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基础知识(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路是人类对大山虔诚的叩首。一阶一阶地修下来,不异于朝圣路上的长揖匍匐。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是最后一天。葳蕤的植被,把山体包裹得 ,层层叠叠的绿意中,时时有嶙峋的山岩跑出来透气,这多少泄露了山的年龄,也是对其不俗来历的一点小小的提示。更有当头的棒喝, ,让你心生敬畏。( )那朵朵石莲花在绽放之初,肯定伴着一声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巨响,那声音与光阴碰撞,碎成了三分烟尘、七分流水。更有一座天生拱桥,掏心掏肺地要渡你到更遥远的高山草甸、原始森林中去。山梁便是桥面,宽敞到让你放心地忘记了桥侧便是万丈深渊,脚下便是滔滔流水。
变质片麻岩、冰川遗迹、灾害地质遗迹,躺在书本上的这些文字全都立体、骨感得 。浩劫与创伤、不屈与桀骜,全都原始地裸露着,棱棱角角,没有被精于世故的圆熟所覆盖,也没有来得及被 的传说所消费。我的目光与之相撞,仿佛碰到了时光凌厉的刀锋上,那刀刃伤着了我的心,好疼。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是最后一天
B.大自然才是时空真正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的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C.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在最后一天
D.大自然才是真正时空的主人,把地球史浓缩成一年的话,人类出现也只是最后一天
2.依次填入文章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密密匝匝 醍醐灌顶 触手可及 牵强附会
B.密密麻麻 醍醐灌顶 触类旁通 穿凿附会
C.密密匝匝 如雷贯耳 触手可及 穿凿附会
D.密密麻麻 如雷贯耳 触类旁通 牵强附会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如梦中人夜游,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之际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B.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如梦中人夜游,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之际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
C.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如梦中人夜游,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之际顿然醒悟,岂不惊出一身冷汗?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D.那两三层楼高的一块碣石,明明是从山顶滚下来的,岂不惊出一身冷汗?如梦中人夜游,在即将失足的千钧一发之际顿然醒悟,却如何能在临渊处戛然而止?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解释君子的本性同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最终却超越一般人的原因的句子是:“ ”;作者以蟹为例,指出它之所以“ ”,是因为态度浮躁,用心不专一。
(2)李煜的《虞美人》中体现“物是人非”的两句是“ , ”。
(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表达自己喜爱莲花的高洁品性的两句是“ , ”。
三、语言运用(11分)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汉字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即使从其偏旁部首的形成过程中, ① 。远古时,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牛、羊、犬等部的文字;在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中, ② 。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不仅如此,中国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等,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 因此, ③ 。
①
②
③
6.点赞,始于社交网络的“赞”功能。轻轻一击,图标点亮,用户以这种简单直观的方式,表达对内容的喜爱或赞同。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的快速流行,点赞也日益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中,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点赞是种病。请谈谈你的看法,80字左右。(5分)
答:
保温常练(二)
1.B [解析] 原句一共有以下几处语病: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大自然”,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是“地球史”,第三个分句的主语是“人类”;“真正时空的主人”语序不当;“人类出现也只是最后一天”搭配不当。
2.A [解析] 密密匝匝:很稠密的样子。密密麻麻:形容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触手可及:一伸手就能碰到。形容距离极近。触类旁通:比喻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从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扯在一起,加以比附。穿凿附会: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
3.B [解析] “戛然而止”的是从山顶滚下来的石头,“惊出一身冷汗”的是夜游的人,排除A、D两项。“如梦中人夜游”的应该是碣石从山顶滚下,不应该是碣石,排除A、C项。所以选B。
4.(1)善假于物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5.[答案] ①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 ②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 ③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要通读文段,理解文段的意思,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由上文“记载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以及从汉字偏旁部首的形成过程中得出的“汉字的形成,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这一结论可以推出①要填入与“文化进步”相关的内容,可以填入“也可透视文化进步的足迹”,其中“也”字和前文的“即使”相对应;由前文的“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马、牛、羊、犬等部的文字”和“在石器时代向青铜器时代的过渡中”可以推出②处要填入与石器、青铜有关的内容,且句式与上文相同,可以填入“又产生了玉、石、金等部的文字”;由③前的“因此”可知,③处应填一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又根据上文的“民俗风情、山川景物、民族心理、历史文物、人文地理、房屋建筑”都属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及“都可以从汉字中找到镜像”可知,③要填入民族文化与语言文字关系的句子,可以填入“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语言文字中有所体现”。
6.[答案] 示例一:同意“点赞是种病”的说法。因为现在点赞往往已不是出于对内容的肯定,而是出于面子。亲朋好友要你点赞,上司同事要你点赞,这时不管要点赞的内容是什么,似乎都只能答应,给人带来不小的压力。(5分)
示例二:不同意“点赞是种病”的说法。因为点赞可以沟通感情,增进友谊。给陌生人点赞,能够让我们在虚拟世界中传递温暖;给亲人点赞,可以表达爱意,传递真情,亲情也会更加浓厚。(5分)
[解析] 作答本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阐明自己的理由。如同意“点赞是种病”的说法,可从点赞者的态度、当下点赞泛滥等角度阐述其弊端;如不同意“点赞是种病”的说法,则可从点赞的好处阐述其优点。注意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准确、生动,字数在80左右。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