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教学学习资料分享(打印版)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w#ww.z&zste^p.co@m~]
【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中^国教育出版&#网~@]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参考答案】
D
【试题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对于理解概念类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选项的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即可判断出正确选项。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来源:zz%ste*&p.c~o^m]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诗方面。
C.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教育&出^*@版网#]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C.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阐述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面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D.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况。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学是人格的流露,一个文人先须是一个人,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有了这个基础,他让所见所闻所感所触借文字很本色地流露出来,不装腔,不作势,水到渠成,他就成就了他的独到的风格,世间也只有这种文字才算是上品文字。除着这个基点以外,如果还有什么资禀文使文人成为文人的话,依我想,一是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事事物物的哀乐可以变成自己的哀乐,事事物物的奥妙可以变成自己的奥妙。“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有了这种境界、自然也就有同情,就有想象,就有彻悟。其次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语言文字是流通到光滑污滥的货币,可是每个字在每一个地位有它的特殊价值,丝毫增损不得,丝毫搬动不得,许多人在这上面苟且敷衍,得过且过,对于语言文字有敏感的人便觉得这是一种罪过,发生嫌憎。只有这种人才能有所谓“艺术上的良心”,也只有这种人才能真正创造文学,欣赏文学。诗人济慈说:“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恋爱中除着恋爱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在那一刻中(无论是恋爱或是创作文艺),全世界就只有我所经心的那一点真实,其余都是虚幻。在这两种敏感之中,对于文人,最重要的是第二种。古今有许多哲人和神秘主义的宗教家不愿用文字泄露他们的敏感,像柏拉图所说的,他们宁愿在诗里过生活、不愿意写诗。世间也有许多匹夫匹妇在幸运的时候中偶然发见生死是一件沉痛的事,或是墙角一片阴影是一幅美炒的景象,可是他们无法用语言文字把心中的感触说出来,或是说得不是那么一回事。文人的本领不只在见得到,尤其在说得出。说得出,必须说得“恰到好处”,这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
(选自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有删改)
4.“上品文字”的特征有哪些?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
5.“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来源:z&z*step.com%@~]
[来~源:中国教&育^出版%网#]
6.请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
课内阅读[来源:zzs%t&ep~.#co@m]
1.D[来源:#%中^&教*网]
2.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C项,“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文中说的是“大半都由”,选项以偏概全。
3.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分析把握能力。A项,“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错误,这是比喻论证,以“月轮”喻指“直指意义”,以“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喻指“联想的意义”。选项混淆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及类比论证等几种方法。
课外拓展
4.来自作者的真实体验,是本色的表达,有独到的风格。
5.文人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一切都无足轻重;表现了文人对语言的执迷。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概括“看一个好句如一个爱人”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还要结合语句的位置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句子“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在文艺活动中,除着字句的恰当选择与安排以外也一切都无足轻重”概括句子的含义。
6.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具备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有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能给文字一个恰到好处的安排。
【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要求结合文章谈谈如何才能“使文人成为文人”,答题时注意筛选文章的相关要点,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须有学问和经验所逐渐铸就的丰富的精神生活”“对于人生世相的敏感”“需要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有这敏感,他才能找到恰好的字,给它一个恰好的安排”概括答题要点。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0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