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掌握关键的高考真题研究能力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总体要求
阅读文学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考查材料以小说、散文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分项考点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简释:所谓“重要”,是指在内容、结构、主题表达上有重要作用;“文中”侧重在语境中理解。
2.分析综合 C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简释:“结构”是指文章内部的层次关系,“思路”指文章写作的先后顺序,两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对于文学作品来说,结构特点、线索作用是常考点。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简释: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指文章的主旨。对于散文而言,主旨较为明显,好概括;对于小说而言,因为其主旨的多义性、隐蔽性,较难概括,因此是考查的重点。
(5)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简释:“基本特征”指作品的基本要求、体裁特点和构成要素;“表现手法”指作品的整体表现手法以及语句、句子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个宽泛概念,类似于艺术特色或艺术技巧。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简释:此考点主要用于论述类文本考查中。
3.鉴赏评价 D
(7)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
简释:“作品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物象。“欣赏作品形象”是指分析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了什么样的形象(重要特点),以及形象的意义。“艺术魅力”是指作品对考生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就是文本对阅读者产生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要求鉴赏者将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表达出来。
(8)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简释:它侧重于对作品表现出来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评价。
4.探究 F
(9)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简释:“不同角度”指文本中人物、作者、读者等,社会、政治、教育等。“不同层面”是指如情感、哲学、审美等。“发掘”的主要对象指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
“作品的意蕴”指文本蕴含的意义:社会、政治、道德的意义,历史、现实的意义,心理、情感的审美意义。
(10)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简释:它侧重于知人论世,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等方面挖掘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11)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简释:它侧重于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年份
文题
体裁
试题
考点
题号
题干
分值
2012
《邮差先生》(师陀)
现代小说
(散文化小说)
11
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4分
(5)
12
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6分
(7)
13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4分
(2)
1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
6分
(9)
2014
《安娜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
外国小说
(长篇节选)
12
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6分
(7)
13
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4分
(5)(7)
14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4分
(7)
15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6分
(9)
2016
《会明》
(沈从文)
现代小说
(散文化小说)
13
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
6分
(2)
14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4分
(7)
15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4分
(5)
(7)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
(9)
2017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
外国小说
13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6分
(2)
14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
4分
(7)
15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4分
(7)
16
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
(9)
2018
《小哥儿俩》(凌叔华)
现代小说
13
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6分
(5)
14
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4分
(5)
15
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分
(7)
16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6分
(9)
1.选文。多以现代短篇小说为主,适当选择长篇节选或外国小说;多以散文化小说为主。
2.考点:①核心放在(7)中欣赏形象,(5)中环境描写、表现手法,(9)中探究句子意蕴。②从考题与考点对应关系看,小说部分不像其他板块对应那么直接与明显,如“环境”考题很难找到直接对应的考点,只能放在(5)分析作品基本特征中。
3.题型与分值
(1)由四道主观题组成,最后一题一般为探究题,分值为20分。
(2)命题指向明确、具体,不笼统空泛。如问物象作用,不是要求泛泛答出“作用”,而是设定角度:对人物的映衬作用。这是江苏卷题干一大特色,务必注意。
一、(2016·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身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碎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谈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有删改)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会明养鸡为转折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①~⑤段):写会明被派往前线,渴望战争,炫耀他的三角旗。
第二部分(⑥~⑦段):写会明喂养小鸡后渐渐倾向于“非战主义”,期待和平,感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会明是旧军队里最普通的火夫(身份一),他内心有点空虚,对战争充满期待,逢人打听何时开火(性格特点一);他是一个被村里人尊重的军爷(身份二),他虚荣心强,好炫耀他的光荣史(性格特点二);他是一只争气母鸡和一群活泼小鸡的主人(身份三),他体会到平静生活的幸福,生命变得充实,充满了对和平的渴望(性格特点三)。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旧时代一个普通士兵在喂养小鸡前后不同的生命状态的描述,表现了旧时代生命的卑微和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表达了对“善良、充实、渴望和平”的美好人性的赞美。
1.第④段中会明为什么逢人就问何时开火?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的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事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每点2分)
答题提示:题干要求概括会明问何时开火的原因。首先,要明白这个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发生的。从上文看,有许多明显的信息,表明会明问的原因:“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这里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作为三十三连士兵的荣耀,可以在战争中再现;二是想到六月战争死伤士兵腐烂的情景实在令人难以接受,希望早点开战,以免这种场景出现;三是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早开火,早解决;四是对和平的渴望。将上面分析的信息分点按序整理成答案即可。
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第一处,向别人吹嘘过去的荣耀,满足虚荣心,体现内心的空虚;第二处,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每处2分)
答题提示: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白画线句写了什么;其次,要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出现的;然后,分析出现这样情形的心理情感原因。第一句是会明的语言,意思是:这旗子是当年蔡锷都督送给我们的,并鼓励我们要勇敢点,将旗子插到敌人的城堡上。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说的?这是会明在无聊的情况下,“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给村里人听,并把腰间的三角旗取下来给村民看,“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这种情景下说了这句话,为什么?显然,这是因为他内心空虚,在借吹嘘(炫耀)过去的荣耀,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第二句也是会明的语言,是对鸡的赞美,这是在鸡的主人称赞会明鸡养得好时,“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的话。下一段文字中又说到:“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综上分析,话语中表现出两种情感:一是养鸡的成就感或幸福感;二是内心不再空虚,而是充实。
3.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每点2分)
答题提示:首先,“插军旗”是行为细节,文章多处写到,要确定哪些地方写到。文章开篇写渴望插军旗,中间向村民炫耀插军旗,结尾写对插军旗失去希望。可见,并没有真插,而是会明的一种心愿体现。“作用”是多方面的。“插军旗”这一行为细节,体现了人物的特点与心理情感。但从题干表述看,“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暗示重点在情节结构上的作用。首先,“插军旗”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一般知识告诉我们:起到线索作用。线索作用是什么?需要进一步明确:形成前后呼应,使小说各个场景、生活片段形成整体性。从三处“插军旗”的内容看,由渴望到炫耀再到不抱希望,前后形成态度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由空虚到充实的变化,由此而产生的故事情节也发生了变化,产生明显的艺术效果。
4.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每点2分,任答出3点即可)
答题提示:首先,通过审题进一步明确探究的内容:为什么微笑,有哪些意义,这就需要从语境中寻找依据。结尾句前面,告诉我们三层内容:(1)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2)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3)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上一段结尾又说:“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结合小说对会明形象的描写(会明的故事),会明从一心想打仗、插军旗,到关注生活,其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变得丰富,充满新的生命活力,感到满足、愉悦。
1.小说三次写到插军旗的细节,这三次描写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第一次是作者的客观描写,表现会明对此印象深刻,这是他一生的荣耀;(2)第二次是会明向别人讲述,表现了会明以此向别人讲述自己的非凡;(3)第三次描写是会明内心的思考,战争无望,但是会明从喂鸡中获得了幸福,会明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2.会明是一名军人,但文中却详写了他养鸡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与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2)通过对美好的养鸡生活的描写,为主人公思想的转变埋下了伏笔;(3)以小见大,通过一群鸡的命运,来揭示作品反战的主旨;(4)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2017·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美]杜鲁门·卡波特[注]
①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
②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
③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
④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
⑤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
⑥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
⑦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
⑧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
⑨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
⑩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
⑪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
⑫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
⑬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有删改)
编者注 杜鲁门·卡波特(Truman Capote,1924—1984),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编剧、剧作家,很多作品后来都成了经典之作,如短篇小说《蒂凡尼的早餐》等。
他五岁就自学读书写字,十一岁发现了自己对写作的热爱,从十七岁就经常在《纽约客》等刊物上发表作品,二十一岁时创作短篇小说《米里亚姆》,并获欧·亨利小说奖,成为美国文坛新秀。但真正奠定其文坛地位的作品是他花费四年时间,根据一桩真实罪案创作的非虚构小说《冷血》,该书不但在出版后占据畅销书榜首达一年之久,更使卡波特成为新新闻主义流派的开创者。
卡波特原名Truman Persons,卡波特是其继父的姓氏。由于父母离异,年仅四岁的卡波特曾被送到阿拉巴马州母亲的亲戚家寄养,在那里和他母亲的远亲Nanny Rumbley Faulk成为忘年交,这一段生活经历后来出现在他的很多短篇小说中,如该小说便是其中之一。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我”回忆与自己的忘年交朋友一起过圣诞节为线索,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①~⑩段):写童年的圣诞节记忆,重点写“我”与“我的朋友”做蛋糕、送蛋糕及互送礼物。
第二部分(⑪~⑬段):写“我”对“我的朋友”的思念及“我的朋友”的离世。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我的朋友”虽然生活贫穷、孤单,但是单纯善良,积极乐观(性格特点一);与“我”相互依靠,关爱“我”(性格特点二);乐于交友,好与人联系(性格特点三)。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我”对童年时与“我的朋友”一起过圣诞节的故事叙述,赞美了忘年交的纯真友谊和美好的人性,彰显了爱可以温暖人生、世界的主题。
1.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贫穷、孤单,却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从卖破烂来筹集水果蛋糕基金、自己做风筝作为礼物、凑五分钱买牛骨头等情节,可见其贫穷;从只有“我”和小狗陪伴她等情节,可见其孤单;从满怀欣喜地做蛋糕、送蛋糕、准备礼物等情节,可见其热爱生活、充满快乐。(三种状态,每种状态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
答题提示:首先要审准题,“生活状态”是题干的关键词,且要求“分析”,这就要求先概括“生活状态”,后结合文本“分析”“生活状态”,“生活状态”不等于其性格特征。其次是筛选全文中有关“生活状态”或明或暗的表达——“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从以上内容可以获得“贫穷”“孤独”“快乐生活”等关键词,这些词是构成答案的关键。
2.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对“我的朋友”深沉的爱与依恋;为自己再也没有回去过而感伤、遗憾。(每点2分)
答题提示:先要认真审读画线句子。它由两个分句构成:一是“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充分表达了“我”对“我的朋友”的爱和依恋;二是“而我再也没回去过”,表达了“我”的感伤与遗憾。再联系上下文,也有这种情感表达的句子。如“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其中的思念、遗憾、感伤和深沉的爱溢于言表。
3.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小狗奎尼经受的磨难,映衬了“我们”生活的艰难与坚强;小狗奎尼的特殊待遇,映衬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的兴奋状态,映衬了“我们”的快乐幸福;小狗奎尼的离世,映衬了“我的朋友”的孤单寂寞。(每点1分)
答题提示:题干的要求是“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从文中找全“小狗奎尼”出现的情节,“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小狗奎尼”在文中出现了六次,频率很高,连接作者所写内容,对人物的刻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答本题需要逐个对应情节阐述:小狗奎尼所受的苦难,也是“我们”生活的艰难的写照;偷偷给小狗奎尼核桃肉,写出了“我们”的善良与平等;小狗奎尼打滚等,写出了“我们”的快乐;小狗奎尼离世,写出了“我的朋友”的孤单。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的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添小说的张力;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每点2分,任答出3点即可)
答题提示:题干要求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结尾是这样的:“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探究表达效果题可从“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的”三方面进行。“写了什么”——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我的朋友”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为什么写”就是作者通过这句话所传递的情感和所表达的道理——我对朋友的感伤、思念和爱。“怎么写的”——用了呼应开头、环境描写、对比反差、克制的语言。
“我的朋友”称“我”为巴迪,请分析这一细节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她叫“我”巴迪,是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说明她是一个很怀念朋友的人;晚年写信,把“我”与巴迪混淆起来,说明她年事已高,意识模糊了。
三、(2018·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①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②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③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④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⑤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⑥“妈——八哥呢?”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⑦“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音非常沉重迟缓。
⑧“给什么野猫吃的呀?”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⑨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⑩“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⑪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⑫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的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⑬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⑭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溜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⑮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⑯“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⑰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⑱“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⑲“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有删改)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小哥儿俩两天的活动为线索,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①~④段):写清明节那天,小哥儿俩从七叔那得了一只八哥,开心异常,痴爱不已。
第二部分(⑤~⑪段):写小哥儿俩听戏回来,发现鸟被猫吃了,发誓报仇。
第三部分(⑫~⑲段):写次天早晨小哥儿俩满院找猫,意外发现一窝小猫,一下子喜欢上了,急着给小猫安家。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大乖二乖都有三个共同的性格特点: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情感表达率真,天真可爱;注意力易转移。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对小哥儿俩从爱鸟、恨猫到爱猫的活动变化的描述,赞美了儿童的童真童趣,以及儿童成长的家庭和谐环境,表达了保持一颗童心的期许。(大意对即可)
1.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每点2分,其中特点1分,分析1分)
答题提示: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瞄准对象——小哥儿俩的家庭环境。第二步是筛选文章中有关“小哥儿俩的家庭环境”的或明或暗的表达:“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看见小猫)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这些都是小哥儿俩或明或暗的家庭环境,有的关涉“物质环境”,有的关涉“精神环境”,有的关涉“家庭关系”,有的还关涉“教育环境”,概括可得,宁多不漏。关键词是“基于原文”摘全。
2.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鸟语花香与温暖的阳光,营造了充满生机的氛围,为人物的兴趣转移和情绪变化做铺垫;“日光”“西边的白粉墙”等描写,为二乖在墙边发现小猫埋下伏笔。(每点2分)
答题提示:做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其中“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是核心词。我们先来看画线句的关键点:第一句的关键点有“天亮了不久”“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第二句的关键点有“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丁香)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本段前文的情节是准备“报仇”,本段后文的情节是放弃“报仇”。本段前一句话创设氛围,影响到前文情节的发展轨迹——兴趣转移和情绪转变,尤其是“沾湿”二字很见功力。本段的后一句话其实为发现小猫创设环境埋下伏笔。
3.二乖的天真可爱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外貌憨态可掬;言行稚拙,爱模仿;情感表达率真;注意力易转移;喜爱小动物,好奇心强。(1点1分,答出4点即可)
答题提示:做这类题目,第一步是瞄准对象——二乖的天真可爱。第二步是筛选文章中有关“二乖的天真可爱”的或明或暗的表达:“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汉)’”“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看见小猫)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这些都是二乖的天真可爱或明或暗的描述,有的是“外貌”,有的是“语言”,有的是“动作”,有的是“情感”,有的是“注意力”特征,有的是表现“喜爱”,有的是表现“好奇心”,概括可得,宁多不漏。
4.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的礼赞。(每点2分,任答出3点即可)
答题提示:题干要求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回答“情感态度”比较依赖“写了什么”。本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可爱的小哥儿俩的趣事,本文写了小哥儿俩的从要“报仇”到“抱起小黑猫”的变化,本文写了智慧的懂得教育的母亲,本文写了和谐的家庭环境,本文还写了善良的人和纯朴的事。将这些内容跟“情”进行连接,哪怕是造句都行。比如作者在文章中寄寓了对小哥儿俩的言行的欣赏之情,寄寓了对小哥儿俩成长的赞赏之情,寄寓了对母亲的赞扬之情等。
大乖、二乖小哥儿俩先恨野猫后爱野猫,你是如何看待这种行为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哥儿俩先是恨野猫,因为它把他们最喜欢的八哥给吃掉了;后来不恨,是因为他们看到了野猫生的十分可爱的小猫。小哥儿俩的这种前后变化,看似矛盾,实则是一致、一贯的,都体现了儿童对生命的疼爱,没有任何功利性;同时反映了儿童注意力与兴趣极容易转移的特点。
四、(2018·全国Ⅲ,2019江苏《考试说明》样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注]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有删改)
编者注 刘慈欣(1963— ),山西阳泉人,大陆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作家,被称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其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曾于1999年至2007年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他的科幻小说成功地将极端的空灵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同时注重表现科学的内涵和美感,努力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样式。
第一步:划分层次,初识情节
小说以先行者返回地球过程中的见闻感受(或心理变化)为线索,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次(从开头至“人海……宏纪元……’”):写先行者在返回地球着陆前心情复杂,面对“微纪元”中“姑娘”等人们的欢迎也深深怀疑。
第二层次(从“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至“孤独……抽泣起来”):写先行者为地球的荒凉、文明的毁灭深感孤独、绝望。
第三层次(从“歌声戛然而止……”至结尾):写先行者意识到迎接画面并非虚拟时重新燃起希望。
第二步:依托情节,初识人物
小说中的“先行者”是“宏纪元”时代勇于探索宇宙的宇航员(身份),他在返回地球过程中心理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由极度孤独、绝望变为重新燃起希望。
第三步:提炼整合,初识主题
小说通过对先行者返回地球过程中见闻感受的描述,表达了“人类还在,文明还在”的坚定信念。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为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答案 B
答题提示 B项“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错,根据文本可知,先行者所看到的姑娘是真实存在于微纪元的,并不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为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每点2分)
答题提示:解答此题,要根据着陆前后,找到小说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归纳。在找到对先行者心理描述的语句后应概括其特点,并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该题的难点恐怕是着陆前的心理特点。先行者“心如沉海底”,面对姑娘的问话说“我没兴趣”,并“起身要走”,反映出他看到视频中的城市图像时内心的复杂纠结。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评分标准: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
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每点3分,其中点明关系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
答题提示:答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中“科学”与“幻想”关键词,在整体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在文本中先探寻“科学”与“幻想”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其关系。注意:一定要结合文本,可以调动自己平时的理解展开论述,但不可从政治的角度回答。
1.选文特点
从题材、主题上看,首选那些体现社会生活和普通人情感世界,进而表现出人性以及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小说;从体裁上看,首选散文化小说;从作品时代看,首选与考生时代距离(或空间距离)相“隔”较远的现代小说。
2.命题特点
命题总体上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但从不套路化,非常讲究命题的具体性和文本的针对性,对考生文本阅读要求高,尤其是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要求更高;对考生的思维素养要求高,要求思考具有严谨性、全面性、清晰性,突出围绕人物形象设题。
3.题型特点
(1)形象分析概括题。既考查人物形象,又考查物象。人物形象题,既注意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所谓整体,就是结合全文对人物作整体分析或概括;所谓局部,就是结合文中一处人物描写去考查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情感、心理活动的分析),又注意直接与间接相结合(所谓直接,就是题干直接要求概括或分析人物形象;所谓间接,就是借助文中其他题型,如情节分析题、物象题等来考查人物形象)。物象题,重在考查其作用,且答作用不是笼统的,都是要求答特定对象的作用,如2017年《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中答小狗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环境题。既重社会环境,又重自然环境。考查社会环境,重在分析概括其特点;考查自然环境,重在答出其作用。
(3)艺术技巧赏析题。①赏析的对象多为局部一两句话;②重点赏析描写技巧和作用。
(4)主旨意蕴探究题。①三个考点中,重点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②探究主要放在文本的意蕴和情感上;③多以结尾句子为探究点;④探究要求多层面、多角度展开。
特别提醒:2019年江苏《考试说明》特意增加了2018年全国卷Ⅲ的《微纪元》作为样题,预示着江苏未来的文学类阅读命题在向全国卷靠拢:①三道题(一道选择题+两道主观题);②分值15分;③选文风格将有所变化;④题型将趋于综合性。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7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