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为高考题库的VIP用户

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1部分 专题5 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标签: 暂无标签
[冷考点也不可忽视]
[考点要求] 1.新课标《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2.“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既是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也是语言表达的效果。在高考命题中,单纯设题考查“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的题目不多,一般都是与语言表达的其他考点综合考查。在一轮复习中,考生应该理解“简明、准确、鲜明、生动”的内涵,掌握方法,学会综合运用。
题型一 简明
“简明”包括“简”和“明”两个方面。“简”即“简要”,就是话语力求简练,不说多余的话。“明”即“明白”,就是要把意思表达清楚,不让人产生误解。要做到语言简明,一要避免啰嗦,不说废话;二要避免歧义,防止误解。
 (2016·山东卷)下面是某中学学生会向各班班长所发通知的正文,请阅读并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了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同学们的国学素养,校学生会定于10月18日下午4点,在报告厅举办“走近孔子”读书交流会。届时在孔子研究领域享有极高盛誉的孙荣教授将光临指导,并向各班奉送其最新研究著作。请拨冗组织班委推荐两名发言的同学,并告知他们一定务必按时到会。
在不改变语意的前提下,为了表达简明,文中必须删掉两个词语,分别是极高和一定(务必)。
[解题指导] 第一步,审题干,明要求。删掉两个词语使语言简明。
第二步,读文段,找重复。“盛誉”就是很高的荣誉,已经包含程度副词“极高”的意思了,其前“极高”重复,应删掉。“务必”就是“一定要”的意思,其前不必再加“一定”。
第三步,顺语境,定答案。读删掉两个词语后的文段,感受语言是否简明,最终确定答案。

训练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的茶俗以大众化为主流,茶馆茶客盈门,就完全①足以说明这一点;而文人雅士在饮茶上另有讲究。历来的研究者在饮茶著述中,他们②试图教给人们一种优雅的饮茶方式:茶叶需上品,入茶之③水最好是甘洌的泉水;主宾身份情趣要相宜,或有诗文唱和、书画助兴,或会心赏鉴;切忌④主宾不解茶道和饮茶时佐以荤食;茶舍布置混乱,茶具粗劣,也是犯忌之事⑤。
为了表达简明,画线的词语有两处应该删除,序号分别是①#j##和②。
解析 解题时要注重分析画横线的词句与其前后词句在意思上的关系。比如①处“完全”与“足以”重复,应删去“完全”;②处的“他们”根据前一句可知,还是指“研究者”,“他们”可以去掉;虽然④⑤两句都有“忌”,但“忌”的内容不同,不是重复。
题型二 准确
“准确”指在正确理解文意、句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语气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目的。“准确”,在语言运用试题的各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包括所用语言符合特定的情境,符合特定的身份地位,正确地运用谦敬称呼,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等。
 (2016·江苏卷)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C )
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
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
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
A.读万卷书 寸草春晖 我思我在
B.悦读生活 寸草春晖 指点江山
C.悦读生活 那些花儿 我思我在
D.读万卷书 那些花儿 指点江山
[解题指导]  解答此题需要根据每组文章的名称概括出共同的内容或情感。第一组文章主要谈读书,但不强调读书多,所以不能选“读万卷书”。第二组文章名称透露出其内容与“同学少年”相关,而“寸草春晖”与报答母亲有关,所以只能选比喻青年学生的“那些花儿”。第三组文章多是自己的思考感悟,所以选“我思我在”,而“指点江山”与青年的远大理想有关。

训练2.(2019·湖南教育联盟联考)下面一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得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文段语言准确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①“事情”改为“喜讯”,或“消息”
②“顷刻”改为“顿时”
③“预想”改为“原本”
④“用力”改为“努力”
⑤“难点”改为“困难”
解析 ①把“获得一等奖”说成“喜讯”或“消息”比“事情”更准确具体;且“事情”与“传来”也不搭配。②“顷刻”是名词,指极短的时间,不能修饰“止不住”,这里应用副词“顿时”。③“预想”指事先料想,事前推想,重在“想”,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应改为“原本”。④“用力”指使力气,使劲。根据语境,“攻坚”是花精力、下功夫的事情,故“用力”应改为“努力”。⑤“难点”指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根据语境,他们面对的应是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故“难点”应改为“困难”。
题型三 鲜明
“鲜明”是指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表达的观点要明确而不含糊;表达的色彩(感情色彩、事物的形象色彩)要分明。简而言之,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地表情达意。本考点一般出现在语段压缩,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2016·山东卷)拖延症的表现是,在能够预料后果不良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一再推迟。请运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写出拖延症的危害。不超过40个字。
[解题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要根据“拖延症”的概念,扣住“拖延症”的危害来写,并在句子中用上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要特别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示例)拖延症是生命的窃贼,它会在不知不觉中,盗取你的热情,偷走你的机会。

训练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曾在夏令营见到一个中学生给大家发自己的名片,上面有她的各种头衔和所获荣誉,如学生会副主席、某报小记者、某市三好学生、某大赛一等奖等,她通过这种方式向大家介绍自己,令夏令营的成员们刮目相看,印象深刻。
材料二 在一所中学的高二年级,笔者对四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数字显示,被卷入名片交换热旋风的人数比例是相当高的,占30%以上;其中有一个班级,全班48名学生,居然有17名学生曾与同学交换过名片,占全班人数的35%以上。
你对中学生使用名片有何看法?请简述。
答案 (示例一)中学生使用名片无可非议。名片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工具,能简明而直接地向别人介绍自己。学生迟早要进入社会,应学会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地表现自己,推荐自己。
(示例二)中学生使用名片为时尚早。中学生的交际范围有限,所接触的人多是自己熟悉的,无须通过名片介绍。另外,过早地使用名片,也会助长孩子的虚荣心,不利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__
解析 评析时,注意观点要指向两则材料所体现的共同话题,做到观点鲜明,分析合乎情理。
题型四 生动
“生动”就是表达能充分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使表达形象可感。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压缩与扩展语段和修改病句等题目中均有体现。
 (2016·天津卷)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解题指导] 拟写时,可以从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作品或者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取得的艺术成就切入。作答时要注意有创意,有文采,语言简洁。
答案 (示例)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人生悲喜尽在其中;穿越时空,走近莎翁,大师风范历久弥新。

训练4.创业、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请拟写一则宣传语,倡导同学们升入大学后积极参与创业、创新活动,培养创业、创新能力。要求:①紧扣宣传目的;③运用比喻手法;③不超过40字。
答案 创业是青春的火炬,创新是创业的翅膀,用创业点燃创新梦想,用创新放飞人生希望。__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的能力。题干提示写作关键词是“创业”“创新”,两者看似是对等的,其实不然,创新是创业最为鲜明的特点,所以答案中必须阐明两者的关系。在语言表达上必须积极昂扬。
[专项对点练(8)见P307]
特色课堂 从逻辑角度解答逻辑推断题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语言应用板块的第21题,出乎意料地考了一道推断题,让人眼前一亮。传统高考试卷中语言表达应用板块的命题,一般仅限于语法(或以语感替补)、修辞两个层面,很少触及逻辑,特别是从来没有专门设逻辑方面的题目来考查。而这一次专门设题考查学生的逻辑推断能力,体现了高考命题专家组认识到了语言逻辑思维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又因为以前忽略了逻辑方面的考查而带有补缺和反拨的意味。
这道题给了我们一个警示: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其语文表达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语法(或语感)的掌握,也不仅仅满足于对修辞的熟练运用,还应该高度重视语言逻辑思维及其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这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时代和未来对人才的必然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三套试卷中的逻辑推断题全部列举如下,我们进行逐一地分析研究,或许能获得有益的启示。
1.(全国卷Ⅰ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们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
②不是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③不是取得好成绩,毕业后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解析 这是一个假言判断中的条件判断,条件判断陈述事物甲或情况甲是事物乙或情况乙的必要条件,即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一种可能性的关系,结果的成立一定要有前句这个条件,但具备前句这个条件时,却不一定能推出后句这个结果。①中,“学习工科”为“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索兴趣”这个结果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它是后者的必要条件,但不能保证“学习工科”就必定会有“激发好奇心、培养探索兴趣”这样的结果。而原文中的意思,“好奇心”和“探索兴趣”要为将来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必须有绝对的保障,但仅仅是选择读工科,却不一定能得到这种绝对的结果。结果没有保障,所以这个判断有误。
②中,对应的原文也是一个条件判断。同理,有“浓厚的兴趣”这个必要条件,不一定就有“取得好成绩”这个结果。“浓厚的兴趣”是可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取得好的成绩还需要其他如勤奋、智商等条件,所以,有了浓厚的兴趣,未必就能取得好成绩。
③中,对应的原文仍然是一个条件判断。同理,有了“好成绩”这个必要条件,也不一定就有“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这个结果。取得好的成绩,是能适应社会需要的条件之一,适应社会需要还需要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条件,所以,取得好成绩,毕业后未必就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全国卷Ⅱ第21题)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城市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解析 ①是由一个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我们把它还原成一个归纳推理的形式。
前提1: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前提2: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
结论: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但这是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就是说,前提只是列举了一部分城市因改名而取得经济较快发展的例子,而“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这个结论却是普遍性的,结论的范围比前提大,这样,结论就不一定可靠了。
③句,其实是一个演绎推理。我们把它还原成三段论的形式。
大前提:(城市)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
小前提:如果(我市)更名。
结论: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这个三段论的大前提,就是①判断中的结论。因为前提是错误的,所以这个演绎推理是错误的。
②与③是同一个推断,③从正面推理,上面已作分析。②是从反面推理。②③两个推断因为大前提错了,所以无论怎么推断都是错误的。
在没有掌握一定的逻辑推断常识的情况下,逻辑推断题只能借助生活常理来判断。
3.(全国卷Ⅲ第21题)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爆竹声声除旧岁”,说的是欢度春节时的传统习俗,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虽然喜庆,但是会带来空气、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引起火灾,一旦引起火灾,势必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现在很多城市已经限制燃放烟花爆竹,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火灾,而且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让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①火灾不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
②限制燃放不一定就能避免发生火灾。
③限制燃放不一定就能避免环境污染。
解析 ①中,火灾只是造成人身伤亡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条件,但不是有了火灾就一定会造成人身伤亡,因为还要看火势状况、安全通道等环境因素,还有人员的警觉和敏捷状况等多种条件。而对应的原文表达成一种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是转换成充分条件关系,所以,由”一旦引起火灾”不一定能推出”造成人身伤亡”的结论。②中,与①同理,燃放烟花爆竹也只是引起火灾的可能性条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如用火不慎、电线短路、煤气泄漏等情况也可能引起火灾,所以,“限制燃放”仅仅是避免“发生火灾”的原因和条件之一,但并不是避免“发生火灾”的全部原因和条件。对应的原文把这个必要条件关系表达为充分条件关系,因而推论错误。③中,与②同理,燃放烟花爆竹只是引起环境污染的可能性条件之一,还有其他原因(条件)可能造成污染,例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下水道堵塞造成污水漫溢等。所以,“限制燃放”也只是减少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一条途径而已,但不能完全避免环境污染。对应的原文表达为“只要限制燃放,就能避免环境污染”,把必要条件关系表达为充分条件关系,所以推断错误。
“逻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语言逻辑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通过对2017年高考试卷中的三道逻辑推断题,以及相继涌现在各种高考复习资料中的大量此类逻辑推断题的分析,将其病误类型分为以下五个方面:强加因果(或强加联系)、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武断、违背事理。
一、强加因果(强加联系)
本来不相干的两件事物或两个因素,强行把他们联系起来,或硬是说成因果关系。
[典例剖析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文明有赖于规则的涵养,汽车文明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重新定义了交通格局与交通规则。但我们现在缺乏的不是交通规则,而是遵守规则的意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拥堵状况,一定都与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有直接关联。一些漠视交通规则的陋习,直接破坏了路况,造成交通拥堵,也提升了路怒症的爆发几率。
①不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重新定义了交通格局与交通规则,而是汽车的普及。
②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拥堵状况,并不一定都与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有直接关联。
③一些漠视交通规则的陋习,不可能直接破坏了路况。
[解题指导] ①强加因果。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只能重新定义交通规则;而交通格局的变化只能由汽车普及来决定。②强加联系。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拥堵状况没有直接的关联,前者是主观意志,后者是客观情况。③强加因果。漠视交通规则和路况的破坏难以联系到一块,不能构成因果关系。
训练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有人明确提出“男性育儿假”概念,提出女方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受不少于十五天的共同育儿假,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加上此前曾以法律形式固定的男性十五天的护理假,男方可享受最低三十天的“产假”,能促进家庭和睦,同时,将父母、岳父母解放出来,能让他(她)们快乐地安度晚年。   
①“男性育儿假”不一定就能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
②男方可享受最低三十天的“产假”不一定能避免家庭纷争。
③男方可享受最低三十天的“产假”不一定就能让父母、岳父母快乐的安度晚年。
解析 ①强加因果。男方多享受几天共同育儿假,跟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②强加联系。男方享受最低三十天的“产假”和避免家庭纷争没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夫妻感情不好,还可能加剧家庭纷争。③强加因果。父母、岳父母快乐地安度晚年是一个长时间的问题,不是依靠男方多享受几十天“产假”就能解决的。
二、条件缺失
一个事件的结果,往往不是由某一个原因或条件造成的,如果硬是把这个结果归因于其中的一两个原因或条件,而抛弃了其他的原因或条件,就造成了条件缺失的逻辑语病。
[典例剖析2]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每年暑假期间,全国范围内就会出现很多低年级儿童在湖边嬉水导致的溺水事故,因此,务必要在小学范围内开设游泳课,这样就可以杜绝低龄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另外,开设了游泳课以后,非游泳课的老师就减轻了教学负担,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本专业课程的研究中,教研成果就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尽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①开设了游泳课,不一定能杜绝低龄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
②开设了游泳课以后,非游泳课的教师不一定能减轻教学负担。
③非游泳课的老师减轻了负担,教研成果也不一定就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解题指导] ①条件缺失。低龄儿童溺水事故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例如父母监护不到位,儿童游泳技术学得不精,游泳时间过度而体力透支,游泳场地的水深、水流等状况。开设游泳课教学游泳技术,只能是减少溺水事故的一个原因而已。②条件缺失。开设了游泳课,可能有一部分课时被游泳课占用,但构成教师教学负担的还有狠抓教学质量、班级学生人多而不好管理、迎接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等原因。③条件缺失。就算减轻了非游泳课老师的负担,教研成果也不一定就能涌现出来。教研成果的产生,还有赖于教师业务水平和学术水平的提高、学校培训机制的完善、图书馆和网络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及教师个人的钻研精神等。
训练2.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时代给我们提出的课题,远不只是“衡中模式”,还有席卷各地的“择校热”、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大战”等。只要多建一些学校和幼儿园,就能消除“择校热”和“幼儿园大战”等现象。没有“超级学校”,家长们就不会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发愁。在改革中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素质教育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①多建一些学校和幼儿园,也未必就能消除“择校热”和“幼儿园大战”等现象。
②没有“超级学校”,家长们也还会为儿女的教育问题而发愁。
③让教育资源配置趋向平衡,素质教育也不一定就会取得圆满成功。
解析 ①条件缺失。“择校热”和“幼儿园大战”的形成不仅仅有学校或幼儿园数量不够这一个原因,还有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设施的完备程度不平衡等。所以,多建几所学校或幼儿园,解决不了这个问题。②条件缺失。“超级学校”只是给家长的儿女教育问题带来烦恼的原因之一,还有如经济压力大、学生因课业负担重而损害身体等问题,父母同样为之烦恼。③条件缺失。素质教育要取得成功,还需要相关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改革、资金投入、教师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条件。
三、片面夸大
“片面夸大”就是片面地、不切实际地夸大事实或后果。它不同于修辞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夸张基于渲染语言表达效果的需要,是立足于事实相对可信的基础上的夸大。而这里所说的“片面夸大”是指不顾客观实际地夸大事件或后果,违背了客观事实和生活常理。
[典例剖析3]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科学家发现,生活在大的群体之中的鸟类,比生活在孤独之中的鸟类大脑中有着更多的新的神经元,也有着更强的记忆力。可见,我们人类也应该结交一些朋友,这样可以消除我们的孤独感,否则,孤独感就会导致我们的心灵彻底封闭。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一秒钟也不能和他人断绝联系,封闭症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很有害的。
①我们人类结交一些朋友,也不能完全消除我们的孤独感。
②孤独感不一定就会导致我们的心灵彻底封闭。
③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并不是一秒钟也不能和他人断绝联系。
[解题指导] ①片面夸大。人类交一些朋友可以缓和孤独感,但不能完全消除孤独感,“消除”的说法就显得过于夸大结果了。②片面夸大。孤独感应该是人类的一种较普遍的感受,许多人在许多时候都有,有些人长期都有,比如空巢老人,但事实上也没有导致他们的心灵彻底封闭。③片面夸大。人生活在社会之中,虽然不可能脱离他人而孤立地生活,但也不至于一秒钟都不能和他人断绝联系,这种说法夸大了事实。
训练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驾驶技术的高低跟犯错率是成反比的,有了高超的驾驶技术就可以避免车祸的发生。调查显示,出车祸的司机大多是从小驾校学得驾驶技术的,可见,小的驾校是培养不出驾驶技术高超的驾驶员的。所以我们要全面关停那些规模小、设备落后的驾校,让大的驾校来承担驾驶员培训工作,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位学员都拥有高超的驾驶技术了。
①有了高超的驾驶技术不一定就能够避免车祸的发生。
②小的驾校未必就不能培养出驾驶技术高超的驾驶员。
③让大的驾校来承担驾驶员培训工作,不一定能让每一位学员都拥有高超驾驶技术。
解析 ①片面夸大。高超的驾驶技术,可能在关键的时刻处理得更合理妥当一些,但不可能不发生任何车祸。而且有些老司机正是因为驾驶技术高超而掉以轻心,导致车祸发生。②③片面夸大。驾校规模的大小,和驾驶员(学员)的驾驶技术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大驾校培训的学员未必驾驶技术都高,小驾校培训的学员未必驾驶技术就低。
四、过于绝对(或过于武断)
唯物辩证法里有一个概念,叫做“度”,意思是事物都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才得以存在。俗话说:“说话要注意分寸。”所以,如果我们说话过于主观臆断了,或把话说过头了,没有留下一点的余地,其必然与事实相谬,这也是违背语言逻辑的一种表现。
[典例剖析4]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代汉语就是这样,能用一个字的,别用两个字,能用两个字的,别用三个字。音节越短,煽动性越强,就越能激起大家的激情。所以说,沟通是一把双刃剑,看你怎么用,还是那句老话,善恶之间,存乎一心。心里要是善的,结果肯定是好的;心里要是恶的,结果也必定是恶的。  因此,我们今后与人沟通,一定要少用词,用短句,不用长句。
①音节越短,煽动性越强,不一定就越能激起大家的激情。
②心里要是善的,结果不一定是好的;心里要是恶的,结果也不一定是恶的。
③我们今后与人沟通,不一定完全要少用词,用短句,不用长句。
[解题指导] ①过于绝对。音节越短就越能激起大家的激情?短到一个字如何呢?所以这样说就显得过于绝对化。②过于武断。心善和结果的好坏,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 正所谓“为善的贫穷命更短,为恶的富贵又延年!”。③过于武断。与人沟通时,用短句还是用长句,要看说话的目的、当时的场合、听众等诸多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训练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媒介”这个词司空见惯,却很难把握,因为它是一种“诱因”,是最难以实体化的功能。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必然发生关联。发生关联之后,相关的人、事物和思想,就会统合为一个均质单一体,差异不复存在。在这样一个没有差异的新的关系里,步调一致的思想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凝结成丰硕的成果。
①有了媒介,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并不一定就发生关联。
②发生关联之后,相关的人、事物和思想,不一定就会统合为一个均质单一体,不可能不存在差异。
③步调一致的思想不一定就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凝结成丰硕的成果。
解析 ①过于武断。媒介只是提供了条件,存在发生联系的可能,但如果要说“原本无关的人或事乃至思想,必然发生关联”,就过于主观臆断了。②过于武断。不同的事物发生了关系,也不一定就能合为一体且不存在差异,这种说法抹杀了事物的差别,且过于武断地强加推理。③过于武断。仅仅是思想步调一致了,不一定就能把事情办好,也不一定就能“凝结成丰硕的成果”。
五、违背事理
说话、做事都要尊重基本的客观事实,不可无视客观事实而胡编乱造,这是一切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不尊重客观事实,必将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说话也一样,交换信息、交流思想、发布决策,都必须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违背了这一点,就无法完成交际任务。
[典例剖析5]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带孩子出境游,对孩子将来在事业上走向成功是很有帮助的,但家长们也需要有大量的付出。表现在费用支出上,数据显示,83%的家长会因带孩子而预订更高价位的酒店,以便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投入的精力也不容小觑,因为孩子备用品太多、孩子爱哭闹、不肯走“要抱抱”成为父母的重大负累。父母承担这些负累,可以让孩子深切体会父爱、母爱的伟大。
①带孩子出境游,不一定能对孩子将来在事业上走向成功很有帮助。
②住高档酒店不是为了让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成长。
③父母承担这些负累,也不可能让孩子深切体会父爱和母爱的伟大。
[解题指导] ①违背事理。带孩子出境游是为了娱乐,当然也增长见识,但对孩子将来在事业上走向成功却不一定就有很大帮助。这要看孩子长大后从事什么工作,其努力程度、专业功底、天赋、机会等如何。②违背事理。按照常理,父母带孩子住高级酒店,是为了让孩子住得更舒服一点,少受点苦。这跟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没有什么关系。③违背事理。“要抱抱”幼童还太小,还不懂事,不可能深切体会父爱、母爱的伟大。
训练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农村有很多祠堂,在我国乡村传统文化中,祠堂具有很高的地位。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沉寂,在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祠堂文化又重新兴旺起来。它成了各村村民的活动中心,是村民心中一个具有神圣意味的存在,它能帮助村民走出精神困惑。许多农村祠堂被装饰得漂漂亮亮,打扫得干干净净,改变了全村的村容村貌。我国的自然村一般是同姓家庭聚族而居的,祠堂良好形象标志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
①农村的祠堂不一定能帮助村民走出精神困惑。
②农村祠堂被装饰得漂亮,打扫得干净,不能改变全村的村容村貌。
③祠堂良好形象不能标志着家族的兴旺和发达。
解析 ①违背事理。说农村的祠堂能帮助村民走出精神困惑,不仅有悖于常理,而且有宣扬封建迷信的味道。②违背事理。农村祠堂只是一个处所,全村的村容村貌是一个大的整体,一个处所的变化不能改变全局。③违背事理。把“祠堂良好形象”与“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强加联系,于理不通。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db:作者]

写了 833 篇文章,拥有财富 1674,被 37 人关注

代码测试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高考题库网 www.gaokaotiku.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欢迎注册高考题库
B Color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成为第一个吐槽的人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京ICP备13053688号-15|高考题库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