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特色专题逻辑知识与语文学习课件

标签: 暂无标签
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的构建和运用

特色专题     逻辑知识与语文学习
   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越来越重视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比如,论述
类文本阅读题中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等试题;作
文题(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仿写题(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需要思考关键词
之间的逻辑关系。然而,在整个学习阶段,学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逻辑推理方面的
知识,缺少科学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在这种状态下考查考生逻辑推理方面的能力,
更能看出一个考生的思维水平的高低,也可以充分发挥高考为高校选拔和输送人才
的目的。可以预见,未来高考还会继续加强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并且题型
会越来越丰富。因此,研究逻辑知识和语文学习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
   逻辑是个多义词,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
本、最一般的规律,主要包括概念、命题、推理等内容。
          栏
       目
    导
航           主题一 概 念 
            主题二 判断(命题) 
            主题三 推 理 
                          主题一 概 念
   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具体范围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自己
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概念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主要是本质属性;外延指
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具体范围。
   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全同关系、并列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1)全同   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反映的是同一事物,但内涵却
关系     不完全相同。比如“中国的首都”和“北京”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
(2)并列   并列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重合,具有共同的属概念。“矛盾
关系     关系”“反对关系”的概念也属于特殊的并列关系。如“诗歌”和“小说”。
        包含关系,又称为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属种”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
(3)包含
        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如“法律”与“刑法”;“种属”指一个概念的外
关系
        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如“大学生”与“学生”。
(4)交叉
        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部分重合。如“学生”和“共青团员”。
关系
        矛盾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
(5)矛盾
        它们的外延加起来等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非社会
关系
        主义国家”。
        反对关系指两个概念有一个共同的属概念,两个概念的外延是排斥的,
(6)反对
        它们的外延加起来小于属概念的外延。如“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
关系
        义国家”。
关于上述概念之间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就一目了然了:
                            [关于概念的考查]
   题型一 概念理解
   1.阅读下面材料,找出选项中性质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的一项(  B                        )
   悲剧的审美价值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
灭是令人悲伤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
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
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为情而死。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的致远号巡洋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
情况下,仍然开足马力,冲向日本联合舰队的吉野号快速巡洋舰,最后致远号巡洋
舰沉入海中,舰上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及当地群众
的转移,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弹尽粮绝之后,他们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忍的精神,在饱受
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解析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所论述的悲剧是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的,而不是
现实生活中的悲剧。B项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并没有上升到文学艺术的层面,
所以不属于材料所论述的悲剧。
   题型二 关系辨识
   2.下列各项中,填入横线处的内容与所给例句某种属性相匹配的一项是
                                                             (  A  )  
   例句:________对于感时花溅泪,相当于高兴对于________________。
   A.伤心 碧草含情杏花喜            B.哀伤 一日看尽长安花
   C.多情 化作春泥更护花            D.憔悴 人比黄花瘦
   解析 题干中的“感时花溅泪”表达的是一种无奈与伤心。“化作春泥更护花”和“
人比黄花瘦”都不含高兴之意,故可以排除C、D两项。“碧草含情杏花喜”表达的是
一种高兴的心情;“一日看尽长安花”指诗人在登科后特别激动,骑着快马一天就把
长安的鲜花欣赏个遍,表达的是一种兴奋的心情。进一步辨识可发现,“感时花溅
泪”和“碧草含情杏花喜”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相较于B项,A项的内容与
例句的属性更匹配。
   题型三 概念比较
   3.(2019·广东深圳二调)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①的方
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
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
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
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①“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是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遵守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良知”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属于自我约束,后者属于外在的制度。
      “长辈的命令”不能等同于规则。前者只约束个体,后者约束大众。 
   解析     语段论述的核心是       “ 规则  ” 。第一句解释了      “ 规则  ” 的意思。第二句说人要
坚守自己的底线。第三句说周敦颐因坚守良知而流芳百世。第四句提出观点“不要
盲目地遵守规则”。第五句以“不要盲目遵从长辈的命令”为例论证第四句提出的观
点。这样很容易找到三组混淆的概念:“做人的底线”与“规则”,“良知”与“规则”,“
长辈的命令”与“规则”。接下来考生要通过比较分析,深挖“规则”的性质、特点,
比如强制的、客观的、外在的等。最后,考生按照要求组织答案即可。
                        主题二 判断(命题)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就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
映周围现实的一种思维形式。判断有一个真假的问题。“苹果是水果”“钢笔是笔”都
是真判断,完全符合客观实际。“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一切天体都以太阳为中心运
行”“上帝创造了一切”都是假判断,不符合客观实际。有一些判断的真假,一时难
以下结论。如“外星人是存在的”“飞碟是外星人的飞行器”“光速是速度的极限”。只
有通过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断定这些判断的真假。句子表达的内容与客观事实
不符、与事理情理相悖或过于绝对,因有违真实性原则而不能使人信服等,就犯了
判断不符合实际的语病。
   判断与语句,两者关系比较密切:语句是判断的物质外壳和表达形式,判断是
语句的思想内容;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示判断;
同一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来表达,不同判断也可以用同一语句表达。除了要判定
句子是否有歧义的问题,还应注意句意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
句子如果使用“能否”“是否”“好坏”“有没有”等两面词,却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就
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逻辑错误;二是使用两组并列短语的句子,其后相对应的部分
有错位;三是因偷换主语而使前后句意不照应。
   判断的分类有很多种,非常复杂,这里仅就其中的性质判断作简单介绍。
   性质判断,传统逻辑把它称为直言判断,即断定思维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
质的判断。如:所有政法院校的学生都是学过逻辑学的。/有的秘书不是本地人。
性质判断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全称肯定判断。如:所有的天体都在运动。
2.全称否定判断。如:所有的鲸都不是鱼。
3.特称肯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有尾巴。
4.特称否定判断。如:有的动物没有尾巴。
   知道了判断的种类,使用判断的时候就要注意分清判断的类型。如:
   ①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
   ①“无时无刻”意为“没有任何时刻”,“我无时无刻在怀念我的父亲”意为“我没
有任何时刻在怀念我的父亲”,表示了一个否定判断。实际上,这里应用一个肯定
判断,即“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我的父亲”或“我任何时刻都在怀念我的父亲”。②错
在一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不少”或“大多”,或者将“都
是”改为“大多”。
                            [关于判断的考查]
   题型一 判断的转换
   1.根据下列材料,可以推出的一项是(  D  )            
   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大问题。科学家和环保组织不断发出警告:
如果我们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那么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
无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
   A.只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就能阻止气候变暖,人类就能在地球上
继续生存下去。
   B.如果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定是因为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C.要想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人类自身,就必须阻止气候变暖。
   D.如果人类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
气候变暖。
   解析     在解答此题时,考生根据选项可以确定材料关键语句,为冒号后面的句
子,关联词是“如果……,那么……”,是一个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条件是“我们
不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环境,阻止气候变暖”,结果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毁灭地球,无
法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然后,辨析选项。A项和C项都割裂了条件和结果,可
以排除。B项,“必定”表示必然判断或推理,根据材料,“没有立刻开始保护环境”
只是“人类不能继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的充分条件,不是绝对唯一的条件,故排除。
D项,这是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正确。
   题型二 判断的辨析与修改
   2.(2019·河北石家庄质检)下面文段存在三处逻辑问题,请指出并加以说明。
   冬季流感流行,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这样会导致
病毒快速传播,何况北方使用暖气,室内空气干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呼吸道黏膜
比较脆弱,容易被病菌入侵。因此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能有效预
防流感。另外,要少熬夜,“夜猫子”是流感病毒最喜欢的对象。早睡早起,就能避
免得流感。
   ①  __过于绝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因为大家都在室内活动,也不经常开窗换气”太武断,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导致流感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止不开窗换气这一种。 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关系不当。预防流感,不一定只有经常开窗通风,并使用加湿器才有效。
_______
   ③__条件关系不当。早睡早起,不一定就能避免得流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解析     此类题型从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等角度来考查,因此考生要弄明白
上述几个方面存在的逻辑问题的几种类型。在解答该题时,运用辨析和修改病句的
方法,做到了然于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主题三 推 理
   1.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按推理
前提数量划分,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按推理过程的思维方向划分,主要有演绎
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推理的语言形式为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或具有因果关
系的句群。常用“因为……,所以……”“由于……,因而……”“因此”“由此可见”“
之所以……,是因为……”等作为推理的系词。这里简单介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
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如:贪赃
      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
      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
(1)演  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小
绎推    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
理    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上例是演绎推理中最常见的“三段论”式推理,是由两个前提和一个结论
      组成的。“三段论”的变式,有的省略大前提,有的省略小前提。如果不
      能正确运用“三段论”,就会犯常说的“不合逻辑”的语病。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
       的一种推理。如: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
(2)归纳
       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
推理
       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
       性的。
       类比推理指从特殊性的前提得出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一般情况下,
       这种推理根据两个事物的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推出这两个事物在其他
(3)类比
       属性上也相同的结论。如:我们在动物、植物中发现细胞,又在植物
推理
       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由此类比,推导出在动物细胞中也有细胞核,
       后来用显微镜观察,果然在动物的细胞中发现了细胞核。
2.逻辑规则
      同一律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
(1)同
      不能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
一律
      一,不能“中途易辙”或“偷梁换柱”。
      矛盾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
(2)矛
      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
盾律
      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
      指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只能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
(3)排
      他可能。排中律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中律
      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   
   这些规则的表述是很简单的,却是对前面所谈知识的综合运用,我们在日常思
维中往往不自觉地违背这些规则,造成一些病句。如:
   ①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
表吧。(违反同一律,“作品幼稚”与“儿童文学”不是同一概念。)
   ②2月30日,晴。今天一天都没有出太阳,心情真不好。爸爸买回两条金鱼,
养在鱼缸里淹死1条,我很伤心。(摘自小学生日记)
   老师评语:我也很伤心,活这么大,2月还从来没有遇到过一个30号呢。也从
来没见过不出太阳的晴天,更没有看到过会淹死的金鱼。(违反矛盾律)
   ③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采纳他的意见与否,
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排中律。)
   推理往往要借助复句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1)条件关系:
   ①充分条件关系:只要A,就B。(有A就有B,有B则不一定有A)
   ②必要条件关系:只有A,才能B。(有A未必有B,有B一定有A)
   ③无条件关系:除非A,才(不)B;无论A,都B。
   (2)假设关系:偏句提出一种假设,正句说出结论。
   ①偏句假设条件实现,结果就能成立:如果A,就B。
   ②偏句与正句语意相悖,假设与结果不一致。偏句先退一步说,把假设当作实
现而改变结论,这种句子更强调正句。即使A,也B。
   (3)选择关系:
   ①或此或彼:与其A,不如B;或者A,或者B。
   ②非此即彼:不是A,就是B。
   ③取此舍彼:宁可A,也不B。
   用复句表达时,不要用虚假的前提进行推理,也不能滥用关联词,强加因果,
更不能把各种逻辑关系搞混。
                            [关于推理的考查]
   题型一 结论推断
   1.(2018·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三模)综合分析下面一则材料,回答后面的
问题。
   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
都期望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种体现。运
用“中国元素”本是值得肯定的,但这种运用要与人们的文化习惯和感情倾向一致,
如果仅仅简单地模仿和运用,缺乏对文化的真正理解和尊重,再美的“元素”也只会
开出“恶之花”。
这则材料意在说明(  D       )
A.不同国家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
B.在广告中使用“中国元素”要适可而止。
B.在广告中彰显文化特色是重要的营销策略。
D.理解文化的内涵是“中国元素”成功运用的前提。
   解析     这则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主要说明许多跨国企业在进入中国市
场时,都试图推行本土化的传播策略和营销方案,在广告中运用“中国元素”就是一
种体现;第二句话主要阐述运用“中国元素”要懂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由此
可知材料的意思是:跨国企业要想成功进入中国市场,在广告中不仅要运用“中国
元素”,更要理解和尊重中国文化的内涵。结合选项,A项,于文无据。B项,“适可
而止”,错误。C项,强调的重点只是材料中的第一句话,与第二句话无关。D项,
与材料意思最接近。
   题型二 三段论推理
   2.三段论推理是以一个一般性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原则的特殊
化陈述(小前提),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仿照下面
的示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例:所有公民都要遵守法律。(大前提)
   张三是公民。(小前提)
   所以,张三要遵守法律。(结论)
   现在假定:
   (1)所有的因纽特人都是穿黑衣服的。(2)所有的沙巴州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的。
   (3)绝对没有穿白衣服又穿黑衣服的人。(4)H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请根据以上假定,判定以下结论哪一个是正确的,并写出正确结论的大前提和
小前提。
   ①H是沙巴州土著人。②H不是因纽特人。
               ② 
   正确结论:__________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的因纽特人都是穿黑衣服的 。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 。
   解析     解答此题时,考生容易犯的错误是:所有的沙巴州土著人都是穿白衣服
的。(大前提)H是穿白衣服的一个人。(小前提)H是沙巴州土著人。(结论)在以上这
个推理中,小前提中的“穿白衣服”可能只是一个特例,并没有规定其他人不能穿白
衣服。如果大前提是“所有穿白服的都是沙巴州土著人”,则结论“H是沙巴州土著人
”正确。
   题型三 逻辑关系的辨析
   3.(2019·宁夏银川二模)下列各句中,内部逻辑关系成立的一项是(  A  )                  
   A.因为经常去北京、上海等城市,又肯动脑筋,他的见解总比别人高明。
   B.有人说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然而能说汪精卫有骨气吗?
   C.会议开了一半,张主任还没来,一定是路上又堵车了。
   D.别看咱们的老王又黑又矮,但思考问题时比谁都周密。
   解析     B  项,这是一个演绎推理,结论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汪精卫虽是中国
人,但“中国人向来是最有骨气的”中的“中国人”是一个集合概念,“有骨气”是“中
国人”整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未必都具有。C项,“一定”过于绝对,可以说“可能”。
D项,肤色、身高与人思考问题是否周密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017
高三语文资料

写了 1378 篇文章,拥有财富 2762,被 0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