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全国高考语文加练半小时: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一 单文精练四

标签: 暂无标签
单文精练四 让县自明本志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 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忤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后孤计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倘更为祸始      倘:或许
B.枭其二子              枭:擒获
C.言有不逊之志          逊:恭顺
D.昔乐毅走赵            走:逃亡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
B.岩穴知名之士:隐居而有名望的人。汉朝儒生常故意隐居深山,抬高声价,以待举荐。
C.子桓兄弟:曹丕、曹植等。子桓,是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D.文中两处“同岁”意思都是岁数相等,指和作者同一年出生的人。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四段列举自己的事迹,用意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绝宾客往来之望     绝:断绝、隔绝
B.然常自损,不欲多之      损:裁减
C.后还到扬州更募          募:募捐
D.后孤计禽其四将          禽:同“擒”,擒拿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在济南为官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样一来就触犯了一些权贵的利益,他怕由此给家族招来灾祸,只好托病还乡。
B.曹操辞官还乡后,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准备秋夏时读书,冬春时打猎,曾一度产生老于荒野、断绝与宾客交往的念头。
C.收编了黄巾军的三十多万人后,曹操先后打败了袁术、袁绍和刘表,自己也当上了宰相。他认为,作为臣子,显贵至极,这已超过了他原来的愿望。
D.曹操主动提出辞退三县的封地,但决不放弃兵权。他这样做,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放弃兵权后会遭到别人的谋害。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然者,兵多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自明绝无“不逊之志”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精析
第一组
1.B [枭:砍头悬之示众。]
2.D [第一处“同岁”称同一年被荐举为孝廉者。]
3.(1)(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2)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
4.表明自己一心为国,功劳很大,但无代汉自立之心。
第二组
1.C [募:招募,即招募兵丁。]
2.D [由原文“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可知,曹操不肯放弃兵权,除了担心放弃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为子孙计”外,又考虑到自己垮台后国家将有倾覆的危险。]
3.(1)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纪相等罢了。
(2)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会意气骄盛,就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又成为祸患的开始。
4.(1)表明自己并非贪恋兵权,“有不逊之志”,实在是安定国家、自身免祸之必需(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2)表白自己以周公为榜样,不会有不逊之志(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3)说明自己位极人臣,更不会有不逊之志(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参考译文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恐怕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朝廷的那些权贵,因而为豪强权贵所恨,我害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年纪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精致的书房,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这样做的原因,是兵多了就会意气骄盛,就要与强敌抗争,或许会又成为祸患的开始。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我不是只对你们说这些,也常常把这些话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刻地知道我的心意。我所以诚诚恳恳地说出这些心里话,是因为看到周公用《金縢》书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自己。然而想让我随随便便放弃我统领的军队,把它交给主管人员,自己回到武平国去,这实在是不行的。为什么呢?我真担心自己放弃了兵权,就会被人谋害啊。既是为子孙打算,又(考虑)自己失败国家就危险了,因此不能追慕虚名而处于实际的祸患之中,这是我所不能做的事情。以前朝廷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辞让不接受,现在改变主意准备接受,不是想又以此为荣,是想借此作为外援,作为万全之计。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时,没有一次不放下书本而叹息,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想到我凭借朝廷的威望,代天子出征讨伐,除去自己的弱势来攻克强敌,以小擒大。意中所图谋的事,做起来没有不如意的;心中所思考的事,推行时没有不成功的。于是终于平定了天下,没有辱没主上的使命。可以说是上天帮助汉室,不是个人的力量能做到的。然而我的封地兼有四县,享用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样的功德能接受呢!天下还未平静,不可以让位;至于封地,是可以辞让的。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交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赋税,姑且以此减少别人对我的毁谤和非议,稍稍减轻我受到的责难。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529&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