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展示
考情分析
《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中对此知识点的要求是:①理解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思。②筛选和整合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③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逻辑,分析文章结构。④分析、概括和评价文本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素材来源
考查方式
考查方向
课外
选择题
理解概念、筛选整合、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学考真题试做]
(2019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西周以来的近两千年间,我国城市建置一直是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唐朝长安城最为典型。城内纵横25条大街,把住宅区划分成整齐的110坊,形似围棋盘。坊门定时启闭,非时翻越坊墙处以杖刑。商业区只有东市和西市,四周也有围墙,是官方集中管制的封闭型的商业交易场所。坊市制的城市以便于统治管理为原则,突出的是政治中心,商业地位低下,城市活力有限。
剧烈的变化在宋代发生了。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哈佛中国史》评价道:“(宋代)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城市,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开封城是城市史上由古典型转变为近代型的开端,而且是世界历史中率先转型的城市。其特征就是城市格局由坊市制改善为街市制,即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店铺遍布城市内外,居民、商人不但可以不受空间限制,在时间上同样不受限制,这就是夜市的盛行,繁华地带的夜市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意味着,整个城市都是一个开放的大市场,是一座充满活力与自信的不夜城,也是世界历史上的第一座不夜城。
城市由宋以前封闭式的“城”强“市”弱的城堡,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即突出“市”的近代新型城市,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随之形成崭新的都市人文景观和管理模式。城市居民坊郭户与农民乡村户在户籍中分开,市民阶层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市井文化随之应运而生。市民阶层成为引导市井文化的主体。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一开封拐点,走出一条新路,人民生活有了更多的精神、物质享受,其核心价值是城市的解放、人性的解放。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所揭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传统文化由此从单纯的农业文化变为农业文化与市民文化并列,农耕一元结构更新为城乡二元结构。商业的发达,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选择。有了熙熙攘攘的闹市,有了高耸林立的酒楼,有了欢歌笑语的勾栏,城市的美感怦然显现。新型城市所展现的繁华美,强烈地冲击了文人,使之兴致勃勃地诉诸笔端,予以充满激情的记录或描绘,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令后人神往。这一时代命题,正是《清明上河图》具有元典性的原因。美学学者罗筠筠即指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真正发生在宋代,“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描绘世情的民间风俗画也创举性地登上画坛,其纯朴生动的内容、细腻写实的手法,不仅是宋代城市生活的艺术再现,而且是宋代城市审美文化物化产品的典型”。由此可以说,中国城市审美文化诞生于汴京,标本就是《清明上河图》。东京开封因此俨然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琥珀,遂成永恒,并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故乡。中国市井文明就是由此诞生的。
(节选自程民生《〈清明上河图〉的文化效应》有删改)
1.下列对宋代开封的描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相对于唐朝长安,开封在城市布局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B.开封的城市格局是一种开放式的街市制,店铺遍布城市内外。
C.很多繁华的夜市,可让开封的市民在时间、空间上过一种更为自由的生活。
D.宋代开封的城市体制兼顾了商业、市民意志,但没有体现统治者意志。
D [由第三段可知,“由主要体现统治意志的城市体制蜕变为兼顾商业、市民意志的城市体制”,开封的城市体制,既体现统治者意志,又兼顾商业、市民意志,D项曲解文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唐朝长安城市布局整齐,是坊市制城市建置的代表。
B.市民阶层在宋代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变化。
C.中国市井文化在宋代才真正发生,并由此诞生了中国发达的商业文明。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次以一种民间风俗画的方式充分展现了城市的美。
D [由第四段可知,“于是就有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城市的美首次充分展现并被发现”,文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清明上河图》首次展现了城市的美。]
3.下列对文章的判断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凸显了宋代开封作为近代新型城市的“市”的特点。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与《哈佛中国史》的评价,都从历史的角度指出了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
C.作者从多个方面说明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开封拐点”的内涵和意义。
D.学者罗筠筠的话,指出了《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城市审美文化元典的重要价值。
B [由第二段可知,斯塔夫阿诺斯的观点,“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他并没有明确指出宋代开封的开放式特征。B项,说法绝对。]
[解题技法指导]
学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设置陷阱的规律及应对策略
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这样就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九种类型:
陷阱一 曲解文意
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设错方式: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义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别方法: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就不难得出答案。
陷阱二 张冠李戴
所谓张冠李戴就是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是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设错方式:将甲事物表述成乙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把甲的事迹、观点、成绩说成是乙的;或者题干要求从“此”对象入手分析,而选项却从“彼”对象入手分析。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将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陷阱三 范围不清
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扩大或缩小。
设错方式 :扩大范围(以偏概全)或缩小范围。如:以部分代替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替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替普遍(或相反)。
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的修饰成分或者表轻重程度的限制成分。
识别方法: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常见的有:表数量多少的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表范围大小的词(凡、全部、所有等)、表程度轻重的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表频率高低的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表多项并举的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陷阱四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是指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造成选项中表述的概念的属性、本质特征、具体作用或发展趋势等内涵发生改变。
设错方式: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者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如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属性、作用或者发展趋势进行调换、改变,在貌似而实质不同中迷惑考生。
识别方法: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陷阱五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就是故意弄错因果关系,以此迷惑考生。
设错方式:强加因果,把根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因果颠倒: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文中的“因(条件)”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了“因(条件)”。
识别方法:在阅读文章时,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陷阱六 混淆时态
混淆时态,就是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故意把先期说成后期,把已然说成未然,把或然说成必然。
设错方式:“已然”是已经发生的情况,“或然”是可能发生的情况,“未然”是还未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置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把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推论说成是既成事实。
识别方法: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似乎、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
陷阱七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也就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设错方式: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原文并无此意,凭空捏造。
识别方法:在做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陷阱八 说法绝对
说法绝对是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设错方式:选项把原文中的说法绝对化。
识别方法:表示全部范围的词语有“全”“都”“所有”“囊括”“共”“一概”等,表示范围限定的词语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肯定的词语有“必定”“必须”“一定”“就”等,选项中出现这些词语时要注意对应好原文,如果原文中没有这些词语,一般就是说法绝对。
陷阱九 答非所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设错方式:常见的题干问法有:“下列不属于…… 的原因的一项是”“下列不能说明(没有体现)……的一项是”等。
识别方法:要注意审明题干要求,看清题干问的是什么问题,选项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答题步骤】
[当堂即时训练]
一、(2018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有人说达尔文经常被挑战,达尔文自己怎么看?
②达尔文是一个很严谨的科学家,他的物种起源理论早就想到了自然选择,但他闷了几十年都没发表,因为他还要做各种考证。所以达尔文曾经说过,生物的中间类型非常重要。他说的中间类型主要指的是化石,“这一点,也许将成为对我的理论最直接、最严重的挑战”。
③达尔文觉得,我们到山上去看一个地质层面,应该见到不同层位充满了各种各样过渡类型的化石,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古生物学家找化石的时候就会发现,一种类型的化石往往延续一定的时间,相似的种类中间还是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④直到今天,很多神创论者或者极端宗教主义者反对进化论,就是拿“缺少过渡类型的化石”来作为一个攻击借口。
⑤事实情况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在《科学》杂志2014年十大进展中,有一项是鸟类的起源,讲到近一二十年,在中国发现了一些长羽毛的恐龙和早期鸟类,这使“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获得了大量的化石证据支持。
⑥以往的观点认为,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后来发现恐龙也能长羽毛,比如中华龙鸟、顾氏小盗龙等等。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发现的赫氏近鸟龙,这个种名就是献给赫胥黎的。因为作为进化论最忠实的支持者,赫胥黎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碰巧他又是第一个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学说的科学家,所以把这样一个物种的名字献给赫胥黎,应该是一个最好的纪念,也是对进化论的一个支持。
⑦其实除了长羽毛的恐龙,我们也发现了很多原始鸟类的化石,比如热河鸟、孔子鸟等过渡类型的化石,从而填补了恐龙与现代鸟类之间的不少空白。
⑧不仅生物不同类群之间存在这种过渡,实际上一种生物重要特征的演化,也是这样循序渐进的。表型进化有一个特点,就是一般不会无中生有——一下突变出一个翅膀来是不可能的,你总得找到类似翅膀模样的结构。生物特征的变化以及复杂的结构,从来都是在原来简单结构基础上经过修修补补而来的,所以这也决定了没有完美的进化。
⑨我再举一个化石的例子——哺乳动物耳朵里的听小骨,这个小骨头是哪来的呢?实际上,其中有两块是从爬行动物的下巴里面来的。它们原先在下巴里负责的是别的功能,最终钻到哺乳动物的耳朵里,变成听小骨。当然化石里面会找到一系列过渡的类型,就是说,耳朵里的这些骨头不是一下子冒出来的,它有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⑩实际上,生物演化就是要解决一系列不同生物之间的过渡问题,以及这些重要的特征是怎么来的。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杰瑞·科恩说,“虽然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的时候,还没有任何过渡形态的物种可供其作为证据,但如今他应当可以瞑目了,因为现代古生物学的累累硕果已经彻底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当然是对古生物学的一个很高的评价。尽管如此,化石的记录实际上并不完全,因为曾经存在过的生物,其中能有百分之一或千分之一变成化石,就很不容易了。正因为化石不完全,所以导致了我们有很多误区。
(节选自周忠和《那些对达尔文的挑战成功了吗》,有改动)
1.下列有关“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氏小盗龙化石的发现,对“羽毛是鸟类所特有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B.从生物类群来说,中华龙鸟属于早期原始鸟类。
C.长羽毛的恐龙和热河鸟、孔子鸟都属于过渡形态的生物物种。
D.近一二十年,中国发现了大量的化石证据,支持了该假说。
B [B项,由第⑥段第一句话可知,“中华龙鸟”是长羽毛的恐龙,而非“早期原始鸟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在提出物种起源理论时,考虑到了中间类型生物化石的缺失可能会对该理论构成挑战。
B.赫胥黎是进化论最忠实的支持者,所以“赫氏近鸟龙”的种名献给了他。
C.哺乳动物的听小骨的进化过程,说明了生物重要特征的演化不是突变的。
D.文章认为生物不同类群的演化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过渡的过程。
B [由第⑥段可知,“把这样一个物种的名字献给赫胥黎”有两个方面的原因,B项以偏概全。]
3.下列关于文章的论证,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达尔文应对挑战的话题入手,逐步展开论证过程,最后解释了产生误区的原因。
B.作者用发现了具有生物类群、特征演化的化石这一事实,反驳了“缺少过渡类型的化石”的说法。
C.作者用杰瑞·科恩的话,是为了证明化石的不完全导致了人们对达尔文理论的理解有很多误区。
D.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C [由最后一段可知,文中作者引用杰瑞·科恩的话,是为了说明现代古生物学的累累硕果已经证实了达尔文的理论。]
二、(2017年1月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历史是一种记忆,和所有的记忆一样,都不可能是对过去某个时刻发生的事情的完全复原(记忆心理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绝对的“历史真相”是不可得的。
历史记忆中的信息和过去历史事件的符合程度,就是历史记忆的真实度。它永远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只要其真实程度足够高,我们就可以把它看作“信史”,作为历史研究的素材;如果真实程度中等,也可以用来做一定的参考;如果真实程度非常低,这种信息一般来说就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叫作真实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历史记忆的硬核”。所谓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的客观信息,主要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行为和行为给物质世界带来的结果。历史记忆的硬核,是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同位素碳14的检验,去鉴定某个青铜器的年代,由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历史上哪一年人们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如果所采用的技术可靠性足够,对这些历史记忆信息,任何人都不会有异议。硬核部分,所谓“历史的真实”就是指历史记忆和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基本相同。
但历史记忆中还包括非硬核的部分,如对历史人物心理的解释,对事件发生原因的解释,对人类行为的因果解释,以及对行为结果中非直接可测量的部分的解释。这个部分的真实,就不是那么容易确定的了。
因此,并没有人们可以一致同意的真实解释,在这方面所谓“历史的真实”是一个建构的产物,在非硬核部分没有绝对可靠的真实,但我们还是可以有一些相对共识,并确定一些对象有共识的标准来衡量真实度,从而对不同的历史记忆区分出可靠的“真实度”的区别。
严格说起来,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分开。比如我们记忆一个行为的时候,会给行为命名。而这个命名中,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这个行为的解释了。
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并举玉玦示意让他动手杀刘邦)”。对范增的行为,历史学家司马迁的解释是:他在使眼色和示意,想让项羽动手。
但是这只不过是一个解释。这个解释是不是真实的,其实是需要评估的,如果严格的“硬核化”,历史学家应该这样记载:“记录到范增视线多次投向项王,并且做出轻微眯眼,同时头轻微侧转的动作;记录到范增几次在目光投向项王的同时,举起玉玦做轻微地向下用力的动作。我们估计其意图是为了向项王示意,根据当时范增有杀刘邦的动机,并且和项王有过预先计划的这个事件,我们判断这些动作是在示意项王动手。我们评估这个可能性超过95%。”
当然,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而是把自己对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节选自朱建军《寻找中国历史的心灵密码》,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历史记忆的真实度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但历史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仍然是有价值的。
B.历史记忆的硬核容易取得共识,因为它可以通过物质世界的证据来证实或证伪。
C.历史记忆的非硬核部分的“真实度”,主要依靠一些相对共识的标准来进行衡量。
D.文中“实际的历史书不会这样写”这句话,说明了历史书不追求历史记忆的真实度。
D [D项,说明“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是交织在一起的”。]
5.对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记载,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把他对鸿门宴的非硬核部分的评估直接写到历史中了。
B.司马迁的记载,证实历史记忆中硬核部分和非硬核部分很难截然分开。
C.相对于严格的“硬核化”记载,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真实度更高。
D.司马迁不仅记载了范增的行为,还有对范增行为的解释。
C [司马迁的历史记载包含了非硬核部分,不是绝对可靠的真实。]
6.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点名了文章的论述对象,同时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语言平实,表述准确、严密,体现了论述文的文体特点。
C.文章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对于历史记忆的硬核与非硬核部分,文章论述的思路是有差异的。
D [论述思路是一致的,都是先提出概念,然后分析论证。]
本文档的下载地址为http://www.gaokaotiku.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48&extra= |
|