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冲刺-第一部分 专题五 学案14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14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强化意识,掌握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书法与建筑
林语堂
①我们每天要目睹自己建造的房屋,在里面消磨掉大部分时光,糟糕的房屋会限制我们的生活方式,于是,人们自然就有美化这些房屋的要求。问题是怎样让砖块灰浆有一定的寓意,表达一定的美,赋予它一种精神。就像欧洲大教堂那样,用无声的语言向我们表达着一种巨大的美和崇高的精神。
②中国建筑的主要倾向是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建筑从梅花枝头获得了灵感——首先变换到书法上的生动线条,而后变换到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之中。
③中国建筑甚至都受到中国书法的影响,这一点听起来似乎难以置信。这种影响可见于构架的大胆应用,比如柱子和屋顶,厌恶直线、死线。而这一点在倾斜屋顶的演变中显得更为明显。
④间架结构或露或藏,与绘画中的“笔触”问题极为相似。在绘画中,轮廓线并不仅仅是用来标志事物的模样和外形,而且表达了本身的大胆与自由。而在中国建筑中,木质框架总是显露在房屋的墙壁后面,而且大梁和小椽在屋内屋外总可以看到。
⑤这都起因于一条著名的书法原则,即“间架”。一个字的诸多笔画之中,我们总是选择一个主要的横笔或竖笔,或一个封口的方框,为其余笔画提供一个依靠。有了这个主要笔画作为依托,其余笔画就可以围绕在它周围,或由此发散开去。即使在群体建筑的设计中,也有一个“中轴线”原则,就像大部分中国字里有轴线一样。
⑥比笔直的“中轴线”原则或许更为重要的,是弧形、波浪形或不规则的线条与直线相对映。这在中国式屋顶的构造上看得最为清楚。中国的每一座庙宇、宫殿或宅第,在本质上总是由柱子的直线和屋顶的曲线组合对比而成。屋顶本身也是由屋脊的直线和往下的斜线组合对比而成的。这要归功于我们的书法。书法先生教导我们说,要有一条主线,不管是横是直是斜,我们一定要使这条主线与它周围的曲线相对比。
⑦倾斜的屋顶也许是中国建筑最为明显最无与伦比的特征,它与书法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一个懂得中国书法要旨的人会看不出美妙的曲线原则。中国书法中,最大的困难是笔力,比如给一条完完全全笔直的线条注入力量就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稍稍向任何一方倾斜一点,即刻就会有一种紧张感。只要看一看汉字中象征屋顶的部首,看看它优美的曲线,就知道这并非空想。
⑧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有删改)
1.从文中看,中国书法中的线条对中国建筑的线条和形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国书法中的主笔特征促成了中国建筑“中轴线”原则的产生。(2)中国书法中主线与曲线相对比的特征影响了中国建筑中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特征的形成。(3)中国书法中的曲线原则影响了中国建筑中倾斜的屋顶特征的形成。
2.文末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建筑应崇尚自然,与自然相和谐;(2)建筑应没有雕琢的痕迹(没有人为艺术的痕迹);(3)建筑的最高境界是建筑、自然、艺术三者高度融合。
备讲题目
3.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提出中国建筑更加注重曲线与直线相对映的观点;其次,举例分析这种对映是如何运用的;最后,强调中国书法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楼宇烈
①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一定只靠孔子学院,其实交流的途径还有很多,交流的内容也很丰富。说到“软”实力,软在我们理不直气不壮,我们总是去迎合别国的口味。传播中国的文化,就应该以我国文化为主。每年都有交流团出国,但许多人的指导思想是要迎合别国,而别国却恰恰不需要迎合。来中国交流的外国人是来看我们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可以借鉴学习。有一些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认为中国许多东西都是模仿、抄袭,没有自己独创、独立性的东西。也有一些外国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却存在模糊、片面的理解,有的人甚至根本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研究科学史的学者就曾说过:“中医阴阳五行的那套说法,打死我也不会认同的。”我们给外国人讲阴阳五行,有的一下子就接受了;给中国人讲,国人反而听不懂。我们还有什么地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了呢?有人说我们的国乐走出国门了,但现在中国的乐律其实绝大部分都变成了西洋的乐律了,我们其实没有把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东西传到国外。
②经济全球化后,信息交流更方便快捷了,古代流行的东西可能要过几十年、几百年才能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现在只要几秒钟全世界就都传遍了。文化会不会趋同呢?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为追求时髦,把自己的传统文化都抛弃掉了。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我觉得越是这种文化就越是小众的,把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我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绝如缕就可以了,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而不是一下子把它变成大众都热热闹闹搞的东西。不求轰轰烈烈,但求不绝如缕,这是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看法,这样它才能保留今人要借鉴的东西。
③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除了艺术之外,还有中医。中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国外从事中医事业的人比国内的要多,其中很多人是从国内出去的,也有外国当地的。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除了中药没有被完全认同外,中医的针灸、推拿、按摩、心理治疗都被普遍接受。有一个自然医学派,其理论都出自中医,它七条总的原则跟中医是一样的,比如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不用药尽量不用药;治病要找原因,不能只找它表现的症状;医生不应该只是开药的,而是指导人们正确地生活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中医会上提出,重要的不是强调中医的“技”,而是强调它的“道”,要传播中医文化,而不是只偏重中医治疗。
④中国其实有很强的文化软实力,但在文化传播的时候只是从“艺”和“术”的层次出发,没有从“道”的文化层次去全面考虑。中医文化里面也不要只是宣传怎样治病,而是要让人不得病,中医文化的核心是养生文化。中国文化里的儒、佛、道、医、武都有养生文化,中医的养生文化应该是融会贯通这五家文化的产物。得了病去治好,还是不得病好呢?当然是不得病好,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选自《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有删改)
4.结合第①段,简要概括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交流途径单一,交流内容不丰富;(2)缺少文化自信;(3)对传统文化(软实力)理解不清。
5.文章③④两段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例,主要论述了什么观点?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中医在世界的影响大,说明我国文化软实力强;(2)以中医传播为例,说明我国在文化传播时有偏差(只重“艺”“术”,不重“道”)。
备讲题目
6.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②段的论述层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先,指出信息全球化后现实中存在的抛弃传统文化的现象(问题);其次,表明自己的观点(认识、部分接受传统文化);最后,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例,论述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
1.在阅读论述类文本过程中,自己是如何分析概括内容要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积累了哪些经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卷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的切入点有哪些?如何去答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强化三种意识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方法与技巧平时强调得很多了,为什么不见效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意识不够,换言之,光有方法、技巧是不够的,必须狠狠强化下面三种意识:
1.挈要意识
观点是论述类文本之魂,鉴于作者表达观点的复杂性,准确把握其观点态度尤为重要。所谓“挈要”,就是要抓住能表明作者基本观点与情感态度的文眼句、中心句以及句中的关键词,文本标题、开头、过渡、结尾等的重要语句,段落的关键句等,就是我们所说的“挈要”。只要是读论述类文本,答论述类文本题,首先必须拥有并强化这种意识。
2.索隐意识
文章的观点、作者的态度在文中有时不是那么直接、集中、明显,因为它们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出来的;而一些关键词句在那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既有表层意义,又有深层意义(隐含意义)。只有把语言的深层意义挖掘出来,才算真正理解了阅读材料;全面吃透作品的含意,才能准确归纳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同时,作者的观点态度又带有分散性、间接性和含蓄性等特点,它们往往分散于文章不是很显眼的位置,隐含在注释、说明或情景材料中。因此,要把上述的隐性信息挖掘出来,借助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归纳概括分析。
3.上位意识
归纳与概括,就是把一些散见的信息放在一起,用一个能涵盖这些信息的词语表达出来。这个词语叫“上位词”,概括就是学会使用上位词。请看2015年江苏卷第17题的答案:①在雕刻观念上,罗丹是以雕刻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感受为出发点进行创作;②在雕刻内容上,罗丹的雕刻体现人的生命全景;③在雕刻形式上,突破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段,大胆改造人体,恣意表现生命,自由表达想象中的诡奇形象。画横线的三个短语就是上位词。需要答出上位词的题,题干一般会出现“角度”“方面”等词语。如何确定上位词呢?一是从文中找,文中有时会出现这个词;二是靠自己思考、推敲来确定。
二、以“显”析“隐”,整合转换
1.以“显”析“隐”
(1)所谓显性观点态度,一般表现在: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分辨句群中各个句子之间关系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显性观点态度。
(2)所谓隐性观点态度,一般隐含在作者的叙述、评说中,对论据的分析中,隐藏在注释、说明等背景文字中。在挖掘隐性观点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注意几类句子:
a.形象化语句。需要把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换成直接表达。
b.材料分析句子。要把附着其中的观点态度剥离出来。
c.比较性句子。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与其他观点态度放在一起比较,注意区分哪些是作者的观点,哪些是别人的观点,哪些又是作者引述的别人的观点。
②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与原因。这是常见的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的命题角度。解决这个重点需要:一是从思维上,要树立因果意识,题干关键为果,文中某些分论点或主要论据为因、据,只要能将这两者建立起既合理又合乎原文意思的因果关系即可;二是从方法上,更多的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有效筛选、整合,尤其对信息密集区域(指一些复杂句子或段落)进行合理划分层次、分层提取即可。
2.善于转换
从原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用于答题,必须经过一番整合、加工、改造功夫。包括以下内容:
(1)直接摘取。一般不直接摘取句子,而是摘取关键词语。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些文章,中心句、重点句并不明显,就需要自己对内容条分缕析,先分部分、分层次,把握其脉络,再概括层意。概括时不可臆断,不可只抓只言片语,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避免以偏概全或任意拔高。
(3)学会转换。如文本中“不能怎样”“有怎样的弊端”之类的否定性说法,我们可以转换为正面的“需要怎样”“怎样做才好”;文本中有时故意采用假设性语气、疑问性口吻,我们可以转换为肯定性说法。
[边练边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旷代的忧伤
林贤治
①世界上没有哪一位画家,乍读之下,会使我立刻想起年迈的母亲,行将荒芜的田园,和久别的胼手胝足的兄弟,除了珂勒惠支。
②珂勒惠支,以锋利无比的雕刀,侵入石板、铜、坚韧的木质,而直抵内心。雕刀之下没有风景。蝴蝶、春天、蔷薇园,都斑斓在别一世界。这里则是黑暗的中午,是展开在哑默中的广大的底层,人类弱小而纯良的部分,苦难覆盖他们一如绵亘的岁月;反抗的意志,乃在无从察觉的最沉重因而最稳定的处所萌芽。乌黑而深垂的手,纷纷抓起武器,从铁镰木斧直到随处可见的石头,重复着先人猎兽般充满激情的原始动作。在铁栅外面,奴隶们怒吼、欢呼,跳断头台之舞;然而,节日尚未诞生,就已经被勒死在绳圈里了。
③珂勒惠支一生作了50多幅自画像。这些画像,无言地纠缠着所有受难的妇女的灵魂,正如画家给妇女造像时,着意保留自己的影子一样。她们是如此相似。我看见她们常常交叠双手,抱着前胸,仿佛永远在护卫着怀中的生命;一俟无力与死神争夺,遂以手加额,在极度的疲累和无望中作不屈的沉思。母性博大、慈爱、坚忍、庄严,渴待生命的热情,于她们是上天的赐予,徒劳然而无尽;即使燃着逼人的愤怒,她们的目光,也一样流露着旷代的忧伤。
④版画原本是男性艺术。它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明显地具有对抗性质:坚定、沉着,富于锋芒。珂勒惠支以天生的大悲悯,容涵这一切,浸润这一切,于是,她的版画制作,通过粗犷而细腻的描线、单纯而丰富的颜色,遂传递出了一种品格,一种气质,一种如暴风雪驰向大旷野般的强烈的凄怆的诗意。
⑤女画家承认,自己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她决心以此在人们普遍彷徨失措和急待援助的时代中发挥作用。显然,艺术的作用被她过分夸大了,实际上,艺术很少有机会进入森严的社会。即如珂勒惠支,虽则没有放弃当一名“律师”的责任,所有作品都服务于“控诉”“警告”和“呼吁”,倘使法西斯政府如后来所做的那样,把强令退出艺术机构、禁止举办展览等等措施提前实行,那么,什么劳什子版画,都将完结得无声无息。然而,艺术的本体的意义也正在这里。对于一个艺术家,即使剥夺了可供他利用的所有的传播媒介,也无法剥夺艺术本身。也即是说,一个艺术家的出版自由可以被剥夺净尽,但是创作自由是永远存在的。因为在创作的任何一个瞬间,作为艺术家,他已经表达过了。
⑥真正伟大的艺术,是以某种具体的艺术媒介,对人类苦难所作的最富于个人特质的强大的反映与深刻的诠释;即使这苦难牵涉到了生命的最神秘、最深隐、最恒久的部分,也仍然同人类当下的存在密切相关。珂勒惠支的艺术,就是这样的艺术。她以一位母亲的无限阔大的襟怀,遮没了美术史上所有的男性画家。(有删改)
1.根据①~④段的内容,说说题目“旷代的忧伤”包含哪几层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珂勒惠支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受难妇女的目光。(2)珂勒惠支对底层民众的苦难、反抗和牺牲的悲悯情怀。(3)珂勒惠支作品凄怆而诗意的品格(气质)。
2.请简要概括第⑤段的主要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夸大艺术的作用。(2)创作自由是永远存在的。
3.根据第⑥段,阐释伟大艺术的标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映和诠释人类苦难。(2)是艺术家个性特质的表达。(3)具有恒久的艺术生命力。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