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高考语文二轮冲刺-第一部分 专题七 学案20

标签: 暂无标签
学案20 使用例证法“三忌”“三要”
高三学生写议论文,就说理方法而言,绝大多数还是使用例证法。然而,这看似很简单方便的论证方法也是不容易运用好的。本学案试图根据考生使用此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做法,以使考生提高例证法的论证力度。
作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发现,世界越来越喧闹,而我的日子越来越安静了。我喜欢过安静的日子。
——周国平
我想社会生活本来就是喧嚣的,或者说喧嚣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喧嚣这种现象,也不完全是负面的。——莫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
喧嚣中寻“静”土
今日的喧嚣,早已取代了当年那份宁静的美好,褪去昔日的淡雅之美,添了几度色彩。而宁静,是这个追名逐利世界的稀缺品。正因稀缺,才弥足珍贵。借用诸葛孔明的一句话,唯有宁静,方能致远。
首段先呈现一个事实,如今的社会是喧嚣的,而宁静难能可贵。并简要地提出中心论点,于喧嚣之中追求宁静,方能走得更远。
托尔斯泰有言:“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与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时。”安静有助于我们整理凌乱的思绪,尽情地思考,让我们对自身的存在认知更深刻。因此,安静,有助于我们丰富精神境界,实现自我的价值。周国平写道:“在一个安静的位置,看世界的热闹。”安静能让我们跳出自身视角的局限,以清醒的态度对待世界,从而识得“庐山真面目”。基于此,在我们眼中,安静更有深度,更有厚度,是一种更理想的生活方式。
这一段从正面出发,运用引用论证,论述了“宁静”的积极作用。宁静可以有助于提升自我价值,以及有助于探索外部世界。
当我们身处安静之中,才能以敏感的心创造出一方世界,体会社会万象。放弃过度的繁华,拒绝浮躁,才能构筑出自己的精神家园,守住心灵净土。如普鲁斯特,将自己几乎半生的时间倾注在一方陋室之中——因为哮喘,它无风无声,安静到了极致——咀嚼着自己的人生,将记忆与美感、幻想与思索融为一体,写出了不朽的《追忆似水年华》。他的一生在安静中度过,支撑着这种生活的正是他同样安静而丰富的内心。得益于安静,他的记忆不断重现,并在深刻的思考下重组升华,成为一个新的“凡贡雷”——他的思想家园。这个世界并不逊色于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世界,甚而更深刻,更美丽。这是因为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宁静的魅力。这部书,正是一颗心灵在丰富的安静状态下产出的精神果实。
这一段运用了典型事例,以普鲁斯特放弃繁华和荣耀而构筑自身宁静的精神家园并著成《追忆似水年华》的事例,来论证“唯有在丰富而安静的状态下心灵才能结出精神果实”这一论点,注意事例后用“因为”进行例后分析。
然而,守心不等于离群,宁静非同于沉默。在喧嚣中应该拥有独立思考,以独立的思想融入群体。闭户自专,充其量不过何晏;与人论道,才能成就王阳明。将自己封闭于静乐的世界,亦是无益,理性的喧嚣,是品味过宁静后对人生依然的热爱。孔子在杏坛上与人宣讲,四皓入朝,谢安出山,苏格拉底在闹市中讨论,岂非融于喧闹的襟怀。若在ISIS横行、地沟油当道等众多问题需要解决的今天,我们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个“希夷先生”又有何益?一味地沉默,并不能改变喧嚣的世界,只有在喧嚣中为寻那一方“静”土而呐喊,让杂乱的世界听见那呼声,才能更好地拥有属于彼此的宁静。
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提出“守心不等于离群,宁静非同于沉默”的分论点。然后,通过王阳明、孔子、谢安、苏格拉底等事例构成面例,论述了“沉寂”的消极作用,并提出“安静”应该是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具备改变世界的意识。
面对社会的喧嚣,我们应该做那根系深扎在土中,保留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而不迷失自我。闭上眼,我们应该坚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与灵魂相拥;推开窗,我们应该走向社会走向现实,于喧嚣中寻得世界的静谧。
结尾简洁有力,告诉我们要“放浪形骸于天地,内求宁静于本心”,呼应开头。
  亮点点评 该文在事例使用上有两个特点:一是用例不孤,“组团用例”,有点面组合,有同类组合或正反组合;二是例后分析精准,采用了关联词分析法。

一、忌叙长例,要叙短例
议论文中的叙述显然与记叙文中的叙述不一样:前者要概括、精当,后者要具体、详实。可是,不少考生不明白这个理,仍用记叙文中的记叙手法来写议论文中的例子。请看2018年全国卷Ⅰ一篇题为“使命”的考场作文的第二段:
马云,可以说是个传奇人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他的一生充满传奇,也是18岁,高考那年,正当年,结果十分遗憾,他落榜了。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就这样失败了,他不甘心,参加了第二次高考,结果还是一样,因为数学而名落孙山。但可能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商人的优良品质吧,他再一次参加了高考,数学硬是让他给背下来了,不论什么题型他将所有公式都记了下来,并成功考取了杭州师范大学。这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假如没有这些,可能就没有之后的马云,正是这样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日后创业的某一天,那一天就是马云一生中最伟大的一天,他对仅剩下的18名员工说,只留下吃泡面的钱,其他所有钱全部投进去,一定要打造中国第一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日日夜夜的滚打摸爬中,马云也不知道这一路吃了多少苦,求过多少人,但他心里很明白,成功意味着什么,这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成功,更是把国家的经济从一个低谷带入大发展。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这个不服输的少年也不例外,他创造了一个奇迹,在谁也不看好他的情况下,他硬是闯了出来,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阿里巴巴就这样诞生了,他也因此成为中国首富,以及互联网的领军人物,同时也成为同龄人中的“成功人士”,下一代乃至现在的标杆、榜样人物。毫无疑问,他活出了自己,18岁、35岁这两个节点他都拼了,并且也成功了。老一辈都这样努力拼搏了,作为“世纪宝宝”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拼?我们要做大神!
这是堆砌事例的典型例子。且不说文中画线句子有明显硬伤,单看对马云的叙述,不分主次,更不知此例与“使命”有何关系。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案例。可是,我们在举例子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把它拉长(其中有凑字数之嫌)。其实,议论文中的论据应该像“高度浓缩的压缩饼干”,举例子时要学会精当概括,只把与论点有关的那一点说清楚即可,不需要“浓墨重彩”“工笔细描”。一般而言,“面”之例可一两句;详例,即使再详,也必须控制在150字以内。
二、忌举孤例,要“组团”举例
例证法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而事实总是个别的、单个的,只举一两个例子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也不大符合逻辑要求。不少考生只举一个或两个例子,是无法形成论证的力量的。所以,凡举例,最好“组团”。那么如何“组团”呢?
1.同类“组团”(同类组合)
同类组合就是面对一个作文题,我们积累了许多例子,这些例子从单个上还不能有效地论证观点,这时就可以筛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事例,按照时空关系或例子内涵的相似性进行组合,通过相同的素材特质,来证明观点,增加文章的气势。请看下例:
《朗读者》作为今年最为热门的节目,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了这“人生三本书”的价值。你看主持人董卿饱读诗书,富有哲思的话语张口便来,这是“有字之书”的力量;女诗人余秀华拖着病体站在舞台上朗诵,她的诗充满着乡土气息,唤起人们的乡愁,因为她读懂了生活这本“无字之书”,她的人生不需要世人的诟病或赞赏,她自己懂得便好,她有她自己独立的人格;“小江老师”江一燕近十年如一日地走向偏远山村为山村孩子们上课,从未间断,她坚守的是本心,谁能说她的容颜不美,谁又能说她的内心世界不明媚呢?因为她读懂了心灵这本大书。(2017年浙江卷佳作《读懂“三本书”,走好人生路》)
这里就采用“同类组团法”,进行同类叠加,多人组合,作者将董卿与《朗读者》、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明星江一燕低调支教广西小学三则素材组合在一起,阐明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及“心灵之书”三本书对人生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这里的“同类叠加”,不是指一般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素材的做法,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表现同一主题。这样就更能增强文章的力度,使文章呈排山倒海之势,同时又能扩展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显丰富多彩之态。
2.正反“组团”(正反组合)
事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如果仅从正面(反面)去阐述事理,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使文章的论述缺乏严密性。这时,最需要的就是正反组合。
正反组合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对比的方式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对比。可以横比(不同事物、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对比),可以纵比(同一事物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对比)。
如2017年全国卷Ⅰ佳作《知与不知的记忆》中的片段:
与对共享单车的无知相比,我对空气污染却有着浓厚伤感的情绪。凡事物极必反,社会灿烂丰富的今天,空气污染是近年来我对社会的强烈记忆。如果说当年骑着单车飞驰在野外,蓝天白云下的自由身影是那么的诱人,至今让人憧憬,那么,如今无事时的独处斗室却成为生活的常态。偶尔外出,大街上人们的面目都因口罩的遮掩而模糊,怔怔的目光尽是对周围的冷漠,以及由此诱发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紧张。与青山绿水久违的我们,在孤独徘徊中无处归依。
还记得柴静的《穹顶之下》视频,在社会的日新月异中,触目尽是灰暗的天空与大地,这种记忆是灰色的,人处其中说不出的压抑和窒息。于是,我总会老是忆起过往,想想少年时的蓝天白云,留恋着往昔的困苦生活,还曾细数着我生活中的自行车,以及车上曾经让我羡慕的身影,还有那身影在车上高低起伏、左拐右撇的趔趄样子。
而如今,我的人生早已随社会和大众一起向前飞驰,日子也是在五彩缤纷中让自己眼花缭乱。在日渐繁复中,往昔的点滴总会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那份单纯的记忆是如此鲜明,我正好用它来稀释着天地之间的那种灰蒙与嘈杂。
该生在这里使用了“纵向对比”的组合方式,将过去骑单车的美好与现在的空气污染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空气污染的危害性。
3.点面“组团”(点面组合)
“点”就是能够有力论证论点的某个事例,这个事例要详写;“面”就是与“点”内容相映的,同样具有针对性、典型性的一般事例。这些事例人尽皆知,所以只需提及略写即可,以使文章充实饱满,增强说服力。此法适用于考试时见到话题或题目后,一时想不到那么多可用的事例,这时,可从想到的那些与论点相切近或相一致的有限的事例论据中,选择自己认为较典型、把握较全面的事例论据稍作详细叙述,并加以挖掘,与之相关的其他事例论据则可简笔带过做次要叙述。
点面组合,是作文运用材料典型性与丰富性的结合,是详写与略写的结合,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再来看下面的文段:
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呼啸的高铁和轻轨拉近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手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货币交易,许多人只需一个手机便可行遍天下;屠呦呦提取出了造福人类的青蒿素,诺贝尔奖是对她的嘉许,亦是对我们民族的期许;在即将到来的2018年,我国研发的“嫦娥四号”或将着陆月球的背面……中国的科学产业,每一项的革新和创造,无不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2017年全国卷Ⅰ佳作《江山如此多娇,与尔一竞风流》)
文章通过“点”例——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屠呦呦,“嫦娥四号”;“面”例——“中国的科学产业,每一项的革新和创造”,采用“点面组合”的方法,写出了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
三、忌有例无证,要有例更有证
例证例证,有例有证。可是,在不少议论文中只看到事例,不见分析,有例而无证,这也是例证法使用的大忌。议论文不可以例代证,要有例有证。无论举例多寡都必须进行论证,也就是分析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分析,可以例前析,更多的是例后析。这里不能不说关联词在分析事例中的作用。巧用关联词语,可以使材料变成论据,提升论证品质。
(1)用“如果……那么”关联词,可以由表及里挖根源。
(2)用“因为……所以”关联词,探因索果,披文入理。
(3)用“只要”“只有”关联词领衔,可以进行条件推理。
(4)用“不过”“但是”关联词领衔,可以辩证地思考问题。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坚持就是胜利,许多事例证明了这一点。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遭受了宫刑之后,撰写《史记》,终于取得了成功。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第一本诗集发表后遭人恶意地嘲讽,他的回答是:努力写出好作品。后来终于创作出《唐璜》等优秀诗篇及历史剧《马利诺·法列格》。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花了整整十个年头,经过五万次左右的实验,发明了蓄电池。所以说,坚持就是胜利。
这个片段可谓“举例组团”了,但只是简单地罗列材料,是典型的有例无证。如果使用关联词分析论证,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请看修改后的例子(在“所以说”前加的一段话):
由此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像司马迁、拜伦那样撰写鸿篇巨制,就要经常不断地搜集资料,并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写成文稿后,还要对语言文字反复推敲,精心润色。像爱迪生那样探求隐藏在客观事物内部的自然规律,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呢?这中间必然要碰到困难,遭到挫折,甚至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打击。如果碰到困难就退却,遭到挫折就灰心,受到打击就萎靡不振,一句话,不能坚持到底,持之以恒,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而只有百折不挠,顽强地坚持下去,才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和打击,获得胜利。
关联词的使用,看似只是词语的使用,背后反映的却是对事例认识的深入与提升,也是进行例后有证的一条捷径。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议论文。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
写作提示 (一)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既不是寓言故事类那种多元叙事,也不是哲理思辨型的名言阐释,而是从日常生活选点,隐含喻意的材料。
这则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既是交代我们人生的基本生存状态,也是思维的引子,引导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生处境的“高与低”,并且用“云层”与“泥土”来观照。第二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愿你”“也愿你”,明显带有命题者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希望我们思考并处理好人生的“高与低”的关系,即“高到云层要想到泥土的气息”和“低到泥土要留有云层的味道”,两者相辅相成。
理解材料时,首先要明确“云层”和“泥土”的含义。“云层”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处在“高”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梦想、成就(绩)、高位、光环、伟大、希望……材料中“泥土”对应的基本特点是处在“低”处,那么基本的喻意可以是初心、朴素、渺小、平凡、普通、通俗……
(二)立意
审题时主要抓取“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两句话。有以下三种立意方式:
1.从“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立论。
重点探究为什么在高到云层时我们还要想到泥土的气息。
比如,我们实现了梦想,要不忘初心,要想到我们是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不要忘记根本;我们取得了成就(绩),不要自鸣得意、忘乎所以,要想到我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我们身处高位,要时刻铭记自己其实也是普通的一个;我们再伟大也都是从一个个平凡成长起来的……
2.从“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立论。
重点探究为什么在低到泥土中时还要留有云层的味道。
比如,我们虽然平凡、普通,但依然要有伟大的梦想;我们虽然低落尘埃,处在人生的低谷,依然要对未来抱有希望;我们虽然渺小,微不足道,但依然有自己的远方……
3.两者兼顾,提出我们无论是身处“云层”还是“泥土”,关键是我们自己的人生态度。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42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