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方案4 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诀窍
文言文断句就是对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上的停顿。浙江卷从2010年至今的考查方式均为主观题,即从所给的文言文段中选取一段话进行断句,分值为3分。
文言文语言组织是有一定规律的,所以文言文语段的断句,划分时借助一定的标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见标志如下:
1.名词、代词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朝代名、器物名等。也可以找出代词,如:吾、余、予,而(尔)、汝(女)、公、卿、君,其、彼、此、之等。这些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们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它们的后面就可能断句。例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句段中名词有“郡、楼、材、侯、阁、门”,首先判断这些词是作主语还是宾语,结合上下文在这些词前或后初步划分,根据一个完整的文言文句一般是主谓句的原则确定最终划分。正确的断句为: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
2.动词、形容词
文言文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到了谓语,也就能区分出独立的句子,从而正确断句。例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断句题(部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先大概确定“王慎中”为人名,下文围绕他而来。再找句中谓语动词,如“高谈、谓、取、悟、焚”,据此断句为: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
3.虚词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句首虚词夫、盖、惟、凡、苟、纵、若、至若、若夫、虽、且、且夫、于是、已而、是故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它们前面一般要断开;句末虚词也、乎、哉、矣、耶、焉、与(欤)等,常用于句尾表达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后面一般要断开。例如2014年高考浙江卷断句题(部分)“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借助两个句末语气词“矣”和句首虚词“且”,断句为: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可断可不断)
4.排偶句
文言文讲究整齐对称,讲究修辞,所以行文中常用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对偶句,除此之外,四六句多也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个特点,确定句读就容易多了。例如《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四字句构成的排比。
例 再读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书》(2017·浙江卷),完成下面的题目。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解析: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其次,根据画波浪线句子的前后语境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因为名词和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初步断句。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仆、足下”都是人称代词,“仆”作“自知顽滞”的主语,可在“顽滞”后断开;两个“足下”分别作“美”与“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而“足下之美”与“足下之教”分别作了“欲成”“既受”的宾语,因此,可在其后断开。再次,看标志性虚词的位置,进一步断句。“假使”“亦”常放在句子开头,前面应该断开,“之”跟在动词“施”后。因为“恳恳”修饰“欲成”作状语,所以“之”应为宾语,故在“之”后断开。最后,通读整个句子,试着翻译一下,看句意是否
通顺。
答案: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文言文断句常因为考生的轻视而失分。“轻视”的最突出表现是忽视通读这一步骤,直接根据自己的感性理解或对选择项的主观判断决定答案。因此,我们强调,文言文断句必须稳妥“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密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断不好。拿到题目后,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得遍数多了,其意义自然就好理解了。
第二步,分析。分析什么?分析内容,分析语段层次,找语言标志。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后,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第三步,检验。做完题目后,务必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断句。(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选自《韩非子·说林下》)
解析:抓文段中名词“鼻、目”,动词“如”,虚词“也、则”,然后结合语意,可以顺利断句。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参考译文:雕刻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刻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2.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贤于己者,疾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惟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夫 自 用 其 小 者 也 自 知 其 陋 而 谨 护 其 失 宁 使 学 终 不 进 不 欲 虚 以 下 人 此 危 害 人 于 心 术 者 大 而 蹈 之 者 常 十 八 九
解析:借助句末虚词“也”,可在“也”后断开,借助句首虚词“宁”“此”,可在其前断开,然后找动词“知”“护”“进”,最后结合上文语义,根据文意断句。
答案: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危害人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八九
参考译文: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妒忌他们而不愿意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而不屑于询问;和自己差不多的人,熟悉他们而不乐意询问他们。如果这样,那天下就几乎没有什么可以询问的人。别人不足以使自己服气,事情没什么有疑问的,这不过是以己心为师,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这不过是小的毛病。明知自己见识浅陋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使自己的学识终生得不到进步,也不愿不耻下问。这是居心不端正啊,这是大的毛病,而犯这类错误的常十之八九。
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线部分断句。(3分)
如公器质之深厚,知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解析:初读文段,即可发现文段多对偶句,如“积于中者”“发于外者”,“……之骤至”“……之奔驰”等,可借此推断句读。
答案: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灿如日月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参考译文: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因此作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在胸中的才力,浩大有如江水的积蓄;发为文章,明亮犹如日月的光辉。清亮幽雅的韵调,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突然来到;雄伟宏广的文辞,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奔驰。世上的学者,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只要读到先生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