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真题多维细目表
考题 考查内容
素养要求
年份 卷别 题号 设分 题型 体裁 考点 考查能力 难度 试题结构 (高考方向)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Ⅰ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学术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2019 课标全国Ⅱ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学术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Ⅲ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学术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Ⅰ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学术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2018 课标全国Ⅱ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时评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Ⅲ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政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Ⅰ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政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2017 课标全国Ⅱ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学术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考点 3 / 考点 5
课标全国Ⅲ 1 / 2 / 3 3 分 选择题 政论文 分析综合 中 四选一 思维发展与提升
/ 考点 6
总计 考点 3 考点 5 考点 6
平均分值 3 分 3 分 3 分
占比 2% 2% 2%
考频 9 题 / 9 卷 9 题 / 9 卷 9 题 / 9 卷
考点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考点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 4.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
点,概括中心意思 考点 5.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考点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命题规律与趋势
01 考查内容 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都具有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人文性。
1.根据最新《考试大纲》,高考论述类文本阅 3.每题 3 分,共 9 分。
04 命题趋势
读选文涉及“中外论述类文本”,包括政论
03 命题特点 1.设题注重论述类文本的 “ 说理性和逻辑
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
2.所选文本 1000 字左右。 1.选文常为严谨的学术论文、政论文,题材 性” ,聚焦逻辑推理。
涉及经济、文化、美学、史学、文艺学等社 2.选项的构成,不是对原文句子的简单摘
02 考频赋分
1.题型、分值稳定。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取,而是经过高度浓缩和加工改造,且融
2.几年来均设置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 2.注重文化积淀,关注传统文化。 文本大 入了命题人的理解和思考。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3
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
清 单 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知识
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
2.学术论文
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
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问题
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 它往往
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
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
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 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力要
行探讨的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有自己的论证角
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高考题选用的材料新颖,往往是反映某
度、论证体系和研究成果,它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
一个领域最新动向的文章,包含了社会科学的研究动态和成果,人
性和科学性的文体特点。
们对社会热点的评价和看法。 这些材料一般淡化了文章背景,内容
学术论文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从表达方式上看,虽然以
有积极意义,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也有一定的理解难度。
议论与说明为主,但与传统的议论文不尽相同,又异于现代的说
(二)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特点
明文,因为它的说明、记述、引用(包括图表、模型等) 旨在进行科
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 学的、严密的逻辑推导。
研究对象
学、美学、法学、文艺学等。 3.时 评
表达方式 以议论为主。 时评是对 当 前 发 生 的 新 闻 及 新 闻 中 的 事 实 发 表 见 解 的
文章。
文章特点 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
时评是评说最近发生的某一件事情或最新出现的某一个问
主要内容 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题;也可以是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评说。 它具有时效
(三)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的特点。
1.论 点
在表达方式上,时评以说理为主,或夹叙夹议,或先说后议。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
4.书 评
下特点:
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其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
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准确、鲜明。
识性和艺术性的文章。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
书评是以“书”为对象,对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价值判断
见山;②有的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 “总而言之” “ 总之” “ 归
的文章。 书评不同于读后感,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重要文体,一
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
般包含介绍、评价、推荐几部分。
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
书评采用记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以传播书的内容、评
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需要考生自己概括。 论书的价值、推介书的特色。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更深刻,
(五)论述类文本常用的论证方法
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
1.举例论证
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 列举确凿、充分、典型的事例来证明论点,起到以理服人的
盾、交叉或包含。
作用。
2.论 据 如朱光潜的《咬文嚼字》第 1—5 段,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
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方法,论证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 第 1、2 段列举《 屈原》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水浒》 《红楼梦》中炼字的例子,阐述“ 你这” 式、“ 你是” 式、“ 你
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 有”式三种不同句式的不同意味;第 3 段列举王若虚《史记辨惑》
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道理论据要准确恰当。 中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论述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 第 4 段列举贾岛“推敲” 的故事,表明用字不同导致意境也不同
3.论 证 的观点。
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道理论证
一般来说,论点解决“证明什么” 的问题,论据解决“ 用什么 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
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 解决“ 怎样证 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
明”的问题。 论点。
论证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服力。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第 4、5 段谈论中国诗富于暗示,“言
(四)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 有尽而意无穷” 的特点,就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 作者先指
1.政论文 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 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
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言外” ,与外国人所谓 “ 空泛联接着确切” ,意思一样。 “ 一般西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 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是正确的说法。 作者
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 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
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 “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 做结束的” ,比“ 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 ,例如 “ 西洋中世纪拉丁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 ,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作者使用 把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种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
中外论诗的理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点,这样就显得有高度、有深 从而证明论点。
度,也有可信度。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通过相同属性的类比,将妻 “ 私臣” 、
3.对比论证 妾“畏臣” 、客“有求于臣”与宫妇“私王” 、朝廷之臣“畏王” 、四境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 之内“有求于王”两两对应,令人信服地推论出“ 王之蔽甚矣” 的
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 结论,从而有力地论证了纳谏的必要性。
如马南邨的《不求甚解》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 (六)论述类文本常见的论证结构
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 议论文的论证结构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层
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这样,通过对 进式(递进式) 、对照式四类。 具体见下表:
比论证,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结构模式 具体说明
4.比喻论证
这种结构模式是指论证的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论证论点,化抽象为具体,化陌
系,一般包括三种:总—分、分—总、总—分—总。 注意开
生为熟识,化深奥为浅显。
总分式 头段或者结尾段,如果开头段提出问题或是中心论点,那
如鲁迅的 《 拿来主义》 ,用 “ 大宅子” 比喻文化遗产,用 “ 孱
么一般都是“总—分”式,因为正文多半是论证过程;如果
头” “昏蛋” “ 废物” 比喻对待文化遗产持错误态度的人,用 “ 鱼 开头段和结尾段互相呼应,那么就是“总—分—总”式。
翅” “鸦片” “烟枪和烟灯” “ 姨太太” 来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几个段落、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
这些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比喻论证法的运用使说理浅显易
并列式 列的。 在几个并列的段落或部分之前常常出现 “ 第一 ”
懂,妙趣横生。
“第二” “第三”或“首先” “其次” “再次”等语言标志。
5.因果论证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文章的各段落或部分之间是层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
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关系,各部分的前后顺序有严格的要
层进式
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可以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
求,不能随便变动。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往往由浅入深,常
(递进式)
互证。 常有一 些 递 进 式 的 语 言 标 志, 如 “ 不 仅 ” “ 而 且 ” “ 甚
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前 6 段指出:“ 闭关主义” 导致被枪 至”等。
炮打破大门;“送去主义”导致子孙后代只剩点残羹冷炙;“ 送来
这种结构模式的特点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事物或意
主义”使清醒的青年们对洋货恐怖。 第 7 段推出结论:“ 所以我
对照式 思加以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来比照另一种事物
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这样,因果论证的运用就 或意思。
使得文章逻辑性强,无可辩驳。
6.类比论证
对应学生用书起始页码 P15
方法一 洞悉命题手段与陷阱
(一)命制错误选项的六种手段 “改” “漏” “凑” 。 经过这种方式改造出来的选项,有的不改变原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选项,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对 文意思,有的改变了原文意思。 而改变了原文意思的,无疑就是
原文语句进行一番改造,这种“改造”的方式就是“删” “添” “调” “不正确的一项” 。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二)错误选项常设的九种陷阱 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 无 关系。
1.以偏概全
[比对分析] 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选项用否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 定词“无”将原文 “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 ……世界时尚” 这一
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有以部分代整体、以
句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意思变成了否定两者之间
设误方式
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做出错误的
有关系。
判断。
4.偷换概念
要判断“以偏概全”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时,一要注意词语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
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看一看选项句与原文中的指代内
判定技巧 生,使考生误入歧途;或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 ( 如属
容是否存在范围、程度以及频率上的差异;二要注意原文
设误方式 性、作用、发展趋势等) 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
表述是涵盖全部还是有所针对,是特称还是全称。
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
[应用体验] 回事。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 明初 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 要判断“偷换概念”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
别注意事物的对象,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错误
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
判定技巧
对接的现象,尤其看选项句中的陈述对象( 一般是主语或
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
宾语)与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认识。
[应用体验]
选项:( 2017 课标全国Ⅱ,1,C) 明代社会 往往被认为是保
原文: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 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
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比对分析] 选项以偏概全。 将原文中的 “ 明初” 说成了 选项:( 2018 课标全国Ⅱ,1,C) “ 被遗忘权” 和 “ 隐私权” 的
“明代社会” ,扩大了范围,属于以整体代部分。 提出都是为了 对抗大数据 ,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
2.混淆时态
[比对分析] 选项偷换概念。 “被遗忘权” 的提出是对“ 数
命题者故意把“ 未然” ( 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或推测 ) 说 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 ,而不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且文章并没有
成“已然” (既成事实) ,或者把“或然” (可能发生的情况) 提到“隐私权”的提出是为了对抗大数据。
设误方式
转述为“必然” (必定发生的情况) 。 也可能反之,将 “ 已 5.因果混乱
然”说成“未然” ,把“必然”说成“或然” 。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
要判断“混淆时态”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 故意把原材料中的 “ 因” 变成了 “ 果” ,或把 “ 果 ” 变成了
判定技巧 设误方式
别注意表推测和表时间的词语。 “因”等;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无因果关
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应用体验]
原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形态越多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 要判断“因果混乱” 干扰项,在阅读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
我们就越严密地被少数人的思维所控制,且这种控制最终会表 句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注意
判定技巧 选项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注意一
现为 信息对人的控制 。
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 “ 因此” “ 之所以 ” 等,注意
选项:( 2018 天津,5,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
选项的因果关系在原文中是否存在。
主观世界的沟通, 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
[应用体验]
[比对分析] 选项混淆时态。 文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是在论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
述人和信息关系实质发生变化,人对信息的主宰地位正在被 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
动摇。
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 例证 。
3.混淆是非
选项:( 2017 课标全国Ⅱ,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
色走向多彩, 从而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设误方式 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
[比对分析] 选项因果混乱。 “ 从而” 一词强加因果,从原
加以肯定。
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 ,只是“ 中国传统社
要判断“混淆是非”干扰项,在阅读文章或选项句时,要特
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而不是“ 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
别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
判定技巧 转型”的因素。
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更要格外关注表示肯定和否定
的关键词。 6.曲解文意
选项中的观点与原文不一致,错误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
[应用体验]
设误方式 键字词或说法,造成一字、一词之差或说法相异,从而背
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
离原文意思,歪曲作者观点。
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
要判断“曲解文意”干扰项,一定要仔细比对原文,充分理
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
解文意。 要特别注意揣摩概念与概念、事物与事物、事理
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 成为 中国本土的时
判定技巧 与事理之间的关系,看选项是否有意混淆了各种关系,比
尚,中 国 传 统 的 人 物、 花 鸟、 山 水, 与 外 来 的 伊 斯 兰 风 格 如将并列说成转折、将递进说成并列,或者在概括转换时
融为一体 ,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 更换了意思等。
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应用体验]
选项:( 2017 课标全国Ⅱ,1,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 原文: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
要判断“无中生有” 干扰项,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
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 无处安放? 要 判定技巧 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
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 “ 乡愁” 变成 “ 乡痛” ,一个重要 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措施是要 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
[应用体验]
选项:( 2017 课标全国Ⅲ,1,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 原文: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 谷鲁斯
建设之余还能 兼顾人文保护 ,就不会留下“乡痛” 。 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人的“ 内模
仿” 。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 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
[比对分析] 选项曲解文意。 原文强调的是在新型的城镇
似联想。 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
化建设中,要想不留下“乡痛” ,应该做的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
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
村记忆” ,而不是“兼顾人文保护” 。 这里是故意更换了某个说法
发生的事件。 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具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
造成了曲解文意。
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 这种同
7.张冠李戴
情,不但及于他人,也及于其他生物及无生物。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人表述
选项:( 2017 山东,7,B) 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
设误方式 成彼人,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
不同的观点。 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
彼方面,比如把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
动,移情源自人的“内模仿” , 这种观点不可信 。
要判断“张冠李戴”干扰项,阅读文章时,需要圈出陈述对
象,要特别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因为“冠” 往往出现 [比对分析] 选项无中生有。 “ 这种观点不可信” 对应的
判定技巧
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 另外,还要留心文中 原文的信息区间为语段的第二、三句话,作者对于谷鲁斯等人的
代词的指代内容。 观点可信与否并无明确说法,选项中 “ 这种观点不可信 ” 无中
生有。
[应用体验]
原文: 时间是 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
个 参数 。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
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
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
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
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 11 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
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 13 世纪下半叶的
事情了。
选项:( 2017 天津,7,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
间,人们制造出 指时杆、日晷、漏壶等 , 作为 描述物质运动或事
件发生过程的 参数 。
[比对分析] 选项张冠李戴。 将原文“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
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说成“ 指时杆、日晷、
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 这里属于
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8.武断绝对
命题者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
设误方式 别,排除个别和特殊现象,用同样的说法表述两种或多种
事物,一概而论。
找到选项所对应的内容,逐句比对,关注表程度、情态、条
判定技巧 件、范围、分寸的词句,注意选项中“全” “都” “一定” “ 就”
“可以”等词语。
[应用体验]
原文: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 在某种程度上
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
选项:( 2018 课标全国Ⅱ,3,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
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比对分析] 选项删除了“ 在某种程度上” 这个限制语,改
变了原文的意思。
9.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
设误方式 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
惑考生的。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方法二 三遍阅读———圈点、分析、判断,准确获取信息
论述类文本阅读,是高考的难点之一。 主要原因是考生对 阅读文本后,可提出如下问题:
这类文章没有读懂,没有形成对文章居高临下的观照和由整体
到局部再到整体的剖析能力,而是陷入庞杂的文字和繁乱的信
息中,理不清头绪。 因此,从整体阅读文章的角度来把握文章的
要点,强化信息的获取,就成了阅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采用
“三遍阅读———圈点、分析、判断”的方法,能准确获取信息,提高
阅读效率。
第一遍:通读———圈点观点材料,落实结构层次
不管哪种形式的文章,通读全文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对论述
类文本而言,通读就是要把握文章说的是什么事,讲的是什么
理;文章涉及什么人、什么观点。 阅读时可采用逐段“ 圈点法” ,
一标段落,二画观点,三标材料。
圈点时 ,除圈画出论点 ( 或 分 论 点 ) 、 论 据 外 , 还 要 特 别
关注指 示 代 词 、 关 联 词 语 ( 如 “ 如 果 ” “ 因 此 ” “ 但 是 ” “ 然
而 ” 等 ) 、副词 ( 如 “ 凡 是 ” “ 全 ” 等 ) 、 表 次 序 的 词 语 ( 如 “ 首
先 ” “ 其次 ” “ 再 次 ” “ 最 后 ” 等 ) 以 及 一 些 修 饰 性 的 词 语 , 有
时还要注意使用了 一 定 修 辞 手 法 的 语 句 。 除 此 之 外 , 还 要
高度关注文本的高 频 词 、 概 念 词 , 养 成 围 绕 高 频 词 、 概 念 词
梳理文本结构 ,理清文脉的习惯 。
( 2018 课标全国Ⅰ)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1.全文共 4 段。 观点是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 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 新子
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 学”应追求 “ 照着讲” 与 “ 接
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着讲”的统一。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 ,即新时代的诸子 2.文章呈现 “ 总—分—
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 照着讲” 主 总”的结构模式。
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 3.各段的主要内容:
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 第一段,在阐释诸子之
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学的源头的基础上,对诸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 。 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 接着讲” 接近诸子之学 之学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
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 对其内涵和外延做了界定。
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 同时 第二段,阐释了新时代
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 诸子之学应具有的品格,并
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 着重从 “ 照着讲” 的角度分
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 析诸 子 之 学 的 研 究 及 其
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意义。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 无” 开始,它 第三段,阐释了新时代
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 照着讲” 的意义,在于梳理 的诸 子 之 学 应 具 有 “ 接 着
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 讲”的品格特点及其作用。
“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 第四段,分析了诸子之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 “ 照着讲” 之后,需要继之以 “ 接着讲” 。 “ 接着讲” 的基本精 学“照着讲” 与 “ 接着讲” 的
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 辩证关系,指出“新子学” 应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 照着讲” 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 追求的目标。
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 ;“接着讲” 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 照着讲” 。 “ 新子
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辨明八种关系 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选项与文本的哪一段、哪一句有大致的对应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关系。 在把握选项与文本的对应关系上,要注意以下八种情况。
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弄清是选正
第三遍:研读———紧扣绾结处,判断信息正误
第三遍阅读,是针对文章与题目的“绾结处”进行的,即精心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高频考点
研读选项和文本的对应处,相关信息的聚焦处,重要语句、标志 筛选整合信息三比对
词语的所在处,仔细比较,务必找出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确定
技 法 解 说
排除依据。 论述类文本阅读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这
比对代词,如“它” “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
类题型,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
比对范围 词, 如 “ 都 ” “ 所 有 ” 等, 看 是 否 任 意 扩 大 或 缩 小
相关的语言环境,寻找有效信息,具体方法如下:
范围。
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 比对
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很” “更” “越发” “已经” “将来” 等,
标注 件、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 词语
——— 看是否弄错了程度与时间。
敏感点 现的重要概念等,都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
出来。 比对动词,将动词改变后, 表述的意思会与原文的意思不
一致。
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
↓
找准 选信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 ,分句与分句之
———
对应点 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 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转折、假设等
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比对 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
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 关系 比对每一个分句的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每一个分句与
落实
——— 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 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要看因果
设误点
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关系,是否有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比对所述原因、条件、结果、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比对
依据和 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结论
对于原文中没有给出的但题干要求做出判断的结论,要看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5 年高考 3 年模拟 B 版(教师用书)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续表
技 法 解 说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在对原文的结构、思路把握准确的基础上,把
A.广 义 上 的 诸 子 “诸 子 之 学, 兴 起 于 先 秦
ᚷᚷᚷᚷ ” A 项, 是 对 第 一 对照选项与原文,分
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果相对照,看是否
之学始于先秦 “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
析是否一致。
ᚷᚷᚷ,ᚷ 段相关文字的整
一致。
穿于 此 后 中 国 思 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
ᚷᚷᚷᚷᚷ 合 转 述, 表 述
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ᚷᚷᚷᚷ ᚷᚷᚷᚷᚷᚷᚷᚷ,这 正确。
想的组成部分 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ᚷᚷᚷᚷᚷ 。 ᚷᚷᚷᚷᚷ”。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
ᚷᚷ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
A 项, “ 采 用 了 对 比
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
格是历史的承继性
B. “ 照着讲 ” 主要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A. 文章采用了 对 比 的论证手法” 错。 文
ᚷ ᚷ 以及思想的创造性
B 项, 是 对 第 二
指 对 经 典 的 整 理 的论证手法,以突出 章并不是要突出“ 新
ᚷᚷᚷᚷᚷ ᚷᚷ 段相关文字的整 和 突 破 性。 ‘ 新 子
和实证性研究 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 “新子学 ” 与历史上 子学”与历史上诸子
ᚷᚷᚷᚷᚷ ,并 合 转 述, 表 述 学’ ,即新时代的诸
发掘 历 史 上 思 想 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 之学的差异,没有涉
ᚷ。 子之学,也应有同样
正确。
ᚷᚷᚷᚷ 及对比论证。
家的思想内涵 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
ᚷᚷᚷᚷᚷ 。 的品格
ᚷᚷ。”
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
“ 这 可 以 从 ‘ 照 着
要的思想资源” 。 ᚷᚷᚷ 文章指出理解“ 新子
讲 ’ 和 ‘ 接 着 讲 ’ 两
C 项, 是 对 文 章 学” 的品格可从 “ 照
B.文章指出理解“ 新 个 方 面
ᚷᚷᚷ 来 理 解 ” 着讲 ” 和 “ 接 着 讲 ”
“ ‘接着讲 ’ 接近诸 子 之 学 第三段中相关信
C. “ 接着讲 ” 主要 子学”的品格可从两 “ ‘照着讲’ 与 ‘ 接着
ᚷ
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 息 的 筛 选 整 合。 两方面入手,并就二
指 接 续 诸 子 注 重 讲’ 二者无法分离 ”
ᚷ ᚷᚷᚷᚷᚷ 者无法分离的关系
ᚷᚷᚷᚷᚷ 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 涉及这一项的信
思想创造的传统, ᚷᚷᚷ 的关系 “ ‘新 子 学 ’ 应 追 求
ᚷᚷ进行论证。 进 行 论 证。 该 项
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 ” “ 同 息 点 有 两 处, 注
在新 条 件 下 形 成 ‘ 照 着 讲 ’ 与 ‘ 接 着
时 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 意文中的“ 同时” 正确。
创造性的思想。 ᚷ 讲’的统一” 。
ᚷᚷᚷᚷᚷ 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一词。 信息整合
ᚷᚷᚷᚷᚷᚷᚷ 。 “ ‘接 着 讲 ’ 无 法 回
转述正确。
避中西思想之间的
D 项, 是 对 第 四
关系。 在 中 西 之 学
段相关信息的曲
D.不 同 于 以 往 诸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 已 相 遇 的 背 景 下,
解。 由 “ 从 逻 辑 文章以中国思想传
子 之 学, “ 新 子 的形成, 都 不 能 从 ‘ 无 ’ 开 ‘接着讲 ’ 同时展开
上说 ……进行反 C.文 章 以 中 西 思 想 统与西方思想传统
学”受西方思想影 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 为中西之学的交融”
思 批 判 ” , 可 知 交融互动为前提,论
ᚷ,论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
响,脱离了既有思 演进过程
ᚷᚷᚷᚷᚷ ᚷᚷᚷ,并需要对既有思 “脱 离 了 既 有 思 证 “ 新 子 学 ” “ 接 着 证 “ 新 子 学 ” “ 接 着
想演进的过程 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方的思想传统都构
ᚷᚷᚷᚷᚷ 。 讲”的必要和可能。 讲” 的必要和可能。
想 演 进 的 过
成了世界文化的重
程”错。 该项正确。
要资源,而世界文化
的发展,则以二者的
ᚷᚷᚷ
考点二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高频考点
互 动 为 其 重 要 前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步骤 提”
ᚷ。
“从逻辑上说” 文章认为 “ 照着讲 ”
技 法 解 说
ᚷᚷᚷᚷᚷ “‘ 照
着讲 ’ 是 ‘ 接 着 讲 ’ 与“ 接着讲 ” 二者无
通读文本,对全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阅读时
D. 文 章 论 证 “ 照 着 的出 发 点 ” “ 在 ‘ 照 法分 离。 从 逻 辑 到
要勾画圈点,标注关键词(情感态度倾向) 、关
讲” “ 接 着 讲 ” 无 法 着讲 ’ 之后, 需要继 现实的角度,作者认
把握全文内容,理清 键句(中心论点、分论点) ,在每个段落 ( 或每
分离,是按从逻辑到 为“ 新子学 ” 应追求
段落大意。 个层次)找到一个关键句(即分论点) ,在整体 ᚷᚷᚷ ᚷ
现实的顺序 现实的过程看 “ 照 着 讲 ” 与 “ 接 着
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逐段理清文章的段 ᚷᚷᚷᚷ推进的。 ᚷᚷᚷᚷᚷ,‘ 照
着讲 ’ 与 ‘ 接 着 讲 ’ 讲” 的 统 一。 该 项
意、层意。
总是相互渗入” 。 正确。
重点分析勾画出来的顺序词、总结词等标志
性词语以及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起总结作
用的小结句、 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等。
分析结构特点,弄清
在分析结构、理清思路的过程中把握某一段
内在逻辑。
落与上下段落的逻辑关系,某一段落中各分
句间的结构和逻辑层次,从而准确把握句与
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B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三 标注敏感点 找准对应点 落实设误点
高频考点
A 项,“在历史上是互相
分析概括观点态度三推断
“ ‘照 着 讲 ’ 主 要 是 隔膜的” 错,原文的相关
从历史角度对以往 语句为 “ 从历史角度对
这主要是针对论点和论据的正误判断。 解答 A.对 经 典 进 行 文
经典作具体的实证 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
此类题,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 如果 本校 勘 和 文 献 编
性研 究, 诸 如 训 诂、 性 研 究, 诸 如 训 诂、 校
单一判断题 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 纂与 进 一 步 阐 发
校 勘、 文 献 编 纂 等 勘、文 献 编 纂 等 等。 这
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原文 之间,在历史上是
等。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
中的位置和作用,且要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 互相隔膜的
ᚷᚷᚷᚷ 。 涉及对以往思想的 思想的回顾、 反 思 ” , 并
要素 回顾、反思。” 无“ 在历史上是互相隔
这主要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正误判断。 解答此
推断 膜的”的内容。
类题,要看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原因与结果、
条件与结论之间论证关系是否正确:一要看 “ ‘接 着 讲 ’ 同 时 展
B 项,是对第三段 “ 同时
综合判断题 原因与条件的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 开为中西之学的交
展开 为 中 西 之 学 的 交
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明确表述; B. 面 对 中 西 思 想 融, 从 更 深 的 层 次
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
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 的 交 融 与 互 动, 看,这种交融具体展
ᚷ 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
关系是否合乎情理。 “新子学 ” 应该 同 开为世界文化的建
ᚷ 文化 的 建 构 与 发 展 过
时致 力 于 中 国 和 构与 发 展 过 程
ᚷᚷᚷᚷᚷ …… 程” “ 这一意义上的 ‘ 新
解此类题时,要推断句子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 世界文化的建构 同时表现为世界文
句子内部成分 ᚷᚷᚷᚷᚷ。 子学 ’ ” 的整合概括,与
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这就要求分析句子的主、 化发展过程中创造
之间的关系 文本内容相符。
谓、宾等成分,划分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从而 性的思想系统。”
判断
判断选项有没有混淆、笼统等错误。
“仅仅停留在 ‘ 照着
关系 讲’ ,思想便容易止
解此类题时,要推断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
C. “ 照着讲 ” 内含 C 项,“照着讲” “ 无助于
推断 于过去,难以继续前
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分句间的关系主要
“ 接 着 讲 ” , 虽 然 促进新思想生成” 错,原
句子之间的 有因果、假设、转折、并列等,要注意强加因 行,可能无助于思想
能发 扬 以 往 的 思 ᚷᚷᚷᚷᚷ 文为 “ 可能无助于思想
的创新
关系判断 果、因果关系倒置、假设关系倒置、转折关系
想,但无助于促进 ᚷᚷ。 就此而言, 的创新” ,是说一种或然
ᚷᚷᚷᚷᚷ 在 ‘ 照 着 讲 ’ 之 后,
倒置、必要条件变成充分条件、并列关系变成
新思想生成。 性,而非必然的判定。
转折关系等错误。 ᚷᚷᚷᚷ 需要 继 之 以 ‘ 接 着
讲’ 。”
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通过其他媒介的作用认识客观事物,
D. “ 新子学 ” 要参
及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的过程。 根据第四段 “ ‘ 新子学 ’
与世 界 文 化 的 发 “ ‘新 子 学 ’ 应 追 求
思维特性在选项的设置中主要表现为方向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 应追求 ‘ 照着讲’ 与 ‘ 接
思维 展, 就 有 必 要 从 ‘ 照 着 讲 ’ 与 ‘ 接 着
新性。 方向性主要体现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上,深刻性主要体 ᚷ 着讲 ’ 的 统 一 ” 可 知,
推断 “照着讲 ” 逐渐过 讲’的统一。”
现在补充省略内容和揭示隐含信息上,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类比、归 ᚷᚷᚷᚷ D 项错误。
渡到“接着讲” 。
纳、演绎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拓展、延伸、预测上。 弄清这些命题 ᚷᚷᚷᚷᚷ
特性,有助于我们运用思维推断精准作答。
文档由机器转码 排版混乱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请下载原文档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portal.php?mod=view&aid=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