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冲刺-第一部分 专题四 学案12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12 主题意蕴探究:多方挖掘,深入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加拿大]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我们只能把它卖了,食量太大。”我记得母亲不容置辩地说道,“六个孩子,哪个都需要吃饭。”十一月某个星期六,冷风灰雨。我们在厨房里,母亲说话时,很精神地在捅着炉子里的木柴和煤块。刚从二百里码头上回来的父亲则背对我们站着,从窗口看着大海冲击着峭壁。他的两只手在他身后握着,肯定握得很紧,因为皮肤都泛白了。“再留它一个冬天吧,也没什么损失。”这时父亲说道,眼睛还是望向窗外。
他们说的是那匹老马——斯科特。父亲在地下挖矿时,骑着它度过了两个冬天。第二年春天,父亲就买下那匹马,为的就是能和马一起见到太阳,能一起踏踏芳草。那时它黑亮强健,额有白星。后来父亲帮人运煤。二月份昼短夜长,他喝酒谈天、一醉不醒,全然将酒店外的冰雪世界抛诸脑后。直到翌日早晨,走到门口,看到马和雪橇还在他昨晚走开时的位置。雪花如细粉,那匹马,则在凌晨的冥暗中站成一个黑影。黑色毛皮的外面,昨天的汗液已成灰白的冰霜,鼻下悬着微小的冰凌。父亲无法相信如此酷寒之下,这匹没有拴住的马,毫无必要地等了他一夜。此刻,马蹄把地上的雪踏得嘎吱作响,结冰的马具下看得到它肌肉的颤动。那晚之前,父亲从未被世上另一个活物守候过。他把脸埋在马鬃和白霜中,伫立良久。厚重的黑色马毛覆盖着他的脸,颊上凝起冰珠。这故事他讲过多遍,母亲早已听厌。有一次弟弟大卫坐在他大腿上听完,说他也一样会等的,不管天有多冷、要等多久。
“行了,我给麦克雷打过电话了,他今天就会来牵它走。詹姆新,给我拎着桶,”她跟我说,“过来帮我一起喂鸡,至少喂喂鸡还有点意义。”父亲从窗口猛地转过身来,我看到他这个装卸工的手已经握成了两个拳头,关节又白又冷。就在他转身的时候,我们拎着桶溜走了。
我们正在局促的鸡棚里喂食,忽然门“砰”地打开,我们眼见大卫几乎是被风雨吹打进来的。“有个男人开着辆卡车,上面有头老牛,”他说,“他刚才进咱们家了。”
麦克雷这个牛贩子今年五十多了,矮小敦实,一张通红脸孔,嘴角叼着根雪茄,进了牲口棚:“来瞧瞧,看是个什么玩意儿。”他用背顶着斯科特,几乎是把斯科特背了起来,然后走到父亲站的地方。“二十元,这笔买卖就算数了。”父亲接过钱,还是一句话不说,打开了牲口棚的大门,头也不回地冒雨朝家里走去。我不知道我还留在那里干吗,便也跟了上去。
屋子里几乎没有一丝声音。母亲去炉灶那里开始洗她的茶壶,而后又把水壶移到这儿移到那儿的。水已经开了,应该有个人去把水壶从火上端开;但谁也没有动。
屋外,卡车不出意料地倒上了山坡,斯科特静静地站在那里,看麦克雷放下卡车的后挡板。挡板放下之后,就在山坡和车厢间构成了一个小小的坡道,麦克雷抓着笼头的牵绳先登了上去,等不及似的拽了几下。斯科特的一个马蹄踏上了挡板,或许是臆想,但我觉得我听得到马蹄砸在那块湿板子上的空洞的声音。就在那一刻,它迟疑了,收回它的腿,定在了那里。麦克雷用力拉了一下绳子,毫无作用。他走下来,站在挡板的中间,伸手撤住笼头往上拽。我们看到他的嘴唇在动,要么是在哄斯科特,要么是在骂人,或许两者都有。他此时正对着风向,雨水顺着他的脸汩汩淌下。斯科特还是一动不动。
一切都发生得太快,窗后的我们其实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想到我们正在干的事情后又莫名有些难堪,好比是逮住自己做了什么可耻的事。是大卫唤回了不知该作何想的我们。“它不会走的,”他说,又几乎要吼起来,“它就是不会走的,永远不会。它是好样的。现在那男人抽了它,它铁定不走了。它永远不会走的,留下它吧。”他冲向父亲,一把抱住他的双腿。
迎着凌厉的风雨,父亲径直走向斯科特。后者有些彷徨之态,背对着风,任牵绳在脸前晃着。它见到父亲,竖起耳朵,用马嘶表示认出了来者。父亲的湿衣服贴在身上,显得格外纤弱。他拿过牵绳,大步走开,那匹马就急切地跟了上来。他们的动作让人觉得是一条小拖船领着巨大的航海货轮入港,区别就在于,父亲和斯科特不论是分开看,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不容置辩地活着!走到挡板处时,这次轮到父亲犹豫和畏缩了,他的脚碰到挡板似乎就收了回来。可斯科特全然没有犹豫畏缩,马蹄和湿的硬木板接触,传来充满坚定和信心的声音;马头几乎要顶到父亲的腰背间,他是如此急切地要跟着父亲,全然不在意他们的下一步是落在什么地方。自我记事起,斯科特就是跟着父亲的,而在我的想象中,他们应该向来如此。
父亲还在系马的时候,麦克雷就急步走上去,砰地甩上车厢后挡板,插上插销。父亲从车厢侧边翻下来,麦克雷已经蹬着踏板进了驾驶室。引擎一吼,卡车向前一窜。草上留下两道粗湿的车辙和空中翻卷的尾气。
道路在最低处有个拐角,卡车转弯的时候,斯科特想回头看,但绳子系得太短,它转不过来。大雨如同无数被风吹斜的珠帘,整片整片地泼下。(有删改)
1.小说叙述了关于“马”的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态度。
答:                                                                        
答案 通过对老马寒夜原地坚守到天明的叙述和老马紧跟父亲步伐走进车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忠贞不渝品质的肯定;对老马被卖时的警惕与反抗以及最后想回头看主人等细节刻画,表达了作者对其不幸命运的同情;借老马的命运变迁,表达了作者对普通人患难与共、重情重义人文精神的赞颂,对无用即被抛弃的功利思想的批评。
备讲题目
2.“我”和弟弟大卫生活的家庭环境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父母工作苦:父亲在外从事苦力活,母亲在家靠养鸡挣钱,家庭负担重;六个孩子要吃饭,无力继续饲养老马。(2)生活有矛盾:面对贫穷生活,母亲有怨气怨言。
3.作者对父亲的手有两处描写,这表现出父亲的心理有什么变化?
答:                                                                        
答案 由舍不得老马而坚持不卖的自我强调,到因妻子卖出老马的实际行动而感到愤怒,因家庭现状而又无可奈何、心灰意冷的转变。
4.分析文中的弟弟大卫与父亲两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答:                                                                        
答案 父子关系:弟弟大卫是父亲的儿子。映衬关系:卖马前后,借助大卫的警惕、阻拦与反抗,来映衬出父亲的复杂心理状态。前后相继:弟弟身上体现了父亲勤奋忠诚的美好品质,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清水里的刀子(节选)
石舒清
①四十日①的前三天,晨光给高高的树梢上淡淡地涂了一抹金色。无数的麻雀在巨大的树冠里异常激越地吵着,让人的心里荡开一粼一粼很温馨的银波。马子善老人正在离树冠较近的高房里精心地粘《古兰经》,经典历时久了,纸质已经泛黄,而且轻若鸿毛,但上面的字迹却是愈加清晰。
②突然耶尔古拜跑上来有些焦灼地说,老牛吃也不吃了,喝也不喝了,昨夜里放在槽里的清水与鲜草原模原样地放着。马子善老人的心强烈地一动,匆匆随儿子来到了牛棚。牛棚里很干净,有着一种令人感动的牛粪气息。牛安静端庄地站在那里像一个穿越了时空明澈了一切的老人。它依然在不缓不疾、津津有味地反刍着,它平静淡泊的目光好像是看见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无意看。它的肚子明显有些瘪。
③大,你看,这水,它一口都没喝,还有草,都没吃。儿子有些焦灼地说,大,是不是……他知道儿子要说什么,他的鼻腔深处强烈地一酸,喉头处像硬硬地梗了一个什么硬物,他觉得自己的泪水带着一股温热迅疾地流下来了,他连忙转过头,有些踉跄地疾疾地走了出来。终于呜呜咽咽地哭出来了,心像一个大海那样激情难抑,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他觉得有些罪过,把这么了不起的一个生命竟忽略了,竟像畜生那样役使了它几十年。想起犁地时候他打在它背上的鞭子,他觉得愧疚而难过,如果谁用鞭子打他相同的数量以示惩罚,他一定会很乐意很感激的。还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牛一边拉着犁走一边扬起尾巴拉粪,当时觉得没什么,渐渐就觉得这真是过于残忍了,我们人连一个拉粪的机会都不会给它,在它拉粪的时候我们还不放过它,还在役使它——哪里知道它竟是这样一个高贵的生命!
④马子善老人又想起老人们都讲过的,说牛这样的生命是大牲,如果举念端正,把牛能用到好路上,那么,这头牛在献出自己的生命之前,会在饮它的清水里看到与自己有关的那把刀子,自此就不吃不喝了。显然,这头不吃不喝的老牛是看到自己的那把刀子了,就在它面前的那盆清水里看见了。马子善老人真切地觉到一种难言的强烈的震动,他那样不能自禁地要为此流一些眼泪。
⑤过了一天,过了两天,牛还是不吃,牛肚子触目惊心地瘪了下去。但牛依旧静静地立着,双眼微闭,依旧在轻轻地反刍着。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了。这了不起的生命,它竟然这样的韬光养晦,竟为人役使地度过了自己艰辛的一生。马子善老人心里有了一种驱之不散的肃穆。只要他一闭眼,在他内部的视野里,就有一盆清得让人像涟漪那样微微颤栗的水,在这水里,慢慢就会生出一把世所罕见的刀子,在清水的深处像一种暗藏的秘密那样不断地向你闪悠着银光。马子善老人感恩地点着自己的头,泪水在他的脸上流着,他喃喃说,你比我强,你知道你的死,可是我不知道。他记得老人们讲过,像牛这样的大牲,看到清水里的刀子后,就不再吃喝,为的是让自己有一个清洁的内里,然后清清洁洁地归去。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这两天里,飞散的麻雀又聚在树梢上了,马子善老人把翻阅破了的经典精心粘好,放在桌面上,大大的玻璃窗上,阳光照进来,像金子那样的阳光落在大大的桌面上,落在摊开的古老的经典上。
⑥明天就是四十祀日了。
⑦夜里星星密缀了天空,使整个天空显得沉甸甸的。没有风,偶或撞到极细微的一丝,倒给人一种担心与警觉。夜深的时候,马子善老人顶着满天星光悄然钻到牛棚里去,直到寺里喊邦克②时才钻出来,他的脸有些苍白。耶尔古拜已经起来扫院子了。马子善老人对他说,家里的事你看着弄吧,我去县上买些调料之类的东西。
⑧一直到日落,他才回来,他的脸有些苍白,他先到牛棚里转了一圈,然后他像是下了一个决心,他走进门里去了,但是他很快站住了,他看见一个硕大的牛头在院子里放着,牛头正向着他,他不知道牛的后半个身子哪里去了。他觉得这牛是在一个难以言说的地方藏着,而只是将头探了出来,一脸的平静与宽容,眼睛像波澜不兴的湖水那样睁着,嘴唇若不是耷在地上,一定还要静静地反刍的。
⑨他有些惊愕,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张颜面如生的死者的脸。
注 ①四十日:亡人安葬后第四十天忌日。此前,马子善老人的老伴去世,要在四十日杀牛祭奠。②邦克:阿拉伯语的中文音译词,伊斯兰教法学的一种概念,又称为宣礼、唤礼,是提醒和召唤人们做礼拜的专用念词。
5.这篇小说在极简洗练中蕴藏哲思,试从“哲思”角度,对小说主旨作探究。
答:                                                                        
答案 (1)对于死亡的态度:牛执着地生存,承受苦难,坦然从容地面对死亡,以富于意义的生存去领受具有价值的死亡。(2)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同生命形态间理解相通):老人对牛的关注、愧疚、敬佩,牛对老人的尽责,老人从牛身上学习领悟到生命的意义。(3)信仰的价值:老人的态度和心理源自宗教文化的底蕴,对牛的神性感知,超越世俗。
备讲题目
6.联系文章第⑤段,简要分析标题“清水里的刀子”的含义。
答:                                                                        
答案 “清水”代表着日常的俗世生活,“刀子”象征死亡。死亡,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
7.文中的马子善老人,在最后见到牛被杀之前,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                                                                        
答案 由惊讶、焦急,到感动、愧疚,到敬重、肃穆,再到痛心、逃避(不愿直面)。
8.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子“原来是这样的一种生命!”的内涵。
答:                                                                        
答案 (1)艰辛、无尊严:被人役使着拉犁,连拉粪时都在劳作。(2)宽容沉默:对人类的行为默默忍受承担,韬光养晦。(3)洞彻(智慧、达观)且平静(从容):能够预见自己死亡的到来,并坦然安静地接受。(4)清洁高贵:在死亡来临前不再吃喝,保持自身的干净。
1.理解、分析与探究小说的主题意蕴的途径有哪些?自己哪些途径掌握得还不够熟练?
答:                                                                        
2.探究题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自己是如何理解主题意蕴探究题的“多层面”“多角度”的?
答:                                                                        
3.主题意蕴探究题有哪些具体题型?自己能否掌握住各题的探究要点?
答:                                                                        
主题意蕴的探究是一种基于文本内容的探究,探究的内容多是小说所表现的丰富意蕴或情感倾向,甚至涉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要求直接概括主题,而是重在挖掘主题的多义性、深刻性。探究应重点关注两大方向:
一、探究应多层面、多角度展开
探究总是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而探究主题意蕴的多层面、多角度则表现在:
1.文本层面
探究主题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应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
(1)形象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的,小说中不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就是两个可以展开的小角度。人物形象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经历命运、不同性格侧面、性格变化原因、性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探究的具体抓手。
(2)情节角度。主要有这么几个具体抓手:情节的高潮和结局,尤其是高潮部分;情节中的矛盾冲突;情节发展变化的原因。
(3)环境角度。主要有两个抓手:一是从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命运的影响去破译主题意蕴;二是探寻时代背景、社会特点去发现主题意蕴。
其他如标题、语言、表现手法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角度。
2.文外层面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探究小说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探究小说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探究小说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探究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亡 国
老 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李四爷立在槐荫下,声音凄惨地对大家说:“预备下一块白布吧!万一非挂旗不可,到时候用胭脂涂个红球就行!”说完话,他蹲在了地上,呆呆地看着一条绿槐虫儿。李四妈的大近视眼连连地眨巴,脸上白了一些。她不再骂她的老头子,而走出来与他蹲在了一处。
拉车的小崔,赤着背出来进去地乱晃。今天没法出车,而家里没有一粒米。晃了几次,他凑到李四妈的跟前:“四奶奶!您还得行行好哇!”李四妈,不像平日那么哇啦哇啦的,用低微的声音回答:“待一会儿,我给你送二斤杂合面儿去!”“那敢情好!我这儿谢谢四奶奶啦!”小崔的声音也不很高。剃头匠孙七今天铺子都没开市,他在家中喝了两盅闷酒,脸红扑扑地走出来。借着点酒力,他想发发牢骚:“谁爱挂谁挂,我孙七可就不能挂!我等着,他们敢进咱们的小羊圈,我教他们知道知道我孙七的厉害!”李四爷抬起头来,带着厌烦与近乎愤怒的神气说:“孙七!回家睡觉去!”孙七,虽然有点酒意,也不敢反抗李四爷,笑了一下,走回家去。六号没有人出来。小文夫妇照例现在该吊嗓子,可是没敢出声。刘师傅在屋里用力地擦自己的一把单刀。
头上已没有了飞机,城外已没有了炮声,一切静寂。只有响晴的天上似乎有一点什么波动,随人的脉搏轻跳,跳出一些金的星,白的光。亡国的晴寂!
瑞宣,胖胖的,长得很像父亲,老是那么自然,大雅,不露出剑拔弩张的样子。这个文文雅雅的态度,在祁家是独一份儿。在他心境不好的时候,他像一片春阴,教谁也能放心不会有什么狂风暴雨。在他快活的时候,他也只有微笑,好像是笑他自己为什么要快活的样子。
他很用功,对中国与欧西的文艺都有相当的认识。可惜他没机会,或财力,去到外国求深造。在学校教书,他是顶好的同事与教师,他对学生的功课一点也不马虎,在同事中他不故意的冷淡谁,也不肯绕着弯子去巴结人。他是凭本事吃饭,无须故意买好儿。
当下过雪后,他一定去上北海,爬到小白塔上,去看西山的雪峰。那白而远的山峰把他的思想引到极远极远的地方去。赶到不得已的由塔上下来,他的心便由高山与野海收回来,而想到他对家庭与学校的责任。他没法卸去自己的人世间的责任而跑到理想的世界里去。于是,他顺手儿在路上给祖父与小顺儿买些点心,像个贤孙慈父那样婆婆妈妈的!他的无可如何的笑纹又摆在他冻红了的脸上。
今天,北平陷落了,瑞宣失去了平日的沉静。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
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最爱和平的中国的最爱和平的北平,带着它的由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湖山,宫殿,寺宇,宅园,楼阁与九条彩龙的影壁;带着它的合抱的古柏,倒垂的翠柳,白玉石的桥梁,与四季的花草;带着它的最轻脆的语言,温美的礼貌,诚实的交易,徐缓的脚步,与唱给宫廷听的歌剧……不为什么,不为什么,突然的被飞机与坦克粗暴的践踏着它的天空与柏油路!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大哥!咱们一同走!”瑞全重了一句。
“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瑞全小声说:“大哥!你要是这样,教我怎好走开呢?”
瑞宣用手背把泪抹去。“你走你的,老三!要记住,永远记住,你家的老大并不是个没出息的人……”他的嗓子里噎了几下,不能说下去。(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小说中作者写了祁瑞宣由“笑”到“泪”的变化,请根据小说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                                                                        
答案 ①他的“笑”体现出他温和的性格与面对人生窘境时隐忍的态度;②他的“泪”体现出他面对更加严峻的家国命运时的无奈与悲伤;③从“笑”到“泪”的变化体现了他作为传统中国文人正直、善良、隐忍等秉性,面临忠孝不能两全的人生困境以及内心的无奈。
二、主题意蕴探究题具体题型的探究要点
主题意蕴探究题主要有思想意蕴或情感意蕴探究题、重要句子(段落)意蕴探究题和标题意蕴探究题。前两题的探究要点详见2019版《步步高大一轮复习讲义》小说部分。下面说说标题意蕴探究题的探究要点。标题意蕴探究题属于常规题型,做答时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
1.联系表层含义:文中具体的意思。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交代故事展开的背景,渲染(烘托)环境氛围。
2.体会深层含义: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首先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或象征比喻意义,其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义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3.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等)分析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暗示、画龙点睛的作用,答题时需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幅地图
殷贤华
窗外,一些树叶黄了,枯了。深秋的凉风一吹,就无声地掉在地上。
他从病床上爬起来,望了望窗外的世界,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他轻轻对老伴说:老伴,咱们旅游去吧?我年轻时答应过你的,就一定要实现。你虽然不能走不能看,但我可以背你去呀!
他小心翼翼地,小心翼翼地把老伴背在背上。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旅游,他感觉心跳得特别厉害。
他的脚首先踏上北京的土地。北京是祖国的首都,他曾多次梦见来到北京,这回总算实现了愿望。他觉得,只要是中国人,一辈子不去一趟北京,算是白活了。看,这是故宫!看,这是万里长城!看,这是天安门广场!他一路指点着,给背上的老伴讲解着。
接着,他的脚又踏上广西的土地。到广西,当然去桂林玩,去漓江玩。老伴从小喜欢看电影《刘三姐》,这辈子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可以说是百看不厌,每看一次就为阿牛哥和刘三姐的爱情掉一次眼泪。老伴早就想到刘三姐的故乡桂林去听听山歌,到漓江坐一次竹排顺流而下。这回,梦想终于实现了!
马不停蹄,他的脚又踏上海南的土地。到海南,主要是为了看海。海,在电视上见得多了,但真正的海,他从来没有见过。都说海水是咸的,那有多咸?只有亲自来尝尝才知道。都说海水是蓝色的,那有多蓝?只有亲自来看看才知道。
看够了海,他的脚又踏上山东的土地。这里是老伴的故乡,也是他和老伴相识、相恋的地方,是一辈子值得回忆的地方。他和老伴好多年没有回来过,实在是太想念这里的乡亲们了。
告别山东,他背着老伴,又先后到了重庆、西藏、新疆、云南、贵州等地,整个中国,他几乎游了个遍!
……
他又回到病床前。他如释重负,长舒了一口气,小心翼翼地把老伴从背上放下来,捧在手上。他轻轻对老伴说:“老伴,我对你的承诺,这回总算兑现了,你还满意吧?如果不满意,我马上就要到你的那个世界与你相见,你责罚我就是啦!”
他捧在手上的,是一个古朴精致的骨灰盒。因为他多年的抚摩,已经变得温润发亮。他把骨灰盒擦了又擦,他不允许上面沾上哪怕一粒灰尘!
他把骨灰盒重新放回枕边,然后自己躺回到病床上去。他感觉呼吸急促,脸潮发红,眼睛发光,他知道这是回光返照的征兆。他再次留恋地看了看地板上那张硕大的中国地图,给自己最后一次盖上被子,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此刻,在这张几乎铺满半个房间的中国地图上,留下了一串串他踩过的光脚板印。他只用了一炷香时间,就背着老伴,在这个房间里游遍了中国。这张地图,还是两天前,一群中学生来这个敬老院看望他时,他请求一个高个子男生替他找来的。
窗外,一些树叶黄了,枯了。深秋的凉风一吹,就无声地掉在地上……
(选自《小说选刊》2016年第4期,有删改)
2.结合小说中“他”这一人物形象,谈谈你对社会的思考。
答:                                                                        
答案 “他”是一个虽年老病重,但为了兑现对亡妻的承诺,克服身体病痛,以自己力所能及的特殊方式带妻子在地图上“旅游”的重情老人。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孤独寂寞处境和夕阳情深的心理,正是当代社会许多老人的写照,我们一方面赞美叹服这种矢志不渝的情感,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老人的关爱,倡导全社会弘扬孝行美德。
3.小说标题为“一幅地图”,但有人认为取题为“一次旅游”更好,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                                                                        
答案 (示例一)“一幅地图”更好。理由:①从情节看,“他”背着“老伴”去旅游,经过的不同地点就在穿越“一幅地图”;②从人物塑造看,“他”为表达对妻子的爱,把一幅地图上的地点几乎走遍,爱心浓浓;③从艺术构思看,文末点出“旅游”是在地图上,让人意外,引人深思;④从主旨表达来看,老人临终前,虽无体力但还是带着“老伴”在“地图”上兑现承诺,更能突出温情和爱情主题。
(示例二)“一次旅游”更好。理由:①从故事内容看,一次特殊的“旅游”叙述得完整清晰。②从构思效果看,此文题有悬念,让人思考这是谁的一次旅游,又是“一次”什么样的“旅游”。到结局揭示谜底,让人感动,让人心酸。③此标题不仅能概括内容,还能让人联想到人生这“一次旅游”,该珍惜什么,做好什么,所以它更有利于升华主题。(另有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