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热点素材教育科技
孩子才是少儿节目的主角 1
打工者子女群殴”击中社会痛点 2
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儿 3
33吨井盖被搬空“不算抢”当然也“不算偷” 3
及时纠偏“抢井盖不立案”,也是对执法者的警醒 4
“当面抢才算哄抢”是拿法律当“橡皮泥” 5
邮编变个人ID,技术进步加速服务升级 6
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终将远去 7
严控APP“刷榜”,别让劣币驱赶了良币 8
孩子才是少儿节目的主角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9-08-05 03:15
【文化评析】
作者:王家琦(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正值暑期,少儿节目又迎来一年当中的热闹时光。如何丰富广大少年儿童的视听选择,如何让孩子们在玩乐观看之中能有所学有所得,是少儿节目需要持续面对的课题。不论是《加油向未来》《中国诗词大会》等全民热门综艺开始为未成年参赛人员特别设置少儿组,还是《最野假期》《赢在博物馆》《小螺号》等专门的少儿节目与时俱进地实现着寓教于乐的追求,少儿群体在综艺市场中的被关注度正在不断提高,打造“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节目”这一理念正在不断被印证。
当前,综艺市场百花齐放,题材和品类繁多,但其中最热门的节目往往还是面向以年轻人为主导结构的收视群体,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青少年儿童的群体特征和文化需求,过度娱乐化与商业化的综艺只能给孩子们带来一片喧嚣的热闹,对孩子们的教育与思考将毫无助益。因而,当节目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少儿群体的时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量身打造符合儿童群体自身特征的作品,让孩子们在镜头下的主角意识能够得以进一步凸显。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少儿频道推出的少儿户外成长体验节目《最野假期》走入第五季,首创性地采用4K技术来进行制作和播出,节目让少年“勇士”们成为每一段探索之旅的主人公,他们利用暑假时间走向大江南北,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又让他们在陌生环境的挑战与磨炼中获得成长,实现了节目推动未成年人生态道德建设的宗旨。这些具有积极示范意味的少儿节目,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为青少年群体创造出了属于他们的“专属”荧屏文化,使当前的少儿节目更倾向于将舞台和空间还给孩子,让节目的呈现和传播更加纯粹。
随着综艺节目对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现实担当不断明晰,综艺市场正在力图摆脱过度娱乐化吸引眼球、过度同质化追求商业价值等窠臼,在此背景下,面对着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群,少儿综艺对内涵与深度的追求更要走在前列。少儿节目不适合高深艰涩的说教,因而身临其境、深入浅出成为寓教于乐、传递价值观的不二选择。节目开始将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细节:《最野假期》第五季恰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大时间节点,节目组便以“小勇士们”在天安门观看升旗的“仪式感”作为开篇。在国学热潮中,《赢在博物馆》节目应运而生,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亲身参观各类博物馆,再以比赛的形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讲述文物历史知识的无限魅力,在更多的少年儿童中间掀起了爱上博物馆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少儿节目需要找到特殊的话语体系,才能带着价值观引导的命题,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心中。
少儿观众的特殊性,决定了少儿节目需要被置于更加专业的位置,需要为孩子们量身打造作品,在游戏实践之中娱乐消遣,在娱乐消遣之后学习思考,以更关注的视角满足少儿的收视需求,以更适宜的对话方式传播当下的主流价值观。相比于成年观众群体,孩子们更加需要寓教于乐的力量,去保护他们心中的那份纯真与快乐。
打工者子女群殴”击中社会痛点
2019年08月05日 08:25:5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常德安
8月3日、4日,央视《今日说法》播出的节目中,一百多名未成年人上演的闹剧,发人深省。2018年2月25日晚,广西南宁警方接到了多个报警电话,市民反映在永和桥头附近有人聚众斗殴,规模达到上百人。警方到达现场时人群已经散去。从现场被砸坏的电动车、爆炸物的痕迹以及散落的十几把砍刀、钢管来看,不难想象这场斗殴的激烈程度。更令人吃惊的是,这起斗殴事件的“主角”竟大多是未成年人。
这一百多名参与斗殴的未成年人,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根据警方的调查,参与斗殴的孩子有九成已经辍学,超过半数的孩子父母离异,脱离了大人的管教。而聚众斗殴事件的“导火索”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与哭笑不得。据了解,双方聚众斗殴,只是为了争夺“社会摇”舞步的原创权和替网红出气。一方的“领头人”是名网红,他认为另一个社区的年轻人抄袭了她所在社区的“社会摇”舞步,从而引发两个社区之间的冲突。
这些未成年人参与群殴,表面来看是起于一种古老的“村际冲突”,但他们是以社交网络为纽带,冲突起因也是为了争夺流行于网络的“社会摇”舞步的原创权。便捷的网络时代,反倒可能“诱发”一些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起事件中的很多孩子父母离异,都缺乏父母的关爱与管教,缺乏健康成长所必需的“营养”,这更容易让他们走向歧路,这起聚众斗殴事件,就暴露了这些城市“边缘群体”的成长困境。
有数据显示,部分地区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比例近年来呈攀升态势。发生在南宁的这起一百多名未成年人聚众斗殴事件,更加让人看到亟待多加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边缘群体”。对此,需要城市能够持续发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打工者子女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各项权利,多一些对这些社会“边缘群体”的关怀与帮助。通过家庭、相关部门及全社会形成合力,引导这些孩子能够融入这个社会,而不是变成在“阴暗处”独自生长的“边缘人”,这既是在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成长,同时也是在保护全社会的和谐安定。
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儿
张炳剑
2019年08月05日07:36 来源:钱江晚报
8月3日,央视《今日说法》栏目播出《永和桥斗殴事件(上集)》节目,该节目聚焦了发生在南宁闹市街头的一起斗殴事件。据了解,2018年2月,18岁网红“小辣椒”怀疑被人抄袭自己原创的“社会摇”舞步,召集百余人与对方组织的20余人互殴,双方持有钢管、砍刀,并互扔自制爆炸物。同年12月,法院对这起聚众斗殴案进行集中宣判,主犯“小辣椒”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其他被告人被判决有期徒刑两年三个月至六年不等。
这起案件的经过大体如此:一个网红美少女主播,跟一个名为“小杰”的男孩,因为某“社会摇”舞蹈究竟归谁原创的问题,在网上起了严重争执,线上骂战不够,各自线下纠集了大批人员,约在街头(广西南宁一个叫永和桥的地方)聚众斗殴。
为了一段舞蹈的原创大打出手,这看似无厘头,背后折射出的其实还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及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问题。这也是笔者今天想来谈谈这起案件的主要原因。
从《今日说法》的介绍中得知,参与斗殴的两伙人,分别来自于两个地方,一个叫“万秀村”,一个叫“大沙田”。而这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聚集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儿童。此次参与斗殴的100多个“社会青年”,只有4个是成年人,而且年纪最大的也刚满19岁。很多人因为年纪太小无法定罪,最后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为5人,公开审理的只有1人。
这些人都有一个相似的特征,或者说问题。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已经辍学,正常上学的只有两三个人,大部分都是初中毕业就不再继续上学,开始在社会上混。按理说,这个年纪放在一般情况下正是拼命读书准备中考的年纪,而他们却在街头打架。
不过,我们在指责这群孩子“无聊”“无厘头”,居然为了一段舞蹈互殴的同时,是否思考过,他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这种舞蹈,甚至会为此大打出手呢?
“社会摇”是什么?笔者专门去查了资料,发现这是从农村、偏远地区等迪吧、迪厅中流传出来的一种舞蹈。它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大家一起跳。在强烈的音乐节奏下,一群人步调一致,看起来很享受,很陶醉。
热衷于“社会摇”的孩子,多半是缺乏父母陪伴和管教的孩子,很少得到有效关注和陪伴。而这种团体舞蹈,或许可以让他们在同龄人里找到共鸣,成为他们弥补内心缺失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热衷于此的首要组织者——网红“小辣椒”就存在着明显的家庭问题,父母离异根本无人管教。
这些可以说明,该事件已经不是单纯的几个孩子怄气所致的斗殴那么简单了,而是关涉到社会变迁下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和外来人员子女的管理问题。最迫切的就是这类孩子的教育如何落实?另外,这类孩子往往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约束,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这又该如何解决?这无疑是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思考的地方。
33吨井盖被搬空“不算抢”当然也“不算偷”
2019年08月05日 08:33:43
来源:红网
8月1日,一满载井盖的半挂车途经河南固始县时发生侧翻。2日,货主报警称,33吨下水道井盖被附近村民抢光。现场视频中,路边散落着一堆井盖,有村民正往车上装井盖。警方到场制止。3日,固始县公安局东关派出所指导员陈家文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此事够不上哄抢,因为“当着面才算抢”。当晚事故车被拖走,井盖被堆到路边,无人看护。8月4日,固始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固始回应此事,称针对公众关注的固始县公安局东关派出所处置的8月2日哄抢井盖舆情,固始县公安局已组织专门力量展开调查,并将严格依法依规处理。(8月4日东北网)
半挂车拉着33吨井盖侧翻在了公路上,这对拉货的司机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对附近的村民们来说,就是天上掉下馅饼了。这些井盖都是铸铁的,弄到家转转手就是钱。还有另一种结果,如果车辆侧翻以后,司机或附近的人,帮忙收拾及时,灾难也许会小一点。但对这辆车的司机来说,可算是“倒霉透了”。车辆侧翻,井盖全部散落在了路边。因为司机急于找人采取措施,谁知一夜过去,33吨井盖被附近村民抢搬一空。还有更倒霉的。看到井盖被搬空了,本想报警求助,又谁知,警察给出了“不算抢”的定论,原因就是“当着面才算抢”。这回算让人们长见识了。再出门家里千万要留人,不然,人家就是撬门别锁把你家里搬尽,也可能“不算抢”。
不管是这辆车发生了交通事故,还是自己操作不慎发生了侧翻,但有一个事实不会改变。那就是井盖的所有权问题,只要神智稍微正常,都会明白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井盖是别人的,至少不是自己的。而搬走属于别人的井盖是不对的,甚至是犯法的。这就是一个常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了,当地人更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再看看村民们哄搬井盖的情景,不管男女老幼,不仅丝毫没有胆怯、羞愧和歉意。更一幅幅理所当然,甚至是天经地义的模样。村民的这种神情也印证了警察的“不算抢”的定义。因为“当着面才算抢”,按照这个定义,那么“没人看又怎么能算偷”。这些井盖散落在路旁,没人管又没有人看,“不算抢”当然也就“不算偷”了……
一种社会风气的养成除了公序良俗和道德的约束外,更需要一种法规的约束和束缚。反之,一种社会公德的沦丧和民风的溃烂,也需要一种纵容和娇惯。由此可见,这里老百姓之所以看到车辆侧翻,不仅不去帮忙施救,反而趁火打劫,并不是这里的人天生愚蠢,不明白“井盖是别人的,不能抢”这么一个浅显的道理。更是因为他们已经警察,甚至是官方的另一种“理论”主宰了。那就是“当着面才算抢”,甚至“没人看也不能算偷”。有车辆侧翻到了路边,倾倒的货物当然就是“见者有份”,“谁运回家就是谁的”。这种“奇葩”的理论加上从天而降的利益就在眼前,因此,更多的人也乐意“将错就错”了。
因此,在这一场“哄搬”井盖的闹剧中,“实施行动”的是附近村民,但真正的根源却是在警方、甚至是官方长期法律普及的缺失,及公共道德教育的失败。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公共道德水平的沦丧,才养成了当地民风的愚钝,公序良俗成了一种“公序庸俗”。见利忘义,甚至自私自利。33吨井盖被村民“哄搬”一空,也把村民淳朴的道德品质散落了一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司机追回被搬走的井盖,更有责任追回那些被散落的道德品质。“当着面才算抢”“没人看不算偷”不仅是歪理,更重要的是把我们朴实的农民形象,念歪了,更误导了。
及时纠偏“抢井盖不立案”,也是对执法者的警醒
2019年08月05日 08:26:00
来源:新京报
8月1日,一辆满载井盖的半挂车途经河南固始县时侧翻。2日,货主报警称33吨下水道井盖被附近村民抢光。货主称,警方先做笔录,之后又说不立案。3日,当地派出所相关办案人员回应称,此事够不上哄抢,因为“当着面才算抢,少量侵占不构成犯罪”。目前,经该局立案调查,市公安局法制、督察部门督办,部分井盖已追回,涉事民警被停职接受调查。
从“不予立案”到“立案调查”,从“市局督办”到“停职调查”,应该说,在这起事件中,公安机关反应很快、处理果断。对于一度失望的货主来说,蒙受的经济损失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挽回,更为重要的是,涉案民警也因为之前的不当言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这种不护短、不敷衍的态度,既是对当事人,也是对所有执法者的教育警醒,不仅无损于办案机关的威信,更有利于立起知错即改、力纠力改的法治形象。
当然,也要客观地指出,这起事件在之前的处理过程中,的确有不够妥当之处。哄抢他人财物,属于典型的违法行为,理应接受法律的严惩。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哄抢公私财物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再严重些,《刑法》还规定了“聚众哄抢罪”,明确“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不过,一开始,在办案人员眼中,这起本应立案的“哄抢事件”还不够格:一是没当面,二是数量不够。从法律上来讲,车辆发生交通事故,货物掉落路旁,就算货主不在,也是有主物,如果将其据为己有,就有侵占违法犯罪之嫌;如果趁在场货主不注意,将下水道井盖搬运回家,则是盗窃行为。无论侵占,还是盗窃,都不应如此“轻描淡写”放过。
或许,办案人员也有“苦衷”。毕竟,立法上存在“真空地带”,刑法规定此罪须为“纠集多人,实施哄抢公私财物”,主体是聚众哄抢的组织者和煽动者,这就为诸多参与者逃避制裁提供了可乘之机。再就是受制于“法不责众”理念,违法者肆无忌惮,而办案者则瞻前顾后,该打的板子打不下去。是以,现实中类似聚众哄抢亦鲜有被严惩者,“不了了之”居多。当年,连霍高速公路兰州天一山庄附近,货车翻车后30万元葡萄遭抢,货车司机欲哭无泪,也只是乱象一幕。
聚众哄抢是法治社会的毒瘤,视若无睹只会“养痈为患”。就这起事件而言,上级机关介入督办、将涉案人员停职调查非常及时,值得肯定,不过,也要看到这并非“治标之策”,还需要更加健全的制度设计。
在立法上,除追究组织者刑责外,还应根据“不听劝阻”“多次哄抢”等严重情形,明确有关参与者的法律责任。司法、执法应织密法网,即使有关行为不构成聚众哄抢犯罪,也应比照侵占、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追究责任。
只有立法、司法、执法较真起来,才能有效遏制聚众哄抢这股歪风。
“当面抢才算哄抢”是拿法律当“橡皮泥”
2019年08月05日08:28 来源:齐鲁晚报
警察在办理案件时,要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不能为了息讼止争,拿法律当“橡皮泥”,强摁着当事人放弃自身正当权益。
在群众看来,“抓坏人”是警察的职责。但是,近来发生的两起案例似乎要颠覆这个朴素的认知,当事警察对好人表现出了不近人情的苛刻,对坏人却是呵护有加。不能因此简单推断这些警察“变坏了”,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地方为了息讼止争,已经损害了警察的形象。这需要地方政府予以重视和纠正。
8月4日,河南固始县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通报表示,针对固始县发生货车侧翻后遭附近村民搬空33吨井盖的情况,该局已经组成专案组,正在全力开展调查工作,并组织专门力量追回了部分井盖。至此,还看不出该通报与以往相比有何特殊。重点在后面,通报最后一句写道,“目前,对相关人员的调查正在进行中,涉事民警已停职接受调查,我局将根据调查情况依法依规作出处理”。
要准确理解这个通报的重点,需要回溯一下“村民搬空33吨井盖”的事件。8月1日,一辆满载井盖的半挂车途经河南固始县时侧翻。2日,货主报警称33吨下水道井盖被附近村民抢光。货主称,警方先做笔录,之后又说不能立案。3日,固始县公安局东关派出所回应媒体采访时说,“当着面抢,制止都制止不住,才算哄抢”,“少量侵占不构成犯罪”。
这一堂“满嘴跑火车”的普法课令人目瞪口呆。无论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还是《刑法》,都对哄抢行为有相关规定,并没有把是否当面抢列为构成要件,而涉事警察作为执法人员却信口开河,甚至33吨井盖都成了“少量”,不仅胡乱解释法律条文,也颠覆公众常识。
涉事警察犯下这么可笑的错误,有可能是业务不精,需要在停职调查期间好好补一课,更有可能是为了大事化小而强词夺理。警察法定职责的第一条就是“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所以说“抓坏人”应该是警察最重要的一项职责。面对违法犯罪活动,如果警察处处对“坏人”表现出“相知相惜”,自然有渎职之嫌。从目前看到的媒体报道和警方情况通报,尚未发现涉事警察和哄抢人员有利益关系。在不图私利的情况下,警察为哄抢人员开脱,很大可能是觉得立案时程序繁琐、破案时千头万绪,所以能不立案就不立案,又或者为保护地方形象,也会尽可能地息讼止争,让双方达成调解。
相关法规明确提出“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公安机关可以调解处理”。但是,固始县的“村民搬空33吨井盖”的事件显然不在此列,当地派出所颠倒因果,拒不立案,暴露了对自身职责认知不清的错误。单就这一个事件而言,涉事警察似乎只是“口不择言”,但是再联系到河南淇县刚刚发生的“瓜农抓贼倒赔三百”的事件,可以看出这种错误认知在一定范围内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
这些糊涂警察拿法律当“橡皮泥”,为了大事化小不惜“和稀泥”。为人处世固然要“得饶人处且饶人”,但是前提是得有是非曲直,让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和每一件事情处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不能为了息讼止争,强求当事人放弃自身正当权益。息讼一旦压倒了法治,不仅损害警察形象,也损害地方形象,实在是得不偿失。对这两起涉警舆情,河南有关部门应该考虑“并案处理”了。
邮编变个人ID,技术进步加速服务升级
2019年08月05日 08:26:05
来源:新京报
文丨新京报社论
近日,在由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主办的“新型邮编”研讨会上,“新型邮编”建设被提上“议程”。今后每个人都可以建立统一且唯一的“个人地址ID(唯一编码)”。根据这个ID,即可提现用户的所有邮寄信息。
服务人们40年的邮政编码或将退出历史,触发了许多人的感慨。不过,在网上购物和快递业日益发达的当下,被大多数人弃之不用的邮政编码,也确实该改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邮政系统需要应时而变,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技术,为民众提供更为便捷、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传统的邮政编码固然也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的产物,但它属于极为初级的水平,所蕴含的信息量过少,它只能代表某地区,针对广泛的人群,而不能精准到人。这种粗放的管理模式,技术含量较低,已不适合数字化社会对于信息精准属性的要求。
而相比旧的邮政编码,个人ID不仅涵盖的信息更丰富、更精准,技术含量也更高。个人ID对应着个人的住址、手机号码等信息。个人ID带来的最直接作用,就是寄快递不用再填写繁琐的信息,而是一行数字就可代替。这极大方便个人和企业,减少大量重复而繁琐的劳动,让快递服务更加以人为本。
受益匪浅的还有快递企业。通过个人ID,快递公司不仅将提高快递业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更将直接降低快递人力成本、配送成本、车辆成本等。有专家表示,个人ID系统建立后,快递车辆将减少71%,末端配送车辆减少77%,快递工作人员减少41%,最终配送总成本减少44%。可见,邮政编码升级为个人ID,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价值难以估量。
总之,将传统的邮政编码升级为个人ID,意味着邮寄服务的技术化、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让民众享受更加便捷的邮寄服务,充分徜徉于信息化时代的红利河流。究其实质,个人ID是用户至上主义下的便民服务升级。
当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任何技术进步往往是双刃剑,它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往往带来新的风险。对于个人ID,公众最大的担心是,隐私安全如何得到保障?此前,无论在银行、电信还是快递等领域,都曾发生过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个人ID数据库中的信息,比起这些行业的数据库来说,显然更加完整和精确。反过来,这也意味着它所蕴涵的价值更大,更可能会被不法之徒所觊觎。因此,邮政编码升级为个人ID,也必须从法律和制度上,构筑起强大的防火墙,确保个人ID系统的安全可靠。
邮政编码升级为个人ID,这是技术的升级,也是服务的升级。而这一切,只有建立在隐私安全同步升级的基础上,才能让技术进步真正造福于社会,把潜在的风险降到最低。
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终将远去
2019年08月05日 08:26:2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最近,中国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时空大数据创新中心共同主办了“新型邮编”研讨会,建设“新型邮编”被提上日程。据研究报告显示,“新型邮编”系统建成后,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建立统一且唯一的个人地址ID(唯一编码)。传统的邮政编码也许会在将来逐步“退役”。
虽然不是正式取消,但这个消息还是让不少网友感到非常不舍。我国从1986年开始正式使用邮政编码,邮编跟电话、身份证号码一样,是过去许多民众日常张口即来的数字信息。而邮政编码在生活中的式微,与邮寄业务的衰落与转型密不可分。对于大部分80后以及更年长的人来说,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邮件承载了基本的远距离联络和交际功能,家信、情书、邮寄物品,基本上走的是邮路。而邮编,则让邮寄品的分发传递更高效。可以说,物理传输时代,邮编就是让信息和情感迅即抵达的“密码”。
实际上,随着时代变迁,那些渐渐退出生活舞台的符码编号,还不仅仅是邮编而已。曾经,电视广告里标准的联系方式是“电话××××,电报挂号××××”。如今年轻一辈,谁还知道“电报挂号”是啥玩意儿?我上世纪90年代上中学时,曾参加过学校的无线电兴趣小组,当时还要背摩尔斯电码。而到了2001年,国内各地的电报发送量已跌至历史最低。电报停留于大众视野的最后痕迹,仅剩下每年央视春晚的保留节目——念世界各地发来的祝贺电报,而最近一些年,连这个环节也改成了念电子邮件。
电报不见了,电报员这个职业跟着消失;邮编转型,则标志着一个技术时代的结束。从使用者的角度,过去社会上人的迁移频率不高,寄信地址相对固定,邮政编码就有其必要。现在则不同,无论是寄件还是收件,一个人可能有好几个地址,邮编带来的不方便也就越来越明显。
传统手工派信的分发方式,日益被更为机械化、智能化的邮政自动化系统甚至是物联网取代,从科技角度看,这样的技术迭代值得欢呼,但它带给人的心理、情感,以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则很难用“进步”二字一言蔽之。就好像那句被人引用得有点烂俗的话说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飞鸿传情的年代,有多少人为了一封家信、一封情书牵肠挂肚、望断秋水,对于交流机会的珍视,也铸就了对于感情的守望和郑重其事。哪里像现在的年轻人,连说分手,也只不过在微信上打短短一行字而已。
当然,每一种技术都有其短长,就像过去信件丢失,或弄丢了地址,很可能意味着从此弄丢了一位朋友,甚至此生不再相闻。现在手机、电邮、社交媒体如此发达,让人处于24小时不间断的过度社交中。而且,随着个人联络信息的日益精确化、大数据化(包括新型邮编、个人唯一ID地址的出现),个人隐私的保护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型邮编能降低邮寄物流成本,减少末端配送车辆,这固然有利于社会,但对于个人来说,一旦个人通讯地址被数字化、集成化,就意味着保护个人隐私的难度跟挑战性更大了。如何回应用户的隐私关注,希望相关部门也要尽早研究。 □吕德为
严控APP“刷榜”,别让劣币驱赶了良币
谭浩俊
2019年08月05日08:29 来源:齐鲁晚报
机刷8毛,人刷2块2!APP排名竟是这么刷来的?这条黑色产业链,到底便宜了谁?央视财经记者调查发现,本该作为用户参考的评论和评分,竟然暗藏一条黑色产业链。
从报道中来看,各种非正常行为和方式的冲击,已经让APP运用过程中的真实性受到极大冲击,导致用户没有办法通过APP的评论等做出正确的选择。特别是诚实守信的企业和商家,因为APP被“刷榜”,无法在更加显著的位置得到用户的选择和认可。相反,那些依靠“刷榜”生存的APP,却“表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最终让用户利益严重受伤。
事实也是,对用户来说,到底哪家企业和商家的产品好、服务好,哪家企业和商家是以真实的面目通过APP来展示的,经过“刷榜”以后,已经无法判断。很多用户甚至不敢再通过APP来了解企业情况、分析商家信誉、了解产品信息、评价服务质量,而必须重新回到“原始”状态。也正因为如此,APP的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与约束。
首先,APP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应用程序,而成为一种利益手段。一些被“刷榜”的APP,明显掺杂了相当多水分,掺杂了各种非法利益。但是,由于没有有效的辨别手段,对用户来说,到底如何选择,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APP不可能给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不可能成为让用户放心的手段。
其次,经过“刷榜”之后的APP已经难以充当企业、商家与用户之间的联系纽带。正常情况下,企业、商家与用户之间完全可以通过APP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当用户因为APP有水分,导致自己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后,就会选择离开这些APP,且因为无法判断优劣和好坏,只能“一刀切”,导致整个APP领域的信用坍塌。
再者,APP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远。APP诞生于互联网,又通过互联网服务广大用户,这是非常好的一种市场形式,也能够让市场变得更加丰富与完善,让市场变得更加活跃与灵活。但是,“刷榜”的无良行为,让APP与市场的关系受到严重摧残。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市场秩序,无法通过市场形成良币驱赶劣币的良好氛围。
最后,APP会给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带来冲击。正如其他互联网手段一样,一旦APP具有市场影响力了,嗅觉灵敏的资本,就会快速出手,对一些成功的APP进行投资。但是,当APP的评论数据等出现水分,甚至严重掺假后,问题就发生了,那就是投资者无法通过数据进行选择。而从以往的情况来看,投资者主要是依靠数据来进行决策的。如此一来,就等于断了投资者最依赖的参考指标,导致投资者难以有效投资APP。
实际上,除APP外,凡与互联网有着密切关系的创新手段,在起步时,都非常具有吸引力,也受到用户和消费者的欢迎,受到企业、商家和各类投资者的信赖。但是,很快地,一些黑色利益产业链就出现了,譬如刷流量、刷粉丝、刷阅读量等。如此一来,这些新生事物,往往从起步开始,就饱受诟病。如何改变,既需要通过诚信体系的建立来防范问题的发生,也需要各类平台机构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对包括APP在内的各类技术创新手段,能够得到较好发展,避免倒在起点上,真正形成良币驱赶劣币的良好市场环境。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