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二部分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考查内容 素养要
求(高考
年份 卷别 题号 设分 题型 选篇 体裁 题材 考点 考查能力 难度
方向)
断句 题 / 考 点 5 /
《史记 ·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才能非凡、不遇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屈 原 贾 史传 分析 综 合/
全国Ⅰ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明主的良臣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生列传》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断句 题 / 考 点 5 /
《史记 ·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厉行法治、富国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2019 商 君 列 史传 分析 综 合/
全国Ⅱ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强兵的能臣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传》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断句 题 / 考 点 5 /
《史记 ·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体恤士卒、屡建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孙 子 吴 史传 分析 综 合/
全国Ⅲ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奇功的名将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起列传》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断句 题 / 考 点 5 /
为人清忠履正,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晋书 ·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史传 治政 卓 有 成 效 分析 综 合/
全国Ⅰ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鲁芝传》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的能臣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断句 题 / 考 点 5 /
《 后 汉 办案严谨、治事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2018 书· 王涣 史传 宽 猛 相 济 的 分析 综 合/
全国Ⅱ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传》 能臣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断句 题 / 考 点 5 /
《宋史 · 为人坚毅刚直、 理解/ 理解/
课标 10 / 11 / 3 分 / 3 分 / 常识 题 / 考 点 4 / 中 / 中 文 化 传 承
范 纯 礼 史传 治事 去 苛 从 宽 分析 综 合/
全国Ⅲ 12 / 13 3 分 / 10 分 内容 题 / 考 点 7 / / 中 / 难 与理解
传》 的能臣 理解
翻译题 考点 5
总计 断句题 常识题 内容题 翻译题 考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点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
平均分值 3 分 3 分 3 分 10 分 和用法 考点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考点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
占比 2% 2% 2% 7% 代文化知识 考点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 6.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考点
考频 6 题 / 6 卷 6 题 / 6 卷 6 题 / 6 卷 6 题 / 6 卷 7.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 8.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文的核心目的;而且选文表现的都是正 04 命题趋势
面人物形象,都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
1.选文都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 1.题型稳中有变。 内容题、翻译题,一直沿
出人物恪尽职守、坚持正义、正直守节、
2.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句式均采用常见 用至今,没有变化。 2014 年起课标全国
不畏权贵、公私分明等高尚的精神品质。
句式。 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
2.命题上,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删去了 2013 年及以前原有的信息筛选
02 考频赋分
能力,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
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
1.题型固定,一直是 3 道四选一的客观单 价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语句
式考查。 2014 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
选题,1 道主观翻译题,共 19 分。 的能力,给文言语段断句的能力,以及了
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 2015 年后替换为
2.题目区分度相对较好,设误点清晰,不为 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一道古代文化常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
难考生。 3.设题“内” “ 外” 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
形式考查。 2015 年后各题型及其针对的
知识为主。 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能
03 命题特点 考点一直没有再变,但不排除以后再次
在课内找到。
1.选文难度不大,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 考查的可能。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33
门宴》 )
清单一 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
5.本 běn
1.爱 ài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 “ 木” ( 象一棵树) 字下加一点,象树
“爱”繁体字写作“愛” ,形声字,据《 说文解字》 和小篆字形,
木的根部。 表示植物的根部。
从夂部, (ài) 声。 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
①草木的根。 凡植木之性,其本 欲舒。 ( 《种树郭橐驼传》 )
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 以观其疏密。 ( 《种树郭橐驼传》 )
①喜爱。 晋陶渊明独爱 菊。 ( 《爱莲说》 ) ∙
∙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君子务本 。 ( 《学而》 )
∙
热爱。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
∙丘山。 ( 《归园田居》 ) ④原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 心。 ( 《鱼我所欲也》 )
∙
②爱护。 爱 其子,择师而教之。 ( 《师说》 )
∙ 本来。 本
∙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 《孔雀东南飞》 )
③爱惜。 向使三国各 爱 其地,齐人勿附 于 秦, 刺 客 不 行。
∙ ⑤推究,考察。 抑本
∙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 伶官
( 《六国论》 )
传序》 )
吝惜,舍不得。 不 爱
6.鄙 bǐ
∙ 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 致 天 下 之 士。
( 《过秦论》 )
“鄙”是形声字,小篆从邑 [ 即阝 ( 在右边) ] 部,啚 ( bǐ) 声。
④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 也。 ( 《梁惠王上》 )
表示边境,边远偏僻的地方。
∙
2.安 ān
①边远的地方。 今西州边鄙 。 ( 《后汉书· 陈龟传》 )
∙
“ 安 ” 是 会 意 字 , 小 篆 上 边 是 “ 宀 ” , 表 示 屋 子 , 下 边 是 ②以……为边界(边邑) 。 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 《 烛
∙
“ 女 ” 字 。 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 ,不必外出担风险 。 表 之武退秦师》 )
示安定 。 ③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
∙其小器。 ( 《训俭示康》 )
①抚 慰, 安 抚。 时 时 为 安 慰, 久 久 莫 相 忘! ( 《 孔 雀 东 ④轻贱。 人贱物亦鄙
∙ ∙,不足迎后人。 ( 《孔雀东南飞》 )
南飞》 ) ⑤庸俗,浅陋。 敢竭鄙
∙怀,恭疏短引。 ( 《滕王阁序》 )
②安置,安放。 安 营扎寨。 (成语) 7.兵 bīnɡ
∙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 之。 ( 《季氏将伐颛臾》 ) “兵”是会意字。 甲骨文上边是“ 斤” 字,象古代一种斧形的
∙
④安适,安身。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 《 归去来 武器;下边是“廾”字,象左右双手。 合起来象双手拿着兵器。 表
∙
兮辞》 ) 示兵器。
⑤安稳。 风雨不动安 如山。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①兵器。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 《过秦论》 )
∙ ∙
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 安 。 ( 《 季氏将伐 ②士兵,军队。 沛公兵 十万,在霸上。 ( 《鸿门宴》 )
∙ ∙
颛臾》 ) ③军事,战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
∙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⑥哪里,怎么。 安 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 不 得 开 心 颜?
8.病 bìnɡ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病”是形声字,小篆从疒部,丙声。 表示疾病。
⑦哪里,哪儿。 沛公安 在? ( 《鸿门宴》 )
∙
①重病。 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 《陈情表》 )
3.被
∙
②弊 病, 缺 点。 人 皆 嗤 吾 固 陋, 吾 不 以 为 病 。 ( 《 训 俭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 表示被子。
∙
示康》 )
bèi
③生病。 汝病 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 《祭十二郎文》 )
①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 于地。 ( 《杨修之死》 )
∙
∙
④使 …… 成 病 态。 以 夭 梅 病 梅 为 业 以 求 钱 也。 ( 《 病 梅
覆盖。 成归,闻妻言,如被 冰雪。 ( 《促织》 )
∙
∙
馆记》 )
②受。 秦王复击轲,被 八创。 ( 《荆轲刺秦王》 )
∙
⑤担心,忧虑。 君子病
③表被动。 妆成每被
∙秋娘妒。 ( 《琵琶行》 ) ∙无能焉,不∙人之不己知也。 ( 《 卫
pī 灵公》 )
①通“披” ,穿。 将军身被 ⑥责备,羞辱。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 《 训
∙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 《 陈涉 ∙
世家》 ) 俭示康》 )
②披 散, 散 开。 屈 原 至 于 江 滨, 被 ⑦穷 困。 辍 飧 饔 以 劳 吏 者 …… 故 病 且 怠。 ( 《 种 树 郭 橐
∙ 发 行 吟 泽 畔。 ( 《 屈 原 ∙
列传》 ) 驼传》 )
4.倍 bèi ⑧疲劳。 今日病 矣,予助苗长矣。 ( 《揠苗助长》 )
∙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 ( 即亻) ,咅声 ( 古音相近) 。 表 9.曾
示背向、背着。 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 “曾”是象形字,金文下边象古代一种蒸饭的器皿,上边象蒸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尝以十倍 之地,百万之众,叩 汽冒出,指古代一种做饭用的器具,即“甑”的本字。 后借用来表
∙
关而攻秦。 ( 《过秦论》 ) 示曾经。
②更加。 每逢佳节倍 思亲。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cénɡ
∙
③通“背” ,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 德也。 ( 《 鸿 曾经。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 《琵琶行》 )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zēnɡ 中对》 )
①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是高、曾 时为一户者,至曾、 14.除 chú
∙
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 《治平篇》 ) “除”是形声字,小篆从 “ 阜” 部 [ 即阝 ( 在左) ] ,余声 ( 韵母
②通“增” ,增加。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 益其所 相同) 。 表示台阶。
∙
不能。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①台阶。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 ( 《朱子家训》 )
∙
③竟,竟然。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 不若孀妻弱子。 ( 《 愚 ②去掉,清除。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 见 陵 之 耻 除 矣。
∙ ∙
公移山》 ) ( 《荆轲刺秦王》 )
10.察 chá ③修治。 即除 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 《五人墓碑记》 )
∙
“察”是形声字,小篆从 “ 宀” 部 ( 表示覆盖) ,祭声 ( 古音相 ④拜官授职。 寻蒙国恩,除 臣洗马。 ( 《陈情表》 )
∙
近) 。 表示仔细观察。 ⑤ 流 逝, 过 去。 爆 竹 声 中 一 岁 除
∙, 春 风 送 暖 入 屠 苏。
①细看,观察。 徐而察 ( 《元日》 )
∙之。 ( 《石钟山记》 )
看清楚。 明足以察 15.辞 cí
∙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梁惠王上》 )
②明 辨 细 究。 小 大 之 狱, 虽 不 能 察 “辞”字本来写作“辭” ,是形声字,金文从“ ” ( 表示治理) ,
∙, 必 以 情。 ( 《 曹 刿
论战》 ) 司声(声母相近,韵母相同) 。 表示打官司时双方的诉讼,后引申
考察,审查。 察 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 《 寡人之于 为言辞。
∙
国也》 ) ①借口,托辞。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 《 季氏将
∙
③考察和推举。 前太守臣逵察 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 伐颛臾》 )
∙
才。 ( 《陈情表》 ) ②言辞,文辞。 辞 达而已矣。 ( 《卫灵公》 )
∙
④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 则无徒。 ( 《答客难》 ) ③一种文体。 《归去来兮辞 》
∙ ∙
11.朝 ④告别,辞别。 今者出,未辞 也,为之奈何? ( 《鸿门宴》 )
∙
“朝”是会意字,金文左边象日在草中,右边象水流,合起来 ⑤推辞,不接受。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 《鸿门宴》 )
∙
指潮水按时涨落。 “潮”的本字。 后引申为早晨。 ⑥计较。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让。 ( 《鸿门宴》 )
∙
cháo ⑦审讯,口供。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 ( 《苏武传》 )
∙
①诸侯在春天拜见天子,或臣属在早晨拜见国君。 相如每 16.从
朝 时,常称病。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从”是会意字,甲骨文为一前一后两个 “ 人” 字,象两人前
∙
接受朝见, 使 …… 朝 见。 序 八 州 而 朝 同 列, 百 有 余 年 矣。 后相随。 表示跟从、跟随。
∙
( 《过秦论》 ) cónɡ
②朝廷。 于是入朝 ①跟随,追随。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见威王。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过秦论》 )
③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 三顾频烦天下 ②依顺,听从。 臣从
∙其计。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计,两朝 ③从事,参与。 弟走从
∙开济老臣心。 ( 《蜀相》 ) ∙军阿姨死。 ( 《琵琶行》 )
④对,向。 坐北朝 ④依傍,紧挨着。 樊哙从
∙南。 ∙良坐。 ( 《鸿门宴》 )
zhāo ⑤使 …… 跟 从。 沛 公 旦 日 从
∙ 百 余 骑 来 见 项 王。 ( 《 鸿
早晨。 朝 避猛虎,夕避长蛇。 ( 《蜀道难》 ) 门宴》 )
∙
12.乘 ⑥随从的人。 齐子归止,其从 如云。 ( 《诗经》 )
∙
“乘”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 大” 字,象人,下边是 “ 木” ⑦指堂房亲属。 《春夜宴从 弟桃花园序》
∙
字,象树木。 合起来指人攀上树木。 表示登、升。 zònɡ
chénɡ 通“ 纵 ” , 合 纵 的 盟 约。 于 是 从 散 约 败, 争 割 地 而 赂 秦。
∙
①驾,坐。 虽乘 奔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 《过秦论》 )
∙
②升,登。 乘 彼垝垣,以望复关。 ( 《氓》 ) 17.殆 dài
∙
③趁,顺应。 因利乘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过秦论》 ) “殆”是形声字,小篆从 “ 歹 ” 部,台声 ( 声母相近, 韵母相
∙
凭恃,依仗。 愿乘 长风,破万里浪。 ( 《宋书· 宗悫传》 ) 同) 。 表示危险。
∙
④冒着。 自京师乘 风雪……至于泰安。 ( 《登泰山记》 ) ①危险。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 ( 《谋攻篇》 )
∙ ∙
shènɡ ②疑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为政》 )
∙
①车,兵车,一车四马的合称。 致万乘 之势,序八州而朝同 ③通 “ 怠 ” , 懈 怠。 矜 矜 业 业, 无 殆 无 荒。 ( 《 后 汉 书 · 崔
∙ ∙
列。 ( 《过秦论》 ) 骃传》 )
②辆。 于 是 为 长 安 君 约 车 百 乘 ④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殆
∙, 质 于 齐。 ( 《 触 龙 说 赵 ∙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 《 石
太后》 ) 钟山记》 )
13.诚 chénɡ ⑤几乎,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 ( 《 六
“诚”字本来写作“誠” ,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 ,成 国论》 )
声。 表示言语真诚。 18.当
①诚心。 帝感其诚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愚公移山》 ) “当”字本来写作“ 當” ,是形声字,小篆从“ 田” 部,尚声( 韵
∙
②确实,的确。 此诚 不可与争锋。 ( 《隆中对》 ) 母相同) 。 表示两块田地的土质、面积或地理位置不分上下。 后
∙
③果真,如果。 诚 如是, 则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矣。 ( 《 隆 引申为相当。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dānɡ ④胸襟,气度。 常有大度 。 ( 《汉书· 高帝本纪》 )
∙
①遮挡。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 南日。 ( 《项脊轩志》 ) ⑤常 态。 群 臣 惊 愕, 卒 起 不 意, 尽 失 其 度 。 ( 《 荆 轲 刺
∙ ∙
②对等,比得上。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 项王乎? ( 《鸿门宴》 ) 秦王》 )
∙
③占据,把守。 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 ( 《蜀道难》 ) ⑥次,回。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
∙ ∙闻。 ( 《 江南逢李
④应当。 老当 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滕王阁序》 ) 龟年》 )
∙
⑤掌管,主持。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 道。 ( 《五人墓碑记》 ) ⑦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 ( 《凉州词》 )
∙ ∙
⑥面对,遇到。 当
duó
∙仁,不让于师。 ( 《卫灵公》 )
⑦对着,面对。 当
①计算,衡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
∙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木兰诗》 )
∙长絜大,比权量力,
⑧值,在,正在。 当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 《过秦论》 )
∙是时也,商君佐之。 ( 《过秦论》 )
⑨必 定, 一 定。 不 久 当 归 还, 还 必 相 迎 取。 ( 《 孔 雀 东
②推测,估计。 度 我至军中,公乃入。 ( 《鸿门宴》 )
∙
∙
南飞》 )
22.非 fēi
⑩将,将要。 今当 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 《出师表》 )
“非”是象形字,金文象两翅相背。 表示违背、相反。
∙
dànɡ
①不对的,错误的。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 《 归去
∙
①符合。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 意。 ( 《促织》 )
来兮辞》 )
∙
②当作。 安步以当 车。 ( 《齐策四》 )
②责怪,认为不对。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 之而不加
∙
∙
③抵押,两者相抵。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 汉中地,臣
沮。 ( 《逍遥游》 )
∙
请往如楚。” ( 《屈原列传》 )
③不,不是。 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师说》 )
∙
19.道 dào
臣之辛苦,非 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
∙
“道”字是会意字,金文两边合起来是“ 行” 字,表示道路,中
所共鉴。 ( 《陈情表》 )
间是“首”字,表示领头。 合起来指领路。 “ 导” 的本字,表示引
④没有。 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而见者远。 ( 《劝学》 )
∙
路、领路。 23.复 fù
①道路。 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烛 “复”是形声字,本来写作“復” ,从“ 彳” 部,复声。 后来写作
∙
之武退秦师》 ) “復” ,表示回来、返回。
②途 径, 方 法。 行 军 用 兵 之 道 , 非 及 向 时 之 士 也。 ( 《 过 “复”字又是“複” 字的简化字,音 fú。 “ 複” 是形声字,小篆
∙
秦论》 ) 从“衣”部(即衤) ,复声。 表示有里有面的双层衣服,夹衣。 后
③风尚。 嗟乎! 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 ( 《师说》 ) 引申为多层的、繁复的。
∙
④道义。 伐无道 ,诛暴秦。 ( 《陈涉世家》 ) ①返回。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
∙ ∙返也。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⑤思想,学说。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②恢复。 呜呼! 师道之不复
∙ ∙,可知矣。 ( 《师说》 )
( 《过秦论》 ) ③告诉,上报。 有复
∙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
⑥天道,自然的规律。 臣之所好者道 也,进乎技矣。 ( 《 庖丁 举一羽。” ( 《梁惠王上》 )
∙
解牛》 ) ④夹层的,双层的。 复
∙道行空,不霁何虹? ( 《阿房宫赋》 )
⑦学说,主张。 道 ⑤重叠,重复。 山重水复
∙不同,不相为谋。 ( 《卫灵公》 ) ∙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 游山
⑧取道。 从郦山下,道 西村》 )
∙芷阳间行。 ( 《鸿门宴》 )
⑨说,讲。 何可胜道 也哉! ( 《游褒禅山记》 ) ⑥再,又,还。 于是项伯复
∙ ∙夜去。 ( 《鸿门宴》 )
20.得 dé 24.负 fù
“得”字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貝” 字( 即贝) ,表示钱财, “负”本来写作“負” ,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 人” 字,下边是
下边是“又”字,象人手。 合起来指手持钱财。 表示取得、获得。 “貝”字(即贝) ,表示钱财。 合起来指人有了钱财,生活就有了
依靠。 表示依仗、依靠。
①取得,获得。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 《关雎》 )
∙
① 背 着 东 西。 颁 白 者 不 负 戴 于 道 路 矣。 ( 《 寡 人 之 于
②心得,收获。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
国也》 )
往有得 。 ( 《游褒禅山记》 )
∙
②担 负, 承 受。 使 负 栋 之 柱, 多 于 南 亩 之 农 夫。 ( 《 阿 房
③得意,满足。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 ∙
∙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宫赋》 )
之将至。 ( 《兰亭集序》 )
③凭借,倚仗。 秦贪,负 其强,以空言求璧。 ( 《 廉颇蔺相如
④通“德”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 《鱼我所欲也》 ) ∙
∙ 列传》 )
⑤能够。 沛公军霸上,未得
∙与项羽相见。 ( 《鸿门宴》 ) ④享有。 久负 盛名。 (成语)
⑥适宜,得当。 此言得 之。 ( 《六国论》 ) ∙
∙ ⑤覆盖。 苍山负 雪,明烛天南。 ( 《登泰山记》 )
∙
21.度
⑥背弃,违背。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 《 廉颇蔺
∙
“度”是形声字,小篆从“又”部,庶(省略灬)声(韵母相同) 。
相如列传》 )
指用手、手臂测量长度。 表示测量长短。
⑦辜负。 誓天不相负 ! ( 《孔雀东南飞》 )
∙
dù ⑧蒙受,遭受。 不明不暗,负 屈衔冤。 ( 《窦娥冤》 )
∙
①尺码。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 ( 《韩非子》 ) ⑨败,战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 已判矣。 ( 《六国论》 )
∙ ∙
②限度。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25.盖
∙。 ( 《谏太宗十思疏》 )
③制度,法度。 内立法度 ,务耕织。 ( 《过秦论》 ) “盖”本来写作“蓋” ,是形声字,小篆从“艸”部(即艹) ,盍声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古音相近) 。 表示用芦苇或茅草编的覆盖物。 的本字,象人脚) ,写作“歸” ,表示女子出嫁。
ɡài ①旧指女子出嫁。 后五年,吾妻来归 。 ( 《项脊轩志》 )
∙
①古称伞。 今已亭亭如盖 矣。 ( 《项脊轩志》 ) ②返回。 田园将芜胡不归 ? ( 《归去来兮辞》 )
∙ ∙
②遮盖。 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 ( 《孔雀东南飞》 ) ③归还。 臣请完璧归 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③胜过,压倒。 力拔山兮气盖 世! ( 《项羽之死》 ) ④向往,归附。 而皆背晋以归 梁。 ( 《伶官传序》 )
∙ ∙
④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 盖 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 ⑤结局,归宿。 天下同归 而殊途。 ( 《周易· 系辞下》 )
∙ ∙
十一。 ( 《游褒禅山记》 ) 30.国 ɡuó
⑤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 的意思。 今言“ 华” 如“ 华 “国”本来写作“ 國” ,是形声字,小篆从“ 囗” 部,或声( 声母
实”之“华”者,盖 音谬也。 ( 《游褒禅山记》 ) 相近,韵母相同) 。 表示国家。
∙
⑥用在 句 首, 不 译。 盖 ①国家。 国
∙ 余 之 勤 且 艰 若 此。 ( 《 送 东 阳 马 ∙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 烛之武退
生序》 ) 秦师》 )
hé ②国都,京城。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
∙中无与立谈者。
通“盍” ,何,怎样。 技盖 ( 《离娄下》 )
∙至此乎? ( 《庖丁解牛》 )
26.故 ɡù 31.过 ɡuò
“故”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古声。 表示变故、事故。 “过”本来写作“ 過” ,是形声字,小篆从 “ 辵” 部 ( 即辶) ,咼
①缘故,原因。 且以一璧之故 逆强秦之欢,不可。 ( 《 廉颇蔺 (ɡuō)声(古音相近) 。 表示走过、经过。
∙
相如列传》 ) ①过失,过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
②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 ? ( 《鸿门宴》 ) 矣。 ( 《劝学》 )
∙
③旧,旧的事物。 故 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念 ②走过,经过。 雷霆乍惊,宫车过 也。 ( 《阿房宫赋》 )
∙ ∙
奴娇· 赤壁怀古》 ) ③胜过,超过。 裘马过 世家焉。 ( 《促织》 )
∙
过去, 从 前。 轩 东 故 尝 为 厨, 人 往, 从 轩 前 过。 ( 《 项 脊 ④犯错误。 人恒过 ,然后能改。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
轩志》 ) ⑤责备。 闻大王有意督过 之。 ( 《鸿门宴》 )
∙
④衰老。 暮去朝来颜色故 。 ( 《琵琶行》 ) ⑥拜访,探望。 愿枉车骑过 之。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⑤故意,特意。 广故 数言欲亡,忿恚尉。 ( 《陈涉世家》 ) 32.何 hé
∙
⑥仍 然, 仍 旧。 三 日 断 五 匹, 大 人 故 嫌 迟。 ( 《 孔 雀 东 ①什么。 大王来何 操? ( 《鸿门宴》 )
∙ ∙
南飞》 ) ②为什么。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 ( 《唐雎不辱使命》 )
∙
⑦固,本来。 此物故 非西产。 ( 《促织》 ) ③怎么。 君美甚,徐公何 能及君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
⑧所以。 故 ④何 等, 多 么。 隐 隐 何
∙木受绳则直。 ( 《劝学》 ) ∙ 甸 甸, 俱 会 大 道 口。 ( 《 孔 雀 东
27.顾 ɡù 南飞》 )
“顾”本来写作“顧” ,是形声字,小篆从“頁”部(即页) ,雇声 33.恨 hèn
(古音相近) 。 表示回头看。 “恨”是形声字,小篆从“心” 部(即忄) ,艮(ɡèn) 声(声母相
①回头。 相如顾 近,韵母相同) 。 表示遗憾、不满意。
∙召赵御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看,视。 成顾 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 ( 《促织》 ) ①怨恨,仇恨。 此三者,吾遗恨 也。 ( 《伶官传序》 )
∙ ∙
②顾念,顾惜。 誓扫匈奴不顾 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 《 陇 ②遗憾。 问征夫以前路,恨 晨光之熹微。 ( 《归去来兮辞》 )
∙ ∙
西行》 ) 34.胡 hú
顾虑,顾及。 大行不顾 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鸿门宴》 ) 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 秦汉时多指匈奴。
∙
③看望,拜访。 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 ( 《出师表》 ) 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过秦论》 )
∙ ∙
④只是,不过。 顾 计不知所出耳! ( 《荆轲刺秦王》 ) ②什么。 胡 为乎遑遑欲何之? ( 《归去来兮辞》 )
∙ ∙
⑤岂,难道。 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 《为学》 ) ③何, 为 什 么。 归 去 来 兮, 田 园 将 芜 胡 不 归? ( 《 归 去 来
∙ ∙
28.固 ɡù 兮辞》 )
“固”是 形 声 字, 小 篆 从 “ 囗 ” 部, 古 声。 表 示 城 郭、 关 塞 35.患 huàn
坚固。 “患”是形声字,小篆从“心” 部,毌( ɡuàn) 声( 声母相近,韵
①地势险要,城郭坚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 《过秦论》 ) 母相同) 。 表示忧虑、担心。
∙
②稳 固, 安 定。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 《 得 道 多 助, 失 道 ①忧患,祸害。 夫祸 患 常积于忽微,而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 ∙
寡助》 ) ( 《伶官传序》 )
③顽固。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②忌讳。 此数者,用兵之患
∙。 ( 《阿房宫赋》 ) ∙也。 ( 《赤壁之战》 )
④坚决,坚持。 蔺相如固 ③担 忧, 忧 虑。 欲 勿 予, 即 患
∙止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秦 兵 之 来。 ( 《 廉 颇 蔺 相 如
⑤本来,原来。 至于颠覆,理固 列传》 )
∙宜然。 ( 《六国论》 )
⑥固然。 人固 36.或 huò
∙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报任
安书》 ) “或”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 “ 囗 ” 字,表示疆域,右边是
29.归 ɡuī “戈”字,合起来指拿起武器保卫国土。 “或” “國” (即国)古同为
“归”是形声字,甲骨文右边是“婦”字(即妇,省去“女” ) ,左 一字,后“或”字借用来表示“或者”等义。
边是“ ” (duī)字,表声(韵母相同) 。 后来又加形旁“ 止” ( “ 趾” ①有的(人,事物)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 不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焉。 ( 《师说》 ) 兮辞》 )
②也许,或许。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 可睹。 ( 《 梦游天姥 41.假
∙
吟留别》 ) “假”是形声字,小篆从“ 人” 部( 即亻) ,叚( jiǎ) 声。 表示依
③有时。 或 命巾车,或 棹孤舟。 ( 《归去来兮辞》 ) 靠、凭借。
∙ ∙
37.疾 jí jiǎ
“疾”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大” 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 ①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 借于藏书之家。 ( 《 送东阳
∙
“矢”字,象箭。 合起来指人被箭射中。 表示伤病。 马生序》 )
①疾病。 是疾 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 《祭十二郎文》 ) ②利用,借助。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 ∙于物也。 ( 《劝学》 )
②疼痛。 举疾 ③虚假,假装。 乃悟前狼假
∙首蹙安页 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 ( 《 梁 ∙寐,盖以诱敌。 ( 《狼》 )
惠王下》 ) ④如果,假如。 多与“ 使” “ 令” 连用。 假
∙令仆伏法受诛,若
③恨,痛心。 屈平疾 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报任安书》 )
∙王听之不聪也。 ( 《屈原列传》 )
④憎恶,怨恨。 尝问天下所疾 jià
∙恶者。 ( 《张衡传》 )
⑤妒 忌。 膑 至, 庞 涓 恐 其 贤 于 己, 疾 假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 暂归。 ( 《孔雀东南飞》 )
∙ 之。 ( 《 孙 子 吴 起 ∙
列传》 ) 42.间
⑥快。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 也。 ( 《三峡》 ) “间”本来写作“閒” ,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 月” 字,下边是
∙
⑦大,洪亮。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 也,而闻者彰。 ( 《劝学》 ) “門”字 ( 即门) 。 合起来指月光从门缝中透进来。 表示缝隙、
∙
⑧锐利。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 《观猎》 ) 间隙。
∙
38.及 jí jiān
“及”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人”字,下边是“ 又” 字,象人 ①中间,当中。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 ( 《送东阳马生序》 )
∙
手。 合起来指手从后面抓住人。 表示赶上。 ②期间,年间。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 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
∙
①追上,赶上。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 ( 《屈原列传》 ) 之! ( 《项脊轩志》 )
∙
赶得上,比得上。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 君也? ( 《 邹忌讽齐王 ③一会儿。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 ( 《扁鹊见蔡桓公》 )
∙ ∙
纳谏》 ) ④量词。 用于计算房间。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 《 归
∙
②到。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 ( 《 烛之武退 园田居》 )
∙
秦师》 ) jiàn
③推及,涉及。 老吾老以及 ①空隙。 彼节者有间
∙人之老。 ( 《梁惠王上》 ) ∙,而刀刃者无厚。 ( 《庖丁解牛》 )
④和,以及。 太子及 ②间 谍。 秦 间
∙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 荆 ∙ 来 入, 赵 奢 善 食 而 遣 之。 ( 《 廉 颇 蔺 相 如
轲刺秦王》 ) 列传》 )
39.即 jí ③离间。 谗人间
∙之,可谓穷矣。 ( 《屈原列传》 )
“即”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 皀” 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 ④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 《曹刿论战》 )
右边是“卩”字,象人跪坐。 合起来指人在就餐,后引申为靠近、 ⑤处于……中间。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 于齐、楚,事
∙
立即。 齐乎? 事楚乎?” ( 《梁惠王下》 )
⑥间 或, 偶 然。 数 月 之 后, 时 时 而 间 进。 ( 《 邹 忌 讽 齐 王
①走近,靠近。 可望而不可即 。 (成语)
∙ ∙
纳谏》 )
②登上 ( 帝位) 。 昭王薨,安釐王即 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
⑦从小路。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 行。 ( 《鸿门宴》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⑧私。 侯生乃屏人间 语。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③依着。 桂殿兰宫,即
∙
∙冈峦之体势。 ( 《滕王阁序》 )
43.见
④立即,就,就要。 哙即 带剑拥盾入军门。 ( 《鸿门宴》 )
∙
“见”本来写作“見” ,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目” 字,象眼
⑤就是。 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 项
∙ 睛,下边是“卩”字,象跪着的人。 合起来表示看见。
羽本纪》 )
jiàn
⑥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
∙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① 看 见, 看 到。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
( 《促织》 ) ∙
( 《劝学》 )
⑦当。 项王即 日因留沛公与饮。 ( 《鸿门宴》 )
∙ ②见面。 移船相近邀相见 。 ( 《琵琶行》 )
40.既 jì ∙
③谒见,拜见。 夜缒而出,见 秦伯。 ( 《烛之武退秦师》 )
∙
“既”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是“ 皀” 字,象容器中盛满食物,
④召见,接见。 秦王坐章台见 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右边象人张大了嘴巴。 合起来指人吃完饭将要离开时回头打饱
⑤遇见。 我见
∙相如,必辱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嗝。 表示就餐完毕,引申为完毕。
⑥见识,见解。 汝真女子之见
∙。 ( 《失街亭》 )
①完了,尽。 言未既
⑦看见的东西。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有笑于列者曰: “ 先生欺余哉!” ( 《 进
∙愈奇。 ( 《 游褒
学解》 )
禅山记》 )
②已经,以后。 始皇既 没,余威震于殊俗。 ( 《过秦论》 ) ⑧用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君既若见 录,不久望君
∙ ∙
③不久,后来。 有时“ 既” “ 而” 连用。 既 又与汝就食江南, 来。 ( 《孔雀东南飞》 )
∙
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 《祭十二郎文》 ) ⑨表被动,被。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欺。 ( 《 廉颇蔺
∙
④既然。 既 自 以 心 为 形 役, 奚 惆 怅 而 独 悲? ( 《 归 去 来 相如列传》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xiàn 列传》 )
①引见。 子墨子曰:“胡不见 我于王?” ( 《公输》 ) ③断绝,竭尽。 武气绝 ,半日复息。 ( 《苏武传》 )
∙ ∙
②通“现” ,表现。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 《马说》 ) ④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 ( 《劝学》 )
∙ ∙
③显现,出现。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 ( 《荆轲刺秦王》 ) ⑤超过。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 人。 ( 《游沙湖》 )
∙ ∙
44.解 ⑥绝佳、极美的。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 胜烟柳满皇都。 ( 《 早
∙
“解”是会 意 字, 甲 骨 文 上 边 的 外 面 象 左 右 双 手, 中 间 是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角”字,下边是“牛”字。 合起来指双手剖开牛角。 表示分解。 ⑦陡峭的。 枯松倒挂倚绝 壁。 ( 《蜀道难》 )
∙
jiě ⑧极远的,与世隔绝的。 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 《 桃花
∙
①剖开,屠宰。 特指解剖动物的躯体。 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 源记》 )
∙
( 《庖丁解牛》 ) ⑨绝句(我国近体诗的一种,每首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有
②分裂,涣散。 天下土崩瓦解 一定的平仄和押韵的限制) 。 五绝 。 七绝 。
∙。 ( 《秦始皇本纪》 ) ∙ ∙
③理解。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⑩完全,非常。 佛印绝
∙矣。 ( 《师说》 ) ∙类弥勒。 ( 《核舟记》 )
④解释,解答。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48.堪 kān
∙惑也。 ( 《师说》 )
⑤分开。 少年大骇,急解 “堪”是形声字,小篆从 “ 土” 部,甚声 ( 古音相近) 。 表示地
∙令休止。 ( 《促织》 )
⑥消解,缓和。 太后之色少解 。 ( 《触龙说赵太后》 ) 面突起处,后引申为高。
∙
⑦解除包围。 秦军解 去,遂救邯郸,存赵。 ( 《 信陵君窃符 ①经受,忍受。 可堪 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 永
∙ ∙
救赵》 ) 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⑧解开,脱去。 今有一言,可以解 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②胜任。 不堪 吏人妇,岂合令郎君? ( 《孔雀东南飞》 )
∙
∙
者。 ( 《荆轲刺秦王》 )
③可以,能够。 花开堪 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 《 金
∙
xiè
缕衣》 )
通“懈” ,松懈,懈怠。 胡虏益解 。 ( 《李将军列传》 )
∙ 49.克 kè
45.就 jiù
“克”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人肩上扛着重物累弯了腰。 表示
“就”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 “ 京” 字,表示高,右边是 “ 尤”
肩负、负担,引申为能够。
字,表示特别。 合起来指特别高。 后引申为趋向(高处) 。
①能够。 汝之纯明而不克 蒙其泽乎? ( 《祭十二郎文》 )
①靠近,接近。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 ( 《劝学》 ) ∙
∙ ②战胜,攻下。 彼竭我盈,故克
②归于,趋向。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 下,沛然谁能御 ∙之。 ( 《曹刿论战》 )
∙ ③克制,约束。 一日克 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颜渊》 )
之? ( 《梁惠王上》 ) ∙
50.类 lèi
③登 上。 于 是 荆 轲 遂 就
∙ 车 而 去, 终 已 不 顾。 ( 《 荆 轲 刺 “类”本来写作“ 類” ,是形声字,小篆从 “ 犬” 部,頪 ( mí) 声
秦王》 )
(古音相近) 。 表示狗的品种,引申为种类。
④赴任。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
∙职。 ( 《陈情表》 )
①种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 也。 ( 《 梁惠
⑤成就。 然嬴欲就 ∙
∙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 《 信
王上》 )
陵君窃符救赵》 )
②事物。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 迩而见义远。 ( 《 屈原
⑥完 成, 成 功。 轲 自 知 事 不 就 , 倚 柱 而 笑。 ( 《 荆 轲 刺
∙
∙
列传》 )
秦王》 )
③像。 佛印绝类 弥勒。 ( 《核舟记》 )
46.举 jǔ
∙
“举”本来写作“ 舉” ,是形声字,小篆从“ 手” 部,與声( 韵母 ④大都,大多。 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 士服,农夫蹑丝
∙
相同) 。 表示举起、抬起。 履。 ( 《训俭示康》 )
①举 起, 抬 起。 举 手 长 劳 劳, 二 情 同 依 依。 ( 《 孔 雀 东 51.怜 lián
∙
南飞》 ) “怜”本来写作“ 憐” ,是形声字,小篆从 “ 心” 部 ( 即忄) ,粦
②拿,用。 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 《六国论》 ) (lín)声(声母相同,韵母相近) 。 表示怜悯。
∙
③举出,提出。 举 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而》 ) ①哀怜,同情。 可怜
∙ ∙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 陇
④兴起,发动。 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 ( 《陈涉世家》 ) 西行》 )
∙
⑤成功。 何不作衣裳? 莫令事不举 ! ( 《孔雀东南飞》 ) ②怜爱,喜爱。 独怜 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 《 滁州
∙ ∙
⑥拔,攻占。 戍卒叫,函谷举 。 ( 《阿房宫赋》 ) 西涧》 )
∙
⑦选拔,推荐。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
52.弥 mí
∙臣秀
才。 ( 《陈情表》 ) “弥”本来写作“彌” ,是形声字,小篆从“弓”部,爾(即尔) 声
⑧皆,全。 举 (古音相近) 。 表示将弓弦拉满后松开,后引申为满。
∙疾首蹙安页 而相告曰……( 《梁惠王下》 )
⑨尽。 杀人如不能举 ①满,遍。 拥众数万,马畜弥 山。 ( 《苏武传》 )
∙,刑人如恐不胜。 ( 《鸿门宴》 ) ∙
47.绝 jué ② 补 救, 弥 补。 敢 拜 子 之 弥 缝 敝 邑, 寡 君 有 望 矣。
∙
“绝”本来写作“絶” ,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 刀” 字,里边 ( 《左传》 )
上下都是“丝”字。 合起来指用刀切断丝线。 表示断绝。 ③越,更加。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繁,
∙
①断。 天柱折,地维绝 。 ( 《共公怒触不周山》 ) 侵之愈急。 ( 《六国论》 )
∙
②绝交。 楚诚能绝 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 《 屈原 53.莫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 茻” 字( 即草) ,里边是“ 日” ( 《促织》 )
字,合起来指傍晚太阳落入草丛中。 “ 暮” 的本字,表示傍晚、日 ③优异、卓越、杰出的。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 才。 ( 《 六
∙
暮,后借用来表示否定副词。 国论》 )
mù
④美好。 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 者。 ( 《愚溪诗序》 )
∙
通“暮” , 晚 上。 至 莫 夜 月 明, 独 与 迈 乘 小 舟, 至 绝 壁 下。
⑤以……为奇。 大将军邓骘奇 其才。 ( 《张衡传》 )
∙
∙
( 《石钟山记》 )
jī
mò
①单数,与偶数相对。 每奇
∙日未尝不视朝。 ( 《资治通鉴》 )
①没有谁,没有什么,没有哪里。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 能名
∙ 比喻命运不好。 以为李广老,数奇 ,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
者,何可胜道也哉! ( 《游褒禅山记》 ) ∙
欲。 ( 《李将军列传》 )
②没有,不。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 消长也。 ( 《赤壁赋》 )
∙ ②零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 《核舟记》 )
③不要。 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 留! ( 《孔雀东南飞》 ) ∙
∙ 58.迁 qiān
④罢了。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 ,莫 ,莫 ! ( 《钗头凤》 )
∙ ∙ ∙ “迁”本来写作“遷” ,是形声字,小篆从 “ 辵” 部 ( 即辶) ,
54.乃 nǎi
(qiān)声。 表示登高,后引申为迁移。
①你(们) ,你(们)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
( 《示儿》 ) ① 迁 移。 操 由 是 日 与 众 谋 士 密 议 迁
∙ 都 之 事。 ( 《 三 国
②就,便,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 ( 《春夜喜雨》 ) 演义》 )
∙
③仅,只,才。 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 ( 《项羽之死》 ) ②变 化, 变 动。 及 其 所 之 既 倦, 情 随 事 迁 , 感 慨 系 之 矣。
∙ ∙
④竟然,却。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师说》 ) ( 《兰亭集序》 )
∙
⑤是,本是。 当立者乃
③调动官职。 一般指升官,也指降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
∙公子扶苏。 ( 《陈涉世家》 )
55.内
迁为太史令。 ( 《张衡传》 )
∙
“内”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冂”字,里边是“ 入” 字,合起
④放逐。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 之。
来指进入一个区域。 表示入内。 ∙
( 《屈原列传》 )
nèi
59.请 qǐnɡ
①里 面, 中 间。 便 利 此 月 内
∙, 六 合 正 相 应。 ( 《 孔 雀 东
“请”本来写作“ 請” ,是形声字,小篆从 “ 言” 部 ( 即讠) ,青
南飞》 )
②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内 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 声。 表示请求。
∙
具。 ( 《过秦论》 ) ①请求别人做事,请人做某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
∙奏
③内在的。 纷吾既有此内 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 《离骚》 )
nà ②请求别人允许自己做某事。 王好战,请 以战喻。 ( 《 寡人
∙
接纳。 距关,毋内 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鸿门宴》 )
之于国也》 )
∙
56.期
③请教。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 ( 《送东阳马生序》 )
“期”是形声字,小篆从“月”部,其声。 表示一周年。
④邀请,约请。 乃请 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
∙
qī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①日 期, 时 候。 会 天 大 雨, 道 不 通, 度 已 失 期 。 ( 《 陈 涉
⑤申告。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 于朝。 ( 《五人墓碑记》 )
∙
∙
世家》 )
60.穷 qiónɡ
君问归期
“穷”本来写作“窮” ,是形声字,小篆从“穴”部,躳(即躬) 声
∙未有∙,巴山夜雨涨秋池。 ( 《夜雨寄北》 )
②极,限度。 酒无多少醉为期 ,彼此不论钱数。 (《渔父四首》) (韵母相同) 。 表示洞穴底部、终极。
∙
③约 定。 非 人 哉! 与 人 期 行, 相 委 而 去。 ( 《 陈 太 丘 与 ①困 厄, 处 境 艰 难。 穷
∙ ∙ 且 益 坚, 不 坠 青 云 之 志。 ( 《 滕 王
友期行》 ) 阁序》 )
④期望,希望。 良剑期 乎断,不期 乎镆铘。 ( 《察今》 ) ②生活困难,贫穷。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
∙ ∙ ∙
⑤至,及。 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 ( 《兰亭集序》 ) 我与。 ( 《鱼我所欲也》 )
∙
③偏僻,荒凉。 穷 乡僻壤。 穷 山恶水。 (成语)
jī
∙ ∙
④极,尽。 鹤汀凫渚,穷 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
①一周年。 期 ∙
∙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邹忌讽齐王
势。 ( 《滕王阁序》 )
纳谏》 )
61.去
②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外无期 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
∙ “去”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 大” 字,象人的正面,下边是
之僮。 ( 《陈情表》 )
“囗”字,表示住处,合起来指人离开住处。 表示离开。
57.奇
qù
“奇”是形声字,小篆从 “ 大” 部,可声 ( 古音相近) 。 表示奇
①离 开。 以 其 境 过 清, 不 可 久 居, 乃 记 之 而 去 。 ( 《 小 石
∙
特的、奇异的。
潭记》 )
qí
②距离。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 上, 相 去 四 十 里。
∙
①少 有 的, 罕 见 的。 入 之 愈 深, 其 进 愈 难, 而 其 见 愈 奇 。 ( 《鸿门宴》 )
∙
( 《游褒禅山记》 ) ③除掉,去掉。 去 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 《勾践灭吴》 )
∙
②珍贵的。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 货。 ④前往,到……去。 阿母谓阿女:“ 汝可去 应之。” ( 《 孔雀东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南飞》 ) ④做好,处理好。 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 ( 《卫灵公》 )
∙
⑤过 去 的。 我 从 去 年 辞 帝 京, 谪 居 卧 病 浔 阳 城。 ( 《 琵 ⑤喜好,羡慕。 善 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 归去来
∙ ∙
琶行》 ) 兮辞》 )
jǔ ⑥ 好 的, 优 点。 择 其 善 者 而 从 之, 其 不 善 者 而 改 之。
∙
同“弆” ,收藏。 掘野鼠去 草实而食之。 ( 《苏武传》 ) ( 《述而》 )
∙
62.劝 quàn ⑦友善地,好好地。 不如因善
∙遇之。 ( 《鸿门宴》 )
“劝”本来写作 “ 勸” ,是形声字,小篆从 “ 力” 部,雚 ( ɡuàn) 67.少
声(韵母相同) 。 表示鼓励、勉励。 “少”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体积很小的细微颗粒状物体。 表
①劝勉,勉励。 《劝 示数量少。
∙学》
②劝说,劝告。 怀王稚子子兰劝 shǎo
∙王行。 ( 《屈原列传》 )
63.却 què ①缺少。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 一人。 ( 《 九月九日
∙
“却”本来写作“ 卻” ,是形声字,小篆从“ 卩” 部,谷声( 古音 忆山东兄弟》 )
相近) 。 表示退。 ②认为……少。 且夫我尝闻少 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①退后。 却 始吾弗信。 ( 《秋水》 )
∙坐促弦弦转急。 ( 《琵琶行》 )
②使……退,击退。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 ③数量少,不多。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 《 游褒禅
∙ ∙
百余里。 ( 《过秦论》 ) 山记》 )
④稍微,略微。 宾客意少
③拒绝,推却。 以是为不恭,故弗却 也。 ( 《万章下》 )
∙ ∙舒,稍稍正坐。 ( 《口技》 )
④回头。 却 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闻官军收 shào
∙
河南河北》 ) ①年轻人。 群贤毕至,少 长咸集。 ( 《兰亭集序》 )
∙
②年少,年轻。 沛公曰:“孰与君少 长?” ( 《鸿门宴》 )
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 心头肉。 ( 《伤田家》 )
∙ ∙
⑥还, 再。 何 当 共 剪 西 窗 烛, 却 话 巴 山 夜 雨 时。 ( 《 夜 雨 ③小。 吾闻二世少 子也,不当立。 ( 《陈涉世家》 )
∙
∙
68.涉 shè
寄北》 )
“涉”是会意字,甲骨文上下合起来是 “ 步” 字,中间是 “ 水”
64.如 rú
字。 合起来指徒步走过河流。 表示蹚水过河。
“如” , 从 女 从 口。 表 示 自 己 的 意 见 和 别 人 的 一 样, 随 声
①徒步渡水,蹚水。 有老人涉 菑而寒,出不能行。 (《齐策六》)
附和。
∙
渡,渡过。 楚人有涉 江者。 ( 《察今》 )
①往,到……去。 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 ( 《鸿门宴》 )
∙
∙
②进入,涉足。 驱中国士众远涉
②顺,符合。 邂逅不如 意,便还就孤。 ( 《赤壁之战》 )
∙江湖之间。 ( 《赤壁之战》 )
∙
③走。 园日涉
③如 同, 像。 飘 飘 乎 如 遗 世 独 立, 羽 化 而 登 仙。 ( 《 赤
∙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归去来兮辞》 )
∙
69.胜
壁赋》 )
“胜”本来写作“ 勝” ,是形声字,小篆从“ 力” 部,朕声( 古音
④及,比得上。 沛公默然,曰: “ 固不如 也。 且为之奈何?”
∙
( 《鸿门宴》 ) 相近) 。 表示能承担、经得住。
⑤假如,如果。 王如 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寡人 shènɡ
∙
之于国也》 ) ①胜利。 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⑥或者。 安见方六七十,如 ( 《六国论》 )
∙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 子路、曾
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②战胜,制服。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
⑦当。 如 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 ( 《六国论》 )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 ) ∙
65.若 ruò ③胜过,超过。 此时无声胜 有声。 ( 《琵琶行》 )
∙
“若”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一个跪着的人举着双手在梳理自
④美, 优 美。 予 观 夫 巴 陵 胜
∙ 状, 在 洞 庭 一 湖。 ( 《 岳 阳
己蓬乱的头发。 表示顺,后借作像、假如等义。
楼记》 )
①像,如,好像。 验之以事,合契若 神。 ( 《张衡传》 )
∙ ⑤盛大的。 童子何知,躬逢胜 饯。 ( 《滕王阁序》 )
∙
②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 君之美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shēnɡ
③你,你们,你的。 若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
∙ ①经得住,能承担。 沛公不胜 杯杓,不能辞。 ( 《鸿门宴》 )
于坐,杀之。 ( 《鸿门宴》 ) ∙
②尽,完。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④这,这样。 君子哉若 人! 尚德哉若 人! ( 《宪问》 ) ∙用也。 ( 《 寡人之于
∙ ∙ 国也》 )
⑤如果,假如。 国危矣,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 烛
∙ 70.识
之武退秦师》 )
“识”本来写作“ 識” ,是形声字,小篆从 “ 言” 部 ( 即讠) ,戠
66.善 shàn
(zhī)声。 表示认识、知道、懂得。
“善”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 羊” 字,表示吉祥,下边是两个
shí
“言”字,合起来指两个人互相说吉祥的话。 表示好的。
①知道。 曰: “ 何可废也? 以羊易之。” 不识 有诸? ( 《 梁惠
①好 的 行 为, 好 事。 积 善 成 德, 而 神 明 自 得, 圣 心 备 焉。
∙ ∙
王上》 )
( 《劝学》 )
②交好,友善。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 留侯张良。 ②认识。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 ( 《琵琶行》 )
∙ ∙
( 《鸿门宴》 ) ③识 别, 觉 察。 新 妇 识 马 声, 蹑 履 相 逢 迎。 ( 《 孔 雀 东
∙
③长于,善于。 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 ( 《劝学》 ) 南飞》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zhì 为之谋。 ( 《过秦论》 )
记,记住。 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述而》 ) ②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 教坊第一部。 ( 《琵琶行》 )
∙ ∙
71.使 shǐ zhǔ
“使”是形声字,小篆从 “ 人” 部 ( 即亻) ,吏声 ( 韵母相同) 。 ①撰著。 衡少善属
∙文,游于三辅。 ( 《张衡传》 )
表示支使、派遣。 ②劝 请。 举 酒 属
∙ 客, 诵 明 月 之 诗, 歌 窈 窕 之 章。 ( 《 赤
①使者。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 至赵,赵立奉璧 壁赋》 )
∙
来。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通“嘱” ,嘱咐,托付。 属
∙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②命令,派遣。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 臣奉璧,拜送书于 ④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
∙ ∙引凄异。 ( 《三峡》 )
庭。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随从。 项王渡淮,骑能属
∙者百余人耳。 ( 《项羽之死》 )
③叫,让。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77.数
∙我不得开心颜? ( 《 梦游
天姥吟留别》 ) “数”本来写作“數” ,是形声字,小篆从“攴”部,婁(即娄) 声
④使唤。 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 《孔雀东南飞》 ) (古音相近) 。 表示计算。
∙
⑤出使,任使者。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 ( 《 廉颇蔺相如 shù
∙
列传》 ) ①数目,数量。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 《 琵
∙
⑥假使,如果。 嗟乎! 使 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 《 阿 琶行》 )
∙
房宫赋》 ) ②算术。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 《周礼》 )
∙
72.是 shì ③法则,规律。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 矣。 ( 《天论》 )
∙
“是”是会意字,金文上边象汤匙,中间“ 又” 字象人手,下边 ④命运,定数。 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 ( 《滕王阁序》 )
∙
是“止” ,表示末端,合起来指人手执汤匙。 “ 匙” 的本字,表示汤
⑤技艺。 今夫弈之为数 ,小数 也。 ( 《告子上》 )
∙ ∙
匙,后借用来表示是非的“是”及作代词。
⑥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当求数 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
∙
①表判断。 萍水相逢,尽是 他乡之客。 ( 《滕王阁序》 )
待余年。 ( 《祭十二郎文》 )
∙
②正确。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 而昨非。 ( 《归去来兮辞》 )
shǔ
∙
③这,这个,这样。 汤之问棘也是
∙已。 ( 《逍遥游》 ) ①计 算。 左 臂 挂 念 珠 倚 之———珠 可 历 历 数 也。 ( 《 核
∙
④与“唯(惟) ” 构成 “ 唯 ( 惟) ……是 ……” 结构,“ 是” 表宾
舟记》 )
语前 置。 吾 少 孤, 及 长, 不 省 所 怙, 惟 兄 嫂 是 依。 ( 《 祭 十 二
∙ ②责备,数说。 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 。 ( 《 般涉调 · 哨
郎文》 ) ∙
遍· 高祖还乡》 )
73.适 shì
shuò
“适”本来写作“ 適” ,是形声字,小篆从 “ 辵” 部 ( 即辶) ,啇
①多次,屡次。 范增数 目项王。 ( 《鸿门宴》 )
(shì)声。 表示往,到……去。 ∙
②数 数: 拼 命 追 求。 彼 于 致 福 者, 未 数 数 然 也。 ( 《 逍
①往,到。 余自齐安舟行适 ∙ ∙
∙临汝。 ( 《石钟山记》 ) 遥游》 )
②女子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 还家门。 ( 《孔雀东南飞》 )
∙ cù
③顺从,迎合。 少无适 俗韵,性本爱丘山。 ( 《归园田居》 )
∙ 密,与“疏” 相对。 数
④舒适,满足。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 《登乐游原》 ) ∙罟 ( ɡǔ,网 ) 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 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⑤恰恰,恰好。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
78.率 shuài
信,适 足取辱耳。 ( 《报任安书》 )
∙ “率”是象形字,甲骨文象丝网的样子。 表示捕鸟用的有柄
⑥刚 刚, 刚 才。 适
∙ 得 府 君 书, 明 日 来 迎 汝。 ( 《 孔 雀 东 的网,后引申为率领。
南飞》 )
①率领,带领。 率
74.书 shū ∙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 《 过
秦论》 )
“书”本来写作 “ 書” ,形声字,小篆从 “ 聿” 部,者声。 表示
②全都,一概。 或曰:六国互丧,率 赂秦耶? ( 《六国论》 )
书写。 ∙
79.说
①书信。 适得府君书 ,明日来迎汝。 ( 《孔雀东南飞》 )
∙
“说”本来写作“説” ,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 ,兑声
②写字,书法。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
(古音相近) 。 表示陈述、解说。
书
∙。 ( 《项脊轩志》 )
shuō
③《尚书 》 的 简 称。 《 书
∙ 》 曰: “ 满 招 损, 谦 得 益。” ( 《 伶 官
①讲, 谈。 低 眉 信 手 续 续 弹, 说 尽 心 中 无 限 事。 ( 《 琵
传序》 )
∙
琶行》 )
④书写,记载。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
∙
王击缶。”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说法,言论。 而听细说 ,欲诛有功之人。 ( 《鸿门宴》 )
∙
75.孰 shú ③文体的一种。 《师说 》 《爱莲说 》 《捕蛇者说 》
∙ ∙ ∙
①通“熟” ,仔细。 唯大王与群臣孰 计议之。 ( 《 廉颇蔺相如 shuì
∙
列传》 ) 劝说,说服。 范增说 项羽曰……( 《鸿门宴》 )
∙
②表疑问,可代人、事、物。 谁,哪一个。 人非生而知之者, yuè
孰 能无惑? ( 《师说》 ) 同“悦” ,愉快。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学而》 )
∙ ∙
76.属 80.私 sī
shǔ “私”是形声字,小篆从“禾” 部,厶( sī) 声。 表示一种禾名,
①等,辈,类。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 后借用来表示私人的、自己的。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①私人的,自己的。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 仇 ③灭亡,消亡。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斯用兵之效也。 ( 《 六
∙ ∙
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国论》 )
私事,私利。 丹不忍以己之私 ,而伤长者之意。 ( 《 荆轲刺 wú
∙
秦王》 ) 通“无” ,没有。 河曲智叟亡 以应。 ( 《愚公移山》 )
∙
②私下, 私 自。 燕 王 私 握 臣 手 曰, “ 愿 结 友 ” , 以 此 知 之。 86.王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上”字,下边是“火”字,合起来
③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 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指火苗上窜。 “旺”的本字,表示火势很大,后引申为帝王之意。
∙
81.素 sù wánɡ
“素”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 “ 垂” 字,下边是 “ 糸” 字,象丝 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 先王 之道,斯为美。 ( 《学而》 )
∙
束,合起来指丝束本来的颜色。 表示白色的丝织品。 战国时诸侯国的统治者均称王。 王 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①白色。 则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湍绿潭。 ( 《三峡》 )
白色的绢。 十三能织素 wànɡ
∙,十四学裁衣。 ( 《孔雀东南飞》 )
称王,统治天下。 沛公欲王
空,白。 彼君子兮,不素
∙餐兮。 ( 《伐檀》 ) ∙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朴素,俭朴。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 独 以 俭 素 ( 《鸿门宴》 )
∙ 为 美。
87.望 wànɡ
( 《训俭示康》 )
“望”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目”字,中间是“ 人” 字,下边
③一向,平素。 素 善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
是“土”字,合起来指人站在地上举目眺望。 表示眺望。
82.汤
① 向 远 处 看。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 之 博 见 也。
“汤”本来写作“ 湯” ,是形声字,小篆从 “ 水” 部 ( 即氵) ,昜
∙
( 《劝学》 )
(yánɡ)声(韵母相同) 。 表示热水。
②盼望,希望。 日夜望
tānɡ ∙将军至,岂敢反乎! ( 《鸿门宴》 )
王如知此,则无望
①热水,开水。 媵人持汤 沃灌。 ( 《送东阳马生序》 ) ∙民之多于邻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 ③察看。 吾令人望 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②汤剂,中药加水煎制而成。 臣侍汤 药,未曾废离。 ( 《 陈 ∙
∙ ( 《鸿门宴》 )
情表》 )
④名望,声望。 都督阎公之雅望 ,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
shānɡ ∙
范,襜帷暂驻。 ( 《滕王阁序》 )
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横无际
∙∙ ⑤望日。 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壬戌之秋,七月既
涯。 ( 《岳阳楼记》 )
望
83.涕 tì ∙。 ( 《赤壁赋》 )
88.恶
“涕”是形声字,小篆从“ 水” 部( 即氵) ,弟声( 声母相近,韵
“恶”本来写作“惡” ,是形声字,小篆从“心”部,亞(即亚) 声
母相同) 。 表示眼泪。
(古音相近) 。 表示罪过,与“善”相对。
①眼泪。 出门登车去,涕 落百余行。 ( 《孔雀东南飞》 )
∙ è
②鼻涕。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 泪满衣裳。 ( 《 闻官军收
∙ ①奸恶 小 人。 想 谗 邪, 则 思 正 身 以 黜 恶 。 ( 《 谏 太 宗 十
河南河北》 ) ∙
思疏》 )
84.徒 tú
②不好的,无礼的。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 言。 ( 《 廉颇
“徒”是形声字,小篆从“ 辵” 部( 即辶) ,土声( 声母、韵母相 ∙
蔺相如列传》 )
同) 。 表示步行。
③险恶,凶狠。 江头未是风波恶
∙,别有人间行路难! ( 《 鹧
①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
∙,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 鸪天》 )
焉。 ( 《梁惠王上》 )
wù
②党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郯子之徒
①憎恨,讨厌。 死亦我所恶 ,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其贤不及孔子。
∙ ∙
( 《师说》 )
辟也。 ( 《鱼我所欲也》 )
③步行。 然徒 步则汗出浃背。 ( 《满井游记》 )
②嫉妒,忌讳。 表恶 其能而不能用也。 ( 《赤壁之战》 )
∙
∙
④白白地,徒然。 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欺。 ( 《 廉颇蔺相如
③羞耻。 羞恶
∙
∙之心,义之端也。 ( 《公孙丑上》 )
列传》 )
wū
⑤只,仅仅。 而蔺相如徒 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 廉颇
何,什么。 彼且恶 乎待哉? ( 《逍遥游》 )
∙
∙
蔺相如列传》 )
89.微 wēi
⑥空 的, 光 着。 亦 免 冠 徒 跣, 以 头 抢 地 耳。 ( 《 唐 雎 不 辱
“微”是形声字,小篆从 “ 彳” 部, ( wēi) 声。 表示隐身行
∙
使命》 ) 走,不露踪迹。
85.亡 ①精妙,微妙。 以为吉凶倚伏,幽微 难明,乃作 《 思玄赋》 以
∙
“亡” 是 象 形 字, 甲 骨 文 象 人 躲 在 掩 体 后 面。 表 示 逃 亡、 宣寄情志。 ( 《张衡传》 )
逃跑。 ②细小,细微。 其脆易泮,其微
∙易散。 ( 《老子》 )
wánɡ ③低贱,卑下。 勃,三尺微 命,一介书生。 ( 《滕王阁序》 )
∙
①逃亡,逃跑。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 去不义。 ④稍微,略微。 东坡现右足, 鲁直现左足, 各 微 侧。 ( 《 核
∙ ∙
( 《鸿门宴》 ) 舟记》 )
②失去,丢失。 秦无 亡 矢遗镞之费,而天 下 诸 侯 已 困 矣。 ⑤暗中,秘密地。 微 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 《 信陵君窃符
∙ ∙
( 《过秦论》 ) 救赵》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⑥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微 夫人之力不 ⑨确实,的确。 烟涛微茫信 难求。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 ∙
及此。 ( 《烛之武退秦师》 ) ⑩随意,任凭。 低眉信 手续续弹。 ( 《琵琶行》 )
∙
90.悉 xī shēn
“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采”字,表示辨别,下边是“ 心” 通“伸” ,伸 张。 孤 不 度 德 量 力, 欲 信 大 义 于 天 下。 ( 《 隆
∙
字,合起来指用心辨别。 表示详尽。 中对》 )
①详尽地叙述。 书不能悉 94.兴
∙意,故略陈固陋。 ( 《报任安书》 )
详尽,详细。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 “兴”本来写作“ 興” ,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只手一起抬起
∙也。 ( 《论积贮疏》 )
②都,全部。 事无大小,悉 东西。 表示兴起。
∙以咨之,然后施行。 ( 《出师表》 )
91.相 xīnɡ
“相”是会意字,甲骨文左边右边合起来指木工目测选料。 ①兴起,产生。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 《赤壁赋》 )
∙
表示仔细查看。 ②发生,引起。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
xiànɡ 之兴
∙怀。 ( 《兰亭集序》 )
①相貌。 儿已薄禄相 ,幸复得此妇。 ( 《孔雀东南飞》 ) ③起来。 夙兴
∙ ∙夜寐,靡有朝矣。 ( 《氓》 )
②官名。 辅佐君主的大臣。 后专指宰相。 沛公欲王关中, ④发动。 怀王怒,大兴 师伐秦。 ( 《屈原列传》 )
∙
⑤兴盛,昌盛。 忧劳可以兴 国。 ( 《伶官传序》 )
使子婴为相 ,珍宝尽有之。 ( 《鸿门宴》 )
∙ ∙
xìnɡ
③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所
①兴致。 遥襟甫畅,逸兴 遄飞。 ( 《滕王阁序》 )
以有大相、小相之说。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
∙
②《诗经》六义之一。 指一种写诗手法。 兴 者,先言他物以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
引起所咏之词也。 ( 《诗集传》 )
④辅助,帮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相 之。 ( 《 游褒禅
∙
95.行
山记》 )
“行”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四通八达的街道十字路口。 表示
xiānɡ
道路。
①彼此,互相。 茕茕孑立,形影相 吊。 ( 《陈情表》 )
∙
xínɡ
②表动作偏指一方,有指代作用。
①行走。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 《陈情表》 )
A.我。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 遣归。 ( 《孔雀东南飞》 ) ∙
∙ ②前往。 赵王畏秦,欲毋行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B.你。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 从许! ( 《孔雀东南飞》 ) ∙
∙ ③经历。 行 年四岁,舅夺母志。 ( 《陈情表》 )
C.他(她) 。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 扶将。 ( 《孔雀东南飞》 ) ∙
∙ ④实 行, 施 行。 余 嘉 其 能 行
92.谢 xiè ∙ 古 道, 作 《 师 说 》 以 贻 之。
( 《师说》 )
“谢”本来写作“謝” ,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 ,射声
作为。 大行 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 《鸿门宴》 )
(古音相近) 。 表示推辞、辞谢。 ∙
行 为。 君 子 博 学 而 日 参 省 乎 己,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①推辞,谢绝。 阿母谢 媒人。 ( 《孔雀东南飞》 ) ∙
∙ ( 《劝学》 )
②道 歉, 谢 罪。 秦 王 恐 其 破 璧, 乃 辞 谢
∙。 ( 《 廉 颇 蔺 相 如 ⑤古诗的一种体裁。 《琵琶行 》 《兵车行 》
列传》 ) ∙ ∙
⑥即将,将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 休。 ( 《 归去来
③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 ∙
∙家来贵门。 ( 《孔雀东南飞》 ) 兮辞》 )
④感谢,酬谢。 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 ( 《鸿门宴》 ) hánɡ
⑤告诉。 多谢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孔雀东南飞》 ) ①行列,队伍。 必能使行
⑥告,问。 使君谢 ∙阵和睦,优劣得所。 ( 《出师表》 )
∙罗敷:“宁可共载不?” ( 《陌上桑》 ) ②辈。 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 《苏武传》 )
93.信 ∙
③量词。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 《孔雀东南飞》 )
∙
“信”是会意字,小篆左边是“人”字(即亻) ,右边是“言” 字,
96.幸 xìnɡ
合起来指言而有信。 表示话语真实、讲信用。
“幸”是象形字,甲骨文象古代的刑具———手铐。 表示手铐。
xìn
①宠幸。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此其志不在小。
∙
①诚信的。 仁者播其惠,信 者效其忠。 ( 《谏太宗十思疏》 )
( 《鸿门宴》 )
∙
②可靠的。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 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②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 缦立远视, 而望 幸
∙
∙ 焉。 ( 《 阿房
( 《过秦论》 )
宫赋》 )
③真实的。 呜呼! 其信 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③希望。 幸 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 《孔雀东南飞》 )
∙
∙
( 《祭十二郎文》 )
④幸运。 吾上有三兄,皆不幸 早世。 ( 《祭十二郎文》 )
∙
④信 物, 凭 证。 今 行 而 无 信 , 则 秦 未 可 亲 也。 ( 《 荆 轲 刺 ⑤侥幸。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 得脱矣。 ( 《 廉颇蔺
∙
∙
秦王》 ) 相如列传》 )
⑤信 使, 媒 人。 自 可 断 来 信 , 徐 徐 更 谓 之。 ( 《 孔 雀 东 97.修 xiū
∙
南飞》 ) “修”是形声字, 小篆从 “ 彡 ” 部, 攸声 ( 韵母相同 ) 。 表示
⑥音讯,消息。 长天茫茫,信 耗莫通,心目断尽,无所知哀。 修饰。
∙
( 《柳毅传》 ) ①修建。 乃重修 岳阳楼。 ( 《岳阳楼记》 )
∙
⑦相信,信任。 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②修养,修行。 臣修 身洁行数十年。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③编纂,编写。 孙子膑脚,兵法修 列。 ( 《报任安书》 )
∙
⑧守信用。 言必信 ,行必果。 ( 《子路》 ) ④长,高。 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 《兰亭集序》 )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⑤整 饰, 装 饰。 严 大 国 之 威 以 修 敬 也。 ( 《 廉 颇 蔺 相 如 ⑤遗留。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 策。 ( 《 过
∙ ∙
列传》 ) 秦论》 )
98.徐 xú wèi
“徐”是形声字,小篆从 “ 彳” 部,余声 ( 韵母相同) 。 表示慢 ①寄,送(信) 。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
∙
走,后引申为缓慢之意。 易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慢慢地,缓缓地。 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 《赤壁赋》 ) ②赠送。 子由为《 墨竹赋》 以遗 与可曰 …… ( 《 文与可画筼
∙ ∙
99.许 xǔ 筜谷偃竹记》 )
“许”本来写作“許” ,是形声字,小篆从“言”部(即讠) ,午声 104.贻 yí
(韵母相同) 。 表示许诺、答应。 ①赠送。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 ( 《师说》 )
∙
②遗留,留下。 传之子孙,以贻 后世。 ( 《尚书序》 )
①应允,答应。 均之二策,宁许 以负秦曲。 ( 《 廉颇蔺相如
∙ ∙
③造成,招致。 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 聋瞽,使闺窗孺
列传》 )
∙
弱,远罹构害。 ( 《柳毅传》 )
②承认,同意。 时人莫之许 也。 ( 《隆中对》 )
∙
105.易 yì
③期望。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 《书愤》 )
∙
“易”是象形字,象用装满酒的杯子给别人斟酒。 “ 赐” 的本
④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
∙人也。 ( 《五柳先生传》 ) 字,表示赐给,引申为换。
⑤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 “ 来” 。 潭中鱼
①交换。 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
可百许 头。 ( 《小石潭记》 ) ∙璧。 ( 《 廉颇蔺相
∙ 如列传》 )
⑥这样,如此。 问渠那得清如许 ? 为有源头活水来。 ( 《 观
∙ ②改变。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
书有感》 ) ∙之? ( 《微子》 )
③看不起。 高祖为亭长,素易
100.阳 yánɡ ∙诸吏。 ( 《高祖本纪》 )
④替代。 失其所与, 不知; 以乱 易
“阳”本来写作“陽” ,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 ,昜 ∙ 整, 不武。 ( 《 烛之武退
秦师》 )
(yánɡ)声。 表示山向阳的南坡。
⑤容易。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 安。 ( 《归去来兮辞》 )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以其乃华山之阳 名之也。 ( 《 游褒 ∙
∙ 106.阴 yīn
禅山记》 )
“阴”本来写作“陰” ,是形声字,小篆从“阜”部(即左阝) ,侌
②太阳,阳光。 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 《 永
(yīn)声。 表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
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①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可乎? ( 《 愚
∙
101.要 公移山》 )
“要”是会意字,甲骨文左右两边合起来是“ 臼” 字( 象左右 ②阴影,树阴。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 里白沙堤。 ( 《 钱塘
∙
双手) ,中间是“女”字的变形,合起来指女子双手叉腰。 “ 腰” 的 湖春行》 )
本字,表示腰,后借用来表示要求、需要。 ③阴天,没有阳光。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 ( 《岳阳楼记》 )
∙
yāo ④暗中。 阴 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张衡传》 )
∙
①通“邀” ,邀请。 张良出,要 项伯。 ( 《鸿门宴》 ) ⑤阴险。 少时阴 贼。 ( 《游侠列传》 )
∙ ∙
②相约。 虽与府吏要 107.右 yòu
∙,渠会永无缘。 ( 《孔雀东南飞》 )
yào ①右边。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 《游褒禅山记》 )
∙
②上。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 ( 《 廉颇蔺相
①总括,概括。 要 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 《报任安书》 )
∙
∙
如列传》 )
②关 键, 重 要。 东 割 膏 腴 之 地, 北 收 要 害 之 郡。 ( 《 过
∙
③豪族。 又多豪右 ,共为不轨。 ( 《张衡传》 )
秦论》 ) ∙
108.再 zài
102.宜 yí
“再”是会意字,甲骨文为 “ 鱼” 字上加 “ 二” 字。 表示两条
“宜”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 且” 字( 象古代一种祭祀礼
鱼,后引申为两次。
器) ,里边上下都是 “ 肉” 字,合起来指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
①第二次。 一鼓作气,再
表示古代的祭祀礼品,后引申为合适、适宜。 ∙而衰,三而竭。 ( 《曹刿论战》 )
②两次。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 迁为太史令。 ( 《张衡传》 )
①应该,应当。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 可使。 ( 《 廉 ∙
∙ 109.造 zào
颇蔺相如列传》 )
“造”是形声字,小篆从 “ 辵” 部 ( 即辶) ,告声 ( 韵母相同) 。
②适宜,合适。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 《 饮湖
∙ 表示走近、到……去。
上初晴后雨》 )
①建造,制造。 操尝造 花园一所。 ( 《杨修之死》 )
∙
103.遗
②制定。 怀王使屈平造 为宪令。 ( 《屈原列传》 )
∙
yí
③往,到。 造 饮辄尽,期在必醉。 ( 《五柳先生传》 )
∙
①遗失,丢失。 秦无亡矢 遗 镞之费,而天 下 诸 侯 已 困 矣。
④虚构,捏造。 汝怎敢造 言,乱我军心! ( 《杨修之死》 )
∙
∙
( 《过秦论》 )
110.知
②抛弃。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 《师说》 ) “知”是会意字,小篆右边是“口”字,左边是“矢”字(义为箭,表
∙
③离开。 飘飘乎如遗 示急速),合起来指谈话中思维敏捷。 “智”的本字,表示智慧。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赤壁赋》 )
④排泄 ( 大小便 ) 。 顷之三 遗 矢 ( 屎 ) 矣。 ( 《 廉颇蔺相如 zhī
∙
列传》 ) ①知觉。 其无知 ,悲不几时。 ( 《祭十二郎文》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②相 知, 交 好。 虞 常 在 汉 时, 素 与 副 张 胜 相 知 。 ( 《 苏 ③相当于 “ 之乎” 。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 ( 《 庄暴见
∙ ∙
武传》 ) 孟子》 )
③知 道, 懂 得。 秦、 晋 围 郑, 郑 既 知 亡 矣。 ( 《 烛 之 武 退 115.贼 zéi
∙
秦师》 ) “贼”本来写作“ 賊” ,是形声字,金文从“ 戈” ,则声( 声母相
④管理。 吾与之共知 同,韵母相近) 。 表示杀戮、伤害。
∙越国之政。 ( 《勾践灭吴》 )
⑤了解。 君何以知 ①祸害。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
∙燕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也。 (《 论积
zhì 贮疏》)
通“智” 。 智慧。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 ②强盗。 吾数击杀响马贼
∙ ∙。 ( 《大铁椎传》 )
矣。 ( 《劝学》 ) ③敌人,仇敌。 未及见贼
∙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111.致 zhì ( 《伶官传序》 )
“致”是会意兼形声字,小篆从“攵”部(表示送) ,从至( 表示 116.族 zú
到) ,至声。 表示送达、送到。 “族”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方人 ” 字,象飘扬的旌旗,下边
①情致,情趣。 所以兴怀,其致 是“矢”字,象箭,合起来指军队。 表示军队。
∙一也。 ( 《兰亭集序》 )
②招引,招纳。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 致 天 下 之 士。 ①家族,同姓的亲属。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矣。 ( 《 过
∙ ∙
( 《过秦论》 )
秦论》 )
③招 致, 招 来。 女 行 无 偏 斜, 何 意 致 不 厚? ( 《 孔 雀 东
类。 士 大 夫 之 族 , 曰 师 曰 弟 子 云 者, 则 群 聚 而 笑 之。
∙
∙
南飞》 )
( 《师说》 )
④表达,表示。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 殷勤之意。 ( 《 赤
②种族,民族。 我黄帝子孙,聚族 而居。 ( 《少年中国说》 )
∙
∙
壁之战》 )
③灭 族, 作 动 词 用。 族 秦 者 秦 也, 非 天 下 也。 ( 《 阿 房
∙
⑤到,到达。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
宫赋》 )
∙万乘之势。 ( 《过秦论》 )
⑥尽,极。 能顺木之天以致
∙其性焉尔。 ( 《种树郭橐驼传》 ) ④众。 族 庖月更刀,折也。 ( 《庖丁解牛》 )
⑦得到。 家贫,无从致 书以观。 ( 《送东阳马生序》 ) ∙
∙ 117.卒
112.质 zhì
“卒”是象形字,甲骨文象衣服有标志。 表示奴隶、差役穿的
“质”本来写作“質” ,是形声字。 小篆从“ 貝” 部( 即贝) ,斦
衣服,后引申为奴隶、差役。
(zhì)声。 表示抵押的财物。
zú
①指留 作 抵 押 品 的 人 或 物。 必 以 长 安 君 为 质 , 兵 乃 出。
∙ ①步兵,泛指士兵。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 陈利兵
( 《触龙说赵太后》 ) ∙
而谁何。 ( 《过秦论》 )
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
∙于齐。 ( 《 触 ②直到。 磐石方且厚,可以卒 千年。 ( 《孔雀东南飞》 )
龙说赵太后》 ) ∙
③尽,终。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 大恩。 ( 《孔雀东南飞》 )
②通“贽” ,初次拜见尊长的礼物。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 ∙
④终于。 卒 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质事楚。 ( 《屈原列传》 ) ∙
∙ ⑤最后。 卒
③通“锧” 。 刑具,古代杀人用的砧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 ∙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伤仲永》 )
∙ ⑥死。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请罪,则幸得脱矣。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张衡传》 )
cù
④询问。 援疑质 理。 ( 《送东阳马生序》 )
∙ 通“猝” ,突然。 卒
113.治 zhì ∙起不意,尽失其度。 ( 《荆轲刺秦王》 )
118.走 zǒu
“治”是形声字,小篆从 “ 水” 部 ( 即氵) ,台 ( yí) 声 ( 韵母相
“走”是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大”字的变形,象人奔跑时甩动双
同) 。 表示治理河道,后引申为治理。
臂,下边是“止”字,象人脚,合起来指人在奔跑。 表示跑、行路。
①治理,管理。 伏惟圣朝以孝治 天下。 ( 《陈情表》 )
∙
①疾行,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
②惩治,治罪。 不效,则治 臣之罪。 ( 《出师表》 )
∙
走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 《鸿门宴》 )
③整理,准备。 治 其缯缴,将加己乎百仞之上。 (《楚策四》) ∙
∙
跑,逃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 《 寡人之
④讲求。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 礼义哉? ( 《 齐桓晋文
∙
∙
于国也》 )
之事》 )
②投奔。 今君乃亡赵走 燕。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⑤对付,抵御。 同心一意,共治
∙
∙曹操。 ( 《赤壁之战》 )
③趋向。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 《阿房宫赋》 )
⑥太平,安定。 禹以治 ,桀以乱,治 乱非天也。 (《荀子· 天论》)
∙
∙ ∙
119.左 zuǒ
⑦治理好。 天下既已治 也。 ( 《逍遥游》 )
∙
“左”是会意字,金文左边象人的左手,右边象矩尺,合起来
⑧医治。 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 之。 ( 《庄子· 让王》 )
∙
⑨营造,修建。 萧何治 未央宫。 ( 《汉书· 高帝纪下》 ) 指手拿着矩尺。 “佐”的本字,表示辅佐,后借用来表示左边。
∙
114.诸 zhū ①方位名,左边。 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 游褒禅
∙
“诸”本来写作“諸” ,是形声字。 小篆从“ 言” 部( 即讠) ,者 山记》 )
声(声母相同, 韵母相近 ) 。 表示有 口 才 的 样 子, 后 借 用 来 作 ②古代地理以东为左。 淮左 名都,竹西佳处。 ( 《扬州慢》 )
∙
代词。 ③卑,下。 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 ( 《琵琶行》 )
∙
①众多,各。 怀王与诸 将约曰: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120.坐 zuò
∙
( 《鸿门宴》 ) “坐”是会意字,小篆上边两面都是“人” 字,下边是“ 土” 字,
②相当于“之于”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 怀抱,悟 合起来指人席地而坐。 表示席地而坐。
∙
言一室之内。 ( 《兰亭集序》 ) ①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 ,杀之。 ( 《鸿门宴》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②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 项王、项 ④连词,即使,纵然。 便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 雨
∙
伯东向坐 。 ( 《鸿门宴》 ) 霖铃》 )
∙
③犯……罪。 对曰:“齐人也,坐 盗” 。 ( 《晏子使楚》 ) 便 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 ( 《 林教头风
∙ ∙
④ 因 为, 由 于。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雪山神庙》 )
∙
( 《山行》 ) pián
⑤空,白白地。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 长叹。 ( 《 蜀 言辞敏捷。 年始十八九,便 言多令才。 ( 《孔雀东南飞》 )
∙ ∙
道难》 ) 5.并 bìnɡ
①并排,挨着。 生人与死者并 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
∙
清单二 52 个常备文言实词例释
染者众也。 ( 《狱中杂记》 )
1.备 bèi ②合并,聚合;凑在一起。 四美具,二难并
∙。 ( 《滕王阁序》 )
①完备,齐备。 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 不想 并
∙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 《六国论》 )
而今完备 ③副词,一并,一起。 山东豪俊遂并
∙了!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起而亡秦族矣。 ( 《 过
②准备,预备。 待我回家,多备 秦论》 )
∙些钱钞相谢。 ( 《窦娥冤》 )
③防备,戒备。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 有席卷天 下, 包 举 宇 内, 囊 括 四 海 之 意, 并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吞 八 荒 之 心。
( 《鸿门宴》 ) ( 《过秦论》 )
④有,具备。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 《劝学》 ) ④用在否定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 与小妇人并 无干涉。
∙ ∙
2.奔 ( 《窦娥冤》 )
bēn ⑤同时。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 得其法。 ( 《文与可画筼筜
∙
①快跑,疾驰。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 ( 《归去来兮辞》 ) 谷偃竹记》 )
∙
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 到草场门口。 ( 《 林教 6.薄 bó
∙
头风雪山神庙》 ) ①迫近,接近。 但以刘日薄 西山,气息奄奄。 ( 《陈情表》 )
∙
②急速,迅速。 臣欲奉诏奔 驰,则刘病日笃。 ( 《陈情表》 ) ②轻微,轻。 看小生薄 面,看觑女孩儿咱。 ( 《窦娥冤》 )
∙ ∙
③奔驰的骏马。 虽乘奔 御风,不以疾也。 ( 《三峡》 )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 ( 《孔雀东南飞》 )
∙ ∙
④逃 跑, 逃 亡, 逃 奔。 吓 得 我 丢 了 绳 索, 放 开 脚 步 飞 奔 。 ③少,小。 邻之厚,君之薄 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 ∙
( 《窦娥冤》 ) 儿已薄 禄相,幸复得此妇。 ( 《孔雀东南飞》 )
∙
⑤私奔。 多淫奔 ,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百步相 ④淡, 不 浓。 峨 嵋 山 下 少 人 行, 旌 旗 无 光 日 色 薄 。 ( 《 长
∙ ∙
随。 ( 《窦娥冤》 ) 恨歌》 )
bèn 薄
∙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 《醉花阴》 )
投奔,走向。 又亏林冲赍发他盘缠,于路投奔 ⑤弱小,浅薄。 门衰祚薄
∙人。 ( 《 林教头 ∙,晚有儿息。 ( 《陈情表》 )
风雪山神庙》 ) 7.操 cāo
一贼提刀突奔 ①执着,握着。 拔剑,剑长,操
∙客,客大呼挥椎,贼应声落马,马首裂。 ( 《 大 ∙其室。 ( 《荆轲刺秦王》 )
铁椎传》 )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
∙持,节旄尽落。 ( 《苏武传》 )
3.辟 ②携带。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 ( 《鸿门宴》 )
∙
bì 8.称
① 通 “ 避 ” , 躲 避。 所 恶 有 甚 于 死 者, 故 患 有 所 不 辟 也。 chèn
∙
( 《鱼我所欲也》 ) 符合,相当。 令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 ( 《伤仲永》 )
∙
项王瞋 目 而 叱 之, 赤 泉 侯 人 马 俱 惊, 辟 易 数 里。 ( 《 项 羽 chēnɡ
∙
之死》 ) ①述说,声称。 手把文书口称 敕。 ( 《卖炭翁》 )
∙
②特指刑法。 惟大辟 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 《狱中杂记》 ) ②称赞。 将军向宠……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 之曰
∙ ∙
③召。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 公府不就。 ( 《张衡传》 ) 能。 ( 《出师表》 )
∙
pì 9.处
开,打开。 前辟 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 chǔ
∙
洞然。 ( 《项脊轩志》 ) ①安居,休息。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 ( 《诗经· 采薇》 )
∙
4.便 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 。 ( 《 祭十二
∙
biàn 郎文》 )
①有 利, 适 宜。 视 历 复 开 书, 便 ②在, 立 身。 酌 贪 泉 而 觉 爽, 处
∙ 利 此 月 内, 六 合 正 相 应。 ∙ 涸 辙 以 犹 欢。 ( 《 滕 王
( 《孔雀东南飞》 ) 阁序》 )
就准了这四十两银子,岂不两得其便 ③处于,处在。 且燕赵处
∙。 ( 《窦娥冤》 )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②有 利 的 时 机。 因 利 乘 便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 《六国论》 )
∙, 宰 割 天 下, 分 裂 山 河。 ( 《 过
秦论》 ) ④处 理, 处 置。 待 他 有 个 回 心 转 意, 再 作 区 处 。 ( 《 窦
∙
③副词,就,随即。 阿母得闻之, 槌床 便 大怒。 ( 《 孔雀东 娥冤》 )
∙
南飞》 ) 处 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 ( 《孔雀东南飞》 )
∙
幸可广问讯,不得便 相许。 ( 《孔雀东南飞》 ) 当骂呵,则处 分几句。 ( 《窦娥冤》 )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⑤享有,据有。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 壁怀古》 )
∙
也。 ( 《论语》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 尽上指冠。 ( 《荆轲刺秦王》 )
∙
⑥施行,执行。 今日处 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 ②毛,指草木。 穷发
∙ ∙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 《逍遥游》 )
来人闲走。 ( 《窦娥冤》 ) 15.伐 fá
chù ①砍伐。 斧斤伐 之,可以为美乎? ( 《孟子》 )
∙
①处所, 地 方。 千 古 江 山, 英 雄 无 觅 孙 仲 谋 处 。 ( 《 永 遇 ②攻打,讨伐。 廉颇为赵将,伐 齐,大破之。 ( 《 廉颇蔺相如
∙ ∙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列传》 )
良将 劲 弩 守 要 害 之 处 , 信 臣 精 卒 陈 利 兵 而 谁 何。 ( 《 过 ③ 击 刺, 砍 杀。 野 哭 千 家 闻 战 伐 , 夷 歌 数 处 起 渔 樵。
∙ ∙
秦论》 ) ( 《阁夜》 )
②时刻,时候。 寒衣处处 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 秋兴
④声讨。 口诛笔伐 。 (成语)
∙∙ ∙
八首》 )
⑤夸耀。 颜渊曰:“愿无伐 善,无施劳。” ( 《论语》 )
∙
10.次 cì
16.方 fāng
①排列上次一等的。 太上不辱先, 其 次 不辱身。 ( 《 报任
∙ ①方形,跟“圆”相对。 何方 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
安书》 )
( 《离骚》 )
②次序,等次。 余船以次
∙俱进。 ( 《赤壁之战》 ) 磐石方 且厚,可以卒千年。 ( 《孔雀东南飞》 )
③驻扎,驻军。 引次 江北。 ( 《赤壁之战》 ) ∙
∙ ②地域,区域。 有朋自远方
11.刺 ∙来,不亦乐乎? ( 《论语》 )
③方圆,周围。 江东虽小,地方
①扎入,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 夫专诸之刺 王僚也,彗星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
∙ 也。 ( 《项羽之死》 )
袭月。 ( 《唐雎不辱使命》 )
安见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子路、曾皙、冉有、
②讽刺。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 世事。 ( 《 屈 ∙
∙ 公西华侍坐》 )
原列传》 )
④一 边, 一 面。 渺 渺 兮 予 怀, 望 美 人 兮 天 一 方 。 ( 《 赤
12.第 dì ∙
壁赋》 )
①科第。 状元及第 。
∙
⑤方向,方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 之既白。 ( 《 赤
②大官的住宅。 公大怒……旬乃还第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
壁赋》 )
③但。 第 以今日事势观之。 ( 《与妻书》 )
∙
13.夺 duó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 起。 ( 《张衡传》 )
∙
①强 取, 夺 取。 秦 王 度 之, 终 不 可 强 夺 。 ( 《 廉 颇 蔺 相 如 ⑥道,指是非准则。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也。 ( 《 子
∙ ∙
列传》 )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夺 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鸿门宴》 ) ⑦方法,办法。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 ( 《论语》 )
∙项 ∙
②失,耽误。 百亩之田,勿夺 其时。 ( 《寡人之于国也》 ) ⑧医卜星相等方术。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 士殷勤觅。
∙ ∙
③使之改变。 行年四岁,舅夺 母志。 ( 《陈情表》 ) ( 《长恨歌》 )
∙
14.发 ⑨副词,正, 正在。 如 今 人 方
∙ 为 刀 俎, 我 为 鱼 肉, 何 辞 为?
fā ( 《鸿门宴》 )
①出发,启行。 顷之未发 ,太子迟之。 ( 《荆轲刺秦王》 ) 方
∙ ∙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 苏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武传》 )
∙。 ( 《琵琶行》 )
②打发。 方欲发
⑩副词,方才,刚刚。 方 知人命关天关地,如何看做壁上灰
∙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
∙
中。 ( 《苏武传》 )
尘? ( 《窦娥冤》 )
③送出,交付。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 书至赵王。 ( 《 廉颇蔺相
∙ ᣢ介词,当,正当。 方 急时,不及召下兵。 ( 《荆轲刺秦王》 )
如列传》 ) ∙
方 其破荆州,下江陵。 ( 《赤壁赋》 )
④送给。 又亏林冲赍发 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 《 林教头风 ∙
∙ 17.访
雪山神庙》 )
①询问,征求意见。 穆公访 诸蹇叔。 ( 《殽之战》 )
⑤拨动。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 ∙
∙机。 ( 《张衡传》 ) ②引申为访问、拜访。 时余方访 君寓。 ( 《谭嗣同传》 )
⑥发出,发生。 爽籁发 ∙
∙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 《 滕王 18.阁 gé
阁序》 )
①阁 道, 栈 道。 剑 阁 峥 嵘 而 崔 嵬, 一 夫 当 关, 万 夫 莫 开。
⑦启发,阐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 《论语》 ) ∙
∙ ( 《蜀道难》 )
⑧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 图,图穷而匕首见。 ( 《 荆轲刺
∙
②楼阁。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 《阿房宫赋》 )
秦王》 ) ∙
③女子的闺房。 开我东阁 门,坐我西阁 床。 ( 《木兰诗》 )
⑨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 ∙
④内阁,台阁指尚书台。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 ( 《 孔雀
不知发
∙
∙。 ( 《寡人之于国也》 )
东南飞》 )
⑩揭 发, 暴 露。 何 尝 怕 人 告 发
∙, 关 了 一 日 店 门? ( 《 窦
娥冤》 ) ⑤阁子,小室。 项脊轩,旧南阁
∙子也。 ( 《项脊轩志》 )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语武。 ( 《苏武传》 ) 19.工 ɡōnɡ
∙
ᣢ花开放。 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 《醉翁亭记》 ) ①工匠,工人。 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 ( 《师说》 )
∙ ∙
fà ②精巧,精致。 纵豆蔻词 工 ,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 《 扬
∙
①头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 念奴娇· 赤 州慢》 )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③成效。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 也。 ( 《五蠹》 ) ⑦交接。 你 可 和 差 拨 便 去 那 里 交 割。 ( 《 林 教 头 风 雪 山
∙ ∙
④擅长,长于。 工 于心计。 (成语) 神庙》 )
∙
20.会 huì 25.矜
①恰逢,正碰上。 会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 苏 jīn
∙
武传》 ) ①夸 耀。 一 一 详 述 之, 意 色 扬 扬, 若 自 矜 诩。 ( 《 狱 中
∙
②会见,召见。 单于召会 杂记》 )
∙武官属。 ( 《苏武传》 )
③会同。 会 论虞常。 ( 《苏武传》 ) ②庄重。 子曰:“君子矜
∙ ∙而不争,群而不党。” ( 《论语》 )
④会盟。 遂与秦王会 渑池。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怜惜。 凡在故老,犹蒙矜
∙ ∙育。 ( 《陈情表》 )
⑤汇集,会合。 迁客骚人,多会 于此。 ( 《岳阳楼记》 ) ④可怜,怜悯。 经秋审入矜
∙ ∙疑,即免死。 ( 《狱中杂记》 )
⑥一定,必然。 长风破浪会 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行 qín
∙
路难》 ) 木棍。 锄 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过秦论》 )
∙
21.昏 hūn 26.竟 jìng
①终了,完了。 竟 行之,案末二人立决。 ( 《狱中杂记》 )
①暮色,暮光。 风雨晨昏
∙。 ( 《祭妹文》 ) ∙
②到……终了的时候。 秦王竟 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 廉
②昏暗,无光。 日过午已昏 。 ( 《项脊轩志》 )
∙ ∙
颇蔺相如列传》 )
③惑乱,迷惑。 至于幽暗 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 ( 《 游褒禅
∙
③从 头 到 尾。 何 竟 日 默 默 在 此, 大 类 女 郎 也? ( 《 项 脊
山记》 )
∙
轩志》 )
④婚礼。 宴尔新昏 。 ( 《诗经· 邶风· 谷风》 )
∙
④终于,到底。 病数月乃瘳,或竟 成痼疾。 ( 《狱中杂记》 )
22.籍 jí
∙
⑤竟然。 其竟 以此而殒其生乎? ( 《祭十二郎文》 )
①书,书册。 籍
∙
∙,薄书也。 ( 《说文》 )
27.居 jū
②登记。 籍 吏民,封府库。 ( 《鸿门宴》 )
∙
①坐,位于。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
23.将 ∙
右,鲁直居 左。 ( 《核舟记》 )
jiāng ∙
②居住,住处。 曩与吾祖居 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 《 捕蛇
①取,拿。 惟将 旧物表深情。 ( 《长恨歌》 ) ∙
∙ 者说》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 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 《 将
∙ ③过了 某 一 段 时 间。 居
进酒》 ) ∙ 十 日, 扁 鹊 复 见。 ( 《 扁 鹊 见 蔡
桓公》 )
②调养,保养。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 息。 ( 《声声慢》 )
∙ ④处于某种地位,任职。 居
③将要。 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 ( 《烛之武退秦师》 ) ∙ 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 岳阳
∙ 楼记》 )
④扶持。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 。 ( 《孔雀东南飞》 )
∙ ⑤积储, 囤 积。 欲 居
⑤顺从,遵奉。 你也不比在我跟前,我是你亲爷,将 就的你。 ∙ 之 以 为 利, 而 高 其 直, 亦 无 售 者。
∙ ( 《促织》 )
( 《窦娥冤》 )
28.旷 kuànɡ
⑥连词,如果。 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 ①心境开阔,开朗。 则有心旷 神怡。 ( 《岳阳楼记》 )
瞬。 ( 《赤壁赋》 ) ∙
②空旷,开阔。 土地平旷 。 ( 《桃花源记》 )
⑦助词,加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钿合金钗寄将 去。 ( 《 长 ∙
∙ 29.累 lěi
恨歌》 )
①屡次,多次。 累 召不应。 ( 《张衡传》 )
jiàng ∙
②积累多次。 累 官故不失州郡也。 ( 《赤壁之战》 )
①将领,将帅。 刺客不行,良将 犹在。 ( 《六国论》 ) ∙
∙ ③连累。 累 汝至此者。 ( 《祭妹文》 )
②率 领。 率 疲 弊 之 卒, 将 ∙
∙ 数 百 之 众, 转 而 攻 秦。 ( 《 过 30.录 lù
秦论》 )
①记,惦记。 君既若见录 ,不久望君来。 ( 《孔雀东南飞》 )
∙
qiāng
②抄写。 手自笔录 。 ( 《送东阳马生序》 )
∙
请,愿。 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诗经· 氓》 )
31.论 lùn
∙
岑夫子,丹丘生,将 进酒,杯莫停。 ( 《将进酒》 )
①议论,述说。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 此事。 ( 《出师表》 )
∙
∙
24.交 jiāo
②判罪。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 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 《 苏
∙
①交 错, 交 叉。 枝 枝 相 覆 盖, 叶 叶 相 交 通。 ( 《 孔 雀 东
武传》 )
∙
南飞》 ) ③文体的一种。 作浑天仪,著《 灵宪》 《 算罔论 》 ,言甚详明。
∙
交 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鸿门宴》 ) ( 《张衡传》 )
∙
②互相。 交 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 《孔雀东南飞》 ) 32.落 luò
∙
③交往,结交。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 接俗人。 ( 《张衡传》 ) ①叶落,花落。 桑之未落
∙ ∙,其叶沃若。 ( 《诗经· 氓》 )
我与你自幼相交 ,今日倒来害我!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②泛指下落,下坠。 山高月小,水落
∙ ∙石出。 ( 《后赤壁赋》 )
④交 情, 交 谊。 卒 相 与 欢, 为 刎 颈 之 交 。 ( 《 廉 颇 蔺 相 如 ③衰败,零落,稀疏。 门前冷落 鞍马稀。 ( 《琵琶行》 )
∙ ∙
列传》 ) ④沦落。 骑数千过其门,几落 贼手死。 ( 《指南录后序》 )
∙
⑤毗连,交界。 台隍枕夷夏之交 。 ( 《滕王阁序》 ) 33.命 mìng
∙
⑥盟约,盟会。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 《过秦论》 ) ①命 令, 文 书。 或 王 命 急 宣, 有 时 朝 发 白 帝, 暮 到 江 陵。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 《三峡》 ) ③放下, 放 开。 庖 丁 释 刀 对 曰: “ 臣 之 所 好 者 道 也 …… ”
∙
②任命。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 《陈情表》 ) ( 《庖丁解牛》 )
∙
③天命。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 《拟行路难》 ) 40.推 tuī
∙
④命运。 时运不齐,命 途多舛。 ( 《滕王阁序》 ) ①手向外 用 力 使 物 体 移 动。 推 堕 驸 马 河 中 溺 死。 ( 《 苏
∙ ∙
⑤生 命, 性 命。 百 越 之 君, 俯 首 系 颈, 委 命 下 吏。 ( 《 过 武传》 )
∙
秦论》 ) ②推测,推断。 推 此志也。 ( 《屈原列传》 )
∙
臣请入,与之同命 。 ( 《鸿门宴》 ) ③按顺序更换。 与世推
∙ ∙移。 ( 《屈原列传》 )
⑥寿命。 人命 危浅,朝不虑夕。 ( 《陈情表》 )
41.向 xiànɡ
∙
⑦身份。 勃,三尺微命 ,一介书生。 ( 《滕王阁序》 )
①爱, 偏 爱。 人 情 皆 向 菊, 风 意 欲 摧 兰。 ( 《 秋 中 暑 退 赠
∙ ∙
⑧生活,生存。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 《陈情表》 )
乐天》 )
∙
⑨使命。 屈节辱命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 《苏武传》 )
∙ ②面朝,面对。 磨刀霍霍向 猪羊。 ( 《木兰诗》 )
∙
34.谋 móu
③奔向,趋向。 回车叱牛牵向 北。 ( 《卖炭翁》 )
∙
①咨询,谋议。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 ( 《 廉颇蔺相 ④过去,先前。 寻向
如列传》 ) ∙所志。 ( 《桃花源记》 )
42.秀 xiù
②谋划,出主意。 竖子不足与谋
∙! ( 《鸿门宴》 ) ①美 好, 秀 丽。 望 之 蔚 然 而 深 秀 者, 琅 琊 也。 ( 《 醉 翁
深谋 ∙
∙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 《过秦论》 ) 亭记》 )
③谋求,营求。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 ( 《诗经· 氓》 ) ②茂盛。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 而繁阴。 ( 《醉翁亭记》 )
④谋杀。 即谋 单于,何以复加? ( 《苏武传》 ) ∙
∙ ③特异,优秀。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 才。 ( 《陈情表》 )
35.难 ∙
43.意 yì
nán
①用意,意图。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
①困难,不易。 欲人之无惑也难 矣! ( 《师说》 ) ∙常在沛公也。 ( 《 鸿
∙
门宴》 )
②不能,不好。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 为听。 ( 《 琵
∙
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醉翁亭记》 )
琶行》 )
∙
②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 暇甚。 (《狼》)
③难得。 四美具,二难 并。 ( 《滕王阁序》 )
∙
∙
③料想。 然不自意 能先入关破秦。 ( 《鸿门宴》 )
nàn
∙
灾难,祸患。 一夫作难 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 44.振 zhèn
∙
也? ( 《过秦论》 ) ①举起,挥动。 振
∙长策而御宇内。 ( 《过秦论》 )
36.逆 nì ②震动。 威振 四海。 ( 《过秦论》 )
∙
① 迎。 夫 天 地 者 万 物 之 逆 旅 也。 ( 《 春 夜 宴 从 弟 桃 花 45.直 zhí
∙
园序》 ) ①不弯曲。 木直 中绳,车柔 以为轮,其曲中规。 ( 《劝学》 )
∙
②揣测。 以意逆 志。 (成语) ②挺直,伸直。 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 《劝学》 )
∙ ∙
③预 先。 不 逆 诈, 不 亿 不 信, 抑 亦 先 觉 者, 是 贤 乎! ③身子 骨 硬 朗。 命 如 南 山 石, 四 体 康 且 直 ! ( 《 孔 雀 东
∙ ∙
( 《论语》 ) 南飞》 )
④反向,倒着。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 折之回
④ 公 平, 正 直。 伏 清 白 以 死 直 兮, 固 前 圣 之 所 厚。
∙
∙
川。 ( 《蜀道难》 )
( 《离骚》 )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
∙耳利于行。 ( 《苦斋记》 ) 以直 报怨。 ( 《论语》 )
∙
⑤违背,触犯。 且以一璧之故逆
∙强秦之欢,不可。 ( 《 廉颇蔺 ⑤竖,与“ 横” 相对。 直 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 《 阿房
相如列传》 ) ∙
宫赋》 )
⑥预料,想到将来。 恐不任我意,逆
∙以煎我怀。 ( 《 孔雀东 ⑥通“值” ,价值。 玉盘珍羞直
南飞》 ) ∙万钱。 ( 《行路难》 )
⑦不 过, 只 是。 直 不 百 步 耳, 是 亦 走 也。 ( 《 寡 人 之 于
37.平 pínɡ ∙
国也》 )
①平坦。 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 ( 《桃花源记》 )
∙ ⑧直接,径直。 是三个人脚步响,直 奔庙里来。 ( 《 林教头风
②均平,齐一。 水面初平 云脚低。 ( 《钱塘湖春行》 ) ∙
∙ 雪山神庙》 )
③平定,平息。 今北土未平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
∙ ⑨一直。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 走咸阳。 ( 《阿房宫赋》 )
患。 ( 《赤壁之战》 ) ∙
⑩当。 直
38.绳 shénɡ ∙夜溃围南出,驰走。 ( 《项羽之死》 )
46.制 zhì
①捆绑。 绿碧青丝绳 。 ( 《孔雀东南飞》 )
∙
①统领,统率。 制 其兵。 ( 《过秦论》 )
②墨线。 故木受绳 则直。 ( 《劝学》 )
∙
∙
②式样。 其制 稍异于前。 ( 《项脊轩志》 )
③约束,制裁。 绳 之以法,断之以刑。 ( 《盐铁论· 大论》 )
∙
∙
39.释 shì ③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 《岳阳楼记》 )
∙
①释 放, 赦 免。 怀 王 竟 听 郑 袖, 复 释 去 张 仪。 ( 《 屈 原 47.置 zhì
∙
列传》 ) ①放弃,丢下。 沛公则置
∙车骑,脱身独骑。 ( 《鸿门宴》 )
② 舍 弃, 抛 弃。 故 释 先 王 之 法, 而 法 其 所 以 为 法。 ②设 置, 建 立。 内 外 多 置 小 门 墙, 往 往 而 是。 ( 《 项 脊
∙ ∙
( 《察今》 ) 轩志》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③放置,摆放。 置 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 《逍遥游》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置办,购置。 既至匈奴,置 币遗单于。 ( 《苏武传》 ) ( 《出师表》 )
∙
48.志 zhì 2.北面
①意志,感情。 屈心而抑志 兮,忍尤而攘诟。 ( 《离骚》 ) 古义:面朝北(称臣) 。
∙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 ( 《张衡传》 ) 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
∙
②心意,志向。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 不在小。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赤壁之战》 )
∙
( 《鸿门宴》 ) 3.便利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 ( 《陈情表》 ) 古义:便,就;利,吉利。
∙
③记载。 《齐谐》者,志 怪者也。 ( 《逍遥游》 ) 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
∙
④记 事 的 文 章、 著 作。 余 既 为 此 志 , 后 五 年, 吾 妻 来 归。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 《孔雀东南飞》 )
∙
( 《项脊轩志》 ) 4.便宜
49.中 古义: ① 利 于 治 国、 合 乎 时 宜 的 办 法 或 建 议; ② 方 便,
zhōng 读 biànyí。
①内, 里。 相 与 枕 藉 乎 舟 中 , 不 知 东 方 之 既 白。 ( 《 赤 今义:物品价格低,读 pián yi。
∙
壁赋》 ) 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 《汉书· 张释之传》 )
②内心,内情。 故凡有见于中 ②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 《林黛玉进贾府》 )
∙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5.博学
③中 间, 当 中。 中 古义:广泛地学习。
∙ 有 都 柱, 傍 行 八 道, 施 关 发 机。 ( 《 张
衡传》 )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④平常,普通。 才能不及中 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 《 过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
∙
秦论》 ) 6.不避
⑤合适,恰当。 怪不的“女大不中 留” 。 ( 《窦娥冤》 ) 古义:不次于,不少于。
∙
zhòng 今义:不躲开。
①射中目标。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中 柱。 ( 《 荆轲刺 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 《论贵粟疏》 )
∙ ∙
秦王》 ) 7.不过
②受到。 故植物中 之,其味皆苦。 ( 《苦斋记》 ) 古义:不超过。
∙
③符合,合乎。 木直中 绳,车柔 以为轮,其曲中 规。 ( 《劝学》 ) 今义:转折连词。
∙ ∙
50.专 zhuān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①专门。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 ( 《师说》 ) ( 《赤壁之战》 )
∙
②独 断, 专 擅。 奉 事 循 公 姥, 进 止 敢 自 专 ? ( 《 孔 雀 东 8.不好
∙
南飞》 ) 古义:不美。
51.足 zú 今义:坏。
①脚。 足 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 《孔雀东南飞》 ) 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
②充 足, 满 足, 足 够。 料 大 王 士 卒 足 ( 《西门豹治邺》 )
∙ 以 当 项 王 乎? ( 《 鸿
门宴》 ) 9.不行
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古义:不去,没有成行。
∙,不知老之将至。 ( 《兰亭集序》 )
③值得,配。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 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
∙辞! ( 《鸿门宴》 )
52.作 zuò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起立,起来。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 《 子路、曾皙、冉 10.成立
∙
有、公西华侍坐》 ) 古义:长大成人。
②冒出地面。 采薇采薇,薇亦作 止。 ( 《诗经· 采薇》 ) 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
∙
③开始。 天下难事必作 于易。 ( 《老子》 ) 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 ( 《祭十二郎文》 )
∙
④创 作, 制 造。 余 嘉 其 能 行 古 道, 作 《 师 说 》 以 贻 之。 11.初一
∙
( 《师说》 ) 古义:刚刚开始。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 浑天仪。 ( 《张衡传》 ) 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
⑤工 作, 劳 动。 非 为 织 作 迟, 君 家 妇 难 为! ( 《 孔 雀 东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 《赤壁之战》 )
∙
南飞》 ) 12.春秋
⑥为,充当。 家君作 宰,路出名区。 ( 《滕王阁序》 ) 古义:①年龄;②一年;③书名。
∙
留待作 遗施,于今无会因。 ( 《孔雀东南飞》 ) 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
∙
①春秋三十有三。 ( 《谭嗣同传》 )
清单三 常见双音节古今异义词( 130 个)
②蟪蛄不知春秋。 ( 《逍遥游》 )
1.卑鄙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 ( 《报任安书》 )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 常用作谦辞。 13.从而
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从,跟随;而,而且。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今义:连词。 今义:感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师说》 )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 《出师表》 )
14.大风 25.根本
古义:麻风病。 古义:树根。
今义:大的风。 今义:事物最重要的部分。
可以已大风。 ( 《捕蛇者说》 )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谏太宗十思疏》 )
15.地方 26.更衣
古义:①当地的事;②土地方圆;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
古义: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
今义:换衣服。
①在外监司牧守,亦皆贪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 《赤壁之战》 )
( 《方腊起义》 )
27.供养
②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 《赤壁之战》 )
古义:名词,供人享用的东西。
③天圆地方。 ( 《淮南子· 天文训》 )
今义:动词,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所需。
16.反复
事力劳而供养薄。 ( 《五蠹》 )
古义:①扭转形势;②书信往返。
28.孤立
今义:重复。
古义:孤零零的一个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
今义:①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②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 《答司马谏议书》 )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17.方面
( 《报任安书》 )
古义:方向。
29.故事
今义:相对或并列的几个人或几个事物之一。
古义:①先例,旧事。 ②故,所以;事,事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 《张衡传》 )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18.放心
①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思。
今义:心情安定,没有忧虑和牵挂。 ( 《六国论》 )
孟子论“求放心” ,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 ( 《问说》 ) ②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 《五蠹》 )
19.非常 30.果然
古义:①意外事故(名词) ;②不同寻常的(形容词) 。 古义:饱足的样子。
今义:十分、极(副词) 。 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所料相符。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鸿门宴》 )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逍遥游》 )
②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1.豪杰
( 《游褒禅山记》 ) 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20.风流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古义:①杰出、英俊;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③学问才华,
①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陈涉世家》 )
雍容的风度。
②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 《伶官传序》 )
今义:①轻浮放荡;②男女关系不正当。
32.何苦
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①哪怕,怕什么;②怎怕。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愚公移山》 )
③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 《咏怀古迹》 )
33.横行
21.逢迎
古义:纵横驰骋。
古义:迎接。
今义:①行动蛮横;②倚仗势力做坏事。
今义:奉承、拍马。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 《赤壁之战》 )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 《孔雀东南飞》 )
34.会计
22.夫人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读 huìjì。
古义:那个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工作的人,读 kuàijì。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陈涉世家》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烛之武退秦师》 )
35.婚姻
23.改错
古义:改变措施。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改正错误。 今义:①结婚的事;②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离骚》 ) 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 《鸿门宴》 )
24.感激 36.活人
古义:感,感动;激,奋激。 古义:养活人。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今义:活着的人。 今义:天空中。
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 ( 《甘薯疏序》 ) 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 ( 《石钟山记》 )
37.即使 49.空文
古义:即,就;使,让,叫。 古义:文章。
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 今义:①说空话的文章;②有名无实的规章条文。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 《西门豹治邺》 )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 《报任安书》 )
38.几何 50.来信
古义:多少日子。 古义:来送信的人,信使。
今义:数学的一个分支。 今义:寄来或送来的信件。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 《祭十二郎文》 )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 《孔雀东南飞》 )
39.假借
51.牢笼
古义:宽容,原谅。
古义:包罗,概括。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今义:①关鸟兽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物;②骗人的圈套。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荆轲刺秦王》 )
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 ( 《愚溪诗序》 )
40.交通
52.老大
古义:①勾结;②互相通连。
古义:年龄大。
今义:运输事业。
今义:排行第一的人。
①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 《论贵粟疏》 )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 《琵琶行》 )
②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孔雀东南飞》 )
53.烈士
41.结束
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古义:整装。
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龟虽寿》 )
婉贞于是集诸少年结束而出。 ( 《冯婉贞》 )
54.美人
42.鞠躬
古义:①歌伎,宫妃;②理想中的人,所怀念的人。
古义:①弯着身子;②恭敬地、谨慎地。
今义:行礼。 今义:美貌女子。
①我鞠躬不敢息。 ( 《中山狼传》 ) ①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后出师表》 )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 《赤壁赋》 )
43.具体 55.明年
古义:具,具备;体,形体。 古义:第二年。
今义:明确,不抽象,细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 《雁荡山》 )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4.绝境 56.模拟
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古义:想象,揣摩。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模仿。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 《桃花源记》 )
( 《与妻书》 )
45.可怜
57.南面
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③可惜。
古义:面南而坐(称帝) 。
今义:值得怜悯。
今义:南边。
①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 《孔雀东南飞》 )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②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卖炭翁》 )
( 《读〈孟尝君传〉 》 )
③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阿房宫赋》 )
58.妻子
46.可以
古义:妻和子女。
古义:可,可以;以,凭,靠。
今义:爱人(女方) 。
今义:能够。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 《赤壁之战》 )
可以一战。 ( 《曹刿论战》 )
59.其实
47.口舌
古义:①它的果实;②那实际情况。
古义:口和舌,代指语言。
今义: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 今义:实际上(副词) 。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①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 《晏子使楚》 )
( 《指南录后序》 ) ②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赤壁之战》 )
48.空中 60.前进
古义:中间是空的。 古义:前,走上前去;进,奉献。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①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过秦论》 )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晋兵先下山东。 ( 《晋世家》 )
61.亲戚 72.伤心
古义:指内外亲属。 古义:心灵受到损伤。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今义:内心痛苦。
成员。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 ( 《报任安书》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3.稍稍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62.勤恳 今义:稍微。
古义:殷勤恳切。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伤仲永》 )
今义:勤劳而踏实。 74.审问
古义:详细地询问。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 《报任安书》 )
63.秋天 今义:审讯。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 《问说》 )
古义:秋季的天空。
75.师徒
今义:四季之一,秋季。
古义:指军队。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今义:师父徒弟。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 《勾践灭吴》 )
64.去就
76.使者
古义:舍生就义。
古义:送信的人。
今义:担任或不担任职务。
今义:奉使命办事的人。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 《报任安书》 )
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 《祭十二郎文》 )
65.然而
77.是非
古义:然,这样;而,可是,却。
古义:这不是。
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今义:①事理的正确与错误;②口舌。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非贿得之。 ( 《记王忠肃公翱事》 )
( 《寡人之于国也》 )
78.首领
66.人情
古义:指头颅。
古义:①人的常情;②人心,世情。
今义:本指头和脖子,现多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今义:应酬送礼,情面,情谊。
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
①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 《论贵粟疏》 )
( 《五人墓碑记》 )
②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 ( 《原君》 )
79.束手
67.人物
古义: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
古义:人和货物。
今义:没办法。
今义:在某方面有代表性或具有突出特点的人。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 《赤壁之战》 )
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 《货殖列传序》 )
80.树立
68.肉食
古义:做出的业绩和从事的职业。
古义:居高位、享厚禄。
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事情) 。
今义:肉类食物。
何也?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 《报任安书》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曹刿论战》 )
81.虽然
69.孺子
古义:虽,尽管;然,如此。 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古义:年轻人。
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词。
今义:小孩子。 虽然,董、聂不足道也。 ( 《谭嗣同传》 )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饣甫 也,无不歠也。 ( 《勾践灭吴》 )
82.所以
70.扫除 古义:①缘故(名词) ;②表原因的虚词;③用来,靠它来。
古义:打扫台阶。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今义:①清除肮脏的东西;②除去有碍前进的事物。 ①余叩所以。 ( 《狱中杂记》 )
今以亏形为扫除之隶。 ( 《报任安书》 )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71.山东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义: ①指战国时秦国崤山、函谷关以东之楚、赵、韩、魏、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燕、齐六国;②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83.条理
今义:山东省。 古义:指具体措施、办法。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今义:①思想、言语、文字的层次;②生活、工作的秩序。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 《谭嗣同传》 ) ( 《送东阳马生序》 )
84.童子 96.小子
古义:童生,科举时代,读书人没有考中秀才之前均称童生。 古义:①小孩子(有贬义) ;②长辈称晚辈。
今义:男孩儿,儿童。 今义:①男孩子;②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促织》 ) ①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 《孔雀东南飞》 )
85.同志 ②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苛政猛于虎》 )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97.行李
今义:革命群众的互称。 古义:外交使节。
同志者或不远千里而致。 ( 《甘薯疏序》 )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86.痛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在内心痛恨。 ( 《烛之武退秦师》 )
今义:极端伤心。 98.行人
吴之民方痛心焉。 ( 《五人墓碑记》 ) 古义:出外当兵的人。
87.突出 今义:在路上走的人。
古义:突然出击。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 ( 《孔雀东南飞》 )
今义:超过一般。 99.形容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琵琶行》 ) 古义:形体容貌。
88.往往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古义:处处。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今义:常常。 ( 《屈原列传》 )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 《陈涉世家》 ) 100.行为
89.文采 古义:行,品行;为,做。
古义:文章。 今义:举动。
今义:文学方面的才华。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五人墓碑记》 )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101.宣言
( 《报任安书》 ) 古义:公开扬言。
90.无赖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
古义:①胡作非为;②活泼好玩。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今义:①流氓;②刁钻泼辣,无理取闹。 102.学者
①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 《段太尉逸事状》 )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②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 《清平乐· 村居》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说》 )
91.无论 103.窈窕
古义:更不必说。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今(古)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归去来兮辞》 )
92.牺牲 104.有意
古义:做祭礼的牲畜。 古义:①愿意;②有某种打算。
今义:为正义而死。 今义:居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曹刿论战》 ) ①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
93.形成 ( 《冯谖客孟尝君》 )
古义:“形”是“形势” ;“成”是今天的“形成” 。 ②将军岂有意乎? ( 《荆轲刺秦王》 )
今义: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105.鱼肉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 《赤壁之战》 ) 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
94.下车 今义:鱼的肉。
古义:指官吏初到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 《鸿门宴》 )
今义:从车上走下来。 106.于是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古义:在此。
( 《张衡传》 ) 今义:承接连词。
95.县官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 《捕蛇者说》 )
古义:朝廷。 107.颜色
今义:知县,县令。 古义:脸上的神色。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今义:①颜料或染料;②色彩。 的活动。
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 《五人墓碑记》 )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 《五蠹》 )
108.意气 119.指示
古义:意思和语气。 古义:指出,给……看。
今义: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
产生的情绪。 璧有瑕,请指示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 《报任安书》 ) 120.智力
109.因而 古义:智,智谋;力,力量。
古义:趁此。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
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得已。 ( 《六国论》 )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21.志气
110.因为
古义:精神。
古义:①依照(这些)来做。 ②因,于是;为,作。
今义: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
今义: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 《祭十二郎文》 )
①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五蠹》 )
122.致死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 《琵琶行并序》 )
古义:拼死命。
111.殷勤
今义:导致死亡。
古义:关切,问候。
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 《勾践灭吴》 )
今义:热情,周到。
123.至于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 《赤壁之战》 )
古义:①终于达到某种程度;②到达。
112.用心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
古义:用,因为;心,心思。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六国论》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游褒禅山记》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4.中国
( 《劝学》 ) 古义:中原地区。
113.约束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盟约。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今义:限制。 ( 《赤壁之战》 )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25.中间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义:中,当中;间,夹杂着。
114.丈人 今义:当中。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口技》 )
古义:①老人;②长辈。
126.自治
今义:岳父。
古义:自,自然;治,政治稳定,不乱。
①愿丈人一言而生。 ( 《中山狼传》 )
今义: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
②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 《苏武传》 )
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务行使一定的权力。
115.爪牙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 《五蠹》 )
古义:得力的武士。
127.祖父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古义:祖辈和父辈。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 《勾践灭吴》 )
今义:父亲的父亲。
116.振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 《六国论》 )
古义:振作精神,张开翅膀。
128.自由
今义:振作奋发。
古义:自作主张。
遂相腾击,振奋作声。 ( 《促织》 )
今义:不受约束,不受限制。
117.整齐
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 《孔雀东南飞》 )
古义:整顿使划一。
129.左右
今义:①有秩序,有条理;②外形规整,大小、长短、高低等差
古义:近臣,侍卫人员。
不多。
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个方位;②动词,控制。
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货殖列传》 ) 王顾左右而言他。 ( 《孟子· 梁惠王下》 )
118.政治 130.作息
古义:政,政策法令;治,治理,管理。 古义:偏义复词,偏指“作” 。
今义: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和国际关系方面 今义:工作和休息。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 《孔雀东南飞》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3.还:通“环” ,绕,动词。
清单四 常见通假字( 65 个)
秦王还柱而走。 ( 《荆轲刺秦王》 )
1.案:通“按” ,审察,察看,动词。 24.惠:通“慧” ,聪明,形容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甚矣,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5.疾:通“嫉” ,嫉妒,憎恨,动词。
2.罢:通“疲” ,疲劳,形容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季氏将伐颛臾》 )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 《论积贮疏》 ) 26.见:①通“现” ,露出来,动词。
3.颁:通“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图穷而匕首见。 ( 《荆轲刺秦王》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寡人之于国也》 ) ②通“现” ,出现,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4.板:通“版” ,字版,名词。
27.具:通“俱” ,全,皆,副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 《活板》 )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岳阳楼记》 )
5.倍: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28.距:通“拒” ,把守,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鸿门宴》 )
距关,毋内诸侯。 ( 《鸿门宴》 )
6.被:①通“披” ,穿着,动词。
29.离:通“罹” ,遭遇,动词。
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 《吕氏春秋· 用众》 )
离骚者,犹离忧也。 ( 《屈原列传》 )
②通“披” ,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30.列:通“裂” ,分裂,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 《屈原列传》 )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7.辟:通“避” ,躲避,动词。
31.录:通“碌” ,平凡,平庸,形容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 《崤之战》 )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毛遂自荐》 )
8.弊: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32.没:通“殁” ,死,动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出师表》 )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 《过秦论》 )
9.不:通“否” ,不,副词。
33.莫:通“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或师焉,或不焉。 ( 《师说》 )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 《石钟山记》 )
10.材:通“才” ,才能,名词。
34.内:通“纳” ,接纳,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马说》 )
距关,毋内诸侯。 ( 《鸿门宴》 )
11.裁:通“才” ,刚刚,副词。
35.女:通“汝” ,人称代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 《促织》 )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硕鼠》 )
12.采:通“彩” ,彩色,颜色,名词。
36.畔: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 《鸿门宴》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13.雠:通“仇” ,仇敌,仇人,名词。
37.禽:通“擒” ,捕捉,动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 《伶官传序》 )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 《赤壁之战》 )
14.绌: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
38.取:通“娶”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 《屈原列传》 )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 《孔雀东南飞》 )
15.从:通“纵” ,与“横”相对,名词。
39.生:通“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 《过秦论》 )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劝学》 )
16.当:通“挡” ,遮挡,动词。
40.识:通“志” ,记住,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 《项脊轩志》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 《论语· 述而》 )
17.得:通“德” ,恩惠,名词。
41.食:通“饲” ,喂,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鱼我所欲也》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马说》 )
18.而:通“尔” ,你,人称代词。
42.受:通“授” ,传授,动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19.反:通“返” ,往返,返回,动词。 43.孰:通“熟” ,仔细,形容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愚公移山》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20.奉:通“俸” ,俸禄,薪俸,名词。 44.说:通“悦” ,高兴,愉快,形容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荆轲刺秦王》 )
( 《触龙说赵太后》 ) 45.汤:通“烫” ,用热水焐,动词。
21.父:通“甫” ,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 《扁鹊见蔡桓公》 )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6.帖:通“贴” ,黏附,动词。
( 《游褒禅山记》 ) 对镜帖花黄。 ( 《木兰诗》 )
22.衡:①通“横” ,跟竖、直相对,名词。 47.亡:通“无” ,没有,副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 《论积贮疏》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愚公移山》 )
②通“横” ,梗塞,不顺,动词。 48.文:通“纹” ,纹路,纹理,名词。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活板》 )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 士。 ( 《赤壁之战》 )
∙
49.无:通“毋” ,不要,副词。 (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 《冯谖客孟尝君》 ) 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50.销:通“消” ,消散,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 ( 《采草药》 )
∙者,深山中则四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滕王阁序》 ) (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
51.县:通“悬” ,挂着,动词。 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 《伐檀》 )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52.邪:通“耶” ,吗,疑问语气词。 ( 《答司马谏议书》 )
其真无马邪? ( 《马说》 ) (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53.羞:通“馐” ,食物,名词。 权 ,然后知轻重。 ( 《孟子· 梁惠王上》 )
∙
玉盘珍羞直万钱。 ( 《行路难》 )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一般不带宾语,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54.要:通“邀” ,邀请,动词。
张良出,要项伯。 ( 《鸿门宴》 ) ①卒使上官大夫短 ( 《屈原列传》 )
∙屈原于顷襄王。
②亲 贤臣,远 小人。 ( 《出师表》 )
55.耶:通“爷” ,父亲,名词。
∙ ∙
③素善 留侯张良。 ( 《鸿门宴》 )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兵车行》 )
∙
④峨 大冠、拖长绅者。 ( 《卖柑者言》 )
56.翼:通“翌” ,次于当日的,形容词。
∙
⑤是故明君贵 五谷而贱 金玉。 ( 《论贵粟疏》 )
翼日进宰。 ( 《促织》 )
∙ ∙
⑥严 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57.有:①通“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
∙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出师表》 )
( 1)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
②通“又” ,再,副词。
人与事物的意义。 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 使之然也。 ( 《劝学》 )
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
58.蚤:通“早” ,在先,还没到时候,形容词。
①盖其又深,则其至 又加少矣。 ( 《游褒禅山记》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鸿门宴》 ) ∙
②殚其地之出 ,竭其庐之入 。 ( 《捕蛇者说》 )
59.振:①通“震” ,威吓,动词。 ∙ ∙
③惧有伏 焉。 ( 《曹刿论战》 )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 《谏太宗十思疏》 ) ∙
④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以尽吾齿。 ( 《捕蛇者说》 )
②通“赈” ,救济,动词。 ∙
( 2)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
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 《论积贮疏》 )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 “ 其” 字、 “ 之” 字或数词。
60.知:通“智” ,智慧,名词。
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
质状态的人或物。 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 ,且以这个
61.直:①通“值” ,价钱,名词。
形容词作定语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卖炭翁》 )
①将军身被坚 执锐 ,伐无道。 ( 《陈涉世家》 )
②通“值” ,价值,动词。 ∙ ∙
②义不杀少 而杀众 ,不可谓知类。 ( 《公输》 )
玉盘珍羞直万钱。 ( 《行路难》 ) ∙ ∙
③老吾老 ( 《齐桓晋文之事》 )
62.属:通“嘱” ,嘱托,托付,动词。 ∙,以及人之∙。
④乘坚 ( 《论贵粟疏》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岳阳楼记》 ) ∙策∙,履丝曳缟。
4.名词作状语
63.卒:通“猝” ,仓猝,形容词。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
五万兵难卒合。 ( 《赤壁之战》 )
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64.尊:通“樽” ,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
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大致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有以下几种类型:
65.坐:通“座” ,座位,名词。
( 1)比喻性的,可译为“像……一样”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 《口技》 )
①斗 ( 《小石潭记》 )
∙折∙行,明灭可见。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 ( 《鸿门宴》 )
清单五 词类活用 ∙蔽沛公。
③天下云 集响 应,赢粮而景 从。 ( 《过秦论》 )
∙ ∙ ∙
1.名词活用为动词 ( 2)表对人的态度,可译为 “ 把 ……当作 ……来怎么样 ” ,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像对待……那样如何”
( 1)名词+宾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 事之。 ( 《鸿门宴》 )
∙
籍 吏民,封府库。 ( 《鸿门宴》 ) ②人皆得以隶 使之。 ( 《五人墓碑记》 )
∙ ∙
( 2)副词作状语+名词 ③齐将田忌善而客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待之。
江水又东 。 ( 《水经注· 江水》 ) ( 3)表动作使用的工具、发生的处所、产生的依据等。 翻译
∙
( 3)能愿动词+名词 时可补出适当的介词或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而绝江河。 ( 《劝学》 ) ①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 《愚公移山》 )
∙ ∙∙
( 4)名词+补语 ②狼速去,不然,将杖 杀汝。 ( 《中山狼传》 )
∙
沛公军 霸上。 ( 《鸿门宴》 ) ③两峰秀色,俱可手 揽。 ( 《游黄山记》 )
∙ ∙
(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以上三例都是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名词前加上一个介词“用”或“拿” ,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充当 。
④草 行露 宿。 ( 《指南录后序》 ) ①且庸人尚羞 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⑤沛公已去,间 至军中。 ( 《鸿门宴》 ) ②成以其小,劣 之。 ( 《促织》 )
∙ ∙
⑥卒廷 见相如。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 ( 《师说》 )
∙ ∙相师。
以上三例都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翻译时在作状语的名词 (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前加介词“在” “到” “由”等,使之变成介词结构。 名词用作意动词,把后面的词语当作宾语,表示主语把宾语
⑦失期,法 ( 《陈涉世家》 ) 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皆斩。
⑧予分 ( 《指南录后序》 ) ①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 ( 《伤仲永》 )
∙当引决。 ∙∙
⑨吾义 ( 《公输》 ) ②吾从而师 之。 ( 《师说》 )
∙固不杀人。 ∙
以上三例都表示动作产生的依据,翻译时可在作状语的名 ③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 ( 《赤壁赋》 )
∙ ∙
词前加上介词“按” “依据”等,使之成为介词结构。 7.数词的活用
( 1)数词用作动词
( 4)方位名词作状语
①从小丘西 行百二十步。 ( 《小石潭记》 ) 在古代汉语里,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
∙
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②上 食埃土,下 饮黄泉。 ( 《劝学》 )
∙ ∙
①六王毕,四海一 。 ( 《阿房宫赋》 )
③内 立法度……外 连衡而斗诸侯。 ( 《过秦论》 )
∙
∙ ∙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于楚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 5)时间名词作状语 ∙
( 2)数词用作形容词
①项伯乃夜 驰之沛公军。 ( 《鸿门宴》 )
∙
①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 ( 《劝学》 )
②日 削月 割,以趋于亡。 ( 《六国论》 ) ∙也。
∙ ∙ ②二三 ( 《氓》 )
③旦 辞爷娘去,暮 宿黄河边。 ( 《木兰诗》 ) ∙∙其德。
∙ ∙
( 3)数词用作名词
5.使动用法
其一 犬坐于前。 ( 《狼》 )
在古代汉语里,动宾结构有一种特殊的语意关系,即动词不 ∙
是支配宾语,而是含有 “ 致使” 的意思,使宾语成为动作的发出
清单六 18 个文言虚词用法例释
者,这种用法叫使动用法。
1.而 ér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 秦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1)连词
②凡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 ( 《富民》 )
∙ ①表并列。 译为“又” “和” “并且” ,或不翻译。
常见的使动用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蟹六 跪 而 二 螯, 非 蛇 鳝 之 穴 无 可 寄 托 者, 用 心 躁 也。
( 1)动词的使动用法 ∙
( 《劝学》 )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②表递进,相当于“而且” “并且” 。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作使动词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 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 《 荆
①君将哀而生 之乎? ( 《捕蛇者说》 ) ∙
∙ 轲刺秦王》 )
②项伯杀人,臣活 之。 ( 《鸿门宴》 )
∙ ③表承接,相当于“就” “接着” ,或不翻译。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之。 置之地,拔剑撞而 破之。 ( 《鸿门宴》 )
④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 ( 《石钟山记》 ) ∙
∙也。 ④表转折,相当于“然而” “可是” “却” 。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 ( 《劝学》 )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词,使宾语代表的人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不知发。 ( 《 寡人之于
国也》 )
①春风又绿 ( 《泊船瓜洲》 )
∙江南岸。 ⑤表假设,“如果” “假如” 。
②会盟而谋弱 ( 《过秦论》 )
∙秦。 A.子曰:“人而 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 为政》 )
∙
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 其直。 ( 《促织》 )
∙ B.今行而 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荆轲刺秦王》 )
∙
(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⑥表因果,相当于“因而” “所以” 。
从语义上看,名词活用为动词带宾语,与动词、形容词的使
A.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游褒禅山记》 )
∙
动用法略有不同,它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B.其人居远未来,而
∙为留待。 ( 《荆轲刺秦王》 )
①齐威王欲将 孙膑。 ( 《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
⑦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一般不译。
∙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 之。 ( 《鸿门宴》 )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 走。 ( 《寡人之于国也》 )
∙
∙
③不官 无功之臣。 ( 《论吏士行能令》 )
⑧表目的,相当于“来” ,也可不译。
∙
6.意动用法 籍吏民,封府库,而 待将军。 ( 《鸿门宴》 )
∙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如何,或把宾语 ( 2)代词,通“尔” ,你
看成什么。 某所,而
∙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
①其家甚智 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 《智子疑邻》 ) ( 3)复音虚词
∙
②吾妻之美 我者,私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①而已: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
常见的意动用法可分为以下两类: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 《师说》 )
∙∙
(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而况:“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形容词用作意动词 ,是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这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 大车 瓜 乎! ( 《庖丁解牛》 )
∙∙
个形容词的 性 质 或 状 态 , 它 后 面 的 宾 语 一 般 由 名 词 或 代 词 ③既而:不久,紧接着。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既而 儿醒,大啼。 夫亦醒。 ( 《口技》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劝学》 )
∙∙ ∙
2.何 hé ②表示地点、时间、范围。 在,在……时候,在……方面。
( 1)疑问代词 浴乎 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 (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 ∙
①单独作谓语,表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 也” ,可译 侍坐》 )
为“什么” “为什么” “什么原因”等。 ③表比较。 比。
A.予 尝 求 古 仁 人 之 心, 或 异 二 者 之 为, 何 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 《师说》 )
∙ 哉? ( 《 岳 阳 ∙
楼记》 ) 4.乃 nǎi
B.何 ( 1)副词
∙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作动词或 介 词 的 宾 语, 代 处 所 或 事 物, 可 译 为 “ 哪 里 ” ①表承接。 于是,就,便。
“什么” 。 A.秦王恐其破璧,乃 辞谢,固请。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A.大王来何 B.乃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荆轲刺秦王》 )
∙操? ( 《鸿门宴》 ) ∙
②表条件。 才。
B.胡为乎遑遑欲何 之? ( 《归去来兮辞》 )
∙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 设九宾于廷,臣乃
∙敢上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表转折。 竟然,却。
A.然则何 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 )
∙
A.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 《师说》 )
B.其间旦暮闻何 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 ( 《琵琶行》 )
∙
∙
B.今君乃 亡赵走燕。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2)副词
∙
④表限制范围、数量、程度。 仅仅,只,才。
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 为什么” “ 怎
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 ( 《项羽之死》 )
么” “哪有” 。
∙
⑤表判断。 是,原来是。
A.小子无所畏,何 敢助妇语! ( 《孔雀东南飞》 )
∙
A.事所以不成者,乃
B.何 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 《离骚》 ) ∙ 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
( 《荆轲刺秦王》 )
②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怎么这样” 。
B.所谓 华 山 洞 者, 以 其 乃 华 山 之 阳 名 之 也。 ( 《 游 褒 禅
青泥何 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 《蜀道难》 ) ∙
∙ 山记》 )
( 3)复音虚词
(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 “ 你们的” ;
①何如、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 怎么样 ” “ 怎么办 ”
也作主语,译为“你” “你们” ,不能作宾语
“为什么”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 翁。 ( 《示儿》 )
A.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 ( 《鸿门宴》 ) ∙
∙∙ ( 3)复音虚词
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 ( 《鸿门宴》 )
∙∙ ①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
②何以:“以何” ,介词结构,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可译为
求! 无乃 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用什么” “凭什么”等。 ∙∙
②乃尔:就这样。
A.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 君 何 以 知 燕 王?” ( 《 廉 颇 蔺 相 如
∙ ∙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 立。 ( 《孔雀东南飞》 )
列传》 ) ∙∙
5.其 qí
B.何以
∙∙解忧? 唯有杜康。 ( 《短歌行》 ) ( 1)代词
③无何:不久,没多久。
①人称代词。 表示领属,他( 她、它) 的,他( 她、它) 们的,我
无何 见宫殿数十所。 ( 《山市》 )
∙∙, 的,你的,自己的。
④何乃:怎能。
A.郯子之徒,其 贤不及孔子。 ( 《师说》 )
阿母谓府吏:“何乃 ∙
∙∙太区区!” ( 《孔雀东南飞》 ) B.后世之谬 其 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 游褒禅
3.乎 hū ∙
山记》 )
( 1)助词
C.失其 所与,不知。 ( 《烛之武退秦师》 )
∙
①表一般疑问,相当于“吗” “呢” 。
②指示代词。 表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 《鸿门宴》 )
A.则或咎其 欲出者。 ( 《游褒禅山记》 )
∙
∙
②表反问,相当于“吗” “呢” 。
B.则其
∙好游者不能穷也。 ( 《游褒禅山记》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师说》 )
③指示代词。 其中的。
∙
③表测度或商量语气,相当于“吧” 。
A.蜀之鄙有二僧,其 一贫,其 一富。 ( 《为学》 )
∙ ∙
圣人 之 所 以 为 圣, 愚 人 之 所 以 为 愚, 其 皆 出 于 此 乎 ?
B.少时,一狼径去,其 一犬坐于前。 ( 《狼》 )
∙
∙
( 《师说》 ) ( 2)副词
④表感叹,相当于“啊” “呀” 。 ①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 “或许” “大概” “可能” 。
危乎 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蜀道难》 ) 圣人 之 所 以 为 圣, 愚 人 之 所 以 为 愚, 其 皆 出 于 此 乎?
∙ ∙
⑤用在句中,表停顿。 ( 《师说》 )
胡为乎 遑遑欲何之? ( 《归去来兮辞》 ) ②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可” 。
∙
⑥用于形容词或副词之后,译为 “ ……的样子” “ ……地” , 与尔三矢,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 ( 《伶官传序》 )
∙
或不译。 ③表婉商或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
飘飘乎 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赤壁赋》 )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 还也。 ( 《烛之武退秦师》 )
∙ ∙
( 2)介词,相当于“于” ④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怎么” 。
①表示动作的对象。 对,对于。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 孰能讥之乎? ( 《 游褒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禅山记》 ) 待哉? ( 《逍遥游》 )
( 3)连词 8.所 suǒ
①表假设,如果,假如。 ( 1)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的 “ 所” 字结构,表示
A.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 如是,孰能御之? ( 《 孟 “所……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 ”
∙
子· 梁惠王上》 ) 道之所 存,师之所 存也。 ( 《师说》 )
∙ ∙
B.其 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 ( 2)固定结构,“为”和“所” 呼应,构成“ 为……所……” “ 为
∙
耳。 ( 《送东阳马生序》 ) 所”的格式,表被动
②表选择,相当于“还是” “抑或” “是……还是……” 。 若属皆且为所 虏! ( 《鸿门宴》 )
∙∙
天之苍苍,其 正色邪? 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 ( 《逍遥游》 ) ( 3)与“以”构成复音虚词“所以”
∙ ∙
(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 “ 用来 ……
A.佩缤纷其 繁饰兮,芳菲菲其 弥章。 ( 《离骚》 ) 的(方法、人等) ” 。
∙ ∙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师者,所以
∙犹未悔。 ( 《离骚》 ) ∙∙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说》 )
C.既其 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 《游褒禅山记》 ) ②表原因。 相当于“ ……的原因(缘故) ” 。
∙
6.且 qiě 臣所以 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 廉颇蔺相如
∙∙
( 1)连词 列传》 )
①表并 列, 可 译 为 “ 又 ” “ 又 …… 又 …… ” “ 一 面 …… 一 9.为 wéi / wèi
面……” 。 用作助词、动词及表示被动的介词时读 wéi,其余均读 wèi。
王不行,示赵弱且 怯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介词
∙
②表递进,而且,况且。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向,对。
A.且 焉置土石? ( 《愚公移山》 ) 不足为 外人道也。 ( 《桃花源记》 )
∙ ∙
B.且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给,替。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陈涉世家》 )
③表让步,尚且,还。 A.旦日飨士卒,为 击破沛公军! ( 《鸿门宴》 )
∙
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 ( 《鸿门宴》 ) B.于是秦王不怿,为 一击缶。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2)副词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当,在,等到。
①暂且,姑且。 为
∙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 《晏子使楚》 )
誓不相隔卿,且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为了,因为。
∙暂还家去。 ( 《孔雀东南飞》 )
②将要,快要。 慎勿为 妇死,贵贱情何薄! ( 《孔雀东南飞》 )
∙
若属皆且 为所虏! ( 《鸿门宴》 ) ⑤表被动,读 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
( 3)复音虚词 所”的格式,译为“被” 。
①且夫:句首助词, 表示下文是更进一 步 的 议 论。 况 且, A.身死人手,为
∙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再说。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 虏! ( 《鸿门宴》 )
∙∙
A.且夫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C.有如此之势,而为 秦人积威之所 劫。 ( 《六国论》 )
∙∙ ∙ ∙
( 《赤壁赋》 ) ( 2)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
B.且夫 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 《 过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鸿门宴》 )
∙∙ ∙
秦论》 ) 10.焉 yān
②且如:就像。 ( 1)代词,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相当于“之”
且如 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 《兵车行》 ) 犹且从师而问焉 。 ( 《师说》 )
∙∙ ∙
③犹且:尚且,还。 ( 2)助词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①用在句末,根据不同的语境语意可分别译为 “ 啊 ” “ 呢 ”
∙∙从师而问焉。 ( 《师说》 )
7.若 ruò “了”等,有时也可不译。
( 1)代词 A.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 ( 《寡人之于国也》 )
∙
①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 “你们” ;作定语时则译为“ 你的”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爱莲说》 )
∙
“你们的” 。 ②作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可不译。
若 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 《鸿门宴》 ) 少焉
∙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赤壁赋》 )
②表近指。 这,这样,如此。 ③作词尾,相当于“然” ,译为“ ……的样子” “ ……地” 。
王曰: “ 舍 之! 吾 不 忍 其 觳 觫, 若 无 罪 而 就 死 地。” ( 《 孟 盘盘焉 ,囷囷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 《 阿房
∙ ∙ ∙
子· 梁惠王上》 ) 宫赋》 )
( 2)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 3)兼词,相当于“于之” “于是” “于此”
若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论语· 述而》 )
∙ ∙
( 3)形容词词尾,同“然” ,相当于“ ……的样子”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 《劝学》 )
∙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 《氓》 ) 11.也 yě
∙
( 4)复音虚词 ( 1)助词
若夫:用在一段或一层意思开头,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 再 ①表判断。
说” “至于”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A.若夫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 《岳阳楼记》 ) ②用在句末,表陈述或解释。
∙∙
B.若夫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 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 《鸿门宴》 )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 《师说》 ) 武传》 )
∙
③用在句末,表肯定、感叹。 ( 5)复音虚词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①以是、是以、以故:表原因,相当于“因此” 。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④用在句末,表疑问或反诘。 A.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 区区不能废远。 ( 《陈情表》 )
∙∙
A.苏子 愀 然, 正 襟 危 坐 而 问 客 曰: “ 何 为 其 然 也 ?” ( 《 赤
B.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 荆轲逐秦王。 ( 《荆轲刺秦王》 )
∙
∙∙
壁赋》 )
②以为:认为,把……当作。
B.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 《 寡人之于 A.或以为
国也》 ) ∙∙死,或∙∙亡。 ( 《陈涉世家》 )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⑤用在句末,表祈使。 ∙∙桂林、象郡。 ( 《过秦论》 )
③有以、无以:“有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 ” “ 没有
吾其还也 。 ( 《烛之武退秦师》 )
∙ 用来……的(办法、话语、理由等) ” 。
⑥用在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引起下文。
故 不 积 跬 步, 无 以 至 千 里; 不 积 小 流, 无 以 成 江 海。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
∙ ∙ ∙ ∙
∙久矣! ( 《师说》 )
( 《劝学》 )
( 2)复音虚词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有感叹或反诘 13.因 yīn
之意。 ( 1)介词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 ①因为,由于。
也哉 ! ( 《游褒禅山记》 ) 振声激扬,伺者因 此觉知。 ( 《张衡传》 )
∙∙ ∙
12.以 yǐ ②依靠,凭借。
( 1)介词
因 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烛之武退秦师》 )
∙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方法。 可译为 “ 用”
③趁机,由此,趁此。
“拿” “凭借” 。
A.寿毕,请以剑舞,因
A.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击沛公于坐。 ( 《鸿门宴》 )
∙ B.不如因 而厚遇之,使归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B.以 乱易整,不武。 ( 《烛之武退秦师》 ) ∙
∙ ④通过,经由。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 烦执事。 ( 《烛之武退秦师》 )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廉颇蔺相
②表示动作处置的对象,可译为“把” 。
∙
如列传》 )
A.秦 亦 不 以
∙ 城 予 赵, 赵 亦 终 不 予 秦 璧。 ( 《 廉 颇 蔺 相 如
列传》 ) ( 2)连词,于是,就,因而
B.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 烛之武退 相如 因
∙ ∙ 持 璧 却 立, 倚 柱, 怒 发 上 冲 冠。 ( 《 廉 颇 蔺 相 如
秦师》 ) 列传》 )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相当于“因为” 。 14.于 yú
且以 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介词
∙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相当于“在” “从” 。
①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可译为“在” “到……时” 。
武以 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苏武传》 )
∙ 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 危难之间。 ( 《出师表》 )
∙ ∙
( 2)连词
②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可译为 “ 从 ” “ 由 ” “ 自 ”
①表并列或递进。 可译为“而” “又” “而且” “并且”等。
“在” “到” 。
夫夷以 近,则游者众。 ( 《游褒禅山记》 )
∙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 《赤壁赋》 )
②表承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
③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范围。 可译为“在” “对” 。
樊哙侧其盾以 撞。 ( 《鸿门宴》 )
∙
A.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 诸侯。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表因果。 因为。
∙
B.于 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游褒禅山记》 )
A.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 ∙
愿足下更虑之! ( 《荆轲刺秦王》 ) ④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 可译为 “ 向 ” “ 与 ” “ 同 ”
B.臣以 险衅,夙遭闵凶。 ( 《陈情表》 ) “对” “对于” “给” 。
∙
C.晋侯、秦伯围郑,以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烛之武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 天文阴阳历算。 ( 《张衡传》 )
∙ ∙
退秦师》 ) B.是臣尽节于 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 《陈情表》 )
∙
④表目的。 以便,来,用来。
⑤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可
A.愿得将军之首以 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 《 荆轲刺
译为“比” 。
∙
秦王》 )
虽才高于
B.阙秦以 ∙世,而无骄尚之情。 ( 《张衡传》 )
∙利晋,唯君图之。 ( 《烛之武退秦师》 ) ⑥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⑤表修饰,可译为“地” 。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A.而君幸于 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木欣欣以 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归去来兮辞》 ) ∙
∙ 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 时。 ( 《师说》 )
( 3)助词 ∙
( 2)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以凑足音节
与“来、往、前、后、左、右”等词组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王于 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无衣》 )
A.受命以来
∙
∙∙,夙夜忧叹。 ( 《出师表》 )
B.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5.与 yǔ / yù
∙∙
( 4)副词,通“已” ,已经 ( 1)介词,表施动者发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 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 《 苏 “和” “跟”等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赵王与 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知将军宽之 至此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
( 2)连词,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并列,可译为 “ 和 ” ③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些,此。
“跟” “同” ,或仍作“与” A.之
∙二虫又何知! ( 《逍遥游》 )
彼与 B.均之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 ) ∙
( 3)语气词,读 yú,用在句末,表一般疑问、感叹或反问,可 C.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 伦制其
∙
译为“吗” “吧” “呢”等 兵。 ( 《过秦论》 )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 《唐雎不辱使命》 ) ( 2)助词
∙
( 4)复音虚词 ①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
孰与:表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A.南取百越之 地,以为桂林、象郡。 ( 《过秦论》 )
∙
A.沛公曰:“孰与 君少长?” ( 《鸿门宴》 ) B.渔舟唱 晚, 响 穷 彭 蠡 之 滨; 雁 阵 惊 寒, 声 断 衡 阳 之 浦。
∙∙ ∙ ∙
B.公之视廉将军孰与 ( 《滕王阁序》 )
∙∙秦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16.则 zé 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1)连词 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 《烛之武退秦师》 )
∙
①表顺承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句中的前后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
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译为 A.句读之
∙不知,惑∙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师说》 )
“就” “那么”等,或随上下文灵活译出。 B.夫晋,何厌之 有? ( 《烛之武退秦师》 )
∙
A.夫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 《 游 褒 禅 ④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 ∙
山记》 ) 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 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
B.位卑则 ( 《劝学》 )
∙足羞,官盛∙近谀。 ( 《师说》 )
②表转折。 可译为“可是” “反而” “却” 。
清单七 文言特殊句式
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惑矣。 ( 《师说》 )
∙
( 2)副词,表肯定,是,就是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
此则 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
∙岳阳楼之大观也。 ( 《岳阳楼记》 )
17.者 zhě 装句等。
( 1)助词 1.判断句
①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文言文中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组成判断句的现象。
廉颇者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桃花源记》 )
∙,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用在后置 的 定 语 后, 作 定 语 后 置 的 标 志, 有 时 与 “ 之 ” ②非我也,兵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搭配。 句中“是” “非” ,和现代汉语判断词“ 是” “ 非” 同义。 但是,
A.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马说》 ) 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
∙
B.求人可使报秦者 判断。
∙,未得。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③用在“今” “昔”等时间词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 1)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沛公曰:“今者 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鸿门宴》 ) 此则寡人之罪也。 ( 《勾践灭吴》 )
∙
( 2)代词 句中“则”译为“是”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①指代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 ……的人” “ ……的 此外还有:“即” “乃” “皆” “本” “诚” “亦” “素” “非”等。
东西” “ ……的事情”等。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出师表》 )
则或咎其欲出者 。 ( 《游褒禅山记》 ) ②且相如素贱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②用在数词后,译为“个” “样” “种”等。 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 之为,何哉? ( 《岳阳楼记》 ) ( 2)采用“ ……者,……也”的方式组成判断句
∙
( 3)语气词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①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等。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句中判断词“是” 的意思,是由 “ ……者, ……也” 结构表示
∙? (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 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
②用在否定词后,有假设语气,可译为“ ……的话” 。 变化十分灵活。 其变式结构如下:
不者 ,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a.用“ ……,……者也”表判断
∙
18.之 zhī 莲,花之君子者也。 ( 《爱莲说》 )
( 1)代词 b.用“ ……者,……”表判断
①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代事,代物。 一般作宾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
A.我见相如,必辱之 。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 )
∙
B.阿母得闻之 c.用“ ……,……也”表判断
∙,槌床便大怒。 ( 《孔雀东南飞》 )
②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 《项脊轩志》 )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 )
d.无标志判断句 b.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刘备天下枭雄。 ( 《赤壁之战》 )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作谓语动词( 或介词) 的
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2.被动句
大王来何操? ( 《鸿门宴》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
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
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
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种倒置的现象。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 “ 谁” “ 何” “ 奚” “ 曷”
现代汉语中 常 用 “ 被 ” 表 示 被 动 关 系, 文 言 文 中 也 有, 但
“胡” “恶” “安” “焉”等。
很少。
①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岳阳楼记》 )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屈原列传》 )
②沛公安在? ( 《鸿门宴》 )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 ……为……所”和“ ……见……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师说》 )
( 1) “ ……为……所” “ ……为……” “ ……为所……”
( 3)定语后置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 《赤壁之战》 )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 文言
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过秦论》 )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鸿门宴》 ) 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形成定语后置现象。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石钟山记》 )
( 2) “ ……见……于” “ ……见……” “ ……于……”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秋水》 )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劝学》 )
( 4)状语后置
②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故而出现
( 《赤壁之战》 )
状语后置的现象。
( 3)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①王之蔽甚矣。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①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鸿门宴》 )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劝学》 )
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赤壁之战》 )
3.省略句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1)主语的省略
清单八 常见固定句式
①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叫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 《捕蛇者说》 ) 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
( 2)谓语的省略 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这些固定用法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
( 《曹刿论战》 ) 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等十种。
( 3)动词宾语的省略 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
以相如功大,拜(相如)为上卿。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1)如……何;若……何;奈……何。
( 4)介词宾语的省略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 《桃花源记》 ) 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 “ 把 ……怎么样” “ 对 ……怎么办”
( 5)介词的省略 “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 。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 《鸿门宴》 )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倒装句 ( 《愚公移山》 )
文言文中,某些句子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 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论语· 子路》 )
装句。 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 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鸿门宴》 )
后置等。 “如何(何如) ” “ 奈何” “ 若何 ( 何若) ”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
( 1)主谓倒装 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 ” “为什么” “怎么”等。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出于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语言表达的需要。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 ,就构成“如之何” “ 若之
甚矣,汝之不惠! ( 《愚公移山》 ) 何” “奈之何” ,可译为 “ 为什么” 或 “ 怎么办” “ 怎么对付 ( 处置、
( 2)宾语前置 安顿) ”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 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
象。 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 杀之? ( 《左传· 宣公十二年》 )
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 2) “何也( 何 ……也) ” “ 何哉 ( 何 ……哉) ” ,表询问,相当
a.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 “什么……呢” “怎么……呢” 。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石钟山记》 )
往往会前置。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 不 ” “ 未 ” “ 毋 ” “ 无 ” ( 3) “何(奚)以……为” ( “ 何以” 是 “ 以何” 的倒装,意思是
“莫”等。 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 、“何(奚、曷) ……” ,译为“ 用……做什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 《硕鼠》 ) 么呢” “要……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呢”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何以伐为? ( 《季氏将伐颛臾》 )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伶官传序》 )
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 3) “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 或“ 怎么
( 1) “不亦……乎” ,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 不也是……吗” 这么……” ,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
或“难道不……吗” 。 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 学而》 )
(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
( 2) “不为……乎”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
( 4) “特(直或止) ……耳” ,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列子· 汤问》 )
①止增笑耳。 ( 《狼》 )
( 3) “何(奚)以……为” “ 何 ( 焉) ……为” ,可译为 “ 要 ……
②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 ( 《读〈孟尝君传〉 》 )
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
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 《寡人之于国也》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鸿门宴》 )
4.表示假设的习惯用法
( 4) “ 岂 ……乎 ( 哉)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难道 ……吗 ”
( 1) “有……于此(斯) ……” ,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 假
“怎么……呢” 。
设” “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 《鸿门宴》 )
( 5) “非……欤”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子非三闾大夫欤? ( 《屈原列传》 ) ( 《庄子· 杂篇· 让王》 )
( 6) “宁……耶”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 ……呢” 。 ( 2) “若其” ,相当于“假如” 。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 《祭妹文》 )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 ( 《晋书· 周浚传》 )
( 7) “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 所……者为何” 的移位 ( 3) “诚……则……” ,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 。
和压缩,可译为“ ……的(人、事、物)是什么” 。
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木兰诗》 )
( 《信陵君窃符救赵》 )
( 8) “何……之有” ,是“有何……” 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
( 4) “然则” ,可译为“如果这样,那么” 。
的“有什么……呢”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①宋何罪之有? ( 《公输》 )
( 《六国论》 )
②夫晋,何厌之有? ( 《烛之武退秦师》 )
( 5) “向使” ,可译为“假如,如果” 。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 有什么困难” “ 有什么舍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不得” “有什么关系”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六国论》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述而》)
( 9)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 ( 6) “自非” ,可译为“如果不是” “除非是” 。
其孰能讥之乎? ( 《游褒禅山记》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三峡》 )
( 10) “安……乎” “安 ……哉”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5.表示选择的习惯用法
“怎么……呢” “哪里……呢” 。 ( 1) “与其 ……孰若 ( 毋宁) ……”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与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世家》 ) 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 。
( 11) “得无……乎” ,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揣测性。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 《童区寄传》 )
句末“乎”可用“与(欤) ” “邪” “耶” 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可译为
( 2) “不……则……” “不……即……” ,相当于现代汉语“ 不
“该不会……吧” “莫非……吧” “能不……吗” 。
是(这样) ,就是(那样) ” 。
日食饮得无衰乎? ( 《触龙说赵太后》 )
①战者,必然之势也。 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
同样的结构还有 “ 得非 ……与” “ 岂非 ……与” ,相当于 “ 难
于北。 ( 《教战守策》 )
道不是……吗” 。
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 《书何易于》 )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 《封建论》 )
( 3) “ ……,抑……” ,译为 “ 是 ……,还是 ……” 或 “ ……,或
( 12) “能无……乎” ,译为“怎么不……呢” 。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 《屈原列传》 ) 者……” 。
( 13) “ (而)况……乎” ,译为“ (又)何况……呢” 。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伶官传序》 )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 4) “非……则……” ,相当于“不是……就是……” 。
( 《石钟山记》 ) ①非死则徙尔。 ( 《捕蛇者说》 )
( 14) “无乃……与” ,相当于“恐怕……吧” 。 ②非字而画。 ( 《促织》 )
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 5) “其……,其……也” ,可译为“是……还是……呢” 。
( 15) “安能” “何能” “何得” ,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 怎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 《马说》 )
么能” 。
6.表示强调的习惯用法
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1) “唯 ( 惟) ……为 ……” ,可译为 “ 只 ” “ 只有 ” “ 唯 ( 惟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独” 。
②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 《说苑· 杂言》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
( 2) “ 唯 ( 惟 ) …… 所 …… ” , 可 译 为 “ 任 凭 …… ” “ 随
3.表示感叹的习惯用法
便……” 。
( 1) “一何”可译为“何等” “多么” 。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 《石壕吏》 ) 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 《庄子· 说剑》 )
( 2) “ 何其 …… ” 译为 “ 多么 …… ” , 有时也译为 “ 怎 么 那 ( 3) “非惟……,抑亦 ……” ,相当于现代汉语 “ 不只 ……而
么……”或“为什么这么……” 。 且……” ,表递进语气。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隆中对》 )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
7.表示比较的习惯用法 ( 《信陵君救赵论》 )
“ ……何如……” “ ……何若……” “ ……孰与(孰若) ……” , ( 5) “以……为” ,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 认为 ……”
意即“ …… 与 …… 孰…… ” , 相 当 于 现 代 汉 语 的 “ …… 和 ( 同、 “把……当作” “凭借(依靠) ……作为”等。
跟) ……相比,谁(哪个、哪样) ……” “ ……比……怎么样” ;“ 孰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秋水》 )
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烛之武退秦师》 )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6) “因遂” ,相当于“于是” 。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 《世说新语· 夙惠》 )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 “哪个” 。 也。”因遂自刎而死。 ( 《史记· 刺客列传》 )
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 ( 《史记· 张释之列传》 ) ( 7) “于是” ,一是相当于 “ 在这时” “ 在这件事上” “ 从这时
8.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用法 起” “在这种情况下” ;二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于是” 。
( 1) “得无……乎(邪) ” “无乃……乎” ,意思是“ 该不会( 莫 ( 8) “ 之 类 ” “ 之 属 ” “ 之 伦 ” “ 之 徒 ” , 相 当 于 “ 这 一 类
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 ……吧” 。 的……” 。
无乃尔是过与? ( 《季氏将伐颛臾》 ) ( 9) “有……者” ,译为“有个……的人” 。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 ( 《促织》 )
( 2) “庸……乎” ,译为“哪……呢” 。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师说》 ) ( 10) “唯 ( 惟) ……之 ( 是) ……”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
构,含强调意义。 其中 “ 唯 ( 惟 ) ” 是限定范围的副词, 可译为
( 3) “ ……之谓也” “ 其……之谓也” “ 其……之谓乎” ,译为
“只” ;“之(是) ”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可译为“ 只 +谓语
“说的就是……啊” “大概说的就是……吧” 。
动词+前置宾语” 。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庄子· 秋水》 )
惟余马首是瞻。 ( 《左传· 襄公十四年》 )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 《唇亡齿寒》 )
清单九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4) “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 。
(一)古代官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论语· 学而》 )
1.中央官职
( 5) “ ……庶几……与(乎) ” ,可译为“ ……或许……吧” 。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 《庄暴见孟子》 )
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
9.表示指代的习惯用法
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
( 1) “有所(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
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 、门下省(审议) 、尚书省( 执行) ,三
么(没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
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
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 《鸿门宴》 )
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
②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
( 《指南录后序》 )
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 2) “ 有以 …… ” “ 无以 …… ” ,可译 为 “ 有 什 么 ( 可 以 ) 用 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
来……” “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 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
①项王未有以应。 ( 《鸿门宴》 ) 部,管典礼、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劝学》 ) 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
( 3) “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 。 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 《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 )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
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
10.表示认定的习惯用法
变动。
( 1) “是故……” “是以……” ,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
(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
构还有“ 以此” “ 是用” “ 用是” “ 用此” “ 以故” ,可译为 “ 因此 ”
后始专司膳。
“所以” 。
(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 《师说》 )
(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
( 2) “ 所 以 …… ” , 有 两 个 义 项, 译 为 “ 用 来 …… 的 方 法 ”
太常寺,清末废。
或“ ……原因” 。
(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
( 《廉颇蔺相如列传》 )
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 3) “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 然” 承接上文,“ 则” 表示推
(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
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 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 《岳阳楼记》 ) (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
( 4) “而已” “焉耳”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 胪,传也。 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 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
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 9)太府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 18)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 僚之长。
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 ( 19)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
国史编修。 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2.地方官职 ( 20)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 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 ( 21)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
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 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 2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 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唐代全国分十几个道,中央派官员 ( 23)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
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时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
丞相。
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
( 24)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
( 25)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
3.官职名称
政、军赋的副官。
( 1)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 26)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
( 2)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
诸州,后境内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
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
( 27)经略使: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
( 3)太师:可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
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三公” ,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
( 2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
官,有时称为太守。
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 29)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
( 4)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
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 “抚军” 。
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 30)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 5)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
( 31)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 内相” 之称;明
( 32)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
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
等事务。
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权都不同。
( 33) 从 事: 中 央 或 地 方 长 官 自 己 任 用 的 僚 属, 又 称 “ 从
( 6)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
事员” 。
尊贵者谓“上卿” 。
( 34)知府:太守,又称“知州” 。
( 7)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
( 35)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
虚衔而无 实 职, 明 清 两 代 于 战 争 时 才 设 大 将 军 官 职, 战 后 即
( 36)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废除。
(二)官职任免
( 8)参知政事:简称 “ 参政” ,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 拜郎
( 9)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 ∙
中。 ( 《张衡传》 )
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充任,称为军机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 公
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
∙
府不就。 ( 《张衡传》 )
( 10)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
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举 其偏,不为党。 ( 《左传· 襄公三年》 )
( 11)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
∙
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 韩琦镇长安,荐 知泾阳县。 ( 《宋史· 侯可传》 )
∙
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 拜:授 予 官 职。 如: 拜 相 如 为 上 大 夫。 ( 《 廉 颇 蔺 相 如
∙
( 12)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 列传》 )
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泰定初……选
∙丞相
( 13)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 东曹掾。 ( 《元史· 贾鲁传》 )
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除:任 命, 授 职。 如: 予 除
∙ 右 丞 相 兼 枢 密 使。 ( 《 指 南 录
( 14)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后序》 )
( 15)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 授:授予官职。 如:泰定初,恩 授 东平路儒学教授。 ( 《 元
∙
关的要职。 史· 贾鲁传》 )
( 16)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赏: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
( 17)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 世凯,特赏 侍郎。 ( 《谭嗣同传》 )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 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为主簿,守 高密令。 ( 《 三国志 · 魏
∙
有封 侯之赏。 ( 《鸿门宴》 ) 书· 王修传》 )
∙
起:起用,任以官 职。 如: 鲁 居 丧 服 阕, 起 为 太 医 院 都 事。 领:兼任较低的官职。 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 为司马,领
∙ ∙
( 《元史· 贾鲁传》 ) 广陵相。 ( 《晋书· 袁乔传》 )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 奋武将军。 ( 《三国志· 魏书· 武
∙
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 逐赵绾、王臧等。 帝纪》 )
∙
( 《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 ) 署:代理, 暂 任。 如: 太 守 奇 之, 除 补 书 佐, 署 守 属 监 狱。
∙
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 ,有能得以赏。 ( 《封建论》 ) ( 《汉书· 王尊传》 )
∙
免:罢免。 如:免 官削爵。 ( 《汉书· 贡禹传》 ) 权:暂代官职。 如:时韩愈吏部权
∙ ∙京兆。 ( 《刘公嘉话》 )
夺:削 除。 如: 使 者 遂 逮 守, 胁 服, 夺 其 官。 ( 《 书 博 鸡 判: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 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
∙
者事》 ) 兼侍中、判
∙相州。 (《宋史· 韩琦传》)
废:废黜,放逐。 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7.表辞去官职的词语
∙。 ( 《 史记· 吕太
后本纪》 ) 悬车:辞官居家。 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丘山, 悬 车
∙ ∙ 告老。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 《陈太丘碑文序》 )
升:升官。 如:升 解官:辞去官职。 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
∙(鲁)台都事。 ( 《元史· 贾鲁传》 ) ∙∙
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 归养。 ( 《宋史· 包拯传》 )
∙为后将军。 (《汉书· 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 ( 人名 ) 作冀州 ( 长 致仕:交还官职, 即 退 休。 如: 永 宁 元 年, 称 病 上 书 致 仕 。
∙ ∙
官) ,甄拔 三十余人。 ( 《与韩荆州书》 ) ( 《后汉书· 刘恺传》 )
∙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 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如:上
∙
夫。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 书乞骸骨 ,征拜尚书。 ( 《张衡传》 )
∙∙∙
陟:提升,提拔。 如:陟 罚臧否,不宜异同。 ( 《出师表》 ) (三)选官制度
∙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如:平剧盗赖文政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
有功,加 秘阁修撰。 ( 《宋史· 辛弃疾传》 ) 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
∙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察、选取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如: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 (《 岳阳 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 张衡传 》 : “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
楼记》) 《陈情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东汉
贬:降职。 如:叔文败, 坐 贬 连州刺史。 ( 《 旧唐书 · 刘禹 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
锡传》 ) [征辟] 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方法。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
左除、左降、左转、左授、左宦、左迁:降职。 如:予左迁 九江 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
∙ ∙
郡司马。 ( 《琵琶行并序》 ) 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 张衡传》 :“ 连辟公府不
一旦失恩先左降 ,三年随例未量移。 (白居易《自题》 ) 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
∙∙
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 张) 滂等官。 ( 《 新唐书 · 裴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
∙ ∙
延龄传》 ) 廉正的意思。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科举]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如:迁 东郡太守。 (《汉书 · 王 隋文帝时仅有策问,隋炀帝时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
∙
尊传》) 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 、进士、明法 ( 法律) 、明字 ( 文字) 、明
徙:一般的官职调动。 如:徙 算(算学)等。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
∙齐王信为楚王。 ( 《 史记· 淮阴
侯列传》 ) (特别科) 。
调:变换官职。 如:调 [童生试] 明清两代取得生员 ( 秀才 ) 资格的考试,也叫
∙为陇西都尉。 ( 《汉书· 袁盎传》 )
转:调动官职。 如:再转 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 “童试” 。 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
∙
官辄积年不徙。 ( 《张衡传》 ) 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 秀
补:补充官职空缺。 如:太守察尊廉,补 辽西盐官长。 (《汉 才)资格,方能进入官办的府、州、县学学习。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
∙
书· 王尊传》) 小都称童生。 《促织》 “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 操童子业” 是
改:改任官职。 如:改 刑部详覆官。 ( 《宋史· 王济传》 ) 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
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如:永和初,出 为河间相。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 包括京城) 举行的
∙
( 《张衡传》 ) 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出宰 山水县,读书松桂林。 (韩愈《县斋读书》 )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
入:地方官调任京官。 如:由和州刺史入 为主客郎,复作《 游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
∙
玄都》诗。 ( 《新唐书· 刘禹锡传》 ) 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
6.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生皆可应考,考中者均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兼:兼任。 如:予除右丞相兼 枢密使。 ( 《指南录后序》 ) [殿试] 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
∙
摄:暂 代 官 职。 如: 俄 检 校 侍 中, 摄 吏 部 尚 书。 ( 《 新 唐 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
∙
书· 杜如晦传》 ) 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 进士及第”
守:暂时署理职务, 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 ,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 同进士出身” 几个皇帝皆称祖。 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
的称号。 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 ( 康熙) 称圣祖。 但是在隋以前,并不
[及第] 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 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
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锦,这里的 “ 披宫锦” 指中进士。 者方可入庙奉祀。 唐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
《祭妹文》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 登科” 是及 [称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
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称号。 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 追加的亦可视为谥号。 一般
[八股文] 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 认为尊号产生于唐代,实际上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
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 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 。
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 [称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
的规定。 “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 承题” 三句或四句, 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 。 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一
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 般都要改变年号,叫改元。 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
引入文章主体;从 “ 起股” 到 “ 束股” 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 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
“中股”为重心。 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排 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基本上只用一个年
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 八股文的题目,出 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自“四书” “ 五经” ,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 “ 四书” “ 五经 ” 的 [称谥号] 谥号产生于周朝。 据说,周公制谥法,每个天子
范围。 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 譬如,周武王,因为
[序] 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寡人之于国也》 :“ 谨庠序 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号为“武” 。 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
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农业生产,关心内政,谥号为 “ 文” 。 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几千
[庠] 周代学校的名称。 古人常以庠序称学校。 年,直到 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亡。 但
[国学] 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 是,谥法在秦朝时也曾一度中断。 这是因为,秦王嬴政于公元前
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 221 年统一中国后,认为加谥号是 “ 子议父,臣议君 ” ,不可取。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 于是下令废除了谥法,自称“始皇帝” 。 后世子孙世代相传,即二
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世、三世皇帝。 后来到了汉朝,庙号、谥号才恢复过来。 如汉武
[稷下学宫] 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 帝,他本名刘彻,庙号“世宗” ,谥号“孝武” ,全称是“世宗孝武皇
稷下而得名。 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 帝” ,简称汉武帝。
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 [称姓名] 大致有三种情况:( 1) 自称姓名或名。 如“ 五步
此讲学。 之内,相 如 请 得 以 颈 血 溅 大 王 矣 ” “ 庐 陵 文 天 祥 自 序 其 诗 ” 。
[太学] 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 魏晋 (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 柳敬亭者,扬之
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 ,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 泰州人” 。 ( 3) 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 “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
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 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
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张衡传》 :“因入京师,观太学。” [称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 男 20 岁、女 15 岁) 取字,字
[国子监] 参见 “ 太学 ” 条。 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 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尊称字
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 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
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如明代设“国子监” ,而《 送东阳马生序》 为陶元亮,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中则称之为“太学” 。 [称号] 号又叫别号。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
[学官] 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 如祭 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
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教习、教谕等。 生,苏轼号东坡居士。
[祭酒] 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 [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
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唐代的 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又如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
韩愈、明代的崔铣 ( 《 记王忠肃公翱事》 的作者) 都曾任国子监 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
祭酒。 [称籍贯] 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
[博士] 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 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 北宋王安石是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
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 [称郡望] 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代望
教授生徒的官职。 《送东阳马生序》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司业] 学官名。 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如今大 [称官名] 如“孙讨虏聪明仁惠” ,“ 孙讨虏” 即孙权,因他
学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事。 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学政] 学官名 。 “ 提督学政 ” 的简称 ,是由朝廷委派到 [称官地] 指用任官之地的名称来称呼。 如《 赤壁之战》 :
各省主持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 学政一般由翰林院 “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
或进士出身的京官 担 任 。 《 促 织 》 : “ 又 嘱 学 使 , 俾 入 邑 庠 。” [谦称] (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
学使即学政的别称 。 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
(四)人的称谓 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
[称庙号] 庙号始于商朝,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 冒失、唐突的意思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 2) 古代帝
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也有个别朝代前 王的自谦辞有孤(小国之君) 、寡人(少德之人) 、不穀(不善) 。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五)天文历法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 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
[星宿] 古代把星座称为星宿。 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 [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
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 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
所到的位置。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
[北斗] 又称“ 北斗七星” ,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 或 历、夏历,俗称阴历。 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
勺形)的七颗亮星。 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 为据。
衡、开阳、瑶光。 排列如斗,故称“ 北斗” 。 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 [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根据
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 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
[北极星] 星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 古代天文学家对北 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
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 其实,由于 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每
岁差,北极星也在变更。 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 月分为两段,月首叫 “ 节气” ,月中叫 “ 中气” 。 二十四节气的名
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 称和顺序为:
[彗星袭月]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 正月:立春、雨水 二月:惊蛰、春分
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如《唐雎不辱使命》 : 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五月:芒种、夏至 六月:小暑、大暑
[白虹贯日] “虹”实际上是“晕” ,大气中的光学现象。 这 七月:立秋、处暑 八月:白露、秋分
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 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
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 如 《 唐雎不辱使 十一月:大雪、冬至 十二月:小寒、大寒
命》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
[运交华盖] 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 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命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鲁迅 《 自 [初阳] 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
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间。 此时阳气初动,故称 “ 初阳” 。 《 孔雀东南飞》 : “ 往昔初阳
[月亮的别称] 月亮在古诗文经常被提到。 它的别称有: 岁,谢家来贵门。”
(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 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
(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
(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 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镜、玉镜。 [社日] 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 《永遇
(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
(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干支] 天干地支的合称。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
(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
(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
(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
[东曦] 古代神话中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 “六十甲子”依次是:①甲子,②乙丑,③丙寅,④丁卯,⑤戊辰,
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 东曦指初升的太阳。 《促织》 :“ 东 ⑥己巳,⑦庚午,⑧辛未,⑨壬申,⑩癸酉,ᣢ甲戌,ᣣ乙亥,ᣤ丙子,
曦既驾,僵卧长愁。” “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ᣥ丁丑,ᣦ戊寅,ᣧ己卯,ᣨ庚辰,ᣩ辛巳,ᣪ壬午,ᣡ癸未,ᣢ甲申,
[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星。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 ᣣ乙酉,ᣤ丙戌,ᣥ丁亥,ᣦ戊子,ᣧ己丑,ᣨ庚寅,ᣩ辛卯,ᣪ壬辰,
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出自星宿,天 ᣡ癸巳,ᣢ甲午,ᣣ乙未,ᣤ丙申,ᣥ丁酉,ᣦ戊戌,ᣧ己亥,ᣨ庚子,
狼即天狼星。 ᣩ辛丑,ᣪ壬寅,ᣡ癸卯,ᣢ甲辰,ᣣ乙巳,ᣤ丙午,ᣥ丁未,ᣦ戊申,
[老人星] 为全天空第二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 ᣧ己酉,ᣨ庚戌,ᣩ辛亥,ᣪ壬子,ᣡ癸丑,ᣢ甲寅,ᣣ乙卯,ᣤ丙辰,
的星。 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杜甫诗云: “ 今宵南极外, 甘作老 ᣥ丁巳,ᣦ戊午,ᣧ己未,ᣨ庚申,ᣩ辛酉,ᣪ壬戌,ᣡ癸亥。
人星。” [纪年法] 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
[牵牛织女] “ 牵牛” 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 (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 如《 廉
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 “ 织女” 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 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相对。 《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 2)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 此后大部分皇帝
[银河] 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 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 如《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
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 曹操《 观沧海》 : ( 3)干支纪年法。 如 《 五人墓碑记》 :“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苏轼《阳关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 在丁卯三月之望。” “ 丁卯” 指公元 1627 年。 近世还常用干支纪
无声转玉盘。”秦观 《 鹊桥仙》 :“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 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 “戊戌变法” “ 庚子赔款”
暗度。” “辛丑条约” “辛亥革命” 。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 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 (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
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纪月法] 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
如吴敬梓《范进中举》 :“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 ( 1)序数纪月法。 如 《 采草药》 :“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则四月花。” [四海] 参见“海内”条。 指天下、全国。
(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 [六合] 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如杜甫《草堂即事》 :“荒村建子月, [八荒] 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
独树老夫家。” [江河] 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 3)时节纪月法。 如 《 古诗十九首》 :“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 [江东] 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
惨栗。” “孟冬”指农历十月。 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
[纪日法] 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 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
( 1)序数纪日法。 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 南部分地区。
自裁。” [江左] 江东。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 2)干支纪日法。 如 《 左传 · 殽之战》 :“ 夏四月辛巳,败秦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 《 赤壁之战》 : “ 江表英豪,咸归
军于殽。” “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 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 附之。”
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 如《礼记· 檀弓》 “ 子卯不乐” ,“ 子卯” 代 [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白居易词
指恶日或忌日。 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
( 3)月相纪日法。 指用“朔、朏、望、既望、晦” 等表示月相的 何时照我还。”
特称来纪日。 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 ( 小月 [淮左] 淮水东面。 《 扬州慢》 “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扬
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州在淮水东面。
( 4) 干支月相兼用法。 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如 《 登泰山 [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 但需注意的是,因 “ 山
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故所
[纪时法] 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 指地域也不尽相同。 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 “ 山东 ” 。 如 《 汉
( 1)天色纪时法。 古人最初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 书》 :“山东出相,山西出将。” 《鸿门宴》 :“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
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 货。” 《过秦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 、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 [关东] 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
( 2)地支纪时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 东的东北地区。 曹操《蒿里行》 :“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关
变化。 东指潼关以东地区。
天色纪时法与地支纪时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 [关西] 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法。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下表: [关中] 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
天色纪时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为关中。
地支纪时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西域] 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序数纪时 23—1 点 1—3 点 3—5 点 5—7 点 7—9 点 9—11 点 [岭峤] 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
五岭。
天色纪时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朔漠] 指北方的沙漠地带,有时也泛指北方。
地支纪时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
序数纪时 11—13 点 13—15 点 15—17 点 17—19 点 19—21 点 21—23 点
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泛指南方地区。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
[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
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京畿] 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 左忠毅公逸事》 : “ 乡先
戌时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 点
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亥时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 点
[三辅] 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
子时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 点
位官员管辖的地区。 隋唐以后简称“辅” 。
丑时 四更 四鼓 丁夜 1—3 点 [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
寅时 五更 五鼓 戊夜 3—5 点 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六)古代地理 [郡] 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
[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 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 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清,多用来指中原地区。 [州] 参见“郡” 条。 《 隆中对》 :“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
[中华] 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称“中华” ,后常用来指中原地区。 [道] 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
[九州] 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 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
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
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过秦论》 “ 序 有监察区性质。
八州而朝同列” ,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七)风俗礼仪
[赤县] 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 [春节] 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 此节乃一岁之
[中原] 又称中土、中州。 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 首。 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
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在采用公历纪元后。 古代 “ 春节” 与 “ 春季” 为同义词。 春节习
[海内]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 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 [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
雨顺;舞狮源于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 随着社 顺从。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 “ 仁” 的根本,提出
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被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母在,不远游” 等一系列孝悌主张。 孟
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 则进一步提
[元宵]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出:“孝为百行之首。” 儒家提倡孝悌 的 目 的 是 维 护 宗 法 等 级
元宵习俗有赏花灯、猜灯谜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 秩序。
[寒食]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牺牲] 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 “ 牺” ,体全为 “ 牲” 。
在夏历冬至后的一百零五日,在清明前一天。 相传,春秋时晋公子 《左 传· 曹 刿论战 》 中有这样的话: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必
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 重耳掌权后,为了逼介子 以信。”
推出山相见,下令放火烧山,致使介子推被火烧死。 重耳感念介子 [三牲] 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
推忠臣之志,下令全国每年的这一天不准生火做饭,以追念介子推, 猪为三牲。 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
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 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 [太牢、少牢] 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 shǐ,猪) 全
风俗视为清明风俗之一。 备为“太牢” 。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
[清明]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 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 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 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
“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节由此得名。 其习俗有扫墓、踏 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家祭] 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 唐
[端午]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重午、重五。 一般 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 宋代陆游《 示儿》 诗中有
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 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方式来悼念他。 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 [朝聘] 古代宾礼之一。 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
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 小聘” ,每隔
[中秋]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 三年派 卿 朝 见 天 子 称 为 “ 大 聘 ” , 每 隔 五 年 亲 自 朝 见 天 子 称
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秋高气爽,明月当 为“朝” 。
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 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 [朝觐] 古代宾礼之一。 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 诸
加深入人心。 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 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此为定期朝见。 春秋两季
漫色彩。 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
[重阳]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一般情况下,《 易经》 将“ 九” [揖让] 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 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
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 重阳” 。 重阳时节,秋 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
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
等习俗。 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平而置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腊日]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 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
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 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个月 ( 腊 [长揖] 这 是 古 时 不 分 尊 卑 的 相 见 礼, 拱 手 高 举, 自 上
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 有吃赤豆 而下。
粥、祭拜祖先等习俗。 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拱] 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 《论
[除夕] 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一般情况下,农历十二月三 语· 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
十日晚,家家在打扫干净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 [顿首] 古时一种拜礼,为 “ 九拜” 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
“年饭” 。 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 时,头碰地即起。 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通常用
乐,谓之“守岁” 。 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 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
“庭燎” ,取其兴旺之意) ,并在这 “ 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的 拜望、拜别等。 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 ,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 [稽首] 古代的拜礼,为 “ 九拜” 之一。 行礼时,施礼者屈
[伯(孟)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 ( 孟) 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 头至地须停
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 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
常加伯(孟)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 “ 父” 或 “ 甫” 字表 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
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等。 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等,也都用此大礼。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 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
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 《周礼》谓“ 九拜” :“ 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
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 后以为某人生在 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这是不同
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故称为十二 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生肖。 [跪] 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 如《 廉
[生辰八字] 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 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 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 [坐] 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 为了
个人的命运。 遇有大事,都须推算八字。 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 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尽后”
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 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 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 “ 尽前” 是尽量把身体往前
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挪,以免饮食弄脏座席而对人不敬。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 官高为尊居上 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队。 彝、卣 ( yǒu) 、罍 ( léi) ,都是形状
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 不一的盛酒器。 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因为男子二 的,下有三足。 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 觥( ɡōnɡ) ,是一种
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还没达到壮年,所以称作“弱冠”。 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 周礼》 :“ 以婚冠之礼亲成男 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的器具,欧阳修《醉翁亭记》 中有这样的
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 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 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 小杯为盏、盅。 卮,也
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后也可结婚。 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 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冠礼。 [羹] 肉汁。 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 《 汉 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
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 丞相为祖道,送 的食品。 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
至渭桥” 。 《荆轲刺秦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句中的“ 祖” 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就是“祖道” ,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 古代鲜肉一般用火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 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 “ 食不厌精,脍不厌
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 。 “ 斋” 又称“ 致斋” , 细” ,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 脍炙,是人们所共同
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 五思” ( 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 喜好的,后来把诗文或事物为人所称颂叫作“脍炙人口” 。
所嗜) ,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 戒” 又称“ 散斋” ,散 (九)音乐文娱
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 [五声] 也称 “ 五音 ” ,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
以防“失正” “ 散思” 。 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 角、徵(zhǐ) 、羽五个音级。 五声与古代所谓的阴阳五行、五味、
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 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
祀时口中发出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 荆轲刺秦
[虚左] 古代坐车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 王》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文
客,有“虚左以待”一语。 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再拜] 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 旧时书信末尾也 [宫调] 音乐术语。 古代称宫、商、角、清角、徵、羽、变宫为
常用“再拜” ,以表示敬意。 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
[膜拜] 古代的拜礼。 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 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 ,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
叩头。 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极端恭敬或畏服 者则称“调” ,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
的行礼方式。 [十二律] 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
[折腰] 拜揖。 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 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有: 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
(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 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
山陵崩等。 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 另外,奇数各
(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律称“律” ,偶数各律称“吕” ,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
(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 [俗乐] 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 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
“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俗乐,称为“燕乐” 。 如《大风歌》 《秋风辞》 。
(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 [雅乐]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
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用的乐舞。 周代雅乐是指“六舞” (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
(八)饮食器用 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 。 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它
[五谷] 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 五谷” ,古代有多种不同 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 中正和平” ,歌词“ 典雅纯
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 正” ,故称之为“雅乐” 。 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
黍、稷、麦、菽。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舞统称为“雅乐” 。
[五味] 指酸、咸、甜 ( 甘) 、苦、辣 ( 辛) 五种味道。 烹调上 [霓裳羽衣曲] 唐代宫廷乐曲。 其由来传说不一,白居易
讲究“五味调和” 。 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六畜] 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 [十面埋伏] 琵琶大曲。 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 乐曲描
[八珍] 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 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 写公元前 202 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
域而不同。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 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
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 后世以龙 生动。 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
肝、凤髓、豹胎、鲤尾、鸮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五射] 古代的五种射技。 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
[古代炊具] 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 huò) 、甑( zènɡ) 、鬲 注、襄尺、井仪。 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
(lì)等。 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 鼎腹一 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
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 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
[古代酒器] 尊( 今作 “ 樽” ) ,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 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 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 壶, [文房四宝] 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 文房,
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能装酒,还能装水,故后 即书房。 北宋苏易简著有《 文房四谱》 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品类及故事。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
[书法] 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 无关。 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 等,
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 从商甲骨文、周金文、秦篆、 象形字全是独体字。 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
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的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出 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 会意
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一大批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 兰亭序》 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 “ 明、
《自叙帖》等珍贵的书法遗产。 旦、采、休”等。
[六书] 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77
方法 文言文传记选段整体阅读方略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物传记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真实的历史 (三)以“五个 W”为切口,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史料;从文学的角度看,人物传记为我们塑造了无数鲜活的人物 这里所说的“五个 W”指的是五个用“ W” 开头的英文单词:
形象,为我们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写作技巧。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 Who———什么 人; When———什 么 时 间; Where———什 么 地 方;
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What———什么事情;Why———为什么发生。 人物传记是由这几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串起人物一生的经历 个要素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 W” ,弄清这“ 五个 W” ,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 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遭遇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在了一起。 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要抓住这些词语去串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
联传主一生的经历。 以《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例,表明时间的语 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
句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蔺相如者……赵惠文王 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
时,得楚和氏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 赵……既 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等。 名、
罢,归国…… 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 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 写祖先、父亲,其实是
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 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
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 “ 荐” 形成原因。 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始终如一的个性。 他小
“举” “征” “召” “拜” “辟” “授” “除” “ 为” 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 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
语有“升” “拔” “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 调” “ 徙” “ 转” 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
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 谪” “ 罢” “ 黜” 等。 同样以《 廉颇蔺相 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 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
如列传》为例,表明蔺相如官职升迁的语句如:蔺相如者,赵人 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
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 颂褒扬还是鞭挞讽刺。
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 总之,阅读人物传记,我们主要做的就是用上面提到的几种
卿,位在廉颇之右。 方法去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态度。
( 2018 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
鲁芝 字世英,扶风郿人 用 “
ᚷᚷᚷ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氾所害, ᚷᚷ ” 标 注 时 间、 地 点、 官 职 的 变 换, 用
芝襁褓流离,年十七 “ ”标注人物,从而理清层次各个事件的前因
ᚷᚷᚷ。 魏车骑
将军 郭淮 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 后果。
ᚷᚷᚷ、ᚷᚷᚷ、
写人记事类文言文大多以时间为线索来记述人
行安南太守 曹真 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宣帝 代
ᚷᚷᚷ。 ᚷᚷᚷᚷᚷ。 真薨,
物在某地所任官职,所做事情。 因此,可以抓住时间、
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ᚷᚷᚷᚷ。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 地点和官职等词语,把握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文章思
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ᚷᚷᚷᚷ。 天水夷夏慕 路,整体把握人物经历及事件梗概。
德,老幼赴阙 魏明帝 许焉。 曹爽 辅政,引为司马
∙∙献书,乞留芝。 ᚷᚷᚷ。 芝屡有 理清 脉 络, 要 特 别 关 注 三 类 表 示 时 间 节 点 的
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 宣帝 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 词语:
①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
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 若挟天子保
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的动
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 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
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 宣帝
②年号及皇帝变动情况。 正史一般不用干支纪
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 以寿春叛, 魏帝 出征,芝率荆州 年,而以年号纪年,故传记中的“三年” “ 九年” 等往往
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 践阼 指某年号的“三年” “ 九年” 。 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
ᚷᚷᚷᚷᚷᚷ。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侯 。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 也往往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
ᚷ
老逊 位 , 章 表 十 余 上, 于 是 征 为 光 禄 大 夫 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所变化。
∙ ∙ ᚷᚷᚷᚷᚷᚷ , ᚷ ᚷ ᚷ, 给 吏 卒, 门 施 行 马。
羊祜 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 ③泛指时间变动的词语。 如 “ 数日” “ 累年” “ 既
而” “向” “旋” 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
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 上不从。 其为
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 这些插叙往往通过 “ 初 ”
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节选自《晋书· 鲁芝传》 )
考点一 根据句意断句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分两步
A.爽懦惑不能用 / 遂委身受戮 / 芝坐爽 / 下狱 / 当死 / 而口不讼直 / 志不苟 第一步:借助关键词语断句。
免 / 宣帝嘉之 / 赦而不诛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①借助名词或代词断句。 名词或代词一般为文章叙述、描写、说明
B.爽懦惑不能用 / 遂委身受戮 / 芝坐爽下狱 / 当死 / 而口不讼直志 / 不苟 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开。 比如本题中,“爽” “ 芝” “ 宣
免 / 宣帝嘉之 / 赦而不诛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帝” “之”等名词或代词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前面或后面要断开。
C.爽懦惑不能用 / 遂委身受戮 / 芝坐爽下狱 / 当死 / 而口不讼 直 / 志不苟 ②借助虚词断句。 虚词中,特别是连词,在句中起串联作用,其前
免 / 宣帝嘉之 / 赦而不诛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后往往要断开。 如本句中的“遂” “而” ,前面要断开。
D.爽懦惑不能用 / 遂委身受戮 / 芝坐爽 / 下狱 / 当死 / 而口不讼直志 / 不苟 ③借助动词断句。 在文言文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
免 / 宣帝嘉之 / 赦而不诛 / 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 略,所以要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词语,确定主干,从而断开
解析 第一步,找到句首常用的连词 “ 遂、而” ,前面断开;第二步,找 句子。 如本题中,动词有“坐” “下” “嘉” “赦” “起”等,可找到它们对应
到主语“芝、宣帝” ,前面断开;第三步,根据结构,转折关系 “ 而” 前面断 的主语、宾语,根据句意断句。
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 ,中间断开。 第二步:验证核实答案。
答案 C 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意、文章的内容再核实一遍。
考点二 文化常识辨误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三步解答文化常识题
A.《三坟》 《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 “ 坟
①全面识记,突出重点。 文化常识内容繁杂,识记是前提,可以对文化常识进行分
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类归纳记忆。 如分为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等。 同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
时积累不可以漫无目的,而要有选择地识记与人物传记有关的文化常识内容。 具体来
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说,主要指与古代称谓习惯、历法、礼仪、科举制度、官职升迁等相关的一些文化常识。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
②调动积累,认真推断。 做题时要调动平常所学知识,特别是课本中出现过的知
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识,以便触类旁通。 要善于识破题中设置的陷阱,根据具体语境推敲出某词的确切文化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
意义。 另外,考场上要避难就易,灵活使用排除法。
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③准确理解,避免差错。 高考考查的都是文言文传记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常识,
解析 践阼,指即位、登基,并没有“ 用武力打败敌对
要求考生对其进行准确的记忆理解。
势力,登上国君宝座”的意思。
答案 C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考点三 分析综合辨误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五比对”巧解分析综合题
( ) ①比对人物————张冠李戴。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本为豪族,但幼 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
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 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
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事” ,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 ②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错乱,地点不合。 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
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 颠倒,或将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弄混。 分析时应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
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什么事,识破“ 时间错误” 的陷阱。 还有就是比对选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 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
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 ③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 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
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 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
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 ④比对添加内容————无中生有。 这是一种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的设误手段。 解
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题时要细审选项中的每一个信息点在原文中是否有相关表述,要留意相关的细节,识别
解析 “蜀地饱受侵扰” 错,被侵扰的是天水郡,而不 选项中自行添加而原文中并未出现的信息。
是蜀地。 ⑤比对增删的范围、程度词————以偏概全。 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
答案 B 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
考点四 文言文翻译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找准 3 处着眼点———明确考查点在哪里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 文言文翻译
语句的赋分点主要体现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上,找准了这三点,也就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抓住了翻译题的命题点和基本的得分点。
(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1.实词。 作为采分点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准确理解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
解析 关键实词:( 1)先驱:先锋。
复词、活用词语和借助语境推断词义的多义词,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
( 2)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
现出来。
关键虚词:( 1)以:凭借;以为:作为。
2.虚词。 作为采分点的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
( 2)以:因为。
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
文言句式:( 2)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义,如作代词的“之” “其” 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
答案 (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
换的,如“之” “而” “以” “于”等。 ( 2) 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
作为先锋。
的“之” 、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
(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
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十间房屋。
3.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翻译时审出译
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 考生要重点把握容易忽略的省略句、宾语前
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续表
题目 解题锦囊
[参考译文]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郿县人。 鲁芝家族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
豪门大族。 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迁居雍州, 用熟“六字” ,突破翻译题
致力于古代典籍的研究。 被郡里举荐为上计吏,后被州里征召为别驾。 ①留。 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a.在
魏车骑将军郭淮担任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 将他举荐为孝廉,授郎 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
中之职。 后来鲁芝被授任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 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 《 鸿门宴》 ) , “ 劳苦功高” 这
曹真出京到关西督察,鲁芝又任参大司马军事。 曹真去世后,宣帝接替 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b.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
曹真的职位,便任命鲁芝为参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 天水郡和蜀地 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减少,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改 ②换。 a.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b.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
造城市,数年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 升任广平太守。 天水各族百姓都非 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c.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d.将
常仰慕他的美德,老幼到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 魏明帝允准。 曹爽 通假字替换成本字;e.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
辅政,任用鲁芝为司马。 鲁芝多有正直的言论和高明的谋略,曹爽却不 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采纳。 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 ③调。 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
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 序调整过来,使译句通顺。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
免,即使想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 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 种:a.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b.定语后
的威势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 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 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c.谓语前置句,
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 曾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 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d.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
于是身受杀戮。 鲁芝也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 动词或介词之后。
辩曲直,不想求赦免。 宣帝赞许他,赦免而不杀他。 不久被起用为并州 ④删。 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
刺史。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 词,如句首语气词 “ 盖 ” “ 夫 ” 、音节助词 “ 之 ” 、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
锋。 诸葛诞叛乱被平定以后,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狱审理。 武帝即 “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 不 影 响 译 文 的 准 确、 通 顺, 便 可 删 去
位,鲁芝转任镇东将军,爵位晋升为侯。 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 不译。
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鲁芝因为年已七十,告 ⑤补。 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
老退职,(为此)上疏十多次,于是被征召为光禄大夫,位列特进,配给吏 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 羊祜任车骑将军,( 请求) 让位给鲁芝, ⑥变。 指根据语境,进行灵活变通的翻译。 这往往是在上述五种
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自好、清心寡欲,与人和睦而不苟同,做官至头生 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所用的一种方法。 尤其是碰到文言
白发,始终守礼,未被任选此官职,我却超越了他( 居这么高的位子) ,怎 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语句。 如《 过秦论》
么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呢!” 皇帝没有听从。 鲁芝便是如此受人敬重。 中“金城千里” ,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城环绕,险固可靠” 。
泰始九年鲁芝去世,时年八十四岁。 皇帝为他哀悼,赐谥号贞,赐坟地
百亩。
( 2014 辽宁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类的文章,阅读这类文章需要抓
赵立 住人物的主要事迹,分析事件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和道德
ᚷᚷᚷᚷᚷ。 ᚷᚷᚷ,金人大入,盗贼
群起,立数有战功,为武卫都虞候 品质。
ᚷᚷᚷ,金人攻徐,王复拒守,
命立督战,中六矢,战益厉 。 城始破,立巷战,夺门以出,金人击之死, 步骤一:关注开头段,了解人物的基本信息
∙
夜半得微雨而 苏,乃杀守者,阴结乡民为收复计。 金人北还,立率残 1.用双波浪线标注出人物的生平履历:①传主的姓名、
∙
兵邀 击,断其归路,夺舟船金帛以千计,军声复振。 乃尽结乡民为兵, 字、号;②特点;③任职情况;④其余各段中出现的重要人物
∙
遂复徐州。 的人名。
时山东诸郡莽为盗区,立介居其间,威名流 闻。 会金左将军昌 步骤二:标注时间词,划分文段层次
∙ ᚷᚷᚷᚷ围
楚州急,通守贾敦诗 2.用波浪线标注与时间有关的词语,概括每段大意。
ᚷᚷᚷᚷ命立将所部兵往赴之。 且
战且行,连七战胜而后能达楚。 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 手指麾,既入 第①段:赵立率军民收复徐州。
∙
城休士,而后拔镞。 诏以立 守楚州。 明年正月 第②段:赵立治军严明,固守楚州。
ᚷ ᚷᚷᚷ,金人攻城,立命撤废
屋,城下然火池,壮士持长矛以待。 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金人选 第③段:赵立战死楚州。
死士突入,又搏杀之,乃稍引退。 五月 第④段:赵立忠义刚强,金人害怕他。
ᚷ ᚷ ,ᚷᚷ北归,筑高台六合,以辎
重假道于 楚,立斩其使。 兀术 第⑤段:赵立死后谥号忠烈。
∙ ᚷ ᚷ 怒,乃设南北两屯,绝楚饷道。 承、楚间
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①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 步骤三:了解人物事件,归纳内容要点
愈梗。 始受围,菽麦野生,泽有凫茨可采,后皆尽,至屑榆皮食之。 3.人物 事 件 一 发 生 在 何 时、 何 地? 事 件 主 要 内 容 是
立遣人诣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 什么?
ᚷᚷᚷᚷᚷᚷᚷ欲遣ᚷᚷ救之,俊不肯
行。 乃 命刘光世 答:建炎三年;徐州;金兵攻打徐州,赵立率残部,整合
∙ ᚷ ᚷ ᚷ 督淮南诸镇救楚。 高宗览立奏,叹曰:“ 立坚守孤城,
虽古名将无以逾之。”以书趣光世会兵者五,光世讫不行。 金知外救 乡民力量最终收复徐州。
绝,围益急。 九月 4.人物事件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ᚷ ᚷ ,攻东城,立登磴道以观,飞炮中其首,左右驰救之,
立曰:“我终不能为国殄贼矣。”言讫而绝,年三十有七。 众巷哭。 金 答:赵立奉命支援并驻守楚州,被金人围困。
人疑立诈死,不敢动。 越旬余 5.人物事件三的主要内容和结果是什么?
ᚷ ᚷ ᚷ ,城始陷。
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为人木强,不知书,忠义出天性。 答:赵立固守楚州等待援军,不至,赵立战死,十多天后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善骑射,不喜声色财利,与士卒均廪给。 每战擐②甲胄先登,有退却 楚州陷落。
者,捽而斩之。 仇视金人,言之必嚼齿而怒,所俘获磔以示众。 忠义 6.人物事件四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之声远近皆倾 答:赵立为人质朴刚强,不慕财色,仇视金人。
∙下之,金人不敢斥其名。
讣闻,辍朝,谥忠烈。 步骤四:把握人物性格,概括中心意思
(节选自《宋史· 赵立传》 ) 7.归纳和概括人物特点和中心意思。
[注] ①张敌万:盗贼首领。 ②擐(huàn) :穿。 答:本文通过记述赵立在徐州保卫战和楚州保卫战中
屡立战功,声名显赫和最后战死的情景,赞扬了他质朴刚
强、忠义报国的英雄气概。
考点五 文言实词辨误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五法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代入检验推断法。 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一个词
A.中六矢,战益厉
∙ 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
厉:激烈。
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立率残兵邀
∙击 2.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
邀:阻截。
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怨天尤人” 中“ 天” 与
C.立介居其间,威名流
∙闻 “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当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
流:传布。
3.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 除了
D. 忠 义 之 声 远 近 皆 倾
∙ 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成分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来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
下之
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或代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
倾:钦佩。
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
4.成语印证推断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
5.联想迁移推断法。 尽管考生对高考题目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来自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
含义的能力。 A 项,“ 厉”
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有的文言实词与教材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所在句子的句式
应解释为“凶猛” 。
都相同。
答案 A
考点六 文言虚词辨析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 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六法
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1.语法分析法。 依据虚词的语法位置和功能来判断其大概含义,即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
( ) 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 “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 《 鸿门宴 》 ) ,句中有三个
A. 夜 半 得 微 雨 而 “为” ,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 ,宾语是“刀俎”和“鱼肉” ,句中的前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 是” ;末句
∙ 苏, 乃 杀
守者 “何辞” ,即“辞何” ,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锲而 舍之,朽木不折 2.判断词性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
∙
B.不能言,以 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 和“不能不以之兴怀” ,前一个“ 之” 是动词,意为
∙手指麾
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 “往、到达” ;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
∙
C.以辎重假道于 3.同位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
∙楚
此 非 孟 德 之 困 于 周 郎 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 《 过秦论》 ) 中
∙
者乎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 也是“ 趁着” 的意思。 此句的“ 利” “ 便” 都
D.乃 是指“有利的形势” 。
∙命刘光世督淮南诸镇
救楚 4.删换变化法。 有些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此
今其智乃 虚词一般是连词;句意表达受到影响的,此虚词一般是介词。
∙反不能及,其可
怪也欤 5.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解析 A.均为连词,表承 如用“于”“为”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若属皆且为所虏”;用“之” “是”表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 “无乃尔是
接 / 表假 设。 B. 均 为 介 词, 过与”。
译为 “ 用 ” 。 C. 介词, 在 / 表 6.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语境。 如“遂扫石而坐” ,是先扫石,
被动。 D.于是,就 / 竟然。 再坐下,由此推断“而”表顺承关系;“弃甲曳兵而走” ,是一面逃跑,一面还拖着武器,动作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
答案 B “弃甲曳兵”是修饰“走”的,由此推断“而”表修饰关系。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考点七 信息筛选辨误 高频考点
题目 解题锦囊
辨明信息筛选题设错的四个易混点
解答信息筛选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把所有给出的信息(句子)还原到文中,结合上下文背景弄清该句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 的主体、内容、所反映的人物品性、表现的方法(直接还是间接)等;二是要逐一对照题干要求,弄清所筛选
立“敢勇”的一组是 ( ) 的信息与题干的要求是否一致;三是熟悉命题者通常所用到的干扰类型,或者说用作干扰的句子是从哪个
①城始破,立巷战 角度进行干扰的。 一般分为以下四种:
②两颊中流矢,不能言,以手
1.混淆不同主体。 题干要求筛选出属于甲的行为、事件或品格,但命题者故意把属于乙的行为、
指麾
事件或品格的信息也放进备选信息中,以鱼目混珠的方式进行干扰。 考生一不小心,就可能张冠李
③金人登城,钩取投火中
戴。 因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看这些句子是不是都表现了同一种品格,还要把句子从原文中找出
④立斩其使
来,看它的主体(主语)是谁。
⑤立家先残于徐,以单骑入楚
2.混淆不同品格。 前文说过,文言文人物传记的信息筛选题,题干大多从人物品性的角度设定筛
⑥每战擐甲胄先登
选标准。 命题者在设置干扰句时,往往把能表现不同于题干要求的那一种品性的句子也掺杂在里
A.①②⑥ B.①③⑤
面,而这两种品性往往比较接近却又确实不同,从而造成迷惑性较强的干扰句。
C.②④⑤ D.③④⑥
3.混淆不同背景。 有时孤立地看几个备选句,发现它们都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即都能表现题干中作
解析 ③句 “ 钩取投火中”
的主语是 “ 壮士 ” 。 ⑤句体现 为筛选标准的那一种品质。 但仔细分析起来,其中有一两个句子不符合相关的条件或背景。 这就要求考
不出“敢勇” 。 生在答题时,不仅要关注选项句子本身,还要关注其相关的条件和背景。 比如本题第⑤句,说的是赵立初
答案 A 入楚州的情况,体现不出“敢勇”。
4.混淆不同事件。 有时命题者故意把在同一个人身上发生的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事件也掺在其中,在
解答此类题时,考生要特别注意联系全文去判别事件的内容和性质。
[参考译文]
赵立,徐州张益村人。 因为勇敢,隶属军籍。 靖康初年,金人大举入侵,盗贼蜂拥而起,赵立屡次立下战功,担任武卫都虞候。 建
炎三年,金人攻打徐州,王复守卫抵抗,命令赵立督战,赵立中了六箭,作战却更加勇猛。 都城刚被攻破,赵立就在街道内战斗,夺门而
出,金人把他打死,半夜被小雨淋湿苏醒过来,就杀了守卫的人,暗中集结百姓制订收复的计划。 金人向北撤军,赵立率领残余的军队
阻击他们,阻断了金人回去的路,夺取了成千的船只、金银、布帛,军队的声势又振作起来。 于是把百姓都集结起来组成军队,就收复
了徐州。
当时山东的各郡大都沦为敌占区,赵立独处其间,威武的名声传播很远。 适逢金国的左将军昌围攻楚州,形势非常紧急,通守贾
敦诗想要举城投降,宣抚使杜充命令赵立率领自己统辖的军队前往救援。 赵立一面战斗一面前进,七战七胜后才到达楚州。 两颊都
中了流箭,不能说话,用手指挥,进入城中安顿好士兵之后,才拔出箭头。 圣旨命令赵立守卫楚州。 第二年正月,金人攻打楚州,赵立
命令拆除废旧的房屋,城下烧起火池,壮士手拿长矛,严阵以待。 金人登上城墙,壮士就用钩子钩住他们扔到火中。 金人选取了敢死
队冲进城里,赵立又战斗消灭他们,金人才逐渐撤退。 五月,金兀术向北撤兵,在六合修筑高台,想在楚州借道运送军用物资,赵立杀
了他的使臣。 金兀术恼怒,就设立了南北两屯,断绝了楚州的粮道。 承州和楚州之间有樊梁、新开和白马三个湖泊,盗贼张敌万在这
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刚被围的时候,菽麦在野地里生长,池塘湖泊里面有凫茨可以
采摘,后来都采摘尽了,以至于把榆树皮研成碎末来吃。
赵立派人到朝廷告急。 签书枢密院事赵鼎想要派遣张俊救赵立,张俊不肯前往,就命令刘光世率领淮南各镇救援楚州。 高宗看了
赵立的奏折,感叹地说:“赵立坚守孤城,即使是古代的名将也不能超过他啊。” (高宗)五次用书信催促刘光世聚集军队,刘光世最终没
有执行。 金军知道外面的救援断绝,围攻得更加紧急。 九月份,攻打东城,赵立登上磴道来观看,飞炮打中了他的头,侍从的人跑过去救
他,赵立说:“我最终不能为国家消灭贼寇了。”说完就死了,年仅三十七岁。 众人聚哭于巷。 金人怀疑赵立是假死,不敢轻举妄动。 过了
十多天,楚州城才陷落。
赵立的家先前在徐州已被毁坏,赵立就单枪匹马进入楚州。 赵立为人质朴倔强,不认识字,忠诚和仁义是天生的。 赵立擅长骑马
射箭,不喜欢声色和财物,和士兵均分给养。 每次战斗都穿着盔甲冲锋在前,有退却的人,他一定要揪住杀掉他。 赵立仇视金人,说到
金人一定咬牙切齿发怒,俘虏的金兵都要实行分裂尸体的刑罚来示众。 忠诚和仁义的名声让远近的人钦佩,金人不敢直呼其名。
报丧的消息报告上来,朝廷中止朝见,谥号忠烈。
缕,战益急。 会刘继元降,命守城门,籍兵仗。 又从征范阳,多所
擒获,超散员指挥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涪王之迁房陵也,禁卫诸校杨均、王荣等以依附被谴,独昭
王昭远,形质魁伟,色黑,继昇名之 “ 铁山” 。 有膂力,善骑
远无所预,太宗以为忠,屡称其能,可备急使。
射。 少时,独入山捕鹰鹘,值涧水暴涨十余丈,昭远升大树,经宿
端拱初,召为殿前都虞候,领勤州防御使。 命有司治绫锦院
得免。 尝涉河,冰陷,二公傍共援出之,昭远神色自若。 喜与里
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或言此地即铁山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闻
∙
中恶少游处。 一日,众祀里神,昭远适至,有以博投授之,谓曰:
者异之太宗尝草书纨扇作古诗赐诸将意多比讽其赐昭远尤加赏
“汝他日倘有节钺 ,试掷以卜之。”昭远一掷,六齿皆赤。
遇。
∙∙
ᚷ二年,领沙州观察使,再为并、代副都部署。 至道中,李继迁
南游京师 ,事太宗于晋邸,特被亲遇,常呼其小字。 及即位,
扰西鄙,绝灵武粮道,命昭远为灵州路都部署,护二十五州刍粟,
∙∙
补殿前指挥使,稍迁都知。 从征太原,先登,为流矢所中,血渍甲
竟达灵武,继迁不敢犯。
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真宗即位,徙定州行营都部署。 未几,拜保静军节度使,充 B.王昭远作战勇猛,颇有战功。 跟随太宗征战,敢于冲锋在前,
天雄军都部署、知府事。 咸平二年,移知河阳,数月卒,年五十 直至身受重伤后才回到后方;除奋勇杀敌外,也擒敌很多,
六。 时车驾 受到越级提拔。
∙∙在大名,为废朝,赠太尉,谥惠和,中使护葬。
昭远颇知书,性吝啬,所至无善政。 母弟昭懿亦事晋邸,至 C.王昭远对上忠诚,很受信赖。 多次跟随太宗四处征战,表现
捧日都虞候。 弟昭逊,西京作坊使。 初,祖母郭氏尝对昭远母指 突出,受到太宗器重;粮道受阻时,他受命护送粮草而不辱
昭远曰:“此儿有贵相,他日必至公侯。” 指昭懿曰:“ 此儿奉钱过 使命。
二万,不能胜矣。”果皆如其言。 D.王昭远异于常人,堪称传奇。 年轻时恰好遇到人们祭祀里
(选自《宋史· 列传第三十五》 ,有删改) 神,有人说他以后可能成为武将,占卜后果然出现与众不同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的情况;其未成名时,祖母便非常看好他,认为其必有富贵,
A.昭远升 大树,经宿得免 升:登,上。 后来果然应验。
∙
B.事太宗于晋邸,特被亲遇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遇:优待。
C.命守城门,籍 籍:登记。 ( 1)一日,众祀里神,昭远适至,有以博投授之。
∙兵仗
D.此儿奉钱过二万,不能胜 矣 胜:战胜。 ( 2)独昭远无所预,太宗以为忠,屡称其能,可备急使。
∙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1. 答案 D 胜:胜任。
A.二公傍共援出之 2. 答案 D A.代词,他,指王昭远;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
∙
涪王之 迁房陵也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B. 表目的,来,用来;表示动
∙
B.试掷以 卜之 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译为“ 用” “ 拿” “ 凭借” 。 C.动
∙
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 词,担任;介词,为了。 D.都是助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
∙
C.命昭远为 性的“所”字结构,表示“ ……的” 。
∙灵州路都部署
时车驾在大名,为 3. 答案 B 在充分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一些断句方
∙废朝
D.所 至无善政 法来断句。 “治……为……”表达的是完整的意思,不可断开。
∙
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从上文来看, “ 铁山故营” 应为一个名称。 “ 比讽” 与下文的
∙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赏遇”形成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的待遇。 故选 B。
A.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 / 掘地得铁若山形 / 或言此地即铁 4. 答案 C 此处应为开封,是北宋的都城,也称东京、汴梁。
山 / 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 / 闻者异之 / 太宗尝草书纨扇 / 作古 5. 答案 C 答题时应对所给六句话逐句分析,从三个方面审
诗赐诸将 / 意多比讽 / 其赐昭远 / 尤加赏遇 视: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干中所说的
B.命有司治绫锦院为公署 / 掘地得铁若山形 / 或言此地即铁山 人物的言行;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 本题
故营 / 又与昭远幼名合 / 闻者异之 / 太宗尝草书纨扇 / 作古诗 中,②体现他的胆量过人, ③体现他的勇敢无畏, ④体现他的
赐诸将 / 意多比讽 / 其赐昭远 / 尤加赏遇 忠诚之心,其他句子都不能直接体现他的美好品德。
C.命有司治绫锦院 / 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 / 或言此地即铁山 6. 答案 B “ 直至身受重伤后才回到后方” 错,文中有“ 血渍
故营 / 又与昭远幼名合 / 闻者异之 / 太宗尝草书纨扇 / 作古诗 甲缕,战益急”之语,可见他是受伤后作战更加勇猛。
赐诸将 / 意多比 / 讽其赐昭远 / 尤加赏遇 7. 答案 ( 1)一天,人们祭祀里神,王昭远恰好到来,有人把博
D.命有司治绫锦院 / 为公署掘地得铁若山形 / 或言此地即铁 投交给他。
山 / 故营又与昭远幼名合 / 闻者异之 / 太宗尝草书纨扇 / 作古 ( 2)唯独王昭远没有受到牵连,太宗认为他忠诚,多次称赞他
诗赐诸将 / 意多比讽 / 其赐昭远 / 尤加赏遇 有才能,能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任用。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答题时首先确定重点字词,然后熟练使用留、换、调、
( ) 删、补、变六种方法进行翻译,遵循“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
A.里,即乡里、街坊,古代编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落实,文从字顺”的原则。
B.节钺,指符节与斧钺,古代皇帝授予将帅,具有较高权威。 [参考译文]
C.京师,是中国古代对都城的称呼,此处即今天的南京。 王昭远,形体魁伟,肤色黝黑,王继昇给他取名 “ 铁山” 。 王
D.车驾,指马拉的车,此处指皇帝所乘的车,为皇帝的代称。 昭远有过人的体力,擅长骑马射箭。 年轻时,一个人进山捕捉鹰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其中全部直接表现王昭远美好品德的一 鹘,恰逢山涧的水突然上涨十多丈,昭远爬上大树,过了一夜得
组是 ( ) 以幸免。 曾经过河,河冰塌陷,两个人从旁边一起把他拉出来,
①值涧水暴涨十余丈,昭远升大树,经宿得免 他脸色一点也没有改变。 王昭远喜欢与乡里的不良青年一起游
②冰陷,二公傍共援出之,昭远神色自若 玩。 一天,大家祭祀里神,王昭远恰好到来,有人把博投交给他,
③先登,为流矢所中,血渍甲缕,战益急 对他说:“你以后可能成为武将,请试投掷来占卜一下。” 昭远投
④禁卫诸校杨均、王荣等以依附被谴,独昭远无所预 掷了一下,六齿都是红色。
⑤赠太尉,谥惠和,中使护葬 王昭远南游京城,在晋王府侍奉太宗,特别被信任优待,常
⑥性吝啬,所至无善政 常称呼他的小名。 等到太宗即位之后,王昭远被补为殿前指挥
A.①②⑤ B.①④⑥ 使,慢慢升为都知。 跟随太宗征伐太原,率先登城,被流箭射中,
C.②③④ D.③⑤⑥ 鲜血浸透战袍,而他作战更加勇猛。 恰逢刘继元投降,命令他把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守城门,登记兵器。 又跟随太宗征伐范阳,擒敌很多,越级提升
A.王昭远强壮有力,胆量过人。 年轻时敢于一人入深山捕猎, 为散员指挥使。
被洪水围困,在山中过夜而平安无事;又曾陷入冰河之中被 涪王被贬到房陵时,宫禁侍卫校官杨均、王荣等人因为依附
救起,毫无惊慌之态。 而被贬谪,唯独王昭远没有受到牵连,太宗认为他忠诚,多次称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赞他有才能,能够在应对紧急情况时任用。 真宗即位,王昭远调任定州行营都部署。 不久,担任保静军
端拱初年,王昭远被征召为殿前都虞候,兼任勤州防御使。 节度使,充任天雄军都部署,掌管府事。 咸平二年,调任河阳知
命令有关部门修建绫锦院做公署,挖地获得像山形状的铁,有人 府,几个月后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当时皇帝在大名,为他停止
说此地就是铁山的旧营垒,又与王昭远的小名相合,听说的人都 朝会,赠官太尉,谥号惠和,派宦官护丧。
认为奇异。 太宗曾经在绢织团扇上写草书,作古诗赐给将领们, 王昭远读书很多,生性吝啬,所到之处没有好的政绩。 同母
诗意多为比喻劝勉,而送给王昭远的则更多为优待嘉奖。 端拱 兄弟王昭懿也在晋王府任职,官至捧日都虞候。 弟弟王昭逊,为
二年,王昭远兼任沙州观察使,再任并、代副都部署。 至道年间, 西京作坊使。 当初,祖母郭氏曾经指着王昭远对他的母亲说:
李继迁扰乱西部边境,断绝灵武粮道。 太宗任命王昭远为灵州 “这个孩子有富贵相,日后必定成为公侯。”又指着王昭懿说:“ 这
路都部署,护送二十五州的粮草,最终到达灵武,李继迁不敢 个孩子的俸钱超过两万,就不能胜任了。”果然都如她所言。
进犯。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