的粮食来资助乡里,又劝那些有能力的人家(去帮助别人),得以保全存活下来的人非常多。徐谦尊的朋友黄姓父子客死异乡之后,留下两个寡妇和一个女儿,徐谦尊细心地照顾她们,把黄家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侄子,所以黄氏终身没有感觉到孤寡的痛苦。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