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真题多维细目表
真题 考查内容
素养要求
年份 卷别 题号 涉分 选篇出处 考点 题型 考查能力 难度 试题结构 (高考方向)
4 3 分 考点 1、3、4、5 选择题 鉴赏评价 中 四选一
《窗子以
课标全国Ⅱ 5 5 分 考点 2 简答题 理解、鉴赏评价 中 ——— 思维发展与提升
外》
6 6 分 考点 6、7 简答题 鉴赏评价、探究 难 ———
2017
4 3 分 考点 1、4、5 选择题 鉴赏评价 中 四选一
《我们的
课标全国Ⅲ 5 5 分 考点 2 简答题 理解、鉴赏评价 中 ——— 思维发展与提升
裁缝店》
6 6 分 考点 2、6、7 简答题 鉴赏评价、探究 难 ———
总计 考点 1 考点 2 考点 3 考点 4 考点 5 考点 6 考点 7
平均分值 3 5.3 3 3 3 6 6
占比 2% 4% 2% 2% 2% 4% 4%
考频 2 题 / 2 卷 3 题 / 2 卷 1 题 / 2 卷 2 题 / 2 卷 2 题 / 2 卷 2 题 / 2 卷 2 题 / 2 卷
考点 1 分析鉴赏(选择题) 考点 2 理解鉴赏散文的语言 考点 3 概括分析散文的结构 考点 4 分析评价散文的形象 考点 5
理解评价散文的主题 考点 6 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考点 7 散文的探究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 04 命题趋势
1.2017 年 全 国 卷 Ⅱ 和 全 国 卷 Ⅲ 考 查 了 语言表达艺术。
1.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
散文。 3.评 价 作 品 表 现 出 的 价 值 判 断 和 审 美
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2.2017 年全国Ⅱ卷和Ⅲ卷的两篇散文写的 取向。
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
都是生活琐事,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
03 考频赋分 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等。
悟、生活体验。
2.从题型上来看,单项选择题、重点词句的
1.全国卷多年来没有选择散文文本作为考
3.所选散文内容上贴近生活,注重抒情性、
含意、表现手法、主旨内涵等考点是命题
查对象,但 2017 课标全国Ⅱ、课标全国
哲理性, 更 注 重 凸 显 人 文 精 神 和 文 化
的热点。 尤以语言的内涵及语言的表达
Ⅲ选择散文来命题,这就要求我们对散
内涵。
艺术为考查重点,这与散文的体裁特点
文阅读要予以重视。
02 核心考点 有关。
2.设置 3 道题,采取 1 个四选一的选择题和
1.对 文 本 相 关 内 容 和 艺 术 特 色 的 分 析 2 个主观表达题的形式,共 14 分。
鉴赏。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22
文作者,往往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
清单一 散文的定义
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
哲理散文因其深邃性和透辟性,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
的散体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
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极具震撼力的审美效果。
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
4.写景散文
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这类散文多以描绘景物为主,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其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
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是运用生
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行文。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
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
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
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清单四 散文的结构
清单二 散文的特点
1.线索
1.形散神聚
( 1)形散:①取材自由。 可根据需要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 散 文 的 常 用 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
线索 行程线索……(散文的标题常常就是文章的线索)
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表达方式不拘一
格。 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言志、借景 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线索的作用
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抒情,可以发表议论,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 2)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2.结构安排及材料组织
2.意境深邃
关系类型 子类型 具体特点
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承接关系 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相承关系
结 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
递进关系
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
构
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 并列关系 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
安 相并关系
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 对照关系 或对照
排
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优秀的
总分关系
散文常常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相属关系 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
分总关系
散文素有“美文” 之称,它除了有精深的见解、优美的意境
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
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
材 组织方式 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
料 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清单三 散文的分类
组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
1.抒情性散文
织 特别提示 时材料组织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
这类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抑扬、虚实、对比等
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
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
清单五 散文的语言
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
语言风格的种类
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
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 所表现的题材多为雄心伟业,所描写的景象境界
豪放
开阔;多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
感染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
豪放与
所表现的对象纤巧细致,所表现的情感细致缠
2.记叙性散文
柔婉
柔婉 绵,所描写的画面色调柔和,修辞上少用排比、夸
这类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对人和事的叙述、描绘较为具
张、反问
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
字里行间饱含感情。 记叙性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 直露 表达作者的感受和观点比较直接
直露与
展变化的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不直接表达情意,而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多用
含蓄 含蓄
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比喻等修辞
( 1)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
质朴 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少用修辞,少用描绘性语言
述。 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段的剪辑。 质朴
( 2)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往往抓住人物 与华丽 讲究节奏和韵律,多用描绘性语言,多用引用、排
华丽
的性格特征进行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 比、对偶等修辞手法
精神面貌。 庄重 文章的话题较为严肃,语言凝重,句式整齐
庄重与
3.哲理性散文
诙谐 诙谐 语气轻松幽默,多用夸张、反语、比喻,有趣味
哲理,是奥秘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智慧的结
简洁 简洁 语势流畅,多用短句
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
与细腻 细腻 多用长句,多用对比和辩证性语言
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出思维领域的万千景观。 高明的散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续表
清单六 散文的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 定义
1.表现手法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
表现手法 定义 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
联想和想象 的过程。 联想和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加丰满、生动,增强文章的艺术表
情。 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相关
现力
象征 点,使被象征物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
现力。 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 也就是 “ 借此言彼” ,使 动静相衬 动衬静,静衬动,可以起到烘托作用
主旨含而不露 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
以小见大
不直接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 具震撼力
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
衬托 2.修辞手法
手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
修辞手法 作用
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喻 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使上下文形成对比,
先抑后扬
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
拟人
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了个人 而收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事物中,借物来表达自
夸张 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托物言志
己的内心情感。 这种表现手法使内容具有含蓄性、哲理性
排比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对偶 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 反复 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渲染 等做多方面的挥洒铺陈,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从 设问 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而强化作品的主题
反问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24
散文的整体阅读 明确所写景或物的特征,考虑手法 ( 写景散文常用手法:借
根据文本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 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咏物散文常用手法:托物言志、
散文、写人叙事类散文、议论抒情类散文。 借物喻人、象征等) ,明确情感或主旨。
一、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方法 二、写人叙事类散文阅读方法
写景状物类散文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从内容上可分为 写人叙事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 有时写人与叙事很难分
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 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 得开,高考重点考查写人散文。 此类散文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
或物的描写、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 且人物形象来自生活,并非虚构。 此类散文的文体特点主要有
解。 阅读此类散文,要把握文中描写了什么景、物,运用了怎样 人物形象鲜明,注重细节描写,情感深切动人,等等。
的表现手法,景、物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进而分析所写之景、所咏 步骤一:寻找线索,理清脉络
之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往往会通过写某些人或借助某些琐屑的事件来反映主
步骤一:划分层次,把握思路 旨,这些事件之间有时看来并无“直接联系” ,这就更需要读者耐
首先标各段落序号,然后研读标题、作者,再通读全文,思索 心地寻找线索 ( 线索可以是人,可以是事,可以是物,可以是情
文本思路和结构。 写景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描写景物的顺序; 等) 、梳理思路,思考这些事件都是从哪些不同角度来体现共同
观察点角度的变化;先描写画面,刻画环境,后抒发情感。 咏物 的主旨的,如人生过程中的某个道理或社会中的某个现象。
散文常见的行文思路:由物及人。 步骤二:把握要素,理清人与事的关系
步骤二:鉴赏景物,把握特点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
先标记文中写景或物的语句,然后抓角度( 外在———形、声、 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及结果等基本要素。 阅读这类文章,
色、味等方面,内在———品格、神韵、气质等情态的特征及内在意 把握这些基本要素,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 只有把文
蕴) ,思考特征。 再分析语境,概括特征: 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搞清
①找原词概括,提取描写景、物的修饰语( 形容词) ,利用上 楚了,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下文中作者评价景、物特征的词; 步骤三:辨清表达方式,明确写作意图
②提炼词语概括,根据对语境的理解来概括画面、特定物的特征。 这类文章往往夹叙夹议,所以阅读中注意分清文中哪里是
步骤三: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更需要思考写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达
先抓首尾段(首尾段往往有作者议论的语句,这是把握作者 技巧。 注意不要把某段中的某一句抒情、议论的句子当作全文
情感意图的捷径) 。 然后标记相关语句 ( ①有关写作背景的语 的主旨。 然后关注事件特征,感受人物形象,思考议论抒情语
句;②有关景物特征与情感相通的语句) 。 写景散文———主旨情 句,进而领悟作者情感或主旨。
感在景和人的特征相通处;写物散文———主旨情感在物和人的 三、议论抒情类散文阅读方法
特征相通处。 议论抒情类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 阅
步骤四:概括主旨,明确中心 读时要注意这类散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因情悟理、情理交融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的特点,重点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进而品味其情趣、理趣。 到的材料,分析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作者运用了怎样
如 2015 年高考湖北卷考查的《 头脑中的旅行》 ,从段落作用、内 的方法来阐述观点。 这类散文常用到的方法有引证法、喻证法、
容分析、主旨探究等角度命题。 例证法、对比法等。 还应注意这类散文常常将抽象的理论融入
步骤一:分层次,明思路 生动具体的范例解说之中的特点。
这类散文之“散”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情中有理、理中含情,将 步骤三:抓关键,明义理
抽象的理论思考融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例证当中。 作者行 阅读议论抒情类散文,首先要知道“理”在文中所指的内容,
文时往往会从日常生活景物写起,因此在阅读时,只要我们能理 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解读作者深邃的思想,理解作者的义理,
清文本的层次,进行发散联想,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哲理时所 这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体现出来的趣味。 这类散文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去论证,整篇文章也不是一个
这类散文的常见构思方式有以情为线、以理为线、以物为线(或 完整严密论证的过程,但是它要用议论性的语句去表达一种观
以上三种的综合)、以时间为线、以空间为线等。 前三种比较常见, 点,或表达对某一事物、现象的感悟、认识和理解。 因此,在阅读
而后两种尤其要引起考生的高度重视。 抓住线索,概括自然段意, 哲理散文时,如果能把握那些议论性的语句,那么就可以很迅速
然后合并相同意思的段落,往往就能明确作者的写作思路。 地了解文章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就可以很轻松地品尝文章中
步骤二:析材料,明方法 的哲理味道。 注意把握全文的开头段、结尾段及每段的 “ 主旨
思考材料,明确方法。 分析文章围绕观点 ( 所说之理) 运用 句” 。 体会文中这些关键语句,把作者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
考点 1 分析鉴赏(综合性选择题)
自 2017 年开始,课标全国卷的散文阅读题在选择题上有一 续表
点变化,由以往的一道多项选择题变为一道综合性的单项选择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内容,比对分析,筛选信息
题,但解题方法步骤变化不大。 第三步 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要特别关注圈画
[解题技法] 的术语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理解类、筛选类和评价 [解题示范]
第一步
赏析类 下面以 2017 年课标全国卷Ⅲ第 4 题为例,演示解题过程。
圈画出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
第二步
手法等方面的术语 项是 ( )
题目选项 对应原文分析 比对结果
此项相关信息需综合全文来看。 文章第一段就提到了喀吾图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 “ 生活 作为游牧地区与城市 “ 生活迥然不同” ,全文由此出发通过具
迥然不同” ,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 体事例描述了这种“迥然不同” ,如“量身定做衣服” “ 裁缝小屋 符合原文
到裁缝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的暖和” “看金鱼” “用鸡换衣服” “把衬衣送给拿不出钱的小姑
娘”等,这些都表现了裁缝店别有趣味的温暖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 此项相关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三、四段。 第三段生动地描写金
养金鱼是无意为之,不能理解为将其
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 鱼,让人感受到金鱼的美丽曼妙,使人变得平和,使僵持的气氛
作为生意经;说顾客斤斤计较,与原文
让他们在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 也缓和下来,由此裁缝店的客人们谈价钱的口气往往也会软
“口气往往会软下去许多”表意相悖
计较 下来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 此项相关信息来源于原文第七段至第十三段。 女顾客以鸡换
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 衣服,体现了其爱美之心,她对婆婆的亲密以及说到和婆婆一
符合原文
美之心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 人穿一天新衣,体现了婆媳间质朴的情感。 裁缝店同意用鸡换
的认同 衣服,也体现出了裁缝的质朴和善良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
文章写裁缝店与当地居民的交往,写裁缝的生活,同时第十六
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
段真实地写出裁缝一针一线辛苦工作的不易,使这种平稳真切 符合原文
线辛苦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
的生活感受跃然纸上
活感受
考点 2 理解散文的语言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最重要的是 “ 文中” 这两个 ( 3)特殊指代词语。 ( 4)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
字。 考生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揣摩词语 词、叠词等。
的具体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中的“ 重要句子” ,主要指在文
一般情况下,“重要词语”常常包括:( 1) 体现作者情感态度 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语句:( 1) 含
或主旨的词语。 ( 2) 运用了某种表达技巧的关键词语。 这样的 蓄句———结 构 复 杂、 意 思 隐 晦、 蕴 含 哲 理 的 句 子。 ( 2 ) 修 辞
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表达技巧的文章中。 句———使用特 殊 的 修 辞 格、 内 涵 较 为 丰 富 的 句 子。 ( 3 ) 结 构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句———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 续表
句以及段中的过渡句等。 ①理解字面意。 对一个句子的理解,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
该考点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重要考查方向。 考查形 这句话字面的含意,即这句话说的对象是谁,有什么特点。
式灵活多样,可能设置为客观题,也可能设置为主观题( 问答、分 答题 ②分析语境意。 句子是为组成篇章服务的,理解句意,应本着
析或探究) 。 步骤 句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在上下文中的意思。
③挖掘隐藏意。 含蓄的语句,可能有表里多层含意;使用了一
题型一 理解词语含义题
定的表达技巧的语句,要结合表达技巧分析句意
[设问方式]
1.综合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 ××”的含义。
2.请结合文章,说明第×段中“ ××”一词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答题技法] 暮雨乡愁
①联系语境法。 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 理解 张清华
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 ,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 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
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要这样理解。 思乡的愁绪,并不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
②联系主旨法。 联系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 山一带伤心碧。 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
的含义。 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
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
答题 中心或主旨的词语依据此法。
了黄昏。 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
技法 ③联系背 景 法。 联 系 作 者 写 作 时 的 社 会 背 景 理 解 词 语 的
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
含义。
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
④分析技巧法。 为了突出表达效果,使语言生动形象,散文写
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带着东
作往往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 因此可以
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勾起人思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
依托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表达技巧挖掘其背后作者要表达
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
什么意思,要达到什么效果
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
①通读。 通读相关语段或全文,把握上下文文意是理解词语
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
的前提。
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
答题 ②联想。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既要把握其原始意义,又要
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步骤 展开联想,抓住其在语境中的临时意义、动态词义。
③作答。 解答此类题目,先解释其本义,再解释其语境义,还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
要注意其运用的手法和达到的效果 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 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
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
题型二 理解句子含意题
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
[设问方式]
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
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
2.写出下面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 海德格尔说:“ 故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
4.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
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 ,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
[答题技法]
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在了那里。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
①结合语境法。 分析句子含意首要的是分析其所处的具体语
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
境,把握其前后句子的意思,确定其在文中的特有含意。
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 这真真正正是
②抓关键词法。 句子中都有凸显其含意的关键词,只要弄清
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的情景,
这些词语的含义,就可推知整个句子的含意。
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③分析位置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行文思路句。 如果是总领
的伤心之地。
句,句意就要从它下面的内容入手总结;如果是过渡句,要看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
上下文确定答案;如果是总结句,要根据上文内容归纳意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原
至于照应句,则要分析它照应了什么、突出了什么和对文章结
答题
构起到什么作用。 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
技法
④剖析结构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结构复杂的句子。 如果是复 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
杂的单句,先找出句子主干,后归纳修饰限制及补充成分的作 似。 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
用;如果是复句, 则要先区分句间关系, 后体会整个复句的 你丝毫的通融怜悯。 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
意思。 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
⑤联系主旨法。 这一方法最适用于文眼句,因为文眼句本就
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
是彰显作者的主要情感与观点、揭示主旨的句子。
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
⑥技巧还原法。 即将使用了表达技巧的句子改成没有使用表
关系。
达技巧的句子,如将比喻句改成不使用比喻的句子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前行。 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
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 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
少? 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 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
得颓伤,如果对生命的深在有所洞悉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
正的彻悟和坚强。 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愁,他们去做那不断的远游。 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 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这句话有怎样的含意? 请结
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 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 1. 答案 “天道” 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 人道” 指
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 人对世界的留恋。
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 解析 解答本题,可使用联系语境法。 从“悲号” “命运” “ 凡
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 没有人像他那样 胎的肉身” “人生代代无穷已” “ 宿命” “ 感伤” 等可知,“ 天道”
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 指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 人道” 指人的愿望,对世界
孤独。 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 的留恋。
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 亲情和爱在 2. 答案 “ 旅人”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也象征着每一个走在人
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生路上的人。 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行越远,其对家的依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变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 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就会越来越强烈。 而每一个走在人生路上
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 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自己曾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而
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 且无法回头,但他们会心怀释然,坚定地在人生路上继续前
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行,直至走完自己的人生道路。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 解析 “旅人”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又象征着每一个行走在
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人生路上的人。 “她” ,指依恋和追忆中的故乡。 “越来越远” ,
(有删改) 既指旅行在外的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远,也指人生路上距离曾
1.(理解词语含义) 第 ③段画线句中 “ 天道” 和 “ 人道” 的含义各 经的美好生活越来越远。 “越来越近” ,指坦然地走完人生,魂
是什么? 归故里。
2.(理解句子含意) 文章结尾写道:“ 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
考点 3 概括分析散文的结构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概括 续表
能力。 作品结构主要指作品的情节结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 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
过渡照应,以及各个部分、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 这一考点主要 语句,这些语句具有提示、总结或承上启下等作用,正
有三个考向:行文思路分析,线索作用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是我们分析文章结构时需要重点研读的。 这些标志性
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 语句分为三类:( 1) 中心句 ( 包括全文和局部) ; ( 2) 结
构句(如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和体现作者思路的句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 第二步,筛
子等) ;( 3)特色句(指运用了一定表达技巧的句子,也
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高考就此设题的侧重点在“ 梳理” 上,设 选信息,圈
包括结构超长或复杂的句子) 。 阅读时,最好把这样的
问方式多样。 点勾画
句子标示出来,借助它们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设问方式]
阅读文学作品还应注意语言标志。 很多文章有明显的
1.本文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语言标志,如序数词、衔接词等。 抓住了这些 “ 信息” ,
2.本文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我们便能快速把握文章脉络。 此外,关联词和标点符
3.本文主要写了哪几幅画面? 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
号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起的?
散文的结构尽管多种多样,但还是存在着某些大体相
4.综观全文,从×××的角度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似的形态,有的是对比式,有的是逐层深入式、层层铺
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文章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垫式,还有的是一线穿珠式或片断组合式。 划分层次,
第三步,选
[答题技法] 就是要以一定的标准对文章进行内容上的归类整合。
准角度,划
文章的结构层次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层 不同类型的文本用以划分归类的标准不同,如记叙性
分层次
次,必须首先对全文、全段有大体的了解。 从整体上把 散文,可根据人或事的不同,根据时间、空间的变化来
握全文,这是解答文学作品阅读题必经的一步。 一篇 划分;议论性散文,可以按论证结构(并列、总分、层进)
第一步,浏
文章都是由若干自然段组成的,而每一段又都有一个 来划分
览首句,寻
中心内容。 首句往往与本段内容密切相关。 如果我们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为表现主旨而对写作材料进行精心
找线索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往往会发现 构思安排的结果,是行文思路的具体体现。 有些文章
作者行文的思路。 另外找到散文的线索,也能让我们 第四步,概 没有外在的语言标志,阅读时可采用一边读文章一边
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括文段,把 概括每段内容的方法,理清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
握整体 间的关系,快速了解全文内容、中心和结构层次。 阅读
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就能为后
面进一步分析文章做好充分准备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答题模板] 续表
文章围绕×××(线索) ,首先写了×× ×,其次写了× × ×,最后写 类型 作用
了×××。 整体结构上×××。
①升华情感。 ②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③总结上文。 ④卒章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 显志,点明主题;含蓄地表明主旨 ( 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
线索贯穿全文,连缀人物和事件,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 写) 。 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纲” ,不同的文章会使用不同类别的线索来组织材料,使文章能 结尾
①首尾呼应(照应) 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
够形散神聚。 特别 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设问方式] 提示 ②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
2.文章是围绕“ × × × ” 来展开的,说说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
反复
好处。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出现
[答题技法]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
句子
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①事物线索; ②人物线
( 1)明线索种类 索;③情节线索(事件线索) ; ④情感线索; ⑤事理 ①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象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
线索;⑥时空线索 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 ……观点。
抓线索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从文章的体裁分类、 ②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
表达技巧入手 ( 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 ) ; 引用、 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插入 ③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 2)抓入手方法 ②从标题入手(看是否有关键词贯穿全文) ; ③从
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入手;④从文中的议论、抒情 句段 ④诗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
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 ……观点。
句入手
⑤名人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
①确定线索;②依据线索,理清层次; ③分析线索
( 3)明答题要点 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
作用(见知识清单部分)
[答题模板]
题型三 句段作用分析题
结构方面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
这种题型,看似考查局部,实则是以句段为切入点,考查对
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 因此,在把握所给句段的要点后,要
看它与全文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并列、对比关系等。 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燃烧的木棉花
[设问方式]
杨春山
1.请仔细体会第×段中画线的一句话: “ × × ×。” 这句话在文
①在滇西北的高山峡谷里,从罅隙中穿透过来的风,总是会
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在不经意间带来远方的热烈气息。 而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三
2.文章第×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江并流的地带,木棉花就如一位清逸的隐士,不时把它孤傲的身
类型 作用
影投射在江畔的某个地带。 金沙江在高山峡谷里穿行。 湍急
①总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的 ……情节或引出话题。 ③为下
时,江水激荡岸石,雷霆万钧,滚泻奔腾,形成了虎跳峡等壮美的
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开篇点题,营造……的
奇观;平缓时,江水波澜不惊,莹碧如玉,悠悠徐行,衍生了金江
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⑤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古渡等柔和的景致。 在一疾一缓之间,具有神性和自由意味的
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
金沙江,让滇西北高原具有了重叠的层次和流动的质感。
题旨,或 者 表 达 与 主 旨 相 关 的 某 种 感 情 ( 奠 定 感 情
②一条江的奔流,会让江岸承受无处不在的冲击;而一条江
开头 基调) 。
的静滞,会让江畔拥有云蒸霞蔚的江花。 在金沙江沿线绽放的
特别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 句) 的作用就是引出
木棉花,聚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挺立在江岸边的木棉花树,不
提示 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离不弃地依偎着金沙江,用自己的身影,点缀着江水的寂寞。 有
③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
了木棉花的点缀,金沙江就拥有了明媚的色彩与春光。 木棉花
上看,一般是铺垫作用;从内容上看,是衬托、勾勒环
的俊逸挺拔和金沙江的激情交织碰撞,滇西北高原停驻在人们
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作用
的视野里。
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前后呼应。 ③为下文……的情
③春会让木棉花隐忍了一年的生机在瞬间绽放,满树的鲜
节做铺垫、引出下文……的内容。 ④照应上文……的内容,转
红与艳丽成就了木棉花,成就了它英雄树和木棉树的称谓。 一
换话题。 ⑤起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
树木棉花,就是一树春天里绽放的火红与希望。 有了木棉花娇
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
艳的容颜,滇西北高原就有了亮丽的底色;有了木棉花的陪伴,
中间 承上启下(过渡) 。
一路奔行的金沙江就不再感到疲惫。 在金沙江的穿行路线图
特别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
里,始终有木棉花若隐若现的身影。
提示 或论述的是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
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 ④除了金沙江边的干热河谷地带,在滇西北的一个个村庄,
照应前文 木棉花依然有着挺拔不凡的气度。 在乡村,一只只在花朵旁驻
足的小鸟,一只只在硕大花瓣里穿行的蜜蜂,会让木棉花变得更
加生动和温情。 五星形的花瓣,紧紧簇拥着蕊的花瓣,让木棉花
充满了凝聚的象征意味。 选择了乡村的木棉花,把自己的根深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深扎进红土地里,用俊俏而大气的容颜,和村庄厮守着。 那些硕 解析 本题考查对行文思路的分析能力,可以采用划分层次
大而肥厚的花朵,在喧闹了春光之后,便会被摘下、晒干,成为味 法来解题。 文章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写物,后一
蕾上的诱惑。 部分抒情;而前一部分的层次还可以细分为物之环境、物之特
⑤有了木棉花,乡村就拥有了另一副容颜。 在木棉花的绿荫下 点、物之用途及物之精神四个层次。 文章因此显得层次分明,
纳凉、聊天,或是做些手里的活计,是村人的最爱。 爷爷在世时,曾 思路清晰。
守过生产队的窝棚多年,院里长着一棵高大的木棉花树。 每年春天 2. 答案 金沙江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描写它也是从侧面描写
木棉花如期绽放,他会把木棉花摘下,晒干后当作枕芯,或是用来做 了木棉花;金沙江的奔流汹涌的壮美、悠然徐行的柔美特点也
菜,让我们在儿时便享受到了来自木棉花的诱惑。 这缕鲜香,至今 能烘托出木棉花所具有的特点。
让我回味,是我在外打拼的日子里不断的一缕乡愁。 解析 作者在第①段重点描写了金沙江及两岸的壮美奇观,这
⑥没有了木棉花,滇西北的金沙江肯定会失去不少美。 河湾里 也正是木棉花生长的环境,以壮美环境来突出木棉花的形象。
的一树木棉花,倒映在河水里,与天空的云彩互相唱和;江岸边的一 3. 答案 ①结构上,写了作者对木棉花的怀念及木棉花对作者
树木棉花,把笑脸展示在崖畔上,与山林中的飞鸟和鸣;村庄里的一 的人生路的陪伴,是对前面所写内容的总结。 ②情感上,在前
树木棉花,用它的静默付出,温暖农人的朴素生活。 给予、奉献、朴 面的基础上,情感得到升华,自然地将木棉花与 “ 乡村生活”
实、隐忍,是木棉花的气度,也应该是乡村的气度。 “乡愁”相融合,并借物抒情、言志。
⑦木棉花始终在提醒着乡村,只有不断地弘扬美好,摒弃丑 解析 从结构、情感等方面思考,本段是文章的中间段,是对
陋,才能获得踏实的幸福生活。 木棉花的美,在目光所及之内, 上文的总结,对木棉花情感的升华。
也在目光所及之外,当它的一树花朵开始凋零,褪去了原有的繁 4. 答案 (示例 1) 不能删。 ( 1) 结构上,第 ⑨段说 “ 我们在外
华,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它作为美食的历程却才刚刚开始。 我们 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花相遇
的生命,也应该如木棉花一样,勇敢绽放。 之后,开始变得坚实” 紧承第 ⑧段 “ 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
⑧蛰居小城二十多年的时光里,我会在夜晚不时地怀念木 上不断跋涉,前行”而来,衔接顺畅自然。 “被木棉花染红的春
棉花。 怀念木棉花,其实也是在怀念曾经拥有的乡村生活与气 天”一句还有点题的作用。 ( 2) 内容上,这一段反复出现 “ 幸
度。 那在味蕾上逐渐洇开的淡淡乡愁,那散发出木棉花瓣清香 福”一词,是对前一段写“ 怀念” 木棉花的感情的升华,丰富了
的睡梦,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断跋涉,前行。 内容,深化了主题。
⑨被木棉花染红的春天是幸福的,有了木棉花的滇西北是幸福 (示例 2)可以删。 ( 1)内容上,第⑧段反复强调“ 我” 对木棉花
的。 我们在外行走时略显踉跄的脚步,和故乡的明媚春光里的木棉 的“怀念” ,木棉花对 “ 我” 的 “ 陪伴” ,神完意足。 第 ⑨段可以
花相遇之后,开始变得坚实,如同我们凝望故乡时的深情目光。 看作“陪伴”的表现之一,并没有给文章增添新的内容。 ( 2) 结
(选自《人民日报》 ,略有删改) 构上,删去第⑨段后,文章在“ 陪伴着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不
1.(分析行文思路)文章由木棉花展开,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断跋涉,前行”中结束,言简意赅,令人回味,避免了拖泥带水、
2.(分析开头段作用)文章第①段写金沙江对描写木棉花有什么 画蛇添足之嫌。
作用? 解析 第⑨段阐述在外的我们只要和故乡的木棉花相遇后,
3.(分析中间段作用)分析第⑧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就会变得坚实;第⑧段抒发了对木棉花的怀念之情,以及木棉
4.(分析结尾段作用) 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作用不大,可以删 花瓣清香陪伴我们在人生的路途上跋涉,前行。 如果答“ 可以
去;也有人认为这一段很重要,不能删去。 你认同哪一种观 删” ,就分析这两段没有联系或者说关联度不大;如果答“不能
点? 请说出具体理由。 删” ,就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
5.(分析线索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木棉花” 在文章谋篇布 5. 答案 ①叙述线索。 木棉花是这篇散文叙事的线索,它将其
局中的作用。 他材料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②抒情线索。 木棉花有诸多特
1. 答案 按照纵向思路的逻辑顺序展开,①—⑦段写物,第⑧ 点、品质,是触发作者情感的物象。 通过赞美这一物象,既寄
⑨段则借物抒情。 具体来说:第①段介绍木棉花生长的环境, 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又增强了作者前进的信心和动力。
第②③④段描写木棉花的特点,第⑤段介绍木棉花的用途,第 解析 首先确定木棉花为文章“ 物线” ,然后从内容和结构
⑥⑦段刻画木棉花的精神品质,第⑧⑨段拓展对家乡的怀念、 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作用。
对人生追求的坚定。
考点 4 分析评价散文的形象
散文是以抒情为宗旨的,但散文中的情感多数不是直接抒 所以散文中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
发的,而常常借助一定的形象,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 本身往往是真实的。 散文中的人物形象同样具有艺术性和思想
抒怀,等等。 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 性,艺术性体现在其人物形象塑造的基本方法上,而思想性则包
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 就高考选文来看,散文的形象通常指文 括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和社会意义两个方面。
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 人象) 、景物形象 ( 景象) 和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物象) 。 1.简要分析×××的形象特点。
欣赏散文中的形象主要包括以下两点:一是形象的特点以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的情感变化态度。
及塑造方法;二是形象的内涵、意义。 3.结合文中画线的句子,分析×××的性格和心理。
题型一 赏析人物形象题
与小说不同,散文中的人物形象是为表达散文主旨服务的,
它并非塑造人物,而是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答题技法]
( 1)概括情节法。 从叙事情节中加以分析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 2)分析言行法。 从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肖像等方面 浣花草堂
概括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黄 裳
人物形象
( 3)结合背景法。 要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 到四川来以前,在行箧里放进了几册旧书,其中清初朱鹤龄
的特点
代去分析概括。
的《杜诗辑注》是部头最大的。 虽然觉得有些累赘,可是终于还
( 4)综合评价法。 要分析文中作者对人物形象带倾向性的
是放进去了。 半月以来,枕上灯前,有时间就拿来翻翻,真也给
议论评价,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进而分析概括
旅途平添了无限趣味。 尽管已经是平日熟读了的,可是在蜀道
( 1)思考在内容、主旨、情感上的作用:①对内容的充实作
上重读,就会给你带来更为新鲜的感受。 诗人的写景抒情、用字
用;②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
( 2)思考在形式上的作用:①开头结尾的谋划;②详略主次
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的安排;③行文线索的贯穿;④过渡照应的勾连; ⑤伏笔悬
杜甫在成都住过一段不短的时间,在集子里留下了四五卷诗,
人物形象 念的设置。
约占他全部留下来的作品的六分之一。 人们就从他的诗里追寻他
的作用 ( 3)思考主要人物形象、次要人物形象的不同作用:①主要
当日居住的草堂的遗址。 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在成都西郊为他建了
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揭示散文的“神” 。 一般来说,写人的要
一座祠堂,这就是“浣花草堂”。 历代经过十次以上大小的修缮,直
寻品,写事的要析理,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 ②次
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 到今天,更修整得焕然一新,成为游赏的登临胜地。
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衬托意义等方面思考 走出西郊,经过青羊宫、百花潭,沿着公路走去,二三里后更
左折走上一条田间小径,就可以远远望见一丛浓绿,那就是草堂
题型二 赏析文中物象题
的所在了。
物象指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事物形象,其往往包含着
这里有好大的一座庭院,四面是连绵不断的围墙,远远绕过
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也就是说,物象不仅有其本身的具体
去,才看得见那山门。 走进去又是照例的几重佛殿,伽蓝,天王,
意义,而且还有被赋予的抽象意义。 可以说,我们在文学作品中
佛像,这些都给迫切想要看到工部祠的人们增添了焦急的心情。
欣赏到的物象,都是客观物象和作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融合
一直走到最后的一层大殿,才在一块石碑上看到,这原来是草堂
而成的形象。
寺,还不是草堂。
[设问方式]
从大殿里出来,向和尚问了路,才又从右面的一道侧门里穿
1.文中刻画的××物象具有哪些特点? 作者描写这个物象的
出去,来到真正要拜谒的地方。 从侧门出,迎面就可以看到用青
用意是什么?
花碎瓷片叠起来的 “ 草堂” 两个大字,再转过去,就是一条曲折
2.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物象?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的、为两堵矮矮的红墙围起来的夹道。 那暗红色的夹墙,碎石的
3. ××物象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泥径,墙外的翠竹幽篁,幽静极了。 古建筑里经常使用的这种暗
4.作者借××物象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加以概括。
红颜色,不知怎的,自然会产生那样庄严宁静的气韵。
5.作者写了××物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从夹墙里穿出去,眼前展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几十棵参天的
[答题技法]
翠柏、香楠矗立在绿草如茵的庭院里。 一套四座厅堂,由石径小
第一步, 桥连接起来,这就是草堂的一系列主要建筑了。
分析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
看外在特征 穿过花径,走到工部祠去。 这是草堂几组厅堂的最后一座。
小小的殿宇,前面的院子里散布着几株用石坛围起的大树。 洁
↓
概括物 第二步, 净无尘。 这时候,云影微破,秋天金黄色的太阳洒了下来,穿过
挖掘事物形象的内在品质
象特点 析内在品质 翠柏的枝叶,留下了满庭稀疏的日影。
↓ 走进祠里去看,厅内一排三龛,当中塑着杜甫的像。 虽然是
点明事物形象体现的作者的某
第三步,
一般化的塑像,却也还清疏,没有怎样的仙气,不能不说是难得
种情感或表达的作者的某种向
明表达情感
往、追求 的了。 旁边两座龛里是陆游和黄庭坚两位宋代诗人的塑像。 好
像是怕他独居寂寞,所以才陪了一起在这里排排坐的。 黄、陆都
①从内容主旨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是散文主
有石刻像,都比泥塑高明得多。 在这间厅堂背后的墙上,还嵌着
旨之所在, 分 析 主 要 物 象 的 作 用 就 是 揭 示 散 文 的
主要 两块更旧的杜甫石刻画像碑。
“神” 。
物象 草堂后身是一座小小的土山,一道溪水从草堂的右侧绕了
②从艺术构思这一角度找作用:主要物象多为全文
出去。 前面有回廊曲槛,可以凭栏欣赏池里的圆荷。 草堂简朴
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穿在一起的作用
分析物 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
①结构形式:开头结尾的谋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
象作用 风格是近似的。 这个新修缮的草堂,和几百年前重修的原样相
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
去不远,在最外面一进过厅墙上有一块石刻旧图,看那里勾勒出
次要 ②内容主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
来的轮廓,和今天是十分相近的。 像这种地方,不用说,大红大
物象 华作用。
③对主要物象的彰显:对比、衬托、虚实相生,使主要 绿的建筑,大屋顶之类的铺陈,都是完全不合适的。
物象更加鲜明突出 这里还新修了一个文物陈列室。 在外面的柱子上,看到郭
沫若先生所题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一副出色的对联,它概括了诗人伟大成就的主要方面。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人们一直非常喜欢杜甫,说他的作品是“诗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 甫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与安宁和平的生活。 ⑤杜甫描写自然风
留给他一个最光辉的席位———诗圣。 物的诗歌同样具有巨大成就。
坐在水槛上休息。 默默地在心里复诵一下杜甫的草堂诗, 解析 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一段、第九段和最后一段。 第一
会使你像一个梦游者似的走入四时不同、风光各异的如许境界。 段开头写在蜀道上重读杜诗给作者带来更加新鲜的感受:“ 诗
仿佛看到了在晓雾里沾湿了露水的笼竹,呢喃的定巢燕子,冉冉 人的写景抒情、用字遣词,有时候也只有面对真实的山川风物
发出幽香的红蕖,往还追逐的蝴蝶,相并相亲的白鸥,随风的柳 才体会得出那严肃的创作态度和可贵的才华。” 第九段概括了
絮,逐水的桃花,袅袅有如少女腰肢的垂柳,轻得只禁受得起两 草堂的环境:“草堂简朴却也不失规模,给人一种清疏而幽峭
三个人的野渡,柴门月色,江路梅香…… 的感觉,和杜甫当年居处的风格是近似的。” 由此作者得到对
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他从不放过一切刻画现实的 杜甫的新的认识。 最后一段的“老杜是一个多么勤恳的诗人”
机会。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 “他的诗里有丰富的人民生活的写照,可是也不缺乏自然风物
风物的描写。 因为这一切都出现在祖国的土地上,也都是诗人 的描写”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
所挚爱的。 杜甫写出了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色,多么可爱的和平 环境”等语句也是写作者对杜甫的新的认识。
环境! 可有人提到杜甫描写自然的草堂诗,总不免有些惴惴然, 2. 答案 ①位置偏僻。 ②环境幽静。 ③院内洁净。 ④塑像清
仿佛这些诗里的“人民性” 总看不大清楚,这恰恰把诗人的伟大 疏。 ⑤整体简朴却不失规模。
处缩小了。 解析 要从中间几个描写草堂的段落中筛选、归纳它的特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五日,成都 点,包括环境、建筑、塑像等。
(选自《黄裳散文选集》 ,有删改) 3. 答案 ①它是行文的线索。 散文先围绕“浣花草堂” 一步步
1.(赏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文中作者对杜甫有哪些新的认识? 请 写,再对草堂所纪念的主人进行描写。 ②它是表达主旨所寄
加以概括。 托的物象。 作者表面是来游览 “ 浣花草堂” 的,实际是来拜谒
2.(赏析文中物象的特点)杜甫的“草堂”有什么特点? 试结合文 诗人杜甫的塑像的,并赞美了杜甫的伟大精神。
本简要分析。 解析 主要考虑结构上的作用和表达主旨上的作用这两个
3.(赏析主要物象的作用) “浣花草堂”这一主要物象在这篇散文 方面,作答时要有分析。
中有怎样的作用? 4. 答案 ①与草堂形成对比,衬托草堂的偏僻、幽静、简朴等特
4.(赏析次要物象的作用)描写“草堂寺”这一次要物象有什么作 点。 ②表达作者迫切拜谒“浣花草堂”的心情。
用? 试简要分析。 解析 要从两个角度思考,一是对环境衬托的作用,二是对
1. 答案 ①杜甫有惊人的才华和严肃的创作态度。 ②杜甫具 作者心理表现的作用。
有清疏、朴实的精神气质。 ③杜甫是一个勤恳的诗人。 ④杜
考点 5 分析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审美活动。 续表
设置本考点的目的是检测考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品析能力。 题型 设问方式 答题技法
从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试题来看,表达技巧鉴赏类命题角
①文中画线部分是如何刻画人物
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的? 这 样 有 什 么 好 处? 请 简 要
①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 分析。
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 ②文中哪些地方是运用了对比的
2. 技 巧 与 ① 明 手 法; ② 分
沉等) ;句式特色,长短整散结合;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 手法来塑造形象的? 请举例说明。
散 文 中 的 析 形 象 特 征;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小说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人
形 象 的 ③作用( 结构上 +
②从结构安排角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 物形象?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结合 内容上)
④文中画线部分是如何描写景物
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
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有致。
⑤文 中 画 线 部 分 是 如 何 刻 画 × ×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
(物象)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托、对比等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①以文章第 ×段为例,简要分析本 ①使用了哪些表
④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
文语言的特点。 达技 巧 ( 修 辞 手
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
3. 技 巧 与 ②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的 法或表现手法) ;
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肖像、心理描写,侧
散 文 的 语 表达效果。 ②突出了什么特
面、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
言的结合 ③本 文 的 语 言 具 有 怎 样 独 特 的 点 ( 意 境 ) ; ③ 表
题型 设问方式 答题技法 风格? 达了作者怎样的
①本文采取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 ①明情节结构安 ④请多角度赏析第×段的语言特色 思想感情
1. 技 巧 与 何好处? 排技 法; ② 概 括
散 文 行 文 ②文章多处写到 × ×,这样写有什 该技法下的基本
结 构 的 么作用? 请作简要分析。 内容; ③ 分 析 其
结合 ③请 分 析 这 篇 文 章 的 谋 篇 布 局 作 用 ( 综 合 / 定
技巧 向)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 从大文明
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四堡雕版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
冯骥才
流散状况。 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 我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 相信他的话。 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
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 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 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 天高皇帝远” 的建阳从
ᣢ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
中古一直走到近代。 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 它自始就
很快灭绝。 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
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入坊
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间。 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 ᣣ那么,谁救四堡呢?
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 (节选自《癸未手记》 ,有删改)
着它的平民性。 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
[注] 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 印刷业兴盛时,建
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
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销的图书。 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 1.(分析修辞手法 ) 赏析文中画横线句 子 的 修 辞 手 法 与 表 达
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效果。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 (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印刷之乡———四堡。 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 (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建安的这个“活化石” 。 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2.(分析表现手法)试赏析文中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表现手法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 运用的妙处。
历史的藏身之处。 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
了。 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 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
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 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 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子,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 。 在四堡,这种房 3.(分析表达方式) 第 ④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有什么
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 好处?
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 4.(分析语言特色)从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句式选择角度赏析第
景象来。 ⑤段第一句话的语言特点。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 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
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 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
雅。 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 历史 优雅。
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 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 1. 答案 ( 1)对比、比喻。 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
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 想象比喻为“花” “ 锦” ,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 “ 灰飞烟
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 灭” ,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 2) 拟人。 化抽
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 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了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
ᚷᚷᚷᚷᚷᚷᚷᚷᚷ 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
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 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 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把它磨光。 当年的印房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 解析 第( 1)句抓住“如花似锦” “ 猜想” 和“ 灰飞烟灭” 来赏
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析。 第( 2)句抓住“走得太远” “背影” “看不到”来赏析。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 特 2. 答案 运用了铺陈渲染的手法,营造了破落、荒凉的环境,极
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 其惋惜地表现了四堡雕版印坊的不复存在。
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 这就 解析 要结合第⑤段上下文语境,根据内容,答出具体的表
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现手法,再联系作者的情感态度作答。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 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 3. 答案 记叙、描写、说明和议论。 既能详细地介绍四堡文明
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 的保留和存在,又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
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 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 解析 要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出表达方式,如“ 四堡身在闽
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 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是描写,“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
略述大概。 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 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 是记叙,“ 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
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 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 活,一半用于印书” 是说明,“ 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
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
⑧其实并非如此。 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 来”是议论。
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 四堡人穷, 4. 答案 ①善用动词,表情达意准确、生动,如“ 留意” “ 带着”
自然就 拿 它 们 换 钱。 文 化 受 到 自 己 主 人 的 轻 视 才 是 真 正 的 “残存”等。 ②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中的形象优美,比喻
悲哀。 如说木雕斗拱像“鸟儿一样轻灵” ,拟人如把“ 砖雕” “ 粉墙” 说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一个谜。 但它作为建安 成有“历史的优雅” 。 ③大量使用修饰语修饰中心词,语言优
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 特别是 美,如“翘起的檐角” “ 轻灵的木雕斗拱” ,有的还极富幽默感,
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 如“历史的优雅” 。
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地遍地开花。 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 解析 要针对具体的每个方面的语言特点进行概括,然后从
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 可是到了 19 世纪,西方的 给定的材料中找到印证,并进行简要赏析。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考点 6 散文的探究
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 题型二 探究意蕴题
整合,进而提出疑问、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主要有以 高考所选散文往往意蕴丰富,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
下几种命题形式: 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也
①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挖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其深刻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
神。 这类题目要求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 向往往是命题者关注的焦点。
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 [设问形式]
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这要求考生在把握文 1.请结合文意,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某句或某段话内
学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求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涵的理解。
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此类题目出题 2.请探究文本中的某一事物包含了哪几层深意。
的方向较多。 往往要求考生以小论文的形式呈现。 考查的是考 3.某某在作者心中有怎样的地位?
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己的 [答题技法]
见解。
1.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思路:首先根据语境,解释表层意义;
以上三点,分别是对文本自身的探究,对文本人文精神或价
其次可由以下角度进行探究, ①总结与主旨或与作者情感相
值意义的探究,对文本独特性的探究。 设题的角度涉及主旨意
关的意思;②总结与背景相关的意思;③总结与现实生活相关
蕴、手法技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等,设题方式也多种多样。
的意思;④ 总 结 与 历 史 相 关 的 意 思; ⑤ 总 结 与 文 化 相 关 的
答题
题型一 探究标题题 意思。
思路
标题类题目在高考中屡屡出现,有的是对标题的艺术及作 2.探究思想情感意蕴的思路:基本思路是由材料到意义,即先
用的分析,有的是对标题内涵的理解,有的是对标题意蕴的探 看文本写了什么,再具体分析材料蕴含的不同的意义和作者
的情感态度。 可探究的角度同上面 “ 探究重要句子的意蕴的
究,有的是对标题优劣的比较。 考生要善于根据不同题型合理、
思路”
有序地探究解读。
[设问方式] 答题
①表层含义;②深层含义;③情感态度
1.请探究文章标题包含了哪几层含义。 模板
2.文章以……为题,有什么好处?
题型三 探究体验题
3.文章以……为题的意图是什么?
阅读是一种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式阅读才是
4.文章的标题……,有人认为可以改为……,你赞同吗? 谈
本质意义上的阅读。 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文本的内部,感
谈你的理解。
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
[答题技法]
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的愉悦
1.理解标题的本义。 标题的本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 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折射出命
用义,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它的引申义。 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探究体验题,要求考
2.明确标题的语境义。 要明确标题的语境义必须找到相关
生立足自我,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
的关键句。
和情感活动中感悟、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获得自己的感受和
标题内涵 3.探究标题的中心义。 标题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常常是该文
见解。
探究 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前首先要对该文所表达的主题进行
[设问方式]
推敲,确定该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1.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感悟或思考。
4.提炼整合答案。 从标题在文中的语境义、中心义中提炼
2.文章写的××,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就 × ×
要点,用文中的点题句、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进一步印
问题谈谈你的感悟。
证标题含义,再按照要求,提炼语言,整合答案
3.某段传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体验? 试结合你的经历或阅
1.明确标题表面义。 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或者短语,理
读过的作品,谈谈你的感受。
解其表面义是深入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 标题的表面义
[答题技法]
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2.分析文章结构。 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 标题 ①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相关语句提炼认识
常常 与 文 章 的 选 材 安 排 有 关, 有 的 就 是 文 章 的 行 文 思 启示;②个 人 角 度, 就 是 要 结 合 自 己 的 理 解 去 分 析;
标题设计 1.答题思路
路———线索。 ③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意识,
原因探究
3.概括文章内容。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 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
的主要内容,因为标题常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2.答题模板 观点+理由一、二、三
4.挖掘标题的中心义。 设计这个标题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
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有的
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表明自己的态度。 回答时可用 “ 好” 或 “ 不好 ” , “ 行 ” 或
翠湖心影
“不行”等。
汪曾祺
2.联系文章中心。 采用抽取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得信息,找
标题替换 ①有一个姑娘,牙长得好。 有人问她: “ 姑娘,你多大了?”
那些能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和文章主旨的语句,含意较
好坏探究 “十七。” “住在哪里?” “ 翠湖西。” “ 爱吃什么?” “ 辣子鸡。” 过了
深、富含哲理的句子等,看中心与标题的关系,如紧扣中
两天,姑娘摔了一跤,磕掉了门牙。 有人问她: “ 姑娘多大了?”
心、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形象地表现中心等。
3.比较原标题与替换标题的优缺点 “十五。” “住在哪里?” “翠湖。” “爱吃什么?” “麻婆豆腐。”
②这是我在四十四年前听到的一个笑话。 当时觉得很无聊
(是在一个座谈会上听一个本地才子说的) ,现在想起来觉得很
专题五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亲切。 “贼”着客人。 把瓜子碟扔进水里,自然是不大道德。 不过堂倌
③昆明和翠湖分不开。 很多城市都有湖,杭州有西湖,济南 不那么斤斤计较的风度却是很可佩服的。
有大明湖,扬州有瘦西湖,然而这些湖和城市的关系都还不是那 ⑦除了到昆明图书馆看书、喝茶,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到翠湖
样密切。 似乎把这些湖挪开,城市也还是城市。 翠湖可不能挪 去“穷遛” 。 这“ 穷遛” 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名一钱地遛,一是无
开。 没有翠湖,昆明就不成其为昆明了。 翠湖在城里,而且几乎 穷无尽地遛。 “ 园日涉以成趣” ,我们遛翠湖没有个够的时候。
就挨着市中心。 只能说:翠湖是昆明的眼睛。 尤其是晚上,踏着斑驳的月光树影,可以在湖里一遛遛好几圈。
④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 湖之中,有一条很整齐 一面走,一面海阔天空,高谈阔论。 我们那时都是二十岁上下的
的贯通南北的大路。 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 多数 人,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可说,我们都说了些什么呢? 我现在一
人只是从这里穿过。 翠湖中游人少而行人多。 但是行人到了翠 句都记不得了!
湖,也就成了游人了。 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 ⑧我是一九四六年离开昆明的。 一别翠湖,已经三十八年
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 了,时间过得真快!
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委屈烦恼,就会被冲淡一些。 人们不知 ⑨我是很想念翠湖的。
不觉地放慢了脚步,甚至可以停下来,在路边的石凳上坐一坐, ⑩前几年,听说因为搞什么“ 建设” ,挖断了水脉,翠湖没有
抽一支烟,四边看看。 即使仍在匆忙地赶路,人在湖光树影中, 水了。 我听了,觉得怅然,而且,愤怒了。 这是怎么搞的? 谁搞
精神也很不一样了。 翠湖每天给了昆明人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 的? 翠湖会成了什么样子呢? 那些树呢? 那些水浮莲呢? 那些
神的疗养啊! 因此,昆明人———包括外来的游子,对翠湖充满感 鱼呢?
激。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 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适。 小了,不 ᣢ最近听说,翠湖又有水了,我高兴!
够一游;太大了,游起来怪累。 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 堤边密 ᣣ但是我又听说,翠湖现在很热闹,经常举办 “ 蛇展” 什么
密地栽着树。 树都很高大。 主要的是垂柳。 “ 秋尽江南草未 的,我又有点担心。 这又会成了什么样子呢? 我不反对翠湖游
凋” ,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 湖水极清,常年盈满。 人多,甚至可以有游艇,甚至可以设立摊篷卖破酥包子、焖鸡米
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没有看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 翠湖的水不 线、冰激凌、雪糕,但是最好不要搞“ 蛇展” 。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
深。 浅处没膝,深处也不过齐腰。 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 爽安静的翠湖,我想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浮莲。 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 (有删改)
形的花,很热闹。 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 我以后 1.(探究体验)文中说:“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
再也没看到过这样大片大片的水浮莲。 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 组成一个印象:翠。” “ 我希望还我一个明爽安静的翠湖,我想
一尺多长。 这些鱼已经习惯了人声脚步,见人不惊,整天只是安 这也是很多昆明人的希望。” 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
安静静地,悠然地浮沉游动着。 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 人们对翠湖的希望。
然泼剌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鱼,吓你一跳。 湖水、柳树、 (翠湖公园)这里除了有独一无二的美景之外,游客也能
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感受到非常浓郁的文化氛围,因为中国著名的云南大学就在
⑤一九三九年的夏天,我到昆明来考大学,寄住在同济中学 这里,(而且这里也是)当年沈从文、朱自清、吴宓等喝茶淘书、
的宿舍里,几乎每天都要到翠湖。 学校已经发了榜,还没有开 谈今说古的地方。
学,我们除了骑马到黑龙潭、金殿,坐船到大观楼,就是到翠湖图 (摘编自百度百科)
书馆去看书。 这是我这一生去过次数最多的一个图书馆,也是 2.(探究标题)文章以“翠湖心影” 为题,记叙了翠湖在作者心中
印象极佳的一个图书馆。 图书馆不大,形制有点像道观,非常安 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 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方面来具体谈谈
静整洁。 有一个侧院,院里种了好多盆白茶花。 这些白茶花有 你所理解的“心影” 。
时整天没有一个人来看它们,就只是安安静静地欣然地开着。 3.(探究意蕴)试探究作者在文中对翠湖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图书馆的管理员是一个妙人。 他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 有时 1. 答案 观点:希望翠湖永远美丽、翠绿。 分析:本文作者希望
我们去得早了,他还没有来,门没有开,我们就在外面等着。 他 还翠湖以“ 明爽安静” ,是从环境、人文等方面来写的,表明他
来了,谁也不理,开了门,走进阅览室,把壁上一个不走的挂钟的 十分在乎翠湖现状是否继续美丽、翠绿;百度百科强调翠湖文
时针“喀拉拉”一拨,拨到八点,这就上班了,开始借书。 这个小 化含量高,“美景” “ 文化氛围” ,不仅仅是物质文化,也属于精
图书馆藏书似不少,而且有些善本。 我们想看的书大都能够借 神文化,对大家爱护文化寄予希望。
到。 过了两三个小时,这位干瘦而沉默的有点像陈老莲画出来 解析 首先,要理解文中句子的含意,答题时要始终围绕这
的古典的图书管理员站起来,把壁上不走的挂钟的时针 “ 喀拉 两句话来进行。 其次,要根据题干下面所给出的材料,结合相
拉”一拨,拨到十二点:下班! 我们对他这种以意为之的计时方 应内容理解。
法完全没有意见。 因为我们没有一定要看完的书,到这里来只 2. 答案 ①翠湖的美让作者难以忘怀。 翠湖树多且高大,湖水
是享受一点安静。 我们的看书,是没有目的的,从《南诏国志》 到 清浅且常年盈满,粉紫色的水浮莲热闹地开放,红鱼自由地游
福尔摩斯,逮什么看什么。 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明爽安静。 ②翠湖给人们带来浮世的
⑥路东伸进湖水,有一个半岛。 半岛上有一个两层的楼阁。 安慰和精神的疗养。 生活在喧嚣扰攘与刻板枯燥中的人匆匆
阁上是个茶馆。 茶馆的地势很好,四面有窗,入目都是湖水。 夏 走进翠湖就会感到轻松,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从生活的重压
天,在阁子上喝茶,很凉快。 茶馆卖盖碗茶,还卖炒葵花子、南瓜 中暂时逃脱出来,享受翠湖的湖光树影。 ③翠湖让作者享受
子、花生米,都装在一个白铁敲成的方碟子里,昆明的茶馆计账 到了读书的快乐。 翠湖图书馆的藏书很丰富,凡是作者想看
的方法有点特别:瓜子、花生,都是一个价钱,按碟算。 喝完了 的书,大多都能借到;在翠湖读书可以没有目的,不计时间,没
茶,“收茶钱!”堂倌走过来,数一数碟子,就报出个钱数。 我们的 有外界的干扰,安安静静地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翠湖使作者
同学有时临窗饮茶,嗑完一碟瓜子,随手把铁皮碟往外一扔,碟 领略到昆明人的大度。 对于有些客人偷偷扔掉瓜子碟的行
子就落进了水里。 堂倌算账,还是照碟算。 这些堂倌们晚上清 为,堂倌未必不清楚,却从不为此斤斤计较;堂倌的大度让作
点时,自然会发现碟子少了,并且也一定会知道这些碟子上哪里 者佩服之余也能感到一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与包容。 ⑤翠湖
去了。 但是从来没有一次收茶钱时因此和顾客吵起来过,并且 承载着作者年轻时的梦想。 对于生活在抗战期间、囊中羞涩
在提着大铜壶用“凤凰三点头”手法为客人续水时也从不拿眼睛 的作者而言,翠湖是包容的;翠湖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作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者当年的足迹,青春的梦想。 ⑥翠湖一直萦绕在作者心头。 3. 答案 ①对翠湖美丽景色的赞美之情。 ②对翠湖充满感激
即便是分别三十八年后,作者对翠湖的想念也从未停止;作者 之情。 ③离别后对翠湖的思念之情。 ④为翠湖的变化牵肠挂
回忆翠湖的过去,更关注翠湖的现在,为翠 湖 而 喜, 为 翠 湖 肚,拥有复杂的思想感情,或怅然,或愤怒,或高兴,或担心。
而忧。 ⑤日寇侵华之际,作者来到昆明,来到翠湖,借此充分表达了
解析 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 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 解析 解答这道题关键要正确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落脚点,
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 理解文意、结合文本很重要,还应注意一下答题的层次感、条
面含义来展开叙述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 理性。
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才能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