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5 掌握小说探究题四大考点
考点1 探究主旨意蕴
考点解读
“探究”层级涵盖了三个考点:“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所谓“意蕴”,是指文本
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大群体在长期的自然环
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下、在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所形成的典型心理特点。“人文精神”
则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追求和维护。“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就是要求考生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
语言特色等角度,从意义、价值、审美等层面,对小说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进
行发掘。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本考点要求探讨的两个对象密切相关,前
者要求通过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探讨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后者要求
通过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意蕴的理解,探讨作者的创作目的。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是一种自主性的阅读体验。此考点考查特别强调“自己的见解”“自己的观点”
。要求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在
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梳理、总结探究、分析小说主旨、意蕴题的答题角度:
知识储备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
精神。
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探究可以从人物形象、环境氛围、语言
表达、情节(细节)描写、主题情感等等多个方面进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小说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
最重要的载体。进行探究时,要对人物及人物群体(甚至还包
1.人物形象
括动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特质、民族性格、
人性内涵等等进行深入挖掘。
2.情节(细 透过小说的故事情节(细节),探究某种民族精神、人性精神、
节)描写 人生态度等等。
透过小说的环境描写,探究自然景象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精
3.环境氛围
神象征,理解对自然的尊重、敬畏。
透过小说中人物语言或画龙点睛性的议论抒情语言,探究其
4.语言表达 深刻内涵、思想意义,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对自我的反思审
视等等。
把握文本的主题,探究题目所涉及的民族感情、民族文化、
5.主题情感
民族精神、人性认识、人文精神等等。
二、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作者的创作意图包含两个方面:
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等。考生要对作者
1.小说写作的社会意图 及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注意看注释),重在对作
品影响加以分析。
结构艺术,情节(细节)设计,标题拟定等等重在对文
2.小说写作的设计意图
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其创作效果进行探究。
教材回扣
《老人与海》中,老人为什么说“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
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需结合人物的行为、心理来分析主旨。
答案: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具体而深刻地揭示
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
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
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
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
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
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
真题对接
阅读2018•全国卷Ⅲ文本《微纪元(节选)》,完成下面问题。(文本见学案3考点
2[真题对接])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解析:这是一道相对开放的探究题,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求在相关阅读积累的基
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
作答时首先要回到文本寻找哪些是“科学”的描述,哪些是“幻想”的描述,然后
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中的地球灾难、星际飞船、
宇航员、光速、虚拟游戏、视频眼镜、文明重生等都是已知或人类推想的“科
学”,而未来的地球样貌及地球新生文明等都是“幻想”,但这些幻想也让我们感
到真实可信,原因就是这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结合我们的常识,可
以推知科幻文学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在科
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是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有科学根据的比较合理的想象。
答案: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
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
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
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
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
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题指津
主旨类题的“四从一联”
[四从]
第一,从小说的题材入手
小说的作者选取怎样的题材来反映怎样的生活,来传达怎样的感情,来表现怎样
的思想,是在小说创作之前就拟定好的。所以从小说的题材着眼,可以把握其主
题方向。具体需“二抓”:
①抓标题。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义、双关义、引申
义等。如《祝福》就具有双关义,“祝福”是鲁镇的一种封建迷信活动,但深层
意蕴就是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
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②抓主要事件。小说叙述的主要事件把人物、环境、作者的看法等都包括其中
,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也就确定了小说的主旨方向。如《祝福》一文中“祭祀
”“捐门槛”等事件就表现了主旨。
第二,从小说的形象和情节入手
小说的形象角度是探究的最主要角度,把这个角度展开,有人物形象、物象两个
角度。人物形象角度又可分为主要人物角度和次要人物角度,而从人物角度探
究,却又必然与情节联在一起,应为“情节中的人物”,即人物在情节发展中所
体现的经历、境遇和结局等。因此可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
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第三,从小说的环境入手
在多数情况下,环境描写可能主要是为展示人物行动和命运及刻画人物性格创
造必要的条件,提供生动的衬景,但同时也是以间接的形式表现主题,有时可能
带有象征或隐喻性质,可以从中挖掘小说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倾向。具体需要“
一分一抓”: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
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
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
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第四,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
从作者的思想倾向入手,就是:①先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
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②或者抓住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
词语或语句来把握。
[一联]
联系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巩固训练
阅读2018·江苏卷文本《小哥儿俩》,完成下面的题目(文本见学案2[真题对接])。
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
解析: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往往隐藏在故事和人物背后,需要读者调动个人的情绪和感觉,透过字里
行间去揣摩和把握。主要看作者关注什么,选取什么内容;突出什么,在哪方面着墨较多,描写了
哪些细节等。标题“小哥儿俩”,轻松快乐,暗含作者对童真童趣的喜爱。文中对大乖二乖的动作、
语言等描写细致逼真,二人可爱的形象在读者眼前活灵活现,这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注。
作者对“妈”的着墨虽然不多,但都是在关键处,如“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大乖二
乖的快乐成长与母亲的关爱是分不开的,这些反映了作者对母爱的颂扬。文中爸爸、叔叔、妈、
厨子,大家都是善良和蔼的,他们共同为孩子创造了快乐温馨的成长环境。通篇来看,作者对家庭
琐事的叙述流露着脉脉的温情,这表达了作者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和对善良人性的礼赞。将上
述内容分类梳理、整合,得出答案。
答案:对童真童趣的欣赏;对儿童成长的关注;对母爱的颂扬;对和谐家庭氛围的赞许;对善良人性
的礼赞。
考点2 探究标题
考点解读
标题对于一篇小说,尤其是小小说,往往是“照亮读者眼睛的灯笼”,往往会起到
摄人心魄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
出体现,等等。常见的探究分析标题有三种:一是侧重标题内容的意蕴探究分析,
二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三是拟人标题的意图。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总结常考的“探究、分析小说标题”题的试问方式及答题角度:
知识储备
探究标题,包括探究标题的意蕴和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两类。
1.探究标题意蕴的思维方向
对于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
的意思(深层义)、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
2.探究标题好处或作用的思维方向: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指向表达效果)
⑤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总之,探究时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是标题与文本
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或就一个角度谈深谈透,或多角度多层
次切入。
教材回扣
鲁迅的小说《祝福》,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好处?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能力。回答此题要扣住情节、环境、人物、主
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具体分析作答。
答案:①是小说的线索,贯串起祥林嫂一生的遭遇;②交代了小说的情节(小说
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几次写到祝福);③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
革命后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④暗示了主题。封建礼教、封建思
想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而祝福是封建礼教、封建思想的集中体现,以“祝福”
为题,表现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真题对接
(2016·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本,回答后面的问题。
战 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我
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
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
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
筒。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
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
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
默感。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
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 , 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 《 贝姨 》 。不到两分钟 , 我们就相互
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
两人初交时的拘谨。我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她说这会把事
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我一再许诺为她保密,直到战争结束。于是她说
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她今年36岁,唯一
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他是她的一切。她常常跟他说话,好
像他还活着。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
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 , 什么都谈。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 , 包括对战争的看法。
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如果
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可
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
的。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通话的魅力胜
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
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第二天仍
旧是嘶哑的尖叫。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
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她说,“你好像很焦急。是吗?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
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
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解析:对于本题,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先表明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题
干的表述中已经给出了暗示,“小故事”“战争”“大题目”,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凸显了战争的残酷。
答案:观点一: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
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
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不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②小说的艺术感染
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
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解题指津
(一)标题意蕴理解性探究题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象征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二)标题作用分析性探究题的五个思考角度
1.环境角度:交代时间、地点等。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2.情节角度:①设置悬念;②贯串始终,是结构严谨的线索;③推动(暗示)情节发
展;④衔接照应。
3.形象角度: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
4.主题角度:寄托情感、突出(揭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读者角度:给读者带来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巩固训练
阅读2018·全国Ⅱ卷文本《有声电影》,回答下面的问题。(文本见学案4[真题
对接])
(改造)小说以“有声电影”为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分析标题。回答此题,要关注标题的表层义和深层义,同时
注意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答案:①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看有声电影是
全文的线索,文本的情节围绕这一事件展开;②也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
列喧哗表现,“有声”指二姐一家人的说话声、寒暄声,可谓一语双关。
考点3 探究情节构思
考点解读
情节构思类探究题主要是基于小说情节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
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尤其是结尾安排的合理性。往往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看情
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变化轨迹;③
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看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思考小说情节探究、分析题的设问角度及答题切入点:
知识储备
常见的情节构思类型
名称 作用
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
倒叙式开头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
设疑式开头
,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
写景式开头
心情。
出人意料式 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
结局 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
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
悲剧式结局
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
大团圆式结局 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
留白式结局 作用是使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材回扣
《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可以说代表了她人生的三
个阶段。请谈谈它们各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其中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情节构思技巧的能力。需结合每次变化的原因来分析人物
生存状态,理解其变化的内在意蕴。
答案: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第一幅画
像是一个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的、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
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
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量,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第二幅画像是一个精神
受到挫伤,意志的支柱在生活的重压下已经动摇但仍在勉力维持着习惯打扮的
妇女形象。脸色和眼光表明她已经失去充盈的精神力量。第三幅画像则是一
个精神完全枯竭的妇女形象,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是一
个从肉体到精神都垮掉了的妇女形象。
真题对接
(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
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
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
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
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
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 , 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
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
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伪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
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 , 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
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
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
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
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
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
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
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
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
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
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
,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
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
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
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
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
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解析:采用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的好处,可以从情节、塑造形象、
表现主题等角度思考。
答案: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
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
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使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
真实。
解题指津
分析角度 分析方向
1.从文本情节引述 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
论据分析 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
从故事结构的主体入手,才能不脱离故事的主干;从线
2.从文本叙事形式
索的安排入手,才能明确情节安排的奇妙之处;从叙事
分析
的顺序入手,才能明确在谋篇布局上的匠心。
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的
3.从人物与主题的
轨迹,是否切合时代特征和环境,是否有利于丰富或深
角度分析
化主题。
小说的情节尤其是结尾,要反映生活的真实,体现作者
4.从生活逻辑与艺
的创作意图,同时也是一种艺术真实,带有作者的主观
术规律分析
愿望和希望,从而对读者产生积极影响。
巩固训练
阅读2018·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完成下面问题。(文本见本考点[真题对接])
(原创)在《赵一曼女士》这篇小说中,作者以赵一曼给孩子的遗书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情节构思。首先要弄明白这封遗书的主要内容:既
有对正义的坚持,又有对儿子的慈爱与不舍;其次还要结合一般结尾的作用来
回答。
答案:①这封遗书展示了赵一曼对真理的追求、对正义的坚持、对儿子的慈
爱、不舍和教育,是赵一曼敢于牺牲的思想基础。②将这篇遗书安排在结尾,
揭示并深化了主题,表达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
考点4 探究人物
考点解读
探究人物形象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究人物性格的特征(如人性弱点)、命
运成因;二是探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三是探究人物性格、人物命运给
人的启示。
考情回顾
【总结提升】
请思考小说人物探究题的设问角度及答题切入点:
知识储备
一、怎样把握人物形象与主题的关系
寻找小说中主要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
气质等要素。因为这些要素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
1.把握人物形象特点
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主要人物的性格走向和人物所
处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关联着。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评价很明显地带有作者主观情感
2.寻找作者的评价
的倾向性,蕴含着作品主题的重要信息。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何,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人物,这
3.辨析人物关系 都和表现主题有关联。如《面包》一文中对两个人
是夫妻关系的交代,就暗示了理解、宽容的主题。
二、如何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关键点
探究目标与方向 解答题目的关键点
可以从描写谁的篇幅多,谁是主题的集中体现者,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谁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正面描写的是谁(或
谁衬托谁,谁与谁形成对比)等角度去判定。
2.对某一人物,是该批 可以从时代发展的趋势、作者的评价、其他人物
评还是该赞颂? 的反应、人物的结局等角度去分析。
可以从此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此人物在情节
3.小说中某个人物是否
发展中的作用、此人物对主题的丰富等方面进行
多余?
分析。
可以从人物的不同表现、对人物品行的辩证认识
4.对某一人物,有不同
(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等角度
认识,你认为呢?
进行分析。
教材回扣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文章塑造的别里科夫这样一
个“套中人”的典型形象既让人感到可恶,又让人觉得可怜。请用简明的语言概
括他的可恶之处和可怜之处。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可先将所有相关事件概括出来,再予
以分类表达。
答案:可恶之处表现在:他性格上顽固保守、躲避现实、害怕变革,以及他人
格上的卑劣。可怜之处表现在:他整天六神无主、谨小慎微,因多疑而诚惶
诚恐、为了维护专制制度而丧失了自我。总之,他不但不知自己的“奴隶”
身份,而且想极力地让“全城的人”都生活在“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真题对接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
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
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
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象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
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象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
象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
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
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车站离我们家里并不很远,火车经过的时候,不但可以听到汽笛的声音,如
果站在山坡上,还能够看见打回旋的白烟。因为附近有铁路还是最近的事,所以
四方八面赶去看火车的人很多。
母亲打豆的天井,就在大路旁,村里人都得经过她的身边,如果要去火车站。
一有人过去,她总要探问几句,尤其当他们回来的时候:
“看见了没有?”
“自然看见了,阿南婶!”
“象蛇一样的长吗?”
“有点儿象。”
“只有一个喷火的龙头,却能带着几十节几百节的车子跑,不很奇怪吗?”
“真的很奇怪。”
因为她象小孩子似的,不断地问长问短,有许多人简直让她盘问得不能忍受:
“我们回答不了许多的,阿南婶,最好你自己去看!”
“我自己?”
她仿佛吃了一惊,看火车,在她看来象是永远做不到的事。
“是的,你要去就去,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一生很少出门,成年累月的
给钉在家里,象钉子一样。
在这呆滞古板,很少变化的生活中,她对火车发生了很大的兴趣。那悠长的,
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
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世界。不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
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
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刷,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
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半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你也是坐着火车回来的吗?”
她时常问从省城回来的人。
“是的,阿南婶!”
“火车跑得很快吗?”
“一天可以跑一千多里路,我早上还在杭州,现在却在这儿跟你讲话了。”
“那末比航船还快?”
“自然自然。”
“它是怎样跑的呢?”
“那可说不上来。”
“哦,真奇怪——”她感叹着说,“一天跑一千多里路,如果用脚走,脚胫也
要走断了。这究竟是怎样的东西,跑得这样快,又叫得这样响!”
“……”
跟她讲话的人唯恐她噜口苏,急急想走开,可是母亲又拉住问:
“你想我能坐着火车去拜省城隍吗?”
“自然可以的,阿南婶,谁也不会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举起木槌,紧紧地捏住一束
豌豆,很想一槌打下去,可是一转念她却深深地叹息了。
(原载《文学》一九三四年一月一日第二卷第一号)
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
解析:对人物的评价离不开对文本中时代背景的了解,本文写作时间是1934
年1月1日。评价人物形象,先要明确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针对此特点进行
评说。母亲忙碌、辛苦,是勤劳朴实的传统妇女;母亲对“看火车”很向往,表
明母亲喜爱新生事物;母亲忙于家务和农活,一直不能去看火车,虽对火车充
满了神往,但却没有行动,表明母亲虽有尝试新事物的想法,却没有做出改变
的实际行动。
答案:①母亲是朴实、坚忍、勤勉持家的传统女性。②母亲受到新事物的感
召,具有尝试新生活的内在倾向。③母亲受传统和现实的羁绊,缺乏将希望
变为行动的自觉和勇气。
解题指津
巩固训练
阅读2018·全国Ⅰ卷文本《赵一曼女士》,完成下面的问题。(文本见本学案考
点3真题对接)
(原创)文本详细地描写了赵一曼策反两个年轻人帮助自己逃跑的情节,颠覆了
人们对英雄人物的传统印象,如何看待这一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人物的个性品质。文中赵一曼对两个年轻人用不同的方式
进行策反,写得真实、立体、令人信服,这样的安排符合人物的真实性原则,而
非过去常见的英雄的高大全式。
答案:①这些情节的安排,塑造了一位“普通人”式的英雄,增进了凡人对英雄
的感情和理解,作者首先将赵一曼作为一个人来写,然后才是共产党员来写。
作为人,她就有本能的生存欲望。②赵一曼策反两个年轻人的过程,真实地表
现了赵一曼的机智、聪慧,体现出她的人格魅力。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