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7 掌握文言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
考点解读
从2015年开始,全国卷开始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文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均
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呈现,分值为3分,一般选择不正确的一项。从近三年的高考
题来看,它既考查了文化知识,又考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涉及了古代科举、
官职、称谓、姓名、地理知识等。2018版“高考考试大纲”明确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考核,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内容。对此考点的
考查在未来几年的高考中将会延续下去,因此在备考中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复习不
容忽视。
真题对接
1.(2018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三坟 》《 五典 》 传为我国古代典籍 , 后又以 “ 坟籍 ”“ 坟典 ” 为古代典籍 通
称。
B.“ 阙 ” 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 , 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 , 赴阙也指入朝觐见
皇帝。
C.“ 践阼 ” 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 , 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 , 登上国君
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 :C 践 : 踩 , 践踏。阼 : 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阶 , 借指帝位。 “ 践阼 ”
指古代帝王即位。
2.(2018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豪右 , 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 汉代以右为尊 , 所以习惯上称为
“豪右”。
B. 顿首 , 即以头叩地而拜 , 是古代交际礼仪 ; 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
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 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 , 现代则称为首都 ,“ 京 ”“ 师 ” 单用 , 旧时均可指
国都。
解析 :D D 项 , “ 京 ” 单用时 , 可以指国都。但 “ 师 ” 单用时 , 没有国都的
义项。
3.(2018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 :C “ 尹 ” 是官的通称 , 如令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 , 战
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解题指津
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总结延伸
一轮复习时,对古代文化知识,先要做到紧扣教材。多关注课下注释及相关的文
化知识、课本附录部分的专题知识介绍、文本中涉及的重要文化知识,要及时分
条目归纳总结,并做合理拓展延伸,做到篇篇归纳,册册总结。
如: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可归纳“古代官职、爵位”“称谓”;复习《荆轲
刺秦王 》 时 , 可补充古代音乐知识 ; 复习 《 鸿门宴 》 时 , 可总结古代地名、座次
规则。
2.强化训练,随题整理,建立资源库
做好教材复习、梳理的同时,适量的训练必不可少。充分利用平时的训练文本,
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随题整理的同时,还要有随文梳理的习惯,关注文本中是
否还有其他文化知识,集腋成裘,逐步建立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资源库。
如:本专题“真题体验”环节中的【文海拾贝】栏目对文本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
识的整理。
3.活学活用,善于联想,学会迁移
积累的目的之一在于会用,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有很多可以在教材中找到依据。
做题时需要有联想课内知识的习惯,把平时积累的知识调出来。
如:2016年全国Ⅱ卷第5题B项考查了“陛下”,可联想《荆轲刺秦王》中“至陛
下”一句,课文注释对“陛”的解释是:殿前的台阶。
4.树立语境意识,前后勾连,明确语境中的特定含义
高考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往往考查其语境义。因此,做题时不能抛开该词语
所处的语境。若仅凭经验、感觉就草草做出判断,有可能出现失误。
如:2016年全国卷Ⅰ第5题C项考查了“有司”,可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
召有司案图”一句,课文注释对“有司”的解释是: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
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而选项中恰恰有“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
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根据具体语境可知:“有司”在文中指有具体职务、做具
体工作的官吏,如果不仔细辨析语境义,很容易出错。
巩固训练
【温馨提示】八类古代文化知识梳理见分册《高考知识必备》
一、判断题
请判断下列各句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说法是否正确。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
均是爵位。( )
2.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其中变徵之声声调悲凉,羽声
声调激愤。( )
3.“淳化”是帝王年号,帝王年号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纪年方法,始于秦汉。( )
答案:1.√;2.√;3.ד始于秦汉”说法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
继位以后,才出现“年号”;
4.“庐陵萧君圭君玉”中的“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圭”是名,“君玉
”是字;“余弟安国平父”中的“安国”是名,“平父”是字。( )
5.“临川王某记”中的“王某”是指作者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
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
6.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
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这里代指官服。( )
答案:4.√;5.√;6.×解褐指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7.“敕造”意为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来是通用于长官对下属、长辈对晚
辈的用语,南北朝以后作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称。( )
8.“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中的“宵柝”是夜间巡逻时用的梆子
,“ 筹 ” 是更筹 , 是敲击报时用的竹签 , 另外 ,“ 筹 ” 也是古代计数的工具。 (
)
9.童子,此处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神童的制度,汉代已有,开始以荐
举为主,后来增加了考试,能够通过考试的神童称为童生。( )
答案:7.√;8.√;9.×童生是文童的别称,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
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10.“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大理寺”是古代掌刑狱
案件审理的官署;“礼部”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
来事的官署。( )
11.别号,指人名字以外的称号,一般是长辈起的,如欧阳修号醉翁。( )
答案:10.√;11.ד一般是长辈起的”错,一般是自己起的;
12.“序属三秋”“有三秋桂子”中的“三秋”均泛指秋天;“况阳春召我以烟景
”中的“阳春”是指春天;“十旬休假”意谓恰好赶上十日休假的日子。当时官
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
13.“舍簪笏于百龄”中的“簪笏”是指代官职,其中“簪”是束发戴冠用来固定
帽子的簪,“笏”是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 )
14.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
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 )
答案:12.√;13.√;14.ד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
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
15.察举制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就是“察举
”,“孝廉”“秀才”等就是察举的科目。( )
16.东宫是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又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猥以微
贱,当侍东宫”中的“东宫”就是太子,而“除臣洗马”中的“洗马”则是指太子洗马,是
太子的侍从官。( )
17.“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如“孔仲尼”的“仲”,“群季俊秀” “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中的“季”。( )
18.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历代均有设置,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
的最高学府。( )
答案:15.√;16.√;17.√;18.ד是唯一一所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错,传授
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除“太学”外,还有“国子学”;
19.《诗经·小雅》中有“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之句,“怙恃”是依靠的意思,
后即用“怙恃”指父母,如“少失怙恃”。( )
20.“之子于归”“吾妻来归”的“归”,“始适还家门”中的“适”,“吾妻归
宁”中的“归宁”,均是指女子回娘家。( )
答案:19.√;20.ד之子于归”“吾妻来归”中的“归”的本义,“始适还
家门”中的“适”均指女子出嫁。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官吏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 祠亦称祠庙、一般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 , 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
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解析 :C “ 左迁 ” 不是指授予官职 , 而是指贬官。课内 《 琵琶行并序 》 中有 “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左迁”指白居易因越职上书言事,触怒当朝权贵,遂被
贬为江州司马。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如令堂,是对对方父亲的尊
称;令尊,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
的“小子”。
解析:B “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统
称为“百越”。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征辟”,是中国古代(主要是两汉魏晋时期)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
制”是由地方官吏举荐人选,被举荐者经过朝廷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由秀才参加的
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D.“祭酒”,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是“举酒敬神”,古代飨宴,必先推选尊长
举酒祭地,后因称尊长者为“祭酒”;二是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建武初,
置五经博士,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长,隋唐以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解析:C “在各乡举行”错,应该是“在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举行”。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的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解析 :A “ 总角 ” 指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 , 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
年时代。如《诗经•卫风•氓》中有“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的诗句,就是指
男女主人公在少年时代,经常在一起嬉戏玩耍。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
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
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
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意为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
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委婉说法。
解析:C 朝廷不会给平民赠谥号。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