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 文化传承与理解
题型突破篇
第4讲 古代文化常识题
《考试大纲》明确规定: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
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
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高考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入手,
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的基础上,灵活掌握
必要的答题方法。
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
的内容。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
举、地理常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古代音乐等。
下面将近5年的高考考查的文学常识分类列出,以便复习时心中有数。
栏
目
导
一、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
航
二、古代文化常识两种记忆方法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
随 堂 巩 固
一、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
(一)明确考查内容
2014~2018年全国卷文化常识考查内容汇总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1)(2017·全国卷Ⅰ)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
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2)(2017·全国卷Ⅱ)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
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姓名称谓
(3)(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
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4)(2016·全国卷Ⅱ)“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
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5)(2016 · 全国卷 Ⅱ)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
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6)(2015·全国卷Ⅰ)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钦宗。
姓名称谓 (7)(2015·全国卷Ⅰ)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8)(2015·全国卷Ⅱ)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
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9)(2015·全国卷Ⅱ)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
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1)(2018·全国卷Ⅲ)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是官的通称,
如令尹、府尹、京兆尹等。而不是知府的简称。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
军政大权的长官,地位相当于其他诸侯国的百官之首——相。
(2)(2018·全国卷Ⅲ)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职位不高,
但对帝王的影响很大。
(3)(2018·全国卷Ⅲ)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
官职官制 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4)(2017·全国卷Ⅰ)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
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5)(2017·全国卷Ⅱ)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
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6)(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
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7)(2016 · 全国卷 Ⅱ) “ 移疾 ” 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请求退职的
委婉说法。
(8)(2016·全国卷Ⅰ)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
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9)(2016·全国卷Ⅰ) “有司”,古代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
(10)(2016·全国卷Ⅲ)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
官职官制 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1)(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等职事,部长官
称为礼部尚书。
(12)(2016·全国卷Ⅲ)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
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13)(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
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1)(2018·全国卷Ⅱ)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
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2)(2017·全国卷Ⅲ)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
科举制度
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3)(2015·全国卷Ⅰ)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
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1)(2018·全国卷Ⅱ)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
”“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2)(2017·全国卷Ⅱ)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
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历史地理
(3)(2016·全国卷Ⅰ)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
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4)(2016·全国卷Ⅲ)“两京”(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
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2014 · 全国大纲卷 ) “ 解褐 ” 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
服饰常识
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2018·全国卷Ⅰ)践阼,践:踩,践踏。阼:帝王登位或祭祀所登之
阶,借指帝位。“践阼”指古代帝王即位。古代庙堂前两阶,主阶在东,
称阼阶。
(2)(2018·全国卷Ⅰ)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
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宗法礼俗 (3)(2018·全国卷Ⅱ)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
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4)(2018·全国卷Ⅱ)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
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5)(2018·全国卷Ⅲ)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
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6)(2018·全国卷Ⅲ)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
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7)(2017·全国卷Ⅰ) “ 姻亲”指由婚姻而结成的亲戚,包括血亲的配偶、
配偶的血亲以及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也有直系与旁系、尊亲属与卑亲属
之分,均以配偶为标准。“血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
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所以,“姻亲”与“血亲”不同。
(8)(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
宗法礼俗
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9)(2016·全国卷Ⅰ)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
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0)(2015·全国卷Ⅱ)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
承制。
(11)(2014·全国大纲卷 ) “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
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帝位面朝南,故代称帝位。
常考内容 高考考查
(2017·全国卷Ⅲ)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
天文历法
一个重要节日。
(1)(2018·全国卷Ⅰ)《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
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2) (2014 · 全国大纲卷 ) “ 故事 ” 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
文学典籍
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3)(2014·全国大纲卷)《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
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018·全国卷Ⅰ)“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代的代称,赴阙
建筑器物
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1)(2018 · 全国卷 Ⅲ) “ 株 ” ,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 “ 株连 ” 又
法律刑法 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2)(2017·全国卷Ⅱ)收考,“考”是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二)明确考查原则
1.题干表述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择的是“不正确”的一项。选项的解说往往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这就要求我
们精准掌握、细心辨析。
2.选项解说的“加点词语”其实就是涉及古代文化知识的关键词,而且是对这
个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意味着选项可能是对加点词词义(包括文中含义)的解说,
也可能跳出文本,不解说其本身的词义,只要与“加点词语”涉及的文化知识相关,
都在解说的范围之内。
3.各选项解说的“相关内容”,在阅读的文本中可能会找到对应语句,也可能
无法找到对应语句,因此不能仅凭文本内容就去判断选项的解说是否正确,还要靠
平时积累理解文本之外的相关古代文化知识,来判断解说的正误。如2017年全国卷
Ⅰ第11题B项中的“姻亲”与“血亲”的区别。
4.所考查的古代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在史传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也就
是《考试大纲》所强调的“常见”。综合分析考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别:①
人的称谓;②古代官职;③天文历法;④古代地理;⑤科举制度;⑥风俗文化;⑦
饮食器用;⑧音乐文娱。
二、古代文化常识两种记忆方法
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掌握一些识记技巧对
考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分类串记法
高考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多涉及思想文化(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或著作)、古
典文学(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姓名称谓(姓名字号、亲属称谓等)、礼制官制、天
文历法(天文学名词、历法)、地理交通(地理名词、交通工具)、建筑(住宅布局及名
称)和科举制度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通过查找
资料等方法,分类积累并串记相关的文化常识。
1.科举记忆法
明清时期的考试共分四级,分别是“院试、乡试、会试、殿试”。院试中榜者为“
秀才”,乡试中榜者为“举人”,会试中榜者为“贡士”,殿试中榜者为“进士”。举人
中的第一名为“解元”,贡生中的第一名为“会元”,进士中的第一名为“状元”。一个
考生,假若能连获上述三个第一名的话,那他就是“连中三元”了。
2.文体记忆法
中学教材所选的古文篇目,一般都按“语录体、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这四
种文体去优选文章的:
著作体例 史学著作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后学者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共20篇
语录体
512章;
编年体 《春秋》《左传》《资治通鉴》是按年代顺序编写的史书;
国别体 《国语》《战国策》是分国叙述的记言史书;
二十四史,是以记载帝王、诸侯王、社会各界著名人物事迹的历史
纪传体
巨著,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他都是“断代史”。
3.基数记忆法
称谓 具体内容
殿试一甲等 状元、榜眼、探花
汉代二京都 洛阳、长安
政务三省制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星宿四象分 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四书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夜晚五时段 一更、二更……五更
五经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五音 宫、商、角、徵、羽
称谓 具体内容
许慎六书创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六艺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
六经
《春秋》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编辑宫廷藏书,分成辑
《七略》 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类。
故称《七略》。
方位八荒地 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古国九州天 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
4.时辰记忆法
古人根据一天的天色变化,把24小时按2小时为一个时辰,分为12个时间段,
分别是:
干支计时 别称 时段
子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23时至01时
丑时 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01时至03时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此时是夜与日的交
寅时 03时至05时
替之际。
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
卯时 05时至07时
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
辰时 07时至09时
时间。
干支计时 别称 时段
巳时 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09时至11时
午时 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11时至13时
未时 日,又名日昳、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 13时至 15时
申时 晡时,又名日晡、夕食等。 15时至17时
酉时 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17时至19时
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
戌时 19时至21时
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
亥时 21时至23时
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5.称谓记忆法
实际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
具体如下:
称呼 举例
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
尊称
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
谦称 学生自称“门生、受业、不才、小生、小可、晚生、后学”等。
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兄弟称
雅称 “昆仲、棠棣、手足”,夫妻称“伉俪、伴侣”,丈夫称妻子“内人、可卿”,
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
家父母称“家严、家慈”,去世父母称“先父先严、先母先慈”,夫妻一方亡故
婉称
称“丧偶”,夫死未嫁称“遗孀、孀居”,妻死未娶称“鳏夫、鳏居”。
训练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A.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就是由公卿、列侯、刺
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征辟一般对被征辟者的资历不
限制,只看才学,是当时一种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
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
C.“秋试”因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是对科举制度中乡试的借代性叫
法,考中者称为进士。
D.殿试录取中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状元、榜
眼、探花,就像一个鼎的三只足,所以又称三鼎甲;状元居三鼎甲之首,因而状元
又被称为鼎元。
解析 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殿试的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训练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D
A.“迁”是古代官职调动的一种叫法,一般指升职。表达“降职”意思的时候,
古代常常用“左迁”一词。
B.古代常用的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
号干支兼用法等。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C
.“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
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D .擢,提升官职,其他如 “ 除 ”“ 拔 ”“ 拜 ” 也指官职的提升, “ 改 ” “ 徙 ”“ 调 ” 等都
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 “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三、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
古代文化常识在教材中明确了10大类型: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
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宫室建筑、礼俗习俗、姓氏称谓、衣食住行。古文
化常识设题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逐年扩大考查范围,2014年初次设题,考查了常
见且又熟悉的礼俗类的“南面”和典籍类的“《春秋》”等,到2017、2018年在原来考
查的基础上扩大到历史典籍、典章制度类,类型涉及更全面,识记和理解难度也在
加大,如“三坟五典”“陵寝”“收考”等(已与以往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一致之处,须根据
语境仔细推断)。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备考中,除掌握一定的解题技法外,更要拓
展知识面,注重课下积累。
[解题技法] 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三步骤”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C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
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
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
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
口。
[技法演示]
第一步:依据积累直接判
通览4个选项,A、B两项可依据平时积累直接判定,无需结合语境。A项中的“
状元”是对文化常识中“典章制度”的考查,可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来推断,“状元”
指科举考试中经过殿试后获得第一名,可判断A项正确;B项中的“上元”是对文化常
识中“礼俗习俗”的考查,联想到中华民族的节日,古时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也叫元宵节。也可联想到诗句:“上元锦书传宝字,王母琼箱荐金约。”(唐·王勃《
七夕赋》),可推断B项正确,这样就排除了A、B两项。
第二步:回归原文慎推断
通过第一步,剩下的是比较难判断的C、D两项。而这两项中C项通过语境还是
不好确定其正误,尤其是C项后半句“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暂且一放,先看D项。D项中的“告老”是对文化常识“礼俗习俗”中讳称的考查,可联
系平时学习的知识积累和词语“告老还乡”,并且和教材中学过的“乞骸骨”意思相近,
再结合选文上下文内容,“在大名六年,多次告老,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
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可推断D项正确,故可确定C项错误。(文史不分家,如
果历史知识掌握比较好,考生对于C项一眼就能判定是错误的,“近侍”虽然对帝王
有较大影响,但他们有“名”无“职”。)
第三步:依据要求确定答案。
题干要求选择“不正确的一项”,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答案。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取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进宫对答,任命他为集
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契丹发兵二十万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
割让)代州的土地,本该今年朝见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
“我充任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议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人谈到代州的事情,
没有话来驳斥他们,就会有失国家大体。”于是命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
契丹境内,当地居民骑在房梁上一起观看,说:“看看宋朝的状元。”等到(和契丹
人)练习射箭时,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之事来提问,许
将随问随答。
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两国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
“这件事,指示边地官员办理不就行了,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
许将)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
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
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
叹道:“自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在
一起恣意评论官府政事,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这种习气自然而然止息了。朝廷下
召任命许将为兵部侍郎。(许将)上奏章说:“治理军队要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
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
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许将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
天,问枢密大臣,(他们)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担任宰
相,与蔡卞一起恣意罗织诬陷,贬斥元祐旧臣,奏请开挖司马光坟墓。哲宗用这件
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坟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后来被降
职)任颍昌知府,调任大名知府。在大名六年,多次以年老请求辞官,被召为佑神观
使。政和初年,许将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B
A.从子是古代亲属称谓,始见于《后汉书》,唐宋时人开始将亲兄弟之子称
作从子;叔父、伯父称为“从父”。
B.诸生是在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的统
称,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进士等。
C.东厂是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明成祖时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明中
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常合称为“厂卫”。
D.荫子指子孙因先代有官爵而受封。明代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
世其禄;清代规定“凡官死事者,皆赠以衔而荫其子焉。”
解析 “ 进士 ” ,明清时期,最高级别的科举考试 —— 殿试后,录取的人按成绩
分为一、二、三甲,进入这三甲的人都统称“进士”。
[参考译文]
梅之焕,字彬父,麻城人,是侍郎梅国桢的侄子。十四岁成为诸生。御史到军
队看比武,梅之焕骑着马突入教场。御史大怒,让梅之焕与材官比赛射箭,梅之焕
九射九中,(向御史)施了礼,随即上马离开(教场)。万历三十二年考中进士,又改为
庶吉士。过了七年,授官吏科给事中。东厂太监李浚滥施刑法拷打商人,梅之焕揭
发李浚的罪状。……皇帝想到梅之焕先后在甘肃的功绩,又恢复了梅之焕原官,并
荫庇到他的儿子。但梅之焕最终没被召用。第二年,病死。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